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对粉葛的病害和虫害的症状、病原及相关防治措施进行了调查和研究。通过田间实际调查恩施地区粉葛病虫害发生情况,发现了一种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粉葛虫害——红头豆芫菁,并对粉葛红头豆芫菁的防治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旨在为粉葛病虫害的科学有效防治提供技术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粉葛;病虫害;防治措施;红头豆芫菁
中图分类号 S435.6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3-0135-02
粉葛(Pueraria thomsonii Benth.),是豆科葛藤屬中形成块根的栽培种,系多年生缠绕藤本植物。《中国药典》 2005版记载其性味甘、辛、凉,具有解肌退热、生津止渴、透疹、升阳止泻、通经活络、解酒毒等功效。我国主要分布在华南地区,华中地区、西南地区、华东地区及东北地区也有分布。
粉葛是我国传统药食同源蔬菜品种,也是我国出口蔬菜之一,很受世界各国的消费者喜爱。我国葛根的人工栽培面积达到533.33万hm2,葛根有望成为世界第六大食粮作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农村劳动力成本的不断升高,葛根单位面积产值增幅小,葛农的收入减小,这将严重影响到葛根产业的发展,出现了葛根加工企业收购葛根困难的局面。
1 粉葛的主要病害及其防治
1.1 粉葛锈病
1.1.1 症状特点。主要体现在叶面上,初期为淡黄色或浅褐色的斑点,逐渐变大形成疱斑,随着时间的延长,疱斑的表皮逐渐破裂,并且散出黄褐色的粉状物。发病严重时,粉葛的叶面会布满疱斑,表面散满锈色的粉状物,叶片甚至發生变形,最终逐渐干枯凋亡。若将粉葛的块根挖出,则发现其膨大程度明显小于正常的块根。
1.1.2 病原及发病特点。不同的豆科植物发生锈病时的症状具有类似性,观察情况与其描述的豆科锈病特征基本一致[1]。粉葛锈病由豆类锈菌引起,叶面疱斑破裂所散出的粉状物为夏孢子。随着时间的推移,夏孢子将变成冬孢子,冬孢子可随植物的残部在农田里越冬,在第2年春季,由风传播。温暖多雨的气候容易引发粉葛的锈病发生,适宜的湿度是其发生流行的决定因素。
1.1.3 防治措施。因为湿度是锈病发生流行的决定因素,所以在粉葛种植期间要增强株间通风透气性以降低湿度。此外,可用豆类锈病通常使用的50%萎锈灵或者70%甲基托布津1 000倍液等农药防治。如莫贱友等[2]指出粉葛锈病可用15%粉锈灵(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或乳油)1 500~2 000倍液(450~600 g/hm2,药液用量按900 L/hm2计,下同)、50%三唑酮硫磺悬浮剂1 000~1 500倍液(600~900 g/hm2)、70%托布津 75%百菌清(1∶1)1 000~1 500倍液(600~900 g/hm2)、40%三唑酮多菌灵1 000倍液900 g/hm2等药剂交替喷施。在实际操作中应对叶片的正反面均匀喷湿以确定药液实际用量,喷药的次数和时间根据发病程度而定。
为了取得更好的防治效果和预防来年病害发生,应在粉葛采收结束后,烧毁田间残留的植株以清除残留孢子。
1.2 粉葛根腐病
1.2.1 症状特点。粉葛根腐病属于土传病害,主要危害粉葛块根及茎蔓基部,该病可在苗期发生,也可在根系形成初期发生。①苗期感病后,根的尖端或中部表皮会出现褐色的水渍状病斑,病害严重时植株的根系会褐腐坏死。病株地上部的表现为,植株矮小、萎蔫,生产缓慢,基部叶片出现过早变黄、脱落等现象。②块根形成期发病,感病初期块根表皮出现红褐色稍凹陷的斑点(形状为近圆形至不规则形),发病后期根表皮密布病斑,相互交错形成褐色大斑块,根表面形成龟裂纹,皮下组织变褐色,出现干腐现象。块根的横切面能清晰发现维管束变红褐色,后期则呈现糠心型黑褐色干腐[2-3]。
