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古诗文大概是大多数高中学生感到最头疼的问题,如何让学生快速读懂古诗文,很好的应对每一次考试呢?我想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体会,介绍“四读”快速读懂古诗文的方法。
一、精读细研,复习巩固
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只读一本书,最容易被人牵着鼻子走。俗话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再高明的大学问家,他们的文章中也难免有疏漏处。在阅读时,主要是指对古诗文的字、词、句、段、章、篇作全面、深入的分析、理解的阅读。读得慢、读得细、读得深,是阅读的最高形式。一般是三步:
一是初读,就是对古诗文要逐字逐句通读,系统地把握古诗文的内容和重点,初步了解古诗文的整体知识体系和框架结构,再做筛选。
二是复读,就是在初读的基础上,对筛选出来的知识进行反复阅读。
三是细读,就是认真、仔细、深钻、细研地阅读,它是在复读的基础上,对筛选出来的最重要的句或段,一丝不苟地细读精思,该背诵的要背诵,该做笔记的要做笔记,以求完整准确地吃透古诗文的精髓,消化其内容。著名数学家张广厚在读一篇一共有二十多页的论文时,反反复复读了半年多。
二、卡片积累,理解文意
卡片积累是一种常见的读书方法。即在阅读背诵古诗文时,把要点或重点句、段摘抄在卡片上,随身携带,随时拿出的诵读。著名历史学家吴晗一生博览群书,方法是做资料卡片。他曾对向他请教的学生说:“如果能收集两万张卡片,就可以在历史方面成为权威。”“一个人要想在学业上有所建树,一定要坚持做卡片笔记,卡片笔记积累多了,功到自然成,通过对大量资料的归纳分类、分析研究和综合利用,就能创造出自己的作品来。”
这样,就能从总体上把握古诗文的重难点,大体了解古诗文的内容。然后,把这些看似零碎杂乱的知识,再系统、完整的组合起来,就能得其精妙,就能理解文章深意。
三、预测设疑,获得新知
一首好诗,如果题目正好是自己比较熟悉的,就不要忙着看其内容,而是悉心研究题目。然后闭目静思,设想这题目由自己来写,会组织成怎样的结构体系,对其中的重要场景描写将从哪些方面入手,组织哪些材料来表述。并且将自己的“设想”写下来。然后,再拿它与原诗对照,看哪些地方不谋而合,哪些地方意见相左,哪些地方自己不得其解。对“不谋而合”处,稍加浏览便可作罢。对“意见相左”处,要探究谁正谁误,误在哪里,原因何在。对“不得其解”处,就需要舍得下功夫,不但掌握诗人的写法,还要掌握诗人的思路,学习诗人的思维方法。这种“预测读书法”既能取到真“经”,又锻炼了自己的创造力。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诗歌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和象征意义,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于是看到了某个意象,人们自然便会想到它要传达什么情感,表达什么主旨。既然传统意象积累了深厚的象征意蕴,那么,在鉴赏中,如果挖掘出这些象征意蕴就不难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了。
例如,一提起“羌笛”,不仅要想到羌笛是一种管乐器,而且要想到那幽怨凄凉的声音,想到寄寓于这声音之中的别意与乡情。
因此,领会诗歌意境必须从把握诗歌的意象入手,并由此展开联想,进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及思想感情。
四、广收博览,发展创新
我们知道情感是诗的胚胎,要将它培育成诗,必须找到合适于它的客观物境,这种蕴含着情感的客观物境就是诗的意象。诗由情感而孕育,借意象以表现,情感与意象交融锲合才产生诗的意境,即古人所言的“境生于象外”。因此,我们不难发现,没有意象,就难以形成一种完美的意境;而如果没有意境,任何一首诗的意象就显得支离破碎,形同一盘散沙,没有灵魂。所以意象与意境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互依赖,但又有细微区别的。意境是通过意象来反映诗人心情(感情)或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或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等。
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一个“怨”字体现了闺中少妇幽怨之情。
古诗鉴赏类试题是每年高考的必考题,也是学生最容易失分的题,导致很多学生解此类题时无从着手。其实把握意象,领会意境是快速、准确鉴赏诗歌的有效途径。因为意象是诗歌中倾注了诗人的思想与诗人主观情感的生动鲜明的形象,它是作者寄情山水、抒怀言志的凭借与依据,而意境是通过意象来反映诗人不同的心情的。所以,学生只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具备一些古诗词知识,古诗词鉴赏题也是很容易解答的。
