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更是交流的媒介;交流是学习外国语的重要目的,交际能力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更显得重要。高校外语教学也应该以此作为重要目标。本文讨论了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关键词]高校外语教学 交际能力
中图分类号:G1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1-0217-01
在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随着高新科技在通讯领域里的应用和国际互联网的开通,人们随时可以进行跨地区、跨国界的交流。不同国度及语言的人们,在工作及生活中的交际能力也不可或缺。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只懂语言并不能解决所有的交际问题,文化已经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以高校英语教学为例,研究探讨跨文化交际教学对高校英语教学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实际意义。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 ural / cross - cultural communication) ,简言之,就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在实际交流中,由于已知的作用,因而常常会产生理解的偏差。在英语学习中,这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究其原因,首先是对英语语言文化中的特有事物缺乏感性认识。这在学生阅读与文化有关的文章时尤为突出。每当遇到一些俚语或习语,往往不知所云。这主要是由于平时摄入的相关文化常识较少,于是就误用本族文化知识填补这一空白,这样就无法找出上下文关系,甚至会严重影响对文章的理解。例如: But the next day people kidded him by saying it was t he first time any fighter was urged to take a dive before t he fight began.(《新视野高校英语》第一册Unit 3 Section A)这句的难点在短语" take a dive" ,学生从字面上去理解," take a dive" 是“突然下降,暴跌”的意思,可在本句中怎么也理解不通。事实上,这是个美国俚语,通常用做隐喻。它原用于职业拳击比赛中一方事先被收买在比赛中假装认输,下注者因此从中渔利。后来又引申为“假装认输,甘愿认输”(大约近似于汉语的“出老千”之类)。倘若不了解这些特有的俚语或习语,那么在阅读时自然会张冠李戴。
其次是混淆了英汉两种文化中共有事物的文化感情色彩。有的事物在英汉两种文化中都出现了,但所表达的文化感情色彩却截然不同。比如,孔雀(peacock) :在我国文化中象征吉祥,而在英语中,peacock 的内涵意义通常是贬义,含有骄傲、炫耀、洋洋自得的意思。所以英语中经常用之来喻人:as proud as a peacock (像孔雀那样骄傲) 在英语学习中若不留心这些差异,就会导致理解的偏差。再就是混淆了英汉两种文化中的非语言行为的文化涵义。语言是一种行为,然而,挥手,微笑,皱眉,沉默,行走等也都是行为,它们属于非语言行为。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这些行为起着与他人交流信息的作用,同时也受文化的影响。有研究表明,人能够发出几十万个含义不同的肢体语言信息,而每种文化中都会展示出动作和姿态的某些特有情况。就数字手指符号而言,我们只用一只手就可表示1-10的数字,这却使英语国家人大吃一惊,因为他们得用上两只手才能表示1-10的数字。可见,同一种非语言行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所表达的意思是不同的,如果不了解这些非语言行为的差异,在实际交流中难免会误解。
针对上述跨文化交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高校英语教学中采取什么措施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交际技能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当然,开设专题讲座、开展第二课堂等也是一种途径。但最为有效的还是结合日常的高校英语教学从事文化对比,其覆盖面更广,学生收获也更大。
外语学习不同于母语习得,学生学习外语一般是在他们已经掌握了母语之后才进行的,这个时候,已经在大脑中具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语言符号系统,这种原有的知识对外语学习有很大影响。一方面,它可幫助学生理解和消化新的语言知识;另一方面,它又可能干扰新的语言知识的获得。 在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很好地利用学生原有的语言知识,结合日常教学把两种语言经常加以对比,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在理性上对所学语言国家文化特征有所了解,而且能够培养他们自觉地汲取目的语言中各种文化信息的习惯,从而提高他们使用外语的准确性和得体性。
