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赤峰市公共交通总公司(以下简称“赤峰公交”)一年一个台阶,实现了营运收入连续四年以50%的速度快速增长,职工收入每年增长超过10%,企业负债率明显降低,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9月初,记者在与赤峰市公共交通总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刘尚民的一次交流中,探讨了赤峰公交取得的成绩、展望与对行业的思考。
在刘尚民的心目中,理想的公交企业应该有四个标准:公交车辆大开门、低地板,节能环保;职工统一着装,服务标准化、规范化;车辆宽敞明亮、整洁干净、车内不拥挤;企业文化建设、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有特色、有亮点。
展示运营成绩
记者:能不能用一些鲜活数据展示赤峰公交近几年取得的成绩?
刘尚民:总体上看,我们以“增车、增线、增时、增站”为工作重点,从增加营运车辆,延长营运时间,增加营运线路和提高服务质量抓起,实现了企业增效、职工增收,并解决了多年困扰公司发展的社保欠费问题。
用数据来观察,我们的营运收入从2004年的1243万元增长到2008年6700万元,增长了5倍多;营运车辆由2004年的118台发展到现在458台,增长了近4倍;营运里程由2004年569万公里到2008年2085万公里,增长了近4倍;职工平均收入由2004年的672元增加到2008年的1585元,增长了近3倍;全员劳动生产率由2004年的13256元增加到2008年的51785元,增长了近4倍。
记者:我们听说贵公司的“精细化”管理较为独到,能否详细介绍一下?
刘尚民:精细化管理,其实就是要多换位思考,多细致思考,站在乘客角度思考,站在优质服务的角度思考。例如,我们发行IC卡,通过划卡上车,节省了乘客上车时间,而且还可以精确计算乘车人数和乘车类别;再比如,实行智能调度,来精确了解线路的运营情况,掌握车辆的正点运营情况,是否超速、是否堵车,改变过去“人追车”的粗放管理方式,根据调度信息及时调整发车班次。安装GPS卫星报站系统,实现了报站标准化,大大减轻了手动报站的劳动强度。
效益还是公益
记者:在公交发展历程中,公益和效益其实潜存着一种博弈,贵公司是如何尽量做到二者之间的平衡?
刘尚民:公交作为享受国家财政补贴的公益企业,首先保证公交的公益性。全国绝大部分公交企业都处于亏损状态。要想减少亏损,只能靠规模化经营、靠改革创新和企业发展解决。
目前,我公司针对离休干部、建国前老工人、省部级以上劳模(约3000人)免费乘车,下一步还将对残疾军人、现役军人(约5000人)免费乘车,对60岁以上老年人半费乘车;加上因发行IC卡优惠乘车造成的亏损,因边远公交线路乘客少造成的亏损,因夜班车乘客少带来的亏损,几项合计下来,每年至少亏损2000万元。
但公交作为企业,同时也要讲效益,既要不断购买公交车辆,扩大市场份额,又要保证职工的工资发放、企业的运转。为此,一方面,我们通过加大内部管理力度,堵塞跑冒滴漏,降低人车比,增加营运收入,增强自身造血功能,提高企业自我发展能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减少经营性亏损。另外对于政策性亏损,我们也积极争取,寻求政府政策资金方面的大力支持,做到公益性和效益性的平衡。
记者:分析当前的行业环境,您认为贵公司有哪些机遇?