总之,我们读诗不要把自己仅仅当成一只“空筐”,光想多“装”知识,而要讲究发现、创造。只注重积累,不过在别人身后爬行,只有同时也注重创造,才能在高考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精读细研,复习巩固
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只读一本书,最容易被人牵着鼻子走。俗话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再高明的大学问家,他们的文章中也难免有疏漏处。在阅读时,主要是指对古诗文的字、词、句、段、章、篇作全面、深入的分析、理解的阅读。读得慢、读得细、读得深,是阅读的最高形式。一般是三步:
一是初读,就是对古诗文要逐字逐句通读,系统地把握古诗文的内容和重点,初步了解古诗文的整体知识体系和框架结构,再做筛选。
二是复读,就是在初读的基础上,对筛选出来的知识进行反复阅读。
三是细读,就是认真、仔细、深钻、细研地阅读,它是在复读的基础上,对筛选出来的最重要的句或段,一丝不苟地细读精思,该背诵的要背诵,该做笔记的要做笔记,以求完整准确地吃透古诗文的精髓,消化其内容。著名数学家张广厚在读一篇一共有二十多页的论文时,反反复复读了半年多。
二、卡片积累,理解文意
卡片积累是一种常见的读书方法。即在阅读背诵古诗文时,把要点或重点句、段摘抄在卡片上,随身携带,随时拿出的诵读。著名历史学家吴晗一生博览群书,方法是做资料卡片。他曾对向他请教的学生说:“如果能收集两万张卡片,就可以在历史方面成为权威。”“一个人要想在学业上有所建树,一定要坚持做卡片笔记,卡片笔记积累多了,功到自然成,通过对大量资料的归纳分类、分析研究和综合利用,就能创造出自己的作品来。”
这样,就能从总体上把握古诗文的重难点,大体了解古诗文的内容。然后,把这些看似零碎杂乱的知识,再系统、完整的组合起来,就能得其精妙,就能理解文章深意。
三、预测设疑,获得新知
一首好诗,如果题目正好是自己比较熟悉的,就不要忙着看其内容,而是悉心研究题目。然后闭目静思,设想这题目由自己来写,会组织成怎样的结构体系,对其中的重要场景描写将从哪些方面入手,组织哪些材料来表述。并且将自己的“设想”写下来。然后,再拿它与原诗对照,看哪些地方不谋而合,哪些地方意见相左,哪些地方自己不得其解。对“不谋而合”处,稍加浏览便可作罢。对“意见相左”处,要探究谁正谁误,误在哪里,原因何在。对“不得其解”处,就需要舍得下功夫,不但掌握诗人的写法,还要掌握诗人的思路,学习诗人的思维方法。这种“预测读书法”既能取到真“经”,又锻炼了自己的创造力。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诗歌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和象征意义,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于是看到了某个意象,人们自然便会想到它要传达什么情感,表达什么主旨。既然传统意象积累了深厚的象征意蕴,那么,在鉴赏中,如果挖掘出这些象征意蕴就不难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了。
例如,一提起“羌笛”,不仅要想到羌笛是一种管乐器,而且要想到那幽怨凄凉的声音,想到寄寓于这声音之中的别意与乡情。
因此,领会诗歌意境必须从把握诗歌的意象入手,并由此展开联想,进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及思想感情。
四、广收博览,发展创新
我们知道情感是诗的胚胎,要将它培育成诗,必须找到合适于它的客观物境,这种蕴含着情感的客观物境就是诗的意象。诗由情感而孕育,借意象以表现,情感与意象交融锲合才产生诗的意境,即古人所言的“境生于象外”。因此,我们不难发现,没有意象,就难以形成一种完美的意境;而如果没有意境,任何一首诗的意象就显得支离破碎,形同一盘散沙,没有灵魂。所以意象与意境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互依赖,但又有细微区别的。意境是通过意象来反映诗人心情(感情)或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或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等。
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一个“怨”字体现了闺中少妇幽怨之情。
古诗鉴赏类试题是每年高考的必考题,也是学生最容易失分的题,导致很多学生解此类题时无从着手。其实把握意象,领会意境是快速、准确鉴赏诗歌的有效途径。因为意象是诗歌中倾注了诗人的思想与诗人主观情感的生动鲜明的形象,它是作者寄情山水、抒怀言志的凭借与依据,而意境是通过意象来反映诗人不同的心情的。所以,学生只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具备一些古诗词知识,古诗词鉴赏题也是很容易解答的。
总之,我们读诗不要把自己仅仅当成一只“空筐”,光想多“装”知识,而要讲究发现、创造。只注重积累,不过在别人身后爬行,只有同时也注重创造,才能在高考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