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位教师始终追求的教学目标。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惊喜地发现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但新的问题随之出现,看似新颖、热闹的课堂场景,常常存在着一些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行为。尽管原因很多,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理解的偏差直接导致了低效。本文试从教学信息、教学环节以及教学问题的科学“取舍”三方面,谈谈对高中政治课堂实施有效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方面的认识。
一、课堂“教学信息”的取舍
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教学容量大,信息量丰富往往是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为此,一些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准备了大量的资料用以论证教学观点,以为内容越充实,材料越丰富越好,甚至一个观点用三、四个类似材料分析。如:前不久,我听了高二哲学《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这一节课,其中在讲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时,一位教师一口气讲了戴嵩的《斗牛图》故事、西红柿食用之迷,成语、谚语、俗语、名言等。听后感觉材料很丰富,论证也很有力,但同时觉得重点不突出,教学时间紧张,教学任务完成匆忙,教师手忙脚乱,学生眼花缭乱……。殊不知,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自主学习、教学反馈的时间少了,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其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舍去”学生已知,易知的知识,学生熟知的材料让学生自己说,能评析的观点让学生自己评析,教师应选取典型、鲜活的信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起组织、引导、点拨的作用。比如,上述课例中的教师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例举生活体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的实例,另一方面可组织学生讨论:辨析实践是人们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用以启迪学生思维。
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具体到抽象,从生活到学科理论,彰显了科学性原则;引导学生立足于生活经验,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彰显了生活化原则;特别是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彰显了主体性原则,可见,教师课前对教学信息的科学取舍对提高教学效率多么重要。
二、课堂“教学环节”的取舍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在新课程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意识到了这一点并努力践行,课堂面貌焕然一新,涌现出一个个生动活泼、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但过分放开不加以引导的“放羊式”课堂也随之出现,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这一环节完全舍弃,或者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导致教学效率大打折扣。
比如:有位教师在讲授《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一课时就采取了让学生表演小品导入新课,五个人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1、上述小品中几位主人翁说法体现哪些消费心理?2、哪些值得提倡?哪些需要正确看待?3、你认为我们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消费观?运用小品导入新课不失是一个好方法,但由于小品中人物过多,加上学生表演时声音高低问题,教师引导不到位,导致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不好针对性回答,耽误了不少课堂时间,影响了教学效果。其实对于这节课如果运用小品导入新课,笔者以为教师可以在课前做好学生排练工作,让学生表演到位,语言表达到位,教师抓住小品适当引导,问题逐步深入,可以很好一一解决问题;当然也可以选取用媒体展出有关材料这一还节引起学生讨论交流,同样可以取得预期效果。
再如:有位老师在讲授“意识的本质”这一节课时,在讲到“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让学生画自己心目中的鬼神,顿时课堂一片喝彩,学生非常兴奋,纷纷画出想象中的鬼神,然后老师选取几位学生的作品在班级进行了展示,学生更是一片叫喊……其实,就老师设计这一环节来说,初衷是好的,但教师把教学的主导权全部交给学生,缺乏有效引导和归纳总结,使课堂秩序走向无序,教学难点不能得到有效突破。其实在展示学生作品时,教师就应及时引导学生思考:鬼神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吗?学生思考、交流,在学生思维出现“卡壳”时,老师可以引入:几位同学心目中的鬼神虽然不完全一样,但在现实生活都能找到原型,正如鲁迅所言。可见,无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只不过鬼神是人们对客观事物错误、歪曲的反映。这样处理自然水到渠成。
可见,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时,仍然不能舍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一环节,否则课堂教学会出现无序、低效状态,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精心优化设计每一环节,该取则取,该舍则舍,在教学中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真正做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引路人。
三、课堂“教学问题”的取舍
“问题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探索、发展的平台,使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感受思想政治学科的价值和魅力。目前围绕核心问题层层设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已经成为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在问题选择和使用上还存在着“多多益善”的误区。
如:有位老师在复习哲学第二单元,围绕唯物论和认识论选取了四则材料,设计了六个问题。虽然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了答案,但我明显感觉到一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少主动精神,主要原因是材料阅读量太大,教师提出的问题太多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相反造成学生为难情绪。
就上述课例而言,教师应对教学问题进行大胆取舍,由于高二学生处于新授课教学阶段,学生还缺乏对综合性材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教者应突出基本原理的运用,选取典型材料,围绕重难点,小角度设问,把与重点关联度不大的问题舍去,培养学生基本的答题素养。多听听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所遇到的困惑,帮助学生释疑解惑,这样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逐步提高,才能为今后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打下基础,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总之,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要实现有效教学的目标,教师必须学会科学取舍,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教师舍去的只是一些已知、易知的知识和自我表现欲,而学生得到的却是未知、难知、必知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得到了学习的方法和快乐;当然取舍是有条件的,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的结合,另一方面要围绕中心,突出重点。