刘尚民:下一步,城市客运将划归交通运输部统一管理,对于公交企业来说,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因为城市交通的市场空间将进一步扩大,发展城乡公交和城际公交的行业壁垒和体制障碍不复存在,公交下乡可以让广大农村百姓享受到市民乘车优惠,会有更多的老百姓选择公交出行。
班线顺利改造
记者:城乡一体化已经呼吁多年,对于拓宽市场和公交下乡,贵公司有怎样的打算?目前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刘尚民:2005年以来,我们先后开通城乡线路16条,安全、快捷、舒适的乘车条件,经济实惠的公交票价,受到了沿途百姓的好评。
2008年4月3日,喀喇沁旗三十万百姓盼望已久的33路公交车开通,这是内蒙古第一条由客运班线改造成公交线路的典范。我公司通过资产收购、人员安置、原企业补偿、购买新车等举措,使一条黑车泛滥、经营艰难的“赤峰—喀喇沁旗锦山镇”客运线路,经公交化改造后焕发了生机。
公交化改造后,全程票价仅为6元(原票价为10元),解决了赤锦线沿途十几万老百姓多年的乘车难问题,深受两地老百姓的热烈欢迎。33路的成功运营为我公司开发其它城乡公交线路奠定了经验基础。今后我公司将着手开发赤峰至平庄线、元宝山线、东西八乡、安庆沟线等周边城乡客运市场,按客运班车公交化改造模式,开拓占领公交市场,不断壮大赤峰公交的发展规模。
记者:这在当地行业内确实是个大新闻,为赤峰市中心城区、周边地区的客运公交化改造开了先河。
刘尚民:这条线原有客运班车38辆,车多客少,加之出租车的票价与客运班车的票价不相上下,市场竞争非常激烈,站外揽客、倒客的现象较多,49公里路往往要3个小时才能到达,百姓意见很大。
改造中也碰到了不少困难,例如究竟谁来经营?原经营车辆的处置和人员安置如何补偿?谁来进行行业管理?经多次与企业协商,最终决定公交化运营后由我们经营,并由我们出资对原有车辆经中介机构作价,在自愿基础上进行收购,对原有班线经营权实施买断。在体制上,赤峰市也打破了体制上的束缚,改造运营后交由市建委按城市公交客运实施管理,享受城市公交客运的扶持政策。
记者:是不是效果很好?
刘尚民:旅客在途时间缩短为70分钟左右,而且公交车服务热情规范、乘坐舒适、价格低廉,有安全感,乘客满意。交通环境改善,运营秩序好转,抢客、倒客、甩客及无证经营等现象得到根治。公交企业扩大了经营范围,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而退出企业由于挂靠车辆的退出而降低了承担责任的风险,调整了经营战略,双方企业也感到满意。
记者:根据我们平日的调查,应该说改造中的安置补偿最复杂,您在这方面有何感触?
刘尚民:这确实是个大难题。我们在广泛征求意见并参照完成公交化改造地区标准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次改造的标准及原则,即政策适当照顾、标准执行上限、车主自主选择。
原有经营车辆可自行处理或由中介机构依据有关规定进行评估、定价,收购方按“残值(评估价)+补偿+奖励”进行收购,公开公示,接受监督,并规定起止期限,同时对原车主及工作人员安排采取转岗不下岗的方式,如果愿到新企业就业,由本人提出申请,经考试考核合格后上岗,如果本人提出放弃就业安排,可再适当增加补偿。
这方面必须政策灵活,使可选余地加大,尽量使车辆评估残值价略高于市场交易价和经营者本人心中最低价,收购过程才能进展顺利。
落实公交优先
记者:在实际运营中,贵公司是如何落实“公交优先”政策的?
刘尚民:我们采用贷款、赊销、股份制等多种形式购买车辆,不断优化线网结构,解决乘车难问题。2005年以来,我公司累计增加车辆374台,其中收购个体和职工承包车辆70台,累计投资6000余万元。并增车、增线、增站、增时,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战略。
记者:期间获得了政府哪方面的支持?
刘尚民:主要集中在车辆购买、场站建设、路权优先方面。
车辆购买方面。在市政府财政收入紧张的情况下,依然加大对公交的投入力度,2008年,政府拨付专项资金200万元,购买了6台12米长的高档车辆,大大缓解了高峰时段车少人多,乘车拥挤的状况;
场站建设方面。近几年,政府在进行城市街路改造的同时,同步建设港湾式公交停靠站点30处。另外,政府在公交场站用地上采用划拨土地置换、低价出让等形式支持公交用地需求。现已落实松山区公交场站用地50亩,桥北物流园区公交场站用地8亩,红山科技园区公交场站用地10亩,喀旗公交场站用地20亩,红山桥北新区公交场站用地50亩。缓解了因公交车数量快速增加而引起的停车场、修理厂、枢纽站、首末站用地不足。
路权优先方面。为保障公交车辆的优先通行,节省广大乘客的出行时间,在交警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多条街上设置公交专用候车道10处,提高了公交车的运营速度。
记者:您对国家相关管理部门有怎样的呼吁要求?