1.2.2 病原及发病特点。粉葛根腐病是由短体线虫(Pratyl-enchus sp.)和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复合感染引起。该病从4—5月至翌年1月都有发生,发病最多为5—9月,该时期发病较多主要受多雨天气的影响。带土的病种苗、种块及水流是该病发生的主要途径。发病严重的田块发病率可达50%~80%,发病轻的田块发病率为10%~20%。
1.2.3 防治措施。粉葛根腐病属于土传病害,其防治难度大,成本高。如采用土壤施药,一方面因土壤体积大、影响因素多,防治效果不理想;另一方面长期用药会导致土壤农药残留逐渐增加,污染土壤,影响粉葛产质量。因此,该病的防治应以农业防治为基础,重点增强植株的抗病性,并有效结合化学防治。①实行轮作制度。避免连作,采用适宜当地种植的其他作物进行轮作,尤其是豆科以外的作物。②定植前的土地准备。在移栽前及时深翻土地进行晒土,也可撒施生石灰用以降低土壤中病原菌的数量。③种苗繁育过程中,扦插繁殖选取无病健壮葛藤;块根繁殖在冬季采挖粉葛时,选择生长粗壮、无病虫害、不受伤、个体完整的根头作种栽用。莫贱友等[2]提出育苗前可用2.5%适乐时2 000倍液(或2%石灰水)浸泡种苗20~30 min,以减少初侵染源。④田间管理过程中,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基肥一定要深施,不能与葛苗接触;移植过程中要特别小心,不要损伤葛根外表。病株率达10%以上的田块,可在农业防治的基础上,采用适当的化学防治技术。⑤粉葛采收结束后,对植株病残体进行彻底清除烧毁,以减少土壤中的病原菌和线虫的数量,减少侵染源。
2 粉葛的主要虫害及防治
粉葛茎枝皮层比较坚韧,叶表面蜡质层较厚,因此虫害发生相对较少。各地区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各有不同,虫害种类以及程度也有不同。广西葛的虫害相对较少,苗期主要有小地老虎,中期主要有尺蠖类、夜蛾类和红螨等[2]。
鼎湖粉葛的主要虫害有斜纹夜蛾、烟粉虱、红蜘蛛、紫茎甲、金龟子,陈泊韬等[4]阐述其生活习性、防治措施。 2.1 重庆地区粉葛虫害及其防治
重庆地区葛根虫害主要有叶甲、卷叶蛾、天蛾、叶螨、蚜虫和毛虫等,主要防治措施:①趋光性强的卷叶蛾和天蛾的防治采用频振式多功能杀虫灯诱杀;②蚜虫采用铺挂银灰色膜进行驱赶;③食叶性叶甲、卷叶蛾、天蛾、毛虫、蚜虫可采用艾美乐、敌杀死、快杀敌等药剂进行防治(可参考DB 50/T 40-2001);④螨类害虫可采用果满红、强龙、强敌 312等药剂进行防治(可参考DB 50/T 40-2001)[5]。
2.2 恩施粉葛虫害情况
通过对恩施地区粉葛种植地的观察,于2016年5月25日、8月10日在恩施市三岔乡粉葛种植基地均发现一种前人研究不曾报道的虫害(图1)。根据《中国芫菁科分类研究(鞘翅目:多食亚目:拟步甲总科)》中的描述以及图片对照,笔者在恩施地区粉葛种植地所发现虫害与红头豆芫菁(Epicauta ruficeps Illiger)(图2)的主要特征完全一致。
2.2.1 形态特征。头红色,刻点细密,中央纵沟与头同色,触角基部具1对光滑的“瘤”与头同色,雄虫的“瘤”较大明显;下颚须各节被黑色长毛;触角细长,雄虫触角超过体长的 1/2,除末端2、3节外,各节外侧具黑色长毛;雌虫触角约达体长的1/2,无长毛,第3、4节两侧平行,第5节长为宽的3倍。前胸背板长宽略等,中央具1纵沟,后端中央具1个三角形凹洼。鞘翅基部略窄于端部,长度盖过腹端,翅缝端部合拢。雄虫前足胫节具1内端距,细而尖,外侧密布黑色长毛,后足胫节2端距较短,内端距细而尖,外端距宽而钝;雌虫前足胫节外侧无长毛。体背、腹面完全被黑毛,仅前足腿节和胫节内侧被灰白毛[6]。
2.2.2 生活习性。红头豆芫菁是一种杂食性害虫,蚕豆、大豆和马铃薯等的叶片和花瓣是其主要的取食部位,尤其喜食植物的嫩尖和嫩叶。红头豆芫菁活泼善爬,并且能作短距离的飞翔,因此其成虫群集具有很強的危害性。通常靠近渠埂、地堰和地头、路边的作物密度较大,受到该种虫害的危害也相对较重。一般每头成虫每天可食4~6株豆类、薯类作物的叶片,一旦发病,该虫害具有很大的危害性[7]。