一、课堂“教学信息”的取舍
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教学容量大,信息量丰富往往是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为此,一些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准备了大量的资料用以论证教学观点,以为内容越充实,材料越丰富越好,甚至一个观点用三、四个类似材料分析。如:前不久,我听了高二哲学《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这一节课,其中在讲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时,一位教师一口气讲了戴嵩的《斗牛图》故事、西红柿食用之迷,成语、谚语、俗语、名言等。听后感觉材料很丰富,论证也很有力,但同时觉得重点不突出,教学时间紧张,教学任务完成匆忙,教师手忙脚乱,学生眼花缭乱……。殊不知,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自主学习、教学反馈的时间少了,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其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舍去”学生已知,易知的知识,学生熟知的材料让学生自己说,能评析的观点让学生自己评析,教师应选取典型、鲜活的信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起组织、引导、点拨的作用。比如,上述课例中的教师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例举生活体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的实例,另一方面可组织学生讨论:辨析实践是人们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用以启迪学生思维。
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具体到抽象,从生活到学科理论,彰显了科学性原则;引导学生立足于生活经验,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彰显了生活化原则;特别是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彰显了主体性原则,可见,教师课前对教学信息的科学取舍对提高教学效率多么重要。
二、课堂“教学环节”的取舍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在新课程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意识到了这一点并努力践行,课堂面貌焕然一新,涌现出一个个生动活泼、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但过分放开不加以引导的“放羊式”课堂也随之出现,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这一环节完全舍弃,或者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导致教学效率大打折扣。
比如:有位教师在讲授《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一课时就采取了让学生表演小品导入新课,五个人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1、上述小品中几位主人翁说法体现哪些消费心理?2、哪些值得提倡?哪些需要正确看待?3、你认为我们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消费观?运用小品导入新课不失是一个好方法,但由于小品中人物过多,加上学生表演时声音高低问题,教师引导不到位,导致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不好针对性回答,耽误了不少课堂时间,影响了教学效果。其实对于这节课如果运用小品导入新课,笔者以为教师可以在课前做好学生排练工作,让学生表演到位,语言表达到位,教师抓住小品适当引导,问题逐步深入,可以很好一一解决问题;当然也可以选取用媒体展出有关材料这一还节引起学生讨论交流,同样可以取得预期效果。
再如:有位老师在讲授“意识的本质”这一节课时,在讲到“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让学生画自己心目中的鬼神,顿时课堂一片喝彩,学生非常兴奋,纷纷画出想象中的鬼神,然后老师选取几位学生的作品在班级进行了展示,学生更是一片叫喊……其实,就老师设计这一环节来说,初衷是好的,但教师把教学的主导权全部交给学生,缺乏有效引导和归纳总结,使课堂秩序走向无序,教学难点不能得到有效突破。其实在展示学生作品时,教师就应及时引导学生思考:鬼神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吗?学生思考、交流,在学生思维出现“卡壳”时,老师可以引入:几位同学心目中的鬼神虽然不完全一样,但在现实生活都能找到原型,正如鲁迅所言。可见,无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只不过鬼神是人们对客观事物错误、歪曲的反映。这样处理自然水到渠成。
可见,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时,仍然不能舍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一环节,否则课堂教学会出现无序、低效状态,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精心优化设计每一环节,该取则取,该舍则舍,在教学中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真正做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引路人。
三、课堂“教学问题”的取舍
“问题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探索、发展的平台,使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感受思想政治学科的价值和魅力。目前围绕核心问题层层设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已经成为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在问题选择和使用上还存在着“多多益善”的误区。
如:有位老师在复习哲学第二单元,围绕唯物论和认识论选取了四则材料,设计了六个问题。虽然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了答案,但我明显感觉到一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少主动精神,主要原因是材料阅读量太大,教师提出的问题太多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相反造成学生为难情绪。
就上述课例而言,教师应对教学问题进行大胆取舍,由于高二学生处于新授课教学阶段,学生还缺乏对综合性材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教者应突出基本原理的运用,选取典型材料,围绕重难点,小角度设问,把与重点关联度不大的问题舍去,培养学生基本的答题素养。多听听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所遇到的困惑,帮助学生释疑解惑,这样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逐步提高,才能为今后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打下基础,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总之,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要实现有效教学的目标,教师必须学会科学取舍,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教师舍去的只是一些已知、易知的知识和自我表现欲,而学生得到的却是未知、难知、必知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得到了学习的方法和快乐;当然取舍是有条件的,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的结合,另一方面要围绕中心,突出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