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技校体育教育必须以终身教育为出发点,树立“终身体育”意识;要实现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应积极探索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科学的教学体系,发挥教师、学生、教材、体育设施、校园体育文化等各因素在体系中的作用。
【关键词】终身教育 “终身体育”意识 构成要素
【Abstract】Technical school sports education must take lifelong education as a starting point, sets up the “lifetime sports” consciousnes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lifetime sports”, should actively explore to establish the scientific teaching system, corresponding to play to teachers, students, textbooks, sports facilities, the campus sports culture and so on various factors in the system.
【Keyword】Lifelong education; “Lifetime sports” consciousness; Constituent elements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9-0199-01
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各种类型和层次的劳动者的培育显得越来越重要,而其中职业教育担负着重要责任。习近平在2014年6月下旬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好地支持和帮助职业教育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数据表明,技校毕业生作为国家劳动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愈益凸显,我国职业学校每年的毕业生在500万人以上,如2012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总数为658.21万人,就业学生637.51万人[1];到2020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将达到2350万人,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在校生为1480万人,2015年8月,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指出,近年来,职业教育在我国取得了长足进步,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还存在理念相对滞后,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教学模式、课程教材体系不能很好地适应发展需要等问题[2]。
作为一名一线的技校教育工作者,笔者以为,因应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技校学生在校期间就应初步获得具备终身学习、不断提高各项素质的能力,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突破传统的教育理念,将学校教育与终身教育联系起来,并具体解决随之而来的相关问题。
在写作此文的时候,笔者曾以“终身教育”、“学校终身教育”和“技校终身教育”为三组关键词在中国知网的电子资源库对自2000年以来至今公开发表的文献进行了检索,前两者的结果分别是69981条、34862条,完全符合后者的结果不到100条。这使笔者认识到,这一问题的研究颇具意义。而具体到笔者从事的体育教育,笔者认为,要实现终身教育的目标,首先考虑的问题不在于对学生的某项或某几项体育技能的培养或提高,而在于树立他们的“终身体育”意识。
1.技校体育教育必须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笔者以为,“终身体育”是“终身教育”的课程具体化,“终身体育”意识的树立则是终身体育得以实现的心理基础。
1.1以“终身教育”为出发点进行技校体育教育符合世界性教育改革的主導观念
“终身教育”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主张人的教育和训练并不随在校学习的结束而终结,应贯穿于生命的全过程。换言之,从出生到死亡,人的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应伴随着各个方面的教育活动。这一观点后来逐渐成为世界性的教育改革的主导观点。目前许多国家把终身教育作为本国教育改革的总目标,从法律上确立“终身教育”在本国的教育发展、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地位,并从此出发改组、设计自己的国民教育体系。如法国在1971年和1984年分别制定并通过了《终身职业教育法》和《职业继续教育法》。美国于1976年制定并颁布了《终身学习法》,并在联邦教育局内专设终身教育局。韩国八十年代的宪法中增加了终身教育的内容,开始实施终身教育政策。日本也在1988年设立了终身学习局,1990年颁布并实施《终身学习振兴整备法》。联邦德国、瑞典、加拿大等许多国家也颁布了相应的法律。此后各国在终身教育的实践领域均取得一定成绩。
世界教育的發展经验告诉我们:终身教育作为比较先进的教育理念值得借鉴,我们应该积极探索这一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问题。
1.2技校体育教育必须树立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从人的生物年龄来说,“终身体育”的实现绝不仅止于学校教育阶段。学校体育教育承担的关于“终身体育”的一个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在教育部公开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里明确提出:大学体育课程的基本目标之一,是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并基本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能够编制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
