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中山、广州三地方音史比较

来源 :语言学论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1238384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利玛窦16世纪末进入中国开始,传教士们就留下了各种早期的性质多样、内容丰富的汉语方言著作.本文统合材料十七种,结合传统韵书,构拟出澳门、中山、广州三个地方近两百年的近代方言语音历史,对比各个时期三者之间的关系,观察语言变化的内在和外在规律.三者对比的结果是:地位高的方言(广州话)一直是自身演变,主要是两套塞擦音合并成一套,高元音裂化.地位相对低的语言(中山话)向地位高的(广州话)慢慢模仿,增生新的音类.而移民城市(澳门)则会以最快的速度模仿地位高的语言(广州话),但底层也会顽强地存在.
其他文献
本文探讨上古汉语里“所不与舅氏同心者”(《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这类含“所”的假设义片段中虚词“所”的性质与功能.文章反对以王引之(1819)为代表的著作将这类片段中的
本文以“臤”为例,讨论三个问题,以检讨楚地竹简文字与甲金文的关系:一、从西周早期柞伯簋“臤(贤)”字可见,楚地竹简和秦系文字“贤”各有所承,秦系文字继承了西周金文的一
“告”属于言告类双及物动词,主要有去声(长入)、入声(短入)两读,既往的研究多认为读音差别是上下等级性的反映.本文认为,去声读法表示“训告、告诫”之义,入声读法表示“言
动词和形容词关系密切,表示属性是它们共同的语义特点,动作是事物的临时属性,性质则是事物的恒常属性.动形互转的本质是事物属性恒常性的变化,而连接二者的桥梁是不断处于变
本文综合描写了普通话里宾语和动词如何制约词尾“了1”的使用.对于“了1”谓语的诠释,数量宾语和结果型动词有独特的制约效果:“V了1+数量宾语”最易有完结义,且仅用于现实
老派吴语上海方言常采用句尾语气助词在话语层面表达说话人的各种语用意图.然而在新派上海方言自然口语中,随着“句末语气词”的式微,在句首位置出现了新兴语用标记用法,与印
本文主要讨论汉语事量成分(Q)和宾语名词(N)在动词(V)之后共现的限制条件及其成因机制.文章首先分析了前贤学者从语用指称、句法生成等单一理论视角进行研究所存在的问题,然
历代学者多以为《经典释文》成于陈朝,且多有争议,近来学者研究更为深入,主要以为《经典释文》成于隋唐之间或隋朝.本文认为《经典释文》撰述性质为陆德明任学官时教授诸生经
《小额》、老舍作品和王朔作品都是北京话的代表语料.然而,即使都是用北京话写的,不同的作品在反映北京话的程度上依然存在着差异.文章从使役动词的使用情况考察了它们反映北
文水话中,表示没有的否定词有两个:“没[m??41]”和“□[mA41]”(“没啦”[m??41lA0]的合音形式).“没”相当于普通话的动词“没有”,“口[mA41]”的用法比较复杂,大致相当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