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明末文人冯梦龙编纂的话本小说“三言”,“极摹人情事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作品中涉及了许多文人形象,尤其以才子与佳人的爱情故事最为突出。冯梦龙作为杰出的通俗文学家,“三言”爱情故事通过风流才子与美貌佳人爱情故事来劝诫世人,达到“情教”的目的。
关键词:冯梦龙;“三言”;才子;情教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0-0-01
明末文人冯梦龙编纂的话本小说“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极摹人情事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1]。作品中除了描写了大量的商人和普通市民的城市生活,还涉及了许多文人形象,尤其在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中最为突出,风流才子有痴情种,也有负心汉。冯梦龙作为杰出的通俗文学家,“三言”爱情故事通过风流才子与美貌佳人爱情故事来劝诫世人,达到“情教”的目的。
首先,“三言”在对于风流才子的肖像描写上,多与女性描写一样,而且以套语为主,少有创新,往往将容貌与才情联系起来,容貌好、才情高,是他们首要特点,写他们是青年才俊时又间有夸张的手法。《众名姬》中的柳七:“年二十五,丰姿洒落,人才出众,琴棋书画,无所不通,至于吟诗作赋,尤其本等”。所谓“风流才子”,即不仅要有才,而且要风流,有情趣,这与传统文人的“书呆子”形象大相径庭.他们遇到意中人会对她调情,经常的出入妓院,他们的文才还可以用来以诗传情。有的好色,“一见钟情”就是以貌取人的典型,还没有相处,看到对方的美貌就坠入爱河,且想入非非,毫不掩饰自己的情欲,例如《张舜美》是:“轻俊标致的秀士,风流未遇的才人”,及见了刘素香,便“沉醉顿醒,竦然整冠,汤瓶样摇摆过来”。
其次,“三言”还通过他们对待爱情的不同态度,显示出其人格的高下,主要有痴情种和负心汉两种人。
痴情种多数是一见钟情或定情以后,才子的一颗心只系住她一个人,或为其受尽相思,或千方百计与对方结成眷属。《张舜美灯宵逢丽女》中张舜美邂逅了刘素香之后,便害起了相思,睡也睡不着,迫不及待的要在与其见上一面。在与素香私奔过程中,走散了以后更是“一卧不起,寒热交作”,险些丧了性命;逢人问起家室时,皆答曾有妻刘氏素香,终身亦誓不再娶也。可见他对素香一日不曾忘怀,称得上用情至深。
除了一见钟情后得相思,还有婚约在前,或少负痴情的。《乐小舍拼生觅偶》中乐和与顺娘是青梅竹马,小时便“私下约为夫妇”,但由于低位悬殊,父母不允,乐和只能“背地里叹了一夜的气,明日将纸裱一牌位,上写‘亲妻喜顺娘生位’七个字,每日三餐,必对而食之。夜间安放枕边,低唤三声,然后就寝”,短短几句话,刻画出乐小舍情深至痴的地步。
虽然这一类的才子对感情属于忠诚的一类,但在恋爱的过程中又总是表现出懦弱自私的一面。《宿香亭》张浩的叔父强迫其娶孙姓女子,他却“畏季父赋性刚暴,不敢抗拒,又不敢明言李氏之事,遂通媒妁,与孙氏议姻”。
负心汉的形象在“三言”中是受到批判和鞭挞的。俗话说“仗义半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这与书生在科举制度下,很可能“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有关,一朝发迹,许多人就会抛弃糟糠之妻,而重新选择对自己仕途有利的豪门之女为妻,历史上的陈世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三言”中著名的《杜十娘》中的李甲,虽非科举及第后始乱终弃,而是出于父母之命的无奈,又受到“轻薄头儿”孙富的诱骗,将杜十娘转卖,“他对十娘,只是一种贪恋美色的狎妓行为,根本谈不上爱情”[2],这不仅是人物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李甲的这种懦弱自私又犹豫不决的性格是社会道德的产物。
“三言”爱情故事中的男主人公大多数是读书人,他们所处的时代、社会和地位大致相同,但人物形象却大不相同,痴情与负心不只是个人的感情问题,还包含了许多复杂的外在因素。“但道德有高下之分,品质有优劣之别,志操有贞卑之异,在对待妇女的态度上,也表现为极大的差异性,可见在道德和阶级性之间,不能简单地画上等号。”[3]
注释: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第169页.
[2]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下).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27页.
[3]缪詠禾.冯梦龙和三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33页.
参考文献:
[1]冯梦龙.醒世恒言(上、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
[2]冯梦龙.警世通言(上、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
[3]冯梦龙.喻世明言(上、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
[4]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
[5]缪詠禾.冯梦龙和三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6]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上、下)[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7]齐裕焜.明代小说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
[8]袁世硕.文学史学的明清小说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1999年.