目前学术界大多数人认同的“终身体育”的内涵是:个体终身进行身体锻炼、接受体育教育。即体育锻炼应贯穿人的一生包括生长发育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与此同时,相关的体育知识、体育理论的学习也应伴随人的一生。 一般认为,体育意识是指人们在体育活动中对体育的意义与作用自觉认识的基础上所产生的能动的心理活动,表现为对体育的重视程度和参与体育活动的自觉性。“终身体育”意识就是对体育增进身心健康的终身性功能有充分的、牢固的认识,并作为意识的一部分伴随个体终身。
这一点对于职业技术学校培养对象来说尤为重要。因为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承担的社会分工主要是生产一线的专业技术工作,从某方面说,对身体素质的要求甚至高于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的理论工作者和科研工作者。因此,企业采取强制措施让职工参加最低限度的体育运动在一些发达国家如美、瑞典等国屡见不鲜,在日本,一些企业还把职工体力测定结果作为制定报酬和确定退休时间的重要参考指标。技校体育教育不只是上好体育课和开展好体育活动,还要帮助形成学生自主体育锻炼的能力和习惯,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为将来专业理论知识的发挥和技术技能的使用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促进学生终身坚持锻炼,终身自主学习体育知识和体育理论。
2.技校体育教育培育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构成要素探索
根据前述意识的形成规律,技校体育教育培育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是一个从各项体育活动中认识体育的价值和作用,并逐渐形成为稳定的心理因素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学生的全程参与、也需要各项相关的体育教育因素的创造及其交互作用,呈现出渗透性强、分布性广的特点,具体来说,各种因素应分布在体育教学的各个方面、贯穿于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其中有几个最为重要的因素及其关系值得注意。
2.1主导因素——体育教师
在培养学校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的过程中,体育教师充当着主导者的角色。这一群体应充分认识到“终身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和自己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技能知识中的重要责任。只有教师理解“终身体育”的内涵及其对社会发展和个人的生存、发展的需要的重大意义,才能通过教学切实地提高学生对“终身体育”的认识,从而引发自己的体育兴趣、学会相关的体育技能。
意识来源于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和实践的反映。教师应充分认识到体育教学的课堂是使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的最重要的实践场所,课程的推进是使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的主要过程。技校学生与普通高校的学生比,同样存在着勇于冒险与害怕吃苦、勤奋进取与懒惰守成并存的性格,不同之处主要在于主动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虽不够强,但普遍更加好动,在教学中可以有针对性的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运用录像、多媒体以及互联网的手段来激发学生从事体育锻炼的兴趣。教师的优美标准的动作示范、生动幽默的讲解、活泼有趣的游戏与竞赛的组织等,如可以先让学生挑选各自感兴趣的体育活动热身,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然后再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开展教学,使学生切身体会到体育对身心愉悦的帮助,从而逐渐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真正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获得对体育锻炼的作用和意义的正确认识,学会必要的体育知识和锻炼手段,为“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打下良好基础。
2.2主体因素——学生
如前所述,技校体育教学跟其他学科的教学一样,必须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学习和未来的个人发展出发,贯彻终身教育的理念。我国教育部颁发的的高职体育的具体标准,要求体育教学围绕“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发展学生群体的身心,使之步入社会后能更快适应环境、承受压力,以健康的体魄参与各种社会活动,这实际上是对技校体育教育实现“终身體育”具体化。但我对本校2010年以来的几届学生的调查表明,學生对“终身体育”的认识比较清晰的平均值不到40%,这一结果甚至低于其他地区的某些高中和高校的调查统计。因此,学校和教师必须将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的树立作为体育教育的核心理念,从而真正实现学生体育教育的主体性地位。
2.3依据因素——教材
技校体育教材是师生教与学的依据,要培育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技校体育教材应该达到以下几个要求:
第一,树立正确体育观,培养学生体育意识
好的教材应将本课程的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教材内容中去,技校体育教材也不能例外。能够真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正确的体育观就是“终身体育”——健身为主、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新型体育观,要求实践主体的全民性,使体育成为全人类最广泛的社会活动,同时要求实践行为的终身性,融生存、发展、需要、享受为一体,使体育与社会的发展相始终。技校体育教材应围绕这一点,通过教材内容的贯彻,使学生树立这一正确的体育观,提高对体育价值的认识,运用科学手段和方法进行自主锻炼,甚至于学会一种运动方式或项目。从而为养成进行“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和形成“终身体育”意识打下良好基础。
