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生如何读懂古诗文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zsy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古诗文大概是大多数高中学生感到最头疼的问题,如何让学生快速读懂古诗文,很好的应对每一次考试呢?我想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体会,介绍“四读”快速读懂古诗文的方法。
   一、精读细研,复习巩固
   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只读一本书,最容易被人牵着鼻子走。俗话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再高明的大学问家,他们的文章中也难免有疏漏处。在阅读时,主要是指对古诗文的字、词、句、段、章、篇作全面、深入的分析、理解的阅读。读得慢、读得细、读得深,是阅读的最高形式。一般是三步:
   一是初读,就是对古诗文要逐字逐句通读,系统地把握古诗文的内容和重点,初步了解古诗文的整体知识体系和框架结构,再做筛选。
   二是复读,就是在初读的基础上,对筛选出来的知识进行反复阅读。
   三是细读,就是认真、仔细、深钻、细研地阅读,它是在复读的基础上,对筛选出来的最重要的句或段,一丝不苟地细读精思,该背诵的要背诵,该做笔记的要做笔记,以求完整准确地吃透古诗文的精髓,消化其内容。著名数学家张广厚在读一篇一共有二十多页的论文时,反反复复读了半年多。
   二、卡片积累,理解文意
   卡片积累是一种常见的读书方法。即在阅读背诵古诗文时,把要点或重点句、段摘抄在卡片上,随身携带,随时拿出的诵读。著名历史学家吴晗一生博览群书,方法是做资料卡片。他曾对向他请教的学生说:“如果能收集两万张卡片,就可以在历史方面成为权威。”“一个人要想在学业上有所建树,一定要坚持做卡片笔记,卡片笔记积累多了,功到自然成,通过对大量资料的归纳分类、分析研究和综合利用,就能创造出自己的作品来。”
   这样,就能从总体上把握古诗文的重难点,大体了解古诗文的内容。然后,把这些看似零碎杂乱的知识,再系统、完整的组合起来,就能得其精妙,就能理解文章深意。
   三、预测设疑,获得新知
   一首好诗,如果题目正好是自己比较熟悉的,就不要忙着看其内容,而是悉心研究题目。然后闭目静思,设想这题目由自己来写,会组织成怎样的结构体系,对其中的重要场景描写将从哪些方面入手,组织哪些材料来表述。并且将自己的“设想”写下来。然后,再拿它与原诗对照,看哪些地方不谋而合,哪些地方意见相左,哪些地方自己不得其解。对“不谋而合”处,稍加浏览便可作罢。对“意见相左”处,要探究谁正谁误,误在哪里,原因何在。对“不得其解”处,就需要舍得下功夫,不但掌握诗人的写法,还要掌握诗人的思路,学习诗人的思维方法。这种“预测读书法”既能取到真“经”,又锻炼了自己的创造力。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诗歌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和象征意义,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于是看到了某个意象,人们自然便会想到它要传达什么情感,表达什么主旨。既然传统意象积累了深厚的象征意蕴,那么,在鉴赏中,如果挖掘出这些象征意蕴就不难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了。
   例如,一提起“羌笛”,不仅要想到羌笛是一种管乐器,而且要想到那幽怨凄凉的声音,想到寄寓于这声音之中的别意与乡情。
   因此,领会诗歌意境必须从把握诗歌的意象入手,并由此展开联想,进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及思想感情。
   四、广收博览,发展创新
   我们知道情感是诗的胚胎,要将它培育成诗,必须找到合适于它的客观物境,这种蕴含着情感的客观物境就是诗的意象。诗由情感而孕育,借意象以表现,情感与意象交融锲合才产生诗的意境,即古人所言的“境生于象外”。因此,我们不难发现,没有意象,就难以形成一种完美的意境;而如果没有意境,任何一首诗的意象就显得支离破碎,形同一盘散沙,没有灵魂。所以意象与意境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互依赖,但又有细微区别的。意境是通过意象来反映诗人心情(感情)或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或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等。
   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一个“怨”字体现了闺中少妇幽怨之情。
   古诗鉴赏类试题是每年高考的必考题,也是学生最容易失分的题,导致很多学生解此类题时无从着手。其实把握意象,领会意境是快速、准确鉴赏诗歌的有效途径。因为意象是诗歌中倾注了诗人的思想与诗人主观情感的生动鲜明的形象,它是作者寄情山水、抒怀言志的凭借与依据,而意境是通过意象来反映诗人不同的心情的。所以,学生只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具备一些古诗词知识,古诗词鉴赏题也是很容易解答的。
   总之,我们读诗不要把自己仅仅当成一只“空筐”,光想多“装”知识,而要讲究发现、创造。只注重积累,不过在别人身后爬行,只有同时也注重创造,才能在高考中立于不败之地。
其他文献
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各门学科之间的联系日渐加强,学好科学尤为重要,学好语文乃重中之重。因为,语文这门学科是打开其他各门学科的金钥匙。所以,语文教师上好每一堂语文课责无旁贷。如何教好中学语文,恐怕对于所有站在讲台上的语文教师来说,都是一个不容忽视但又不易回答的问题。在中学教育中,恐怕最难教的课程就是语文课了。那么,怎样才能上好一堂语文课呢?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不断提升自己  