2.2.3 发生危害规律。该虫害的发生与气象条件、农业环境关系密切;由于红头豆芫菁幼虫以蝗卵为食,其危害程度与上一年土蝗的发生也有一定的关系;邻近草坡草滩的地块,红头豆芫菁发生危害重。
2.2.4 综合防治措施。做好预测预报工作的基础,在实际操作中要做到适期防治,科学用药。在防治红头豆芫菁的具体措施上,可采取农业措施、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7]。①深翻土壤。在每年粉葛收获后及时对土壤进行深翻,破坏越冬的红头豆芫菁幼虫(假蛹)的环境条件,从而减少来年病害的发生。②化学防治。针对邻近草坡草滩、背风向阳的地块可进行喷施药剂处理,药剂可选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 500~2 000倍液、25%氰·辛乳油1 500~2 000倍液、20%灭幼脲悬浮剂 800~1 000倍液,用药量为600~750 kg/hm2。针对丘陵山坡地区的化学防治,药剂可选用1.5%乐果粉剂或25%乙酰甲胺磷可湿性粉剂喷粉,用药量为15.0~22.5 kg/hm2。
在进行化学防治时,要尽量避免药剂与根系接触,以免发生药害。在粉葛采收的前80 d禁止使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
3 参考文献
[1] 盛成.豆科植物病虫害及相关防治方法[J].现代园艺,2013(5):55-57.
[2] 莫贱友,郭堂勋,胡春锦,等.葛的栽培方法及其主要病蟲害的防治技术[J].作物杂志,2006(3):48-51.
[3] 林兰稳,李兆雄,何熊威.粉葛根腐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研究[J].生态环境,2004(3):382-384
[4] 陈泊韬,卢剑娴,苏桂南.鼎湖粉葛的主要病虫害及防控措施[J].作物研究,2012,26(5):543-545.
[5] 周徒桂,褚兴华.无公害葛根标准化生产技术[J].南方农业,2007,1(4):55-57.
[6] 李晓婷.中国芫菁科分类研究(鞘翅目:多食亚目:拟步甲总科)[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
[7] 申春新等.豆芫菁的发生与防治[J].植物医生,2012(5):19-20.
关键词 粉葛;病虫害;防治措施;红头豆芫菁
中图分类号 S435.6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3-0135-02
粉葛(Pueraria thomsonii Benth.),是豆科葛藤屬中形成块根的栽培种,系多年生缠绕藤本植物。《中国药典》 2005版记载其性味甘、辛、凉,具有解肌退热、生津止渴、透疹、升阳止泻、通经活络、解酒毒等功效。我国主要分布在华南地区,华中地区、西南地区、华东地区及东北地区也有分布。
粉葛是我国传统药食同源蔬菜品种,也是我国出口蔬菜之一,很受世界各国的消费者喜爱。我国葛根的人工栽培面积达到533.33万hm2,葛根有望成为世界第六大食粮作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农村劳动力成本的不断升高,葛根单位面积产值增幅小,葛农的收入减小,这将严重影响到葛根产业的发展,出现了葛根加工企业收购葛根困难的局面。
1 粉葛的主要病害及其防治
1.1 粉葛锈病
1.1.1 症状特点。主要体现在叶面上,初期为淡黄色或浅褐色的斑点,逐渐变大形成疱斑,随着时间的延长,疱斑的表皮逐渐破裂,并且散出黄褐色的粉状物。发病严重时,粉葛的叶面会布满疱斑,表面散满锈色的粉状物,叶片甚至發生变形,最终逐渐干枯凋亡。若将粉葛的块根挖出,则发现其膨大程度明显小于正常的块根。
1.1.2 病原及发病特点。不同的豆科植物发生锈病时的症状具有类似性,观察情况与其描述的豆科锈病特征基本一致[1]。粉葛锈病由豆类锈菌引起,叶面疱斑破裂所散出的粉状物为夏孢子。随着时间的推移,夏孢子将变成冬孢子,冬孢子可随植物的残部在农田里越冬,在第2年春季,由风传播。温暖多雨的气候容易引发粉葛的锈病发生,适宜的湿度是其发生流行的决定因素。