[9]邓绍基 史铁良.明代文学研究,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
[10]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第四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
[11]罗小东.“三言”“二拍”叙事艺术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12]王颖.才子佳人小说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13]罗宗强.明代文学思想史,中国文学思想通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
关键词:冯梦龙;“三言”;才子;情教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0-0-01
明末文人冯梦龙编纂的话本小说“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极摹人情事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1]。作品中除了描写了大量的商人和普通市民的城市生活,还涉及了许多文人形象,尤其在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中最为突出,风流才子有痴情种,也有负心汉。冯梦龙作为杰出的通俗文学家,“三言”爱情故事通过风流才子与美貌佳人爱情故事来劝诫世人,达到“情教”的目的。
首先,“三言”在对于风流才子的肖像描写上,多与女性描写一样,而且以套语为主,少有创新,往往将容貌与才情联系起来,容貌好、才情高,是他们首要特点,写他们是青年才俊时又间有夸张的手法。《众名姬》中的柳七:“年二十五,丰姿洒落,人才出众,琴棋书画,无所不通,至于吟诗作赋,尤其本等”。所谓“风流才子”,即不仅要有才,而且要风流,有情趣,这与传统文人的“书呆子”形象大相径庭.他们遇到意中人会对她调情,经常的出入妓院,他们的文才还可以用来以诗传情。有的好色,“一见钟情”就是以貌取人的典型,还没有相处,看到对方的美貌就坠入爱河,且想入非非,毫不掩饰自己的情欲,例如《张舜美》是:“轻俊标致的秀士,风流未遇的才人”,及见了刘素香,便“沉醉顿醒,竦然整冠,汤瓶样摇摆过来”。
其次,“三言”还通过他们对待爱情的不同态度,显示出其人格的高下,主要有痴情种和负心汉两种人。
痴情种多数是一见钟情或定情以后,才子的一颗心只系住她一个人,或为其受尽相思,或千方百计与对方结成眷属。《张舜美灯宵逢丽女》中张舜美邂逅了刘素香之后,便害起了相思,睡也睡不着,迫不及待的要在与其见上一面。在与素香私奔过程中,走散了以后更是“一卧不起,寒热交作”,险些丧了性命;逢人问起家室时,皆答曾有妻刘氏素香,终身亦誓不再娶也。可见他对素香一日不曾忘怀,称得上用情至深。
除了一见钟情后得相思,还有婚约在前,或少负痴情的。《乐小舍拼生觅偶》中乐和与顺娘是青梅竹马,小时便“私下约为夫妇”,但由于低位悬殊,父母不允,乐和只能“背地里叹了一夜的气,明日将纸裱一牌位,上写‘亲妻喜顺娘生位’七个字,每日三餐,必对而食之。夜间安放枕边,低唤三声,然后就寝”,短短几句话,刻画出乐小舍情深至痴的地步。
虽然这一类的才子对感情属于忠诚的一类,但在恋爱的过程中又总是表现出懦弱自私的一面。《宿香亭》张浩的叔父强迫其娶孙姓女子,他却“畏季父赋性刚暴,不敢抗拒,又不敢明言李氏之事,遂通媒妁,与孙氏议姻”。
负心汉的形象在“三言”中是受到批判和鞭挞的。俗话说“仗义半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这与书生在科举制度下,很可能“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有关,一朝发迹,许多人就会抛弃糟糠之妻,而重新选择对自己仕途有利的豪门之女为妻,历史上的陈世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三言”中著名的《杜十娘》中的李甲,虽非科举及第后始乱终弃,而是出于父母之命的无奈,又受到“轻薄头儿”孙富的诱骗,将杜十娘转卖,“他对十娘,只是一种贪恋美色的狎妓行为,根本谈不上爱情”[2],这不仅是人物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李甲的这种懦弱自私又犹豫不决的性格是社会道德的产物。
“三言”爱情故事中的男主人公大多数是读书人,他们所处的时代、社会和地位大致相同,但人物形象却大不相同,痴情与负心不只是个人的感情问题,还包含了许多复杂的外在因素。“但道德有高下之分,品质有优劣之别,志操有贞卑之异,在对待妇女的态度上,也表现为极大的差异性,可见在道德和阶级性之间,不能简单地画上等号。”[3]
注释: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第169页.
[2]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下).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27页.
[3]缪詠禾.冯梦龙和三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33页.
参考文献:
[1]冯梦龙.醒世恒言(上、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
[2]冯梦龙.警世通言(上、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
[3]冯梦龙.喻世明言(上、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
[4]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
[5]缪詠禾.冯梦龙和三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6]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上、下)[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7]齐裕焜.明代小说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
[8]袁世硕.文学史学的明清小说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1999年.
[9]邓绍基 史铁良.明代文学研究,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
[10]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第四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
[11]罗小东.“三言”“二拍”叙事艺术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12]王颖.才子佳人小说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13]罗宗强.明代文学思想史,中国文学思想通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