刘尚民:第一,公交车辆购置需要政府加大投入,按每万人10~13台国家标准,赤峰市公交车严重紧缺。目前,赤峰市市区人口80万,按最低标准需要800台公交车才能满足需求,而目前仅有400台。
第二,补贴机制需要健全。因油价上涨造成的公交成本加大,政府应给予补贴,并建立油价联动机制;对于低票价及发行IC卡和免费乘车群体形成的政策性亏损,应定期审定并给予补偿;对公交场站用地优先考虑,并给予公交场站建设必要的资金和政策支持。
未来战略展望
记者:接下来贵公司将加大哪方面的工作力度?
刘尚民:主要是四个方面。改善职工的休息条件,解决职工早餐和如厕难问题;加强星级考核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安全技能培训,提高服务水平;采购绿色、环保、节能的新型公交车。
记者:贵公司在车辆选型与配置方面有怎样的标准?是否会考虑采购新能源车?
刘尚民:在车辆选型及配置上,一方面要考虑适应本地区的气候地理条件,适合本地运营,也要考虑公司的购买力,同时结合营运车辆调整和运力结构,购进大型或中型营运车辆,改善车辆结构和乘车条件,另外还要注重环保。
今后,我们将在气源供应稳定的情况下更新天然气车辆,适应城市发展的需求,会在政府支持和资金允许的条件下考虑购进新能源车。
记者:下一步的发展战略是怎样的?
刘尚民:到2010年,公交车辆达到650台,车辆全部安装GPS智能调度及视频监控系统,燃气车比例达到车辆总数的25%以上。公交运营速度达到20公里/小时以上,准点率90%以上,站点覆盖率按300米半径计算,建成区大于50%,中心城区大于70%,万人拥有公交车7台以上,公交出行分担率30%以上,建成区任意两点间可到达时间不超过50分钟,构建以城市公共交通为主体,出租车为补充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
9月初,记者在与赤峰市公共交通总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刘尚民的一次交流中,探讨了赤峰公交取得的成绩、展望与对行业的思考。
在刘尚民的心目中,理想的公交企业应该有四个标准:公交车辆大开门、低地板,节能环保;职工统一着装,服务标准化、规范化;车辆宽敞明亮、整洁干净、车内不拥挤;企业文化建设、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有特色、有亮点。
展示运营成绩
记者:能不能用一些鲜活数据展示赤峰公交近几年取得的成绩?
刘尚民:总体上看,我们以“增车、增线、增时、增站”为工作重点,从增加营运车辆,延长营运时间,增加营运线路和提高服务质量抓起,实现了企业增效、职工增收,并解决了多年困扰公司发展的社保欠费问题。
用数据来观察,我们的营运收入从2004年的1243万元增长到2008年6700万元,增长了5倍多;营运车辆由2004年的118台发展到现在458台,增长了近4倍;营运里程由2004年569万公里到2008年2085万公里,增长了近4倍;职工平均收入由2004年的672元增加到2008年的1585元,增长了近3倍;全员劳动生产率由2004年的13256元增加到2008年的51785元,增长了近4倍。
记者:我们听说贵公司的“精细化”管理较为独到,能否详细介绍一下?
刘尚民:精细化管理,其实就是要多换位思考,多细致思考,站在乘客角度思考,站在优质服务的角度思考。例如,我们发行IC卡,通过划卡上车,节省了乘客上车时间,而且还可以精确计算乘车人数和乘车类别;再比如,实行智能调度,来精确了解线路的运营情况,掌握车辆的正点运营情况,是否超速、是否堵车,改变过去“人追车”的粗放管理方式,根据调度信息及时调整发车班次。安装GPS卫星报站系统,实现了报站标准化,大大减轻了手动报站的劳动强度。
效益还是公益
记者:在公交发展历程中,公益和效益其实潜存着一种博弈,贵公司是如何尽量做到二者之间的平衡?
