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新课程改革提出“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以来,校本课程开发得到普遍的关注,但并未得到真正的落实。从校本课程开发三大价值之一的教师专业发展视角出发,探讨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课程意识薄弱、专业理论知识缺乏、教师行动上专业个人主义、校本课程开发能力不足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以下有针对性的对策:强化课程意识、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通力合作与积极参与、提升校本课程开发能力。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 教师 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9-0070-01
一、问题的提出
自新课程改革提出“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以来,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而存在的,校本课程开发一直都是教育界关注的话题,理论与实践研究得到不断的深入,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我国廖哲勋提出:校本课程开发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其狭义指校本课程的开发,所开发出来的是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的校本课程,其广义是既包括校本课程的开发,也包括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本文采用其广义定义。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获得一定的课程开发自主权,成为校本课程开发主体的核心之一,是校本课程得以真正落实的关键之一。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
1.课程意识薄弱
在实际的课程开发过程中,一部分教师认为校本课程开发是教育行政人员,校长或者是部分在校权威教师的事情,与自己毫无关系,以“局外人”的身份看待校本课程开发,没有认识到课程开发对自身专业发展的影响,也没有认识到自身专业发展对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一部分教师加入到校本课程开发中去,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自己开发出自己的个性化校本课程,有什么特长开什么课,内容选择上将校本课程孤立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之外,未考虑本地特有的文化传统,未结合本校的办学特色等,体现出一定的随意性。
2.专业理论知识的缺乏
实际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以下问题:学科性知识的理解偏差,如以传统观念理解学科本质,对校本课程的内涵、价值、开发流程、评价等内容,未能将其与时代发展联系起来,做到与时俱进。条件性知识的缺乏。基于科温顿提出的自我价值理论,教师很可能会选择不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以此维持自我价值感。故教师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把握局部与整体上,有待进一步加强。
3.教师行动上的专业个人主义
目前校本课程开发也受传统的专业个人主义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学校内部缺乏沟通。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在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前提下,结合本地本校的文化传统,势必需要与行政人員、社区人员进行沟通交流。同时,教师活跃在教学的第一线,在教育教学开展中花费精力明显多于校本课程开发,因此,教师开发一门系统性的校本课程需要与课程专家取得密切联系。由此,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缺乏与多方相关人员的合作,归结于教师专业个人主义,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对策
1.强化课程意识是核心所在
首先,教师要有课程理论自觉,学习校本课程开发的由来、价值取向等课程理论,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主动参与其中,自觉将理论运用于课程开发之中,认识到校本课程开发与自身专业发展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
其次,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故在校本课程开发应把握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基本精神,也应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开展个性化校本课程并不是教师随心所欲选择课程内容,也不是不考虑本地文化传统与学校办学特色,因而教师应该树立先进的课程意识,以现代教育思想与课程理论为指导,处理好三级课程之间的关系基础上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
2.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是基本前提
教师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贯穿于整个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根基与源泉。一个教师缺乏了扎实的理论知识,整个校本课程开发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寸步难行,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教师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是根本前提。理论知识可以通过短期或长期培训习得,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培训并不是长久之计,唯有教师主动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升自我理论修养才是根本之道。教师不仅要掌握精深的学科性知识,还要掌握丰富的条件性知识。即教师不仅要清楚教什么,还要知道怎么教,了解学生在不同阶段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同一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差异性,掌握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能够根据学情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做到学科知识“心理学化”,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有学者指出,教师可以立足于学习理论参与课程开发。
3.通力合作与积极参与是关键途径
首先,开展学校内部合作沟通。在学校内部建立有效的组织保障,并使之制度化,建立校本课程开发小组,定期开展校本课程开发经验交流会、校本课程开发培训与实践、校本课程开发评比等活动,加强教师与教师、教师与校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广泛合作,进行基于本校、为了本校、在本校中的校本课程开发,在合作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也在专业发展中积极参与合作。
其次,开展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沟通,互相学习,扬长避短。但教师在向其他学校教师学习合作中,必须考虑到不同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条件等方面存在差异,学会辩证地看待合作。
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需要改变行动上的专业个人主义,积极参与合作,培养合作精神。同时,教师、学校、学生、行政人员、课程专家、家长、社区成员等社会人员的通力合作,多方力量共同作用下形成最大的合力。
4.提升校本课程开发能力是根本保障
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是将课程意识、专业理论知识落实的根本保障,关系到校本课程开发的成功与否。校本课程开发能力主要体现在对资源利用与整合,校本课程开发流程,评价与反思等方面。首先,在资源利用与整合上,教师应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者,不断提高资源整合与组织能力,开发“本土味”校本课程。所谓校本课程开发散发本土味,就是指让地方知识,或乡土情怀、当地民俗、地理、社区特色等元素进入校本课程开发的倾向、努力或态度。
其次,教师应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教育行动研究者,不断提高自我反思能力、批判与自我批判能力。在校本课程开发流程中,采取行动研究的方式,基于行动研究,在行动中研究与反思,以螺旋式方式不断向纵深方向推进,提高与改进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最后,教师应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者,构建校本课程评价体系。课程评价关系到课程开发的质量,贯穿于校本课程开发全过程,教师需要不断提高教学监控能力,在整个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作出调整,以求最大限度达成目标。
参考文献:
[1]廖哲勋.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4(8):11-18.