1.1.3 防治措施。因为湿度是锈病发生流行的决定因素,所以在粉葛种植期间要增强株间通风透气性以降低湿度。此外,可用豆类锈病通常使用的50%萎锈灵或者70%甲基托布津1 000倍液等农药防治。如莫贱友等[2]指出粉葛锈病可用15%粉锈灵(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或乳油)1 500~2 000倍液(450~600 g/hm2,药液用量按900 L/hm2计,下同)、50%三唑酮硫磺悬浮剂1 000~1 500倍液(600~900 g/hm2)、70%托布津 75%百菌清(1∶1)1 000~1 500倍液(600~900 g/hm2)、40%三唑酮多菌灵1 000倍液900 g/hm2等药剂交替喷施。在实际操作中应对叶片的正反面均匀喷湿以确定药液实际用量,喷药的次数和时间根据发病程度而定。
为了取得更好的防治效果和预防来年病害发生,应在粉葛采收结束后,烧毁田间残留的植株以清除残留孢子。
1.2 粉葛根腐病
1.2.1 症状特点。粉葛根腐病属于土传病害,主要危害粉葛块根及茎蔓基部,该病可在苗期发生,也可在根系形成初期发生。①苗期感病后,根的尖端或中部表皮会出现褐色的水渍状病斑,病害严重时植株的根系会褐腐坏死。病株地上部的表现为,植株矮小、萎蔫,生产缓慢,基部叶片出现过早变黄、脱落等现象。②块根形成期发病,感病初期块根表皮出现红褐色稍凹陷的斑点(形状为近圆形至不规则形),发病后期根表皮密布病斑,相互交错形成褐色大斑块,根表面形成龟裂纹,皮下组织变褐色,出现干腐现象。块根的横切面能清晰发现维管束变红褐色,后期则呈现糠心型黑褐色干腐[2-3]。
1.2.2 病原及发病特点。粉葛根腐病是由短体线虫(Pratyl-enchus sp.)和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复合感染引起。该病从4—5月至翌年1月都有发生,发病最多为5—9月,该时期发病较多主要受多雨天气的影响。带土的病种苗、种块及水流是该病发生的主要途径。发病严重的田块发病率可达50%~80%,发病轻的田块发病率为10%~20%。
1.2.3 防治措施。粉葛根腐病属于土传病害,其防治难度大,成本高。如采用土壤施药,一方面因土壤体积大、影响因素多,防治效果不理想;另一方面长期用药会导致土壤农药残留逐渐增加,污染土壤,影响粉葛产质量。因此,该病的防治应以农业防治为基础,重点增强植株的抗病性,并有效结合化学防治。①实行轮作制度。避免连作,采用适宜当地种植的其他作物进行轮作,尤其是豆科以外的作物。②定植前的土地准备。在移栽前及时深翻土地进行晒土,也可撒施生石灰用以降低土壤中病原菌的数量。③种苗繁育过程中,扦插繁殖选取无病健壮葛藤;块根繁殖在冬季采挖粉葛时,选择生长粗壮、无病虫害、不受伤、个体完整的根头作种栽用。莫贱友等[2]提出育苗前可用2.5%适乐时2 000倍液(或2%石灰水)浸泡种苗20~30 min,以减少初侵染源。④田间管理过程中,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基肥一定要深施,不能与葛苗接触;移植过程中要特别小心,不要损伤葛根外表。病株率达10%以上的田块,可在农业防治的基础上,采用适当的化学防治技术。⑤粉葛采收结束后,对植株病残体进行彻底清除烧毁,以减少土壤中的病原菌和线虫的数量,减少侵染源。
2 粉葛的主要虫害及防治
粉葛茎枝皮层比较坚韧,叶表面蜡质层较厚,因此虫害发生相对较少。各地区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各有不同,虫害种类以及程度也有不同。广西葛的虫害相对较少,苗期主要有小地老虎,中期主要有尺蠖类、夜蛾类和红螨等[2]。
鼎湖粉葛的主要虫害有斜纹夜蛾、烟粉虱、红蜘蛛、紫茎甲、金龟子,陈泊韬等[4]阐述其生活习性、防治措施。 2.1 重庆地区粉葛虫害及其防治
重庆地区葛根虫害主要有叶甲、卷叶蛾、天蛾、叶螨、蚜虫和毛虫等,主要防治措施:①趋光性强的卷叶蛾和天蛾的防治采用频振式多功能杀虫灯诱杀;②蚜虫采用铺挂银灰色膜进行驱赶;③食叶性叶甲、卷叶蛾、天蛾、毛虫、蚜虫可采用艾美乐、敌杀死、快杀敌等药剂进行防治(可参考DB 50/T 40-2001);④螨类害虫可采用果满红、强龙、强敌 312等药剂进行防治(可参考DB 50/T 40-2001)[5]。