第二,加大理论比重,引导学生认识“终身体育”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技术学校的体育课的理论知识的传授不被重视,主要附着于体育技巧、技术的传授上,缺乏抽象性和系统性,某种程度上滞后于世界和我国教育理论的发展前沿,近年来这一状况有所改善,但针对性和实效性还有待提高。因而学生的体育知识结构单一,体育人文、人体科学、运动规律等方面的知识匮乏的状况依然存在,技校体育教材应加强以上理论内容的比重,建议专辟章节,将终身教育和“终身体育”的内容加入教材,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终身体育”的内涵和意义,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提高践行“终身体育”的自觉性。
此外,教材还可以安排体育明星的故事、运动项目的由来、体育动作的机理、人体机能的变化等内容,使他们的体育知识得到拓宽;良好的心理素质、意志品质得以培育;审美、理解、逻辑思维、甚至创造等方面的能力也得到提高。我们相信,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如果建立在专业知识和体育文化及其相关的精神活动的基础上,那将更加扎实、牢固。
2.4 激励因素——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
目前,我国职业技术学校的体育教学体系是建立在体质检查、业绩考核基础之上的,这还不能完全符合“终身体育”的要求。适合“终身体育”意识培养需要的体育考核,其内容、形式、方法似应多样化。如技能方面的考试包括田径、球类等项目的基本技巧;理论知识的考试如前所述包括先进的理念、观点等;平时成绩应包括上课的状况及参加校园体育活动的情况,考核形式也可以丰富多样,如必修制、选修制、俱乐部制(即学分制前提下的课内、课外选项制)等。这种全方位、多层次、全过程的评价体系既能对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学习有一个全面的、动态的考察,又能达到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各项体育活动的目的,有时甚至能够激励、引导学生通过各类体育活动的学习和考核,找到自己终身喜爱并能持之以恒坚持下去的体育项目。并在活动中理解“终身体育”的意义和作用。 2.5环境因素——校园体育文化
如果说体育的课堂教学主要强调教育对象的共性特征的话,那么校园体育文化则可以照顾到学生的个性特征,通过板报、广播、橱窗以及体育比赛等多种途径,宣传体育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培养、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主动性;可探索设立体育俱乐部,以“俱乐部”为单位开展教学、培训、比赛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选择各项体育项目,充分调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吸引、招揽更多学生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在校内形成良好的体育学习氛围、体育运动环境;对乒乓球、羽毛球、网球、国际交际舞、健身操、形体舞蹈等体育项目的一般技能学习,能使学生掌握一种或多种运动技能,增强运动兴趣,提高运动信心,为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打下技能基础。
2.6硬件因素——必要的体育设施和体育器材
为保证体育教学安全有效地进行,提高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学校内部应设有数量充足、种类齐全、质量合格的体育设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加大资金投入,增加体育设施,满足不同学生锻炼的需求;为实现现有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结合学生的日常作息特点,制定具体的设施管理标准;可以全天候、多时段的开放所有场馆、器材,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室、内外体育锻炼空间;为实现“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即便是法定假期,体育俱乐部、校内体育场馆也不要关闭,满足学生随时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凡此种种,将對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提供无障碍的硬件条件。
以上师生之间、教学之间、教材与硬件设施等因素的地位和作用如能正确认识、充分发挥,相信学生在校期间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并非难事。
3.结语
终身教育,是关于人的教育,是关于人的成长、发展的教育。正如我国台湾省学者胡梦鲸的表述:基础教育的目的不再是已有知识的传递,而是终身学习者的培养。在校期间,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树立对学校体育教育的成效是否能够在此后的人生各个时期得以延伸和发展,从而实现学生的“终身体育”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体育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基础阶段和重要阶段,同时也是学生从事“终身体育”的关键一环;只有创造和利用好各种因素,使其协调发挥作用,才能实现“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参考文献:
[1]2012年全国中职学校毕业生658.21万 就业率96.85%-中新网 http://www.chinanews.com/edu/2013/08-29/5223622.shtml.
[2]我國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2020年将达到2350万人,施雨岑,刘奕湛,《职业技术》2015年03,总第177期,第26页.