[2]傅建明.教师与校本课程开发[J].教育研究,2001(7):56-60.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 教师 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9-0070-01
一、问题的提出
自新课程改革提出“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以来,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而存在的,校本课程开发一直都是教育界关注的话题,理论与实践研究得到不断的深入,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我国廖哲勋提出:校本课程开发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其狭义指校本课程的开发,所开发出来的是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的校本课程,其广义是既包括校本课程的开发,也包括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本文采用其广义定义。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获得一定的课程开发自主权,成为校本课程开发主体的核心之一,是校本课程得以真正落实的关键之一。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
1.课程意识薄弱
在实际的课程开发过程中,一部分教师认为校本课程开发是教育行政人员,校长或者是部分在校权威教师的事情,与自己毫无关系,以“局外人”的身份看待校本课程开发,没有认识到课程开发对自身专业发展的影响,也没有认识到自身专业发展对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一部分教师加入到校本课程开发中去,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自己开发出自己的个性化校本课程,有什么特长开什么课,内容选择上将校本课程孤立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之外,未考虑本地特有的文化传统,未结合本校的办学特色等,体现出一定的随意性。
2.专业理论知识的缺乏
实际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以下问题:学科性知识的理解偏差,如以传统观念理解学科本质,对校本课程的内涵、价值、开发流程、评价等内容,未能将其与时代发展联系起来,做到与时俱进。条件性知识的缺乏。基于科温顿提出的自我价值理论,教师很可能会选择不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以此维持自我价值感。故教师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把握局部与整体上,有待进一步加强。
3.教师行动上的专业个人主义
目前校本课程开发也受传统的专业个人主义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学校内部缺乏沟通。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在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前提下,结合本地本校的文化传统,势必需要与行政人員、社区人员进行沟通交流。同时,教师活跃在教学的第一线,在教育教学开展中花费精力明显多于校本课程开发,因此,教师开发一门系统性的校本课程需要与课程专家取得密切联系。由此,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缺乏与多方相关人员的合作,归结于教师专业个人主义,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对策
1.强化课程意识是核心所在
首先,教师要有课程理论自觉,学习校本课程开发的由来、价值取向等课程理论,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主动参与其中,自觉将理论运用于课程开发之中,认识到校本课程开发与自身专业发展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
其次,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故在校本课程开发应把握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基本精神,也应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开展个性化校本课程并不是教师随心所欲选择课程内容,也不是不考虑本地文化传统与学校办学特色,因而教师应该树立先进的课程意识,以现代教育思想与课程理论为指导,处理好三级课程之间的关系基础上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
2.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是基本前提
教师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贯穿于整个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根基与源泉。一个教师缺乏了扎实的理论知识,整个校本课程开发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寸步难行,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教师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是根本前提。理论知识可以通过短期或长期培训习得,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培训并不是长久之计,唯有教师主动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升自我理论修养才是根本之道。教师不仅要掌握精深的学科性知识,还要掌握丰富的条件性知识。即教师不仅要清楚教什么,还要知道怎么教,了解学生在不同阶段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同一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差异性,掌握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能够根据学情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做到学科知识“心理学化”,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有学者指出,教师可以立足于学习理论参与课程开发。
3.通力合作与积极参与是关键途径
首先,开展学校内部合作沟通。在学校内部建立有效的组织保障,并使之制度化,建立校本课程开发小组,定期开展校本课程开发经验交流会、校本课程开发培训与实践、校本课程开发评比等活动,加强教师与教师、教师与校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广泛合作,进行基于本校、为了本校、在本校中的校本课程开发,在合作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也在专业发展中积极参与合作。
其次,开展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沟通,互相学习,扬长避短。但教师在向其他学校教师学习合作中,必须考虑到不同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条件等方面存在差异,学会辩证地看待合作。
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需要改变行动上的专业个人主义,积极参与合作,培养合作精神。同时,教师、学校、学生、行政人员、课程专家、家长、社区成员等社会人员的通力合作,多方力量共同作用下形成最大的合力。
4.提升校本课程开发能力是根本保障
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是将课程意识、专业理论知识落实的根本保障,关系到校本课程开发的成功与否。校本课程开发能力主要体现在对资源利用与整合,校本课程开发流程,评价与反思等方面。首先,在资源利用与整合上,教师应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者,不断提高资源整合与组织能力,开发“本土味”校本课程。所谓校本课程开发散发本土味,就是指让地方知识,或乡土情怀、当地民俗、地理、社区特色等元素进入校本课程开发的倾向、努力或态度。
其次,教师应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教育行动研究者,不断提高自我反思能力、批判与自我批判能力。在校本课程开发流程中,采取行动研究的方式,基于行动研究,在行动中研究与反思,以螺旋式方式不断向纵深方向推进,提高与改进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最后,教师应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者,构建校本课程评价体系。课程评价关系到课程开发的质量,贯穿于校本课程开发全过程,教师需要不断提高教学监控能力,在整个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作出调整,以求最大限度达成目标。
参考文献:
[1]廖哲勋.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4(8):11-18.
[2]傅建明.教师与校本课程开发[J].教育研究,2001(7):5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