2.2 恩施粉葛虫害情况
通过对恩施地区粉葛种植地的观察,于2016年5月25日、8月10日在恩施市三岔乡粉葛种植基地均发现一种前人研究不曾报道的虫害(图1)。根据《中国芫菁科分类研究(鞘翅目:多食亚目:拟步甲总科)》中的描述以及图片对照,笔者在恩施地区粉葛种植地所发现虫害与红头豆芫菁(Epicauta ruficeps Illiger)(图2)的主要特征完全一致。
2.2.1 形态特征。头红色,刻点细密,中央纵沟与头同色,触角基部具1对光滑的“瘤”与头同色,雄虫的“瘤”较大明显;下颚须各节被黑色长毛;触角细长,雄虫触角超过体长的 1/2,除末端2、3节外,各节外侧具黑色长毛;雌虫触角约达体长的1/2,无长毛,第3、4节两侧平行,第5节长为宽的3倍。前胸背板长宽略等,中央具1纵沟,后端中央具1个三角形凹洼。鞘翅基部略窄于端部,长度盖过腹端,翅缝端部合拢。雄虫前足胫节具1内端距,细而尖,外侧密布黑色长毛,后足胫节2端距较短,内端距细而尖,外端距宽而钝;雌虫前足胫节外侧无长毛。体背、腹面完全被黑毛,仅前足腿节和胫节内侧被灰白毛[6]。
2.2.2 生活习性。红头豆芫菁是一种杂食性害虫,蚕豆、大豆和马铃薯等的叶片和花瓣是其主要的取食部位,尤其喜食植物的嫩尖和嫩叶。红头豆芫菁活泼善爬,并且能作短距离的飞翔,因此其成虫群集具有很強的危害性。通常靠近渠埂、地堰和地头、路边的作物密度较大,受到该种虫害的危害也相对较重。一般每头成虫每天可食4~6株豆类、薯类作物的叶片,一旦发病,该虫害具有很大的危害性[7]。
2.2.3 发生危害规律。该虫害的发生与气象条件、农业环境关系密切;由于红头豆芫菁幼虫以蝗卵为食,其危害程度与上一年土蝗的发生也有一定的关系;邻近草坡草滩的地块,红头豆芫菁发生危害重。
2.2.4 综合防治措施。做好预测预报工作的基础,在实际操作中要做到适期防治,科学用药。在防治红头豆芫菁的具体措施上,可采取农业措施、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7]。①深翻土壤。在每年粉葛收获后及时对土壤进行深翻,破坏越冬的红头豆芫菁幼虫(假蛹)的环境条件,从而减少来年病害的发生。②化学防治。针对邻近草坡草滩、背风向阳的地块可进行喷施药剂处理,药剂可选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 500~2 000倍液、25%氰·辛乳油1 500~2 000倍液、20%灭幼脲悬浮剂 800~1 000倍液,用药量为600~750 kg/hm2。针对丘陵山坡地区的化学防治,药剂可选用1.5%乐果粉剂或25%乙酰甲胺磷可湿性粉剂喷粉,用药量为15.0~22.5 kg/hm2。
在进行化学防治时,要尽量避免药剂与根系接触,以免发生药害。在粉葛采收的前80 d禁止使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
3 参考文献
[1] 盛成.豆科植物病虫害及相关防治方法[J].现代园艺,2013(5):55-57.
[2] 莫贱友,郭堂勋,胡春锦,等.葛的栽培方法及其主要病蟲害的防治技术[J].作物杂志,2006(3):48-51.
[3] 林兰稳,李兆雄,何熊威.粉葛根腐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研究[J].生态环境,2004(3):382-384
[4] 陈泊韬,卢剑娴,苏桂南.鼎湖粉葛的主要病虫害及防控措施[J].作物研究,2012,26(5):543-545.
[5] 周徒桂,褚兴华.无公害葛根标准化生产技术[J].南方农业,2007,1(4):55-57.
[6] 李晓婷.中国芫菁科分类研究(鞘翅目:多食亚目:拟步甲总科)[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
[7] 申春新等.豆芫菁的发生与防治[J].植物医生,2012(5):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