作者简介:
梁英周(1980.11-)大学本科,助教。
【关键词】终身教育 “终身体育”意识 构成要素
【Abstract】Technical school sports education must take lifelong education as a starting point, sets up the “lifetime sports” consciousnes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lifetime sports”, should actively explore to establish the scientific teaching system, corresponding to play to teachers, students, textbooks, sports facilities, the campus sports culture and so on various factors in the system.
【Keyword】Lifelong education; “Lifetime sports” consciousness; Constituent elements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9-0199-01
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各种类型和层次的劳动者的培育显得越来越重要,而其中职业教育担负着重要责任。习近平在2014年6月下旬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好地支持和帮助职业教育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数据表明,技校毕业生作为国家劳动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愈益凸显,我国职业学校每年的毕业生在500万人以上,如2012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总数为658.21万人,就业学生637.51万人[1];到2020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将达到2350万人,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在校生为1480万人,2015年8月,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指出,近年来,职业教育在我国取得了长足进步,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还存在理念相对滞后,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教学模式、课程教材体系不能很好地适应发展需要等问题[2]。
作为一名一线的技校教育工作者,笔者以为,因应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技校学生在校期间就应初步获得具备终身学习、不断提高各项素质的能力,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突破传统的教育理念,将学校教育与终身教育联系起来,并具体解决随之而来的相关问题。
在写作此文的时候,笔者曾以“终身教育”、“学校终身教育”和“技校终身教育”为三组关键词在中国知网的电子资源库对自2000年以来至今公开发表的文献进行了检索,前两者的结果分别是69981条、34862条,完全符合后者的结果不到100条。这使笔者认识到,这一问题的研究颇具意义。而具体到笔者从事的体育教育,笔者认为,要实现终身教育的目标,首先考虑的问题不在于对学生的某项或某几项体育技能的培养或提高,而在于树立他们的“终身体育”意识。
1.技校体育教育必须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笔者以为,“终身体育”是“终身教育”的课程具体化,“终身体育”意识的树立则是终身体育得以实现的心理基础。
1.1以“终身教育”为出发点进行技校体育教育符合世界性教育改革的主導观念
“终身教育”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主张人的教育和训练并不随在校学习的结束而终结,应贯穿于生命的全过程。换言之,从出生到死亡,人的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应伴随着各个方面的教育活动。这一观点后来逐渐成为世界性的教育改革的主导观点。目前许多国家把终身教育作为本国教育改革的总目标,从法律上确立“终身教育”在本国的教育发展、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地位,并从此出发改组、设计自己的国民教育体系。如法国在1971年和1984年分别制定并通过了《终身职业教育法》和《职业继续教育法》。美国于1976年制定并颁布了《终身学习法》,并在联邦教育局内专设终身教育局。韩国八十年代的宪法中增加了终身教育的内容,开始实施终身教育政策。日本也在1988年设立了终身学习局,1990年颁布并实施《终身学习振兴整备法》。联邦德国、瑞典、加拿大等许多国家也颁布了相应的法律。此后各国在终身教育的实践领域均取得一定成绩。
世界教育的發展经验告诉我们:终身教育作为比较先进的教育理念值得借鉴,我们应该积极探索这一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问题。
1.2技校体育教育必须树立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从人的生物年龄来说,“终身体育”的实现绝不仅止于学校教育阶段。学校体育教育承担的关于“终身体育”的一个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在教育部公开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里明确提出:大学体育课程的基本目标之一,是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并基本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能够编制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