结合日常外语教学进行文化对比可以在各个层面进行,例如可以在词汇、语用、习俗、语篇,文体等各个层面进行文化对比。词汇教学在高校英语教学中是最重要的一环,我们在课堂上通常都要讲解词的意义、用法、搭配等,并做各种词汇练习,但是对于词的文化内涵往往涉及不多。如果我们只是把单词按字面意义串起来,而忽略了其中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在实际交际中就会发生偏差。为此,语用对比对英语学习有很大帮助,因为汉、英两种语言在用语方面是存在差异的,只有找出差异,才能成功地进行跨语言、跨文化交际。然而在教学中,许多教师只是一味重视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的教学,学生又往往机械模仿(中文思想+ 英文形式) ,因而在实际应用语言时犯语用上的错误是不可避免的。比如在英语课堂上常可听到学生提出问题前这样说:" I have a question?" 或在拒绝别人时说:" No , please don’t go to any trouble" 等等。这些都是典型的汉化英语,在语法结构上是正确的,却不符合英语习惯。与语法错误相比,这种由文化差异引起的语用失误更加隐性化、多样化。正如托马斯所说的“语法错误从表层上就能看出,受话者很容易发现这种错误。这种错误一旦发现,受话者便会认为说话者缺乏足够的语言知识,因此可以谅解。语用失误却不会像语法失误一样看待。如果一个能说流利外语的人出现语用失误,他很可能会被认为缺乏礼貌或不友好。他在交际中的失误便不会被归咎于语言能力的缺乏,而会被归咎于他的粗鲁或敌意。” 因而,高校英语教学中应注重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
另外,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因而我们在学习英语语言时尤其要注意各民族语言习俗的差异。鉴于此,我们在英语教学中要随时注意贯串这些文化常识。首先是结合教材提供的内容与本国文化进行对比。
由于外语教材大多为语言教学而编,其中必然涉及相应的外国文化背景知识,我们可以结合课文,配合文中的故事情节,作者观点,文体风格等来比较中西文化习俗差异。这样,对学生来说,既形象又生动。适当时候,我们可采用传统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例如:对涉及历史文化、宗教礼仪方面的文章,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进行揭示;对涉及国外节假日的文章,我们可以布置学生自己先搜集资料,教师再作补充讲解,以加深学生对之的理解;对涉及饮食住行等方面的文章,我们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一些社交活动,主动与外国人交往。通过轻松的个人间交往,学生们可以看到、学到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其次, 组织专题讲座,对跨文化习俗知识进行系统的讲解,还可以鼓励学生阅读一些外国名著或剧本,并同时要求他们做读书笔记,记下其中有意义的文化细节。还可以借助英语角、英语演讲、英语晚会等活动,不断发现和纠正在语言运用中的一些差异。
[关键词]高校外语教学 交际能力
中图分类号:G1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1-0217-01
在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随着高新科技在通讯领域里的应用和国际互联网的开通,人们随时可以进行跨地区、跨国界的交流。不同国度及语言的人们,在工作及生活中的交际能力也不可或缺。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只懂语言并不能解决所有的交际问题,文化已经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以高校英语教学为例,研究探讨跨文化交际教学对高校英语教学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实际意义。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 ural / cross - cultural communication) ,简言之,就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在实际交流中,由于已知的作用,因而常常会产生理解的偏差。在英语学习中,这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究其原因,首先是对英语语言文化中的特有事物缺乏感性认识。这在学生阅读与文化有关的文章时尤为突出。每当遇到一些俚语或习语,往往不知所云。这主要是由于平时摄入的相关文化常识较少,于是就误用本族文化知识填补这一空白,这样就无法找出上下文关系,甚至会严重影响对文章的理解。例如: But the next day people kidded him by saying it was t he first time any fighter was urged to take a dive before t he fight began.(《新视野高校英语》第一册Unit 3 Section A)这句的难点在短语" take a dive" ,学生从字面上去理解," take a dive" 是“突然下降,暴跌”的意思,可在本句中怎么也理解不通。事实上,这是个美国俚语,通常用做隐喻。它原用于职业拳击比赛中一方事先被收买在比赛中假装认输,下注者因此从中渔利。后来又引申为“假装认输,甘愿认输”(大约近似于汉语的“出老千”之类)。倘若不了解这些特有的俚语或习语,那么在阅读时自然会张冠李戴。