刘尚民:公交作为享受国家财政补贴的公益企业,首先保证公交的公益性。全国绝大部分公交企业都处于亏损状态。要想减少亏损,只能靠规模化经营、靠改革创新和企业发展解决。
目前,我公司针对离休干部、建国前老工人、省部级以上劳模(约3000人)免费乘车,下一步还将对残疾军人、现役军人(约5000人)免费乘车,对60岁以上老年人半费乘车;加上因发行IC卡优惠乘车造成的亏损,因边远公交线路乘客少造成的亏损,因夜班车乘客少带来的亏损,几项合计下来,每年至少亏损2000万元。
但公交作为企业,同时也要讲效益,既要不断购买公交车辆,扩大市场份额,又要保证职工的工资发放、企业的运转。为此,一方面,我们通过加大内部管理力度,堵塞跑冒滴漏,降低人车比,增加营运收入,增强自身造血功能,提高企业自我发展能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减少经营性亏损。另外对于政策性亏损,我们也积极争取,寻求政府政策资金方面的大力支持,做到公益性和效益性的平衡。
记者:分析当前的行业环境,您认为贵公司有哪些机遇?
刘尚民:下一步,城市客运将划归交通运输部统一管理,对于公交企业来说,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因为城市交通的市场空间将进一步扩大,发展城乡公交和城际公交的行业壁垒和体制障碍不复存在,公交下乡可以让广大农村百姓享受到市民乘车优惠,会有更多的老百姓选择公交出行。
班线顺利改造
记者:城乡一体化已经呼吁多年,对于拓宽市场和公交下乡,贵公司有怎样的打算?目前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刘尚民:2005年以来,我们先后开通城乡线路16条,安全、快捷、舒适的乘车条件,经济实惠的公交票价,受到了沿途百姓的好评。
2008年4月3日,喀喇沁旗三十万百姓盼望已久的33路公交车开通,这是内蒙古第一条由客运班线改造成公交线路的典范。我公司通过资产收购、人员安置、原企业补偿、购买新车等举措,使一条黑车泛滥、经营艰难的“赤峰—喀喇沁旗锦山镇”客运线路,经公交化改造后焕发了生机。
公交化改造后,全程票价仅为6元(原票价为10元),解决了赤锦线沿途十几万老百姓多年的乘车难问题,深受两地老百姓的热烈欢迎。33路的成功运营为我公司开发其它城乡公交线路奠定了经验基础。今后我公司将着手开发赤峰至平庄线、元宝山线、东西八乡、安庆沟线等周边城乡客运市场,按客运班车公交化改造模式,开拓占领公交市场,不断壮大赤峰公交的发展规模。
记者:这在当地行业内确实是个大新闻,为赤峰市中心城区、周边地区的客运公交化改造开了先河。
刘尚民:这条线原有客运班车38辆,车多客少,加之出租车的票价与客运班车的票价不相上下,市场竞争非常激烈,站外揽客、倒客的现象较多,49公里路往往要3个小时才能到达,百姓意见很大。
改造中也碰到了不少困难,例如究竟谁来经营?原经营车辆的处置和人员安置如何补偿?谁来进行行业管理?经多次与企业协商,最终决定公交化运营后由我们经营,并由我们出资对原有车辆经中介机构作价,在自愿基础上进行收购,对原有班线经营权实施买断。在体制上,赤峰市也打破了体制上的束缚,改造运营后交由市建委按城市公交客运实施管理,享受城市公交客运的扶持政策。
记者:是不是效果很好?
刘尚民:旅客在途时间缩短为70分钟左右,而且公交车服务热情规范、乘坐舒适、价格低廉,有安全感,乘客满意。交通环境改善,运营秩序好转,抢客、倒客、甩客及无证经营等现象得到根治。公交企业扩大了经营范围,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而退出企业由于挂靠车辆的退出而降低了承担责任的风险,调整了经营战略,双方企业也感到满意。
记者:根据我们平日的调查,应该说改造中的安置补偿最复杂,您在这方面有何感触?