目前学术界大多数人认同的“终身体育”的内涵是:个体终身进行身体锻炼、接受体育教育。即体育锻炼应贯穿人的一生包括生长发育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与此同时,相关的体育知识、体育理论的学习也应伴随人的一生。 一般认为,体育意识是指人们在体育活动中对体育的意义与作用自觉认识的基础上所产生的能动的心理活动,表现为对体育的重视程度和参与体育活动的自觉性。“终身体育”意识就是对体育增进身心健康的终身性功能有充分的、牢固的认识,并作为意识的一部分伴随个体终身。
这一点对于职业技术学校培养对象来说尤为重要。因为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承担的社会分工主要是生产一线的专业技术工作,从某方面说,对身体素质的要求甚至高于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的理论工作者和科研工作者。因此,企业采取强制措施让职工参加最低限度的体育运动在一些发达国家如美、瑞典等国屡见不鲜,在日本,一些企业还把职工体力测定结果作为制定报酬和确定退休时间的重要参考指标。技校体育教育不只是上好体育课和开展好体育活动,还要帮助形成学生自主体育锻炼的能力和习惯,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为将来专业理论知识的发挥和技术技能的使用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促进学生终身坚持锻炼,终身自主学习体育知识和体育理论。
2.技校体育教育培育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构成要素探索
根据前述意识的形成规律,技校体育教育培育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是一个从各项体育活动中认识体育的价值和作用,并逐渐形成为稳定的心理因素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学生的全程参与、也需要各项相关的体育教育因素的创造及其交互作用,呈现出渗透性强、分布性广的特点,具体来说,各种因素应分布在体育教学的各个方面、贯穿于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其中有几个最为重要的因素及其关系值得注意。
2.1主导因素——体育教师
在培养学校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的过程中,体育教师充当着主导者的角色。这一群体应充分认识到“终身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和自己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技能知识中的重要责任。只有教师理解“终身体育”的内涵及其对社会发展和个人的生存、发展的需要的重大意义,才能通过教学切实地提高学生对“终身体育”的认识,从而引发自己的体育兴趣、学会相关的体育技能。
意识来源于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和实践的反映。教师应充分认识到体育教学的课堂是使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的最重要的实践场所,课程的推进是使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的主要过程。技校学生与普通高校的学生比,同样存在着勇于冒险与害怕吃苦、勤奋进取与懒惰守成并存的性格,不同之处主要在于主动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虽不够强,但普遍更加好动,在教学中可以有针对性的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运用录像、多媒体以及互联网的手段来激发学生从事体育锻炼的兴趣。教师的优美标准的动作示范、生动幽默的讲解、活泼有趣的游戏与竞赛的组织等,如可以先让学生挑选各自感兴趣的体育活动热身,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然后再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开展教学,使学生切身体会到体育对身心愉悦的帮助,从而逐渐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真正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获得对体育锻炼的作用和意义的正确认识,学会必要的体育知识和锻炼手段,为“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打下良好基础。
2.2主体因素——学生
如前所述,技校体育教学跟其他学科的教学一样,必须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学习和未来的个人发展出发,贯彻终身教育的理念。我国教育部颁发的的高职体育的具体标准,要求体育教学围绕“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发展学生群体的身心,使之步入社会后能更快适应环境、承受压力,以健康的体魄参与各种社会活动,这实际上是对技校体育教育实现“终身體育”具体化。但我对本校2010年以来的几届学生的调查表明,學生对“终身体育”的认识比较清晰的平均值不到40%,这一结果甚至低于其他地区的某些高中和高校的调查统计。因此,学校和教师必须将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的树立作为体育教育的核心理念,从而真正实现学生体育教育的主体性地位。
2.3依据因素——教材
技校体育教材是师生教与学的依据,要培育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技校体育教材应该达到以下几个要求:
第一,树立正确体育观,培养学生体育意识
好的教材应将本课程的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教材内容中去,技校体育教材也不能例外。能够真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正确的体育观就是“终身体育”——健身为主、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新型体育观,要求实践主体的全民性,使体育成为全人类最广泛的社会活动,同时要求实践行为的终身性,融生存、发展、需要、享受为一体,使体育与社会的发展相始终。技校体育教材应围绕这一点,通过教材内容的贯彻,使学生树立这一正确的体育观,提高对体育价值的认识,运用科学手段和方法进行自主锻炼,甚至于学会一种运动方式或项目。从而为养成进行“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和形成“终身体育”意识打下良好基础。