期刊
多媒体技术已成为优化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辅助手段,以其图文并茂,循循善诱等特点脱颖而出,多媒体课件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地丰富起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让多媒体为语文课堂教学带来生机与活力?   一、多媒体不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摆设,而是为语文课堂教学增彩   课堂教学过程是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的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任何教学手段的应用,都是为教学服务,体现课堂的三维目标,
期刊
教育是一门艺术。对学生的教育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把学生囿于一个较为狭窄的范围中,脱离生活实际,空洞地进行说教,往往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利用身边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有效地开展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收效却较为明显。   一、结合校园特点开展活动,有助于学生关心身边小事,关注自身言行,不断完善自我。   校园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地方,校园环境的好坏会直接影响
期刊
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创设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形象的表达工具,激发学生在课堂上创造性思维的兴趣和能力。如果把握好了,则学生、教材、课堂和课件便能相互融合、互相发挥自己的特点,为学生学习作出最有效的服务了。但是有些教师认为一堂课成功与否,在与是否使用了多媒体,以及多媒体课件应用数量是否多,时间是否长,这显然有些绝对了。因此,在课堂中,应
期刊
郭沫若的诗歌中塑造了一个充满叛逆精神的自我形象,这种自我形象是“开辟鸿荒的大我”——“五四”时期觉醒的中华民族的形象,是“五四”的缩影,这一形象具有彻底破坏和大胆创造的精神。   (一)革命者形象   我们在简单地了解了《女神》的背景信息后,不难发现:诗歌产生于一个思想混乱,民众急切需要一个革命者振臂高呼,带领有识之士冲破封建藩篱,彻底地破坏和扫荡旧世界,破旧立新、勇于革命的大胆反抗与叛逆精神
期刊
寓言《愚公移山》在写了年迈的愚公发动全家移山的精神把邻人家的小孩都感动了之后,故事似乎可以结束了。然而故事并没完结,又走出来一位智叟“笑而止之”。智叟这时出现的作用是什么呢?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的精神虽感人,但毕竟年迈,是决不能亲见将两座大山移完的,这一点是前文没有提到的。借助智叟的话,再通过愚公的回答,这一点就得到补充,使愚公移山涉及到的几方面问题更全面了。
期刊
近年来,我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在学校领导的统一组织带领、任课老师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学习、工作等方面都取得较突出的成绩。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我努力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总结如下:   一、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净化学生的心灵,努力培养品德高尚的人才。   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从两方面入手,一是重视班会,开好班会,重视与学生的思想交流,多与学生谈心。重视班会,开好
期刊
欣赏别人是一种尊重,被人欣赏是一种认可,无人欣赏则是一种不幸。   近几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由于城市建设的需要,有不少从外乡流入城镇的劳动人口。现在这些外来务工人员被称为“新市民”,其子女称为“新市民子女”。在城市发展的核心区域,出现了大量的外籍务工人员,并因此使得学校外籍学生的数量逐年增加。由于大部分“新市民”家庭经济条件差,所受教育相对比较薄弱,文化层次相对比较低,因此从事的工作普遍
期刊
诗歌偏重直觉和灵感,可含蓄可直接地抒发强烈的感情。毋庸置疑,抒情是诗歌的长处。但是,高考对诗歌作了限制。相对来说,议论文体有比较固定的模式,比较容易入格,因而也比较容易获得基准分甚至较高分数。另外,对于十八九岁的高三学生来说,锦瑟年华有着充溢的情感,需要诗一样的言语来抒发。如果诗的情志与理的旨趣妙合无垠,就能使文章灵气摇荡,魅力四射。所以,在备战高考的过程中,教给学生写作议论文时,处处显露深挚的情
期刊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是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是传统文化的集大成,它之美,是无法用语言说得清的。《红楼梦》里充满了情趣、谐趣,雅趣,它吸纳了中国古代文学各种形式,诗、词、歌、赋等,调动了中华文化方方面面,建筑、园林、绘画、美食等。正因为此,所以吸引了大量的读者去阅读它,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而且成为许多学者研究的对象,产生了红学这门专门的学问。清朝就有诗句: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