刘尚民:这确实是个大难题。我们在广泛征求意见并参照完成公交化改造地区标准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次改造的标准及原则,即政策适当照顾、标准执行上限、车主自主选择。
原有经营车辆可自行处理或由中介机构依据有关规定进行评估、定价,收购方按“残值(评估价)+补偿+奖励”进行收购,公开公示,接受监督,并规定起止期限,同时对原车主及工作人员安排采取转岗不下岗的方式,如果愿到新企业就业,由本人提出申请,经考试考核合格后上岗,如果本人提出放弃就业安排,可再适当增加补偿。
这方面必须政策灵活,使可选余地加大,尽量使车辆评估残值价略高于市场交易价和经营者本人心中最低价,收购过程才能进展顺利。
落实公交优先
记者:在实际运营中,贵公司是如何落实“公交优先”政策的?
刘尚民:我们采用贷款、赊销、股份制等多种形式购买车辆,不断优化线网结构,解决乘车难问题。2005年以来,我公司累计增加车辆374台,其中收购个体和职工承包车辆70台,累计投资6000余万元。并增车、增线、增站、增时,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战略。
记者:期间获得了政府哪方面的支持?
刘尚民:主要集中在车辆购买、场站建设、路权优先方面。
车辆购买方面。在市政府财政收入紧张的情况下,依然加大对公交的投入力度,2008年,政府拨付专项资金200万元,购买了6台12米长的高档车辆,大大缓解了高峰时段车少人多,乘车拥挤的状况;
场站建设方面。近几年,政府在进行城市街路改造的同时,同步建设港湾式公交停靠站点30处。另外,政府在公交场站用地上采用划拨土地置换、低价出让等形式支持公交用地需求。现已落实松山区公交场站用地50亩,桥北物流园区公交场站用地8亩,红山科技园区公交场站用地10亩,喀旗公交场站用地20亩,红山桥北新区公交场站用地50亩。缓解了因公交车数量快速增加而引起的停车场、修理厂、枢纽站、首末站用地不足。
路权优先方面。为保障公交车辆的优先通行,节省广大乘客的出行时间,在交警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多条街上设置公交专用候车道10处,提高了公交车的运营速度。
记者:您对国家相关管理部门有怎样的呼吁要求?
刘尚民:第一,公交车辆购置需要政府加大投入,按每万人10~13台国家标准,赤峰市公交车严重紧缺。目前,赤峰市市区人口80万,按最低标准需要800台公交车才能满足需求,而目前仅有400台。
第二,补贴机制需要健全。因油价上涨造成的公交成本加大,政府应给予补贴,并建立油价联动机制;对于低票价及发行IC卡和免费乘车群体形成的政策性亏损,应定期审定并给予补偿;对公交场站用地优先考虑,并给予公交场站建设必要的资金和政策支持。
未来战略展望
记者:接下来贵公司将加大哪方面的工作力度?
刘尚民:主要是四个方面。改善职工的休息条件,解决职工早餐和如厕难问题;加强星级考核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安全技能培训,提高服务水平;采购绿色、环保、节能的新型公交车。
记者:贵公司在车辆选型与配置方面有怎样的标准?是否会考虑采购新能源车?
刘尚民:在车辆选型及配置上,一方面要考虑适应本地区的气候地理条件,适合本地运营,也要考虑公司的购买力,同时结合营运车辆调整和运力结构,购进大型或中型营运车辆,改善车辆结构和乘车条件,另外还要注重环保。
今后,我们将在气源供应稳定的情况下更新天然气车辆,适应城市发展的需求,会在政府支持和资金允许的条件下考虑购进新能源车。
记者:下一步的发展战略是怎样的?
刘尚民:到2010年,公交车辆达到650台,车辆全部安装GPS智能调度及视频监控系统,燃气车比例达到车辆总数的25%以上。公交运营速度达到20公里/小时以上,准点率90%以上,站点覆盖率按300米半径计算,建成区大于50%,中心城区大于70%,万人拥有公交车7台以上,公交出行分担率30%以上,建成区任意两点间可到达时间不超过50分钟,构建以城市公共交通为主体,出租车为补充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