第二,加大理论比重,引导学生认识“终身体育”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技术学校的体育课的理论知识的传授不被重视,主要附着于体育技巧、技术的传授上,缺乏抽象性和系统性,某种程度上滞后于世界和我国教育理论的发展前沿,近年来这一状况有所改善,但针对性和实效性还有待提高。因而学生的体育知识结构单一,体育人文、人体科学、运动规律等方面的知识匮乏的状况依然存在,技校体育教材应加强以上理论内容的比重,建议专辟章节,将终身教育和“终身体育”的内容加入教材,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终身体育”的内涵和意义,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提高践行“终身体育”的自觉性。
此外,教材还可以安排体育明星的故事、运动项目的由来、体育动作的机理、人体机能的变化等内容,使他们的体育知识得到拓宽;良好的心理素质、意志品质得以培育;审美、理解、逻辑思维、甚至创造等方面的能力也得到提高。我们相信,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如果建立在专业知识和体育文化及其相关的精神活动的基础上,那将更加扎实、牢固。
2.4 激励因素——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
目前,我国职业技术学校的体育教学体系是建立在体质检查、业绩考核基础之上的,这还不能完全符合“终身体育”的要求。适合“终身体育”意识培养需要的体育考核,其内容、形式、方法似应多样化。如技能方面的考试包括田径、球类等项目的基本技巧;理论知识的考试如前所述包括先进的理念、观点等;平时成绩应包括上课的状况及参加校园体育活动的情况,考核形式也可以丰富多样,如必修制、选修制、俱乐部制(即学分制前提下的课内、课外选项制)等。这种全方位、多层次、全过程的评价体系既能对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学习有一个全面的、动态的考察,又能达到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各项体育活动的目的,有时甚至能够激励、引导学生通过各类体育活动的学习和考核,找到自己终身喜爱并能持之以恒坚持下去的体育项目。并在活动中理解“终身体育”的意义和作用。 2.5环境因素——校园体育文化
如果说体育的课堂教学主要强调教育对象的共性特征的话,那么校园体育文化则可以照顾到学生的个性特征,通过板报、广播、橱窗以及体育比赛等多种途径,宣传体育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培养、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主动性;可探索设立体育俱乐部,以“俱乐部”为单位开展教学、培训、比赛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选择各项体育项目,充分调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吸引、招揽更多学生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在校内形成良好的体育学习氛围、体育运动环境;对乒乓球、羽毛球、网球、国际交际舞、健身操、形体舞蹈等体育项目的一般技能学习,能使学生掌握一种或多种运动技能,增强运动兴趣,提高运动信心,为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打下技能基础。
2.6硬件因素——必要的体育设施和体育器材
为保证体育教学安全有效地进行,提高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学校内部应设有数量充足、种类齐全、质量合格的体育设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加大资金投入,增加体育设施,满足不同学生锻炼的需求;为实现现有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结合学生的日常作息特点,制定具体的设施管理标准;可以全天候、多时段的开放所有场馆、器材,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室、内外体育锻炼空间;为实现“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即便是法定假期,体育俱乐部、校内体育场馆也不要关闭,满足学生随时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凡此种种,将對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提供无障碍的硬件条件。
以上师生之间、教学之间、教材与硬件设施等因素的地位和作用如能正确认识、充分发挥,相信学生在校期间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并非难事。
3.结语
终身教育,是关于人的教育,是关于人的成长、发展的教育。正如我国台湾省学者胡梦鲸的表述:基础教育的目的不再是已有知识的传递,而是终身学习者的培养。在校期间,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树立对学校体育教育的成效是否能够在此后的人生各个时期得以延伸和发展,从而实现学生的“终身体育”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体育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基础阶段和重要阶段,同时也是学生从事“终身体育”的关键一环;只有创造和利用好各种因素,使其协调发挥作用,才能实现“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参考文献:
[1]2012年全国中职学校毕业生658.21万 就业率96.85%-中新网 http://www.chinanews.com/edu/2013/08-29/5223622.shtml.
[2]我國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2020年将达到2350万人,施雨岑,刘奕湛,《职业技术》2015年03,总第177期,第26页.
作者简介:
梁英周(1980.11-)大学本科,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