其次是混淆了英汉两种文化中共有事物的文化感情色彩。有的事物在英汉两种文化中都出现了,但所表达的文化感情色彩却截然不同。比如,孔雀(peacock) :在我国文化中象征吉祥,而在英语中,peacock 的内涵意义通常是贬义,含有骄傲、炫耀、洋洋自得的意思。所以英语中经常用之来喻人:as proud as a peacock (像孔雀那样骄傲) 在英语学习中若不留心这些差异,就会导致理解的偏差。再就是混淆了英汉两种文化中的非语言行为的文化涵义。语言是一种行为,然而,挥手,微笑,皱眉,沉默,行走等也都是行为,它们属于非语言行为。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这些行为起着与他人交流信息的作用,同时也受文化的影响。有研究表明,人能够发出几十万个含义不同的肢体语言信息,而每种文化中都会展示出动作和姿态的某些特有情况。就数字手指符号而言,我们只用一只手就可表示1-10的数字,这却使英语国家人大吃一惊,因为他们得用上两只手才能表示1-10的数字。可见,同一种非语言行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所表达的意思是不同的,如果不了解这些非语言行为的差异,在实际交流中难免会误解。
针对上述跨文化交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高校英语教学中采取什么措施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交际技能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当然,开设专题讲座、开展第二课堂等也是一种途径。但最为有效的还是结合日常的高校英语教学从事文化对比,其覆盖面更广,学生收获也更大。
外语学习不同于母语习得,学生学习外语一般是在他们已经掌握了母语之后才进行的,这个时候,已经在大脑中具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语言符号系统,这种原有的知识对外语学习有很大影响。一方面,它可幫助学生理解和消化新的语言知识;另一方面,它又可能干扰新的语言知识的获得。 在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很好地利用学生原有的语言知识,结合日常教学把两种语言经常加以对比,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在理性上对所学语言国家文化特征有所了解,而且能够培养他们自觉地汲取目的语言中各种文化信息的习惯,从而提高他们使用外语的准确性和得体性。
结合日常外语教学进行文化对比可以在各个层面进行,例如可以在词汇、语用、习俗、语篇,文体等各个层面进行文化对比。词汇教学在高校英语教学中是最重要的一环,我们在课堂上通常都要讲解词的意义、用法、搭配等,并做各种词汇练习,但是对于词的文化内涵往往涉及不多。如果我们只是把单词按字面意义串起来,而忽略了其中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在实际交际中就会发生偏差。为此,语用对比对英语学习有很大帮助,因为汉、英两种语言在用语方面是存在差异的,只有找出差异,才能成功地进行跨语言、跨文化交际。然而在教学中,许多教师只是一味重视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的教学,学生又往往机械模仿(中文思想+ 英文形式) ,因而在实际应用语言时犯语用上的错误是不可避免的。比如在英语课堂上常可听到学生提出问题前这样说:" I have a question?" 或在拒绝别人时说:" No , please don’t go to any trouble" 等等。这些都是典型的汉化英语,在语法结构上是正确的,却不符合英语习惯。与语法错误相比,这种由文化差异引起的语用失误更加隐性化、多样化。正如托马斯所说的“语法错误从表层上就能看出,受话者很容易发现这种错误。这种错误一旦发现,受话者便会认为说话者缺乏足够的语言知识,因此可以谅解。语用失误却不会像语法失误一样看待。如果一个能说流利外语的人出现语用失误,他很可能会被认为缺乏礼貌或不友好。他在交际中的失误便不会被归咎于语言能力的缺乏,而会被归咎于他的粗鲁或敌意。” 因而,高校英语教学中应注重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
另外,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因而我们在学习英语语言时尤其要注意各民族语言习俗的差异。鉴于此,我们在英语教学中要随时注意贯串这些文化常识。首先是结合教材提供的内容与本国文化进行对比。
由于外语教材大多为语言教学而编,其中必然涉及相应的外国文化背景知识,我们可以结合课文,配合文中的故事情节,作者观点,文体风格等来比较中西文化习俗差异。这样,对学生来说,既形象又生动。适当时候,我们可采用传统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例如:对涉及历史文化、宗教礼仪方面的文章,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进行揭示;对涉及国外节假日的文章,我们可以布置学生自己先搜集资料,教师再作补充讲解,以加深学生对之的理解;对涉及饮食住行等方面的文章,我们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一些社交活动,主动与外国人交往。通过轻松的个人间交往,学生们可以看到、学到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其次, 组织专题讲座,对跨文化习俗知识进行系统的讲解,还可以鼓励学生阅读一些外国名著或剧本,并同时要求他们做读书笔记,记下其中有意义的文化细节。还可以借助英语角、英语演讲、英语晚会等活动,不断发现和纠正在语言运用中的一些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