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可否认,电子产品的确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不少便利。随着手机功能的日渐强大,它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使用手机满足了我们在娱乐、交流、工作、学习等各个方面的需求:手机上的影视、听歌等软件让我们能够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之余放松娱乐;QQ、微信等社交软件的普及方便人与人随时随地进行交流;网络平台的课程资源十分丰富;搜索引擎让人能轻松“get”知识。
手机作为科技进步的产物,本是用来使生活变得更美好的,然而在学生群体中,却常常出现过度使用手机的现象,扰乱了原有的学习生活计划。这不禁让我们开始怀疑自己:我是否太缺乏自制力了?
如果你发现自己无法控制使用手机的时间,先别急着责怪自己,这有可能是自身心理能量过低的表现。这种时候,人可能没有足够的能量管理自己,只能做一些简单的事,比如打游戏、发呆、睡觉、玩手机等。发脾气也算一件简单的事,因为这项“活动”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原始冲动,说出的话可以不经思考也不受控制,完全由着自己的性子来。
能量低谷期也容易让我们成为不受欢迎的人。可能有的同学会出现上课不听讲、随意说话、不想写作业的情况,一旦受指责就顶撞老师和父母。因为比起学习,简单的事不会过多地消耗我们的能量。对于此时的我们来说,玩手机只是“回血”方式而已,尽管它并不是那么有效。
面对这样的表现,家长可能会采取一些让我们感到难受的方法:责骂,惩罚,没收手机等一切可能影响学习的东西。这些方法可能会暂时限制一些不良行为,但只会让我们的能量更低,而不会带来本质上的好转。在日复一日的消耗中,手机可能会成为我们暂时逃离现实的工具,让我们进一步陷进去。
如果有足够的能量,我们依旧可以做些有挑战的事——努力读书,积极锻炼,耐心倾听别人的建议,主动修正自己的行为,争取属于自己的成绩和荣誉……当我们得到长辈的夸赞,感受到朋友、同学的欣赏,我们会更乐于投入精力去学习,去热爱生活,这是一种良性循环。
我们不妨想想,手机中到底有哪些东西在吸引着自己。这往往反映出被我们忽视的“隐性需求”,也是最能为我们补充心理能量的“养分”。
我们可能会发现,之所以爱玩手机,是因为在游戏和小说中我们可以是叱咤风云的英雄,能得到肯定和赞美;无论是发动态还是发信息,都能立即得到朋友的回应;游戏的胜利能带来成就感;在网络的虚拟团队中总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体现自我价值;在广袤的网络空间可以自由地探索,没有父母的约束……我们依赖手机,绝不仅仅是依赖那个小小的电子设备,而是在不断寻找这些对我们至关重要、却在现实生活中缺席的感觉。
明确了自己的需求后,我们就可以在现实中找寻缺失的能量,重拾对生活的热情。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往往会成为拿起手机来娱乐的借口。一些同学借着查资料的名义刷抖音、玩游戏,从而失去了家长的信任,也影响了学习。因此,我们首先要明确手机的功能,当它是学习工具时,要好好利用;在课业完成的情况下,可以在与父母约定好的时间内将玩手机作为娱乐方式之一,避免在脑海中将“手机”与“玩”画等号。
手机可以查阅广泛的信息,为我们提供便利,但也导致有些同学养成了懒于思考的习惯,平时作业完成情况良好,发现不了自己的薄弱环节,一到考试就手足无措。在手机帮助营造的“虚假繁荣”下,一方面难以了解自己的真实情况,另一方面也把对学习的安全感建立到手机上,从而越发依赖手机。
在成长中经历迷茫,自己寻找答案,才能突破瓶颈,实现飞跃。多多体验挑战自我并收获成就的快乐吧,这是手机无法给予的踏实感。
当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了一些让自己感到焦虑的事时,可能会通过玩手机短暂逃离现实。要知道,人本来就是不完美的,在成长的道路上遇到问题是十分正常的。可能别人的评价让你觉得很糟心,但请对自己多点耐心与支持。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优势,等待自我成长后变得更好。而这一切的前提是先要接纳现在的自己。
不论我们留恋的是手机中的赞美、成就感、机会,还是无条件的支持与信任,请在身边寻找这些类似的美好。它可能来自你的同桌、朋友、老師、家长,甚至陌生人。发现现实世界的丰富美好,手机的吸引力自然也就不那么强烈了。
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流也是一种能量传递。将你的焦虑说出来,写下来,能将负面情绪宣泄出去。与通过手机联系不同,面对面的交流更能感受到对方的回应。如果即将进入新集体,也可以通过参与集体活动多认识一些朋友,寻找有共同爱好的人,这样会有更好的交流基础。
进入青春期的我们与父母的沟通常常不太顺利,但父母依旧是给予我们重要支持的人。试着组织家庭会议,让他们看到我们的成长和能力。在课余共同外出活动,在愉快放松的氛围中交流彼此的看法,给父母与我们共同成长的机会。
控制不住玩手机只是表象,关键是及时补充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缺少的能量。在即将来临的暑假里,希望你能在手机的提醒下发现被忽视的问题,找到补充能量的方法,获得对手机的控制力,让手机成为我们的“帮手”,而不是“玩具”。
手机作为科技进步的产物,本是用来使生活变得更美好的,然而在学生群体中,却常常出现过度使用手机的现象,扰乱了原有的学习生活计划。这不禁让我们开始怀疑自己:我是否太缺乏自制力了?
缺乏自制力?
可能是能量低谷
如果你发现自己无法控制使用手机的时间,先别急着责怪自己,这有可能是自身心理能量过低的表现。这种时候,人可能没有足够的能量管理自己,只能做一些简单的事,比如打游戏、发呆、睡觉、玩手机等。发脾气也算一件简单的事,因为这项“活动”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原始冲动,说出的话可以不经思考也不受控制,完全由着自己的性子来。
能量低谷期也容易让我们成为不受欢迎的人。可能有的同学会出现上课不听讲、随意说话、不想写作业的情况,一旦受指责就顶撞老师和父母。因为比起学习,简单的事不会过多地消耗我们的能量。对于此时的我们来说,玩手机只是“回血”方式而已,尽管它并不是那么有效。
面对这样的表现,家长可能会采取一些让我们感到难受的方法:责骂,惩罚,没收手机等一切可能影响学习的东西。这些方法可能会暂时限制一些不良行为,但只会让我们的能量更低,而不会带来本质上的好转。在日复一日的消耗中,手机可能会成为我们暂时逃离现实的工具,让我们进一步陷进去。
看见玩手机
背后的“隐性需求”
如果有足够的能量,我们依旧可以做些有挑战的事——努力读书,积极锻炼,耐心倾听别人的建议,主动修正自己的行为,争取属于自己的成绩和荣誉……当我们得到长辈的夸赞,感受到朋友、同学的欣赏,我们会更乐于投入精力去学习,去热爱生活,这是一种良性循环。
我们不妨想想,手机中到底有哪些东西在吸引着自己。这往往反映出被我们忽视的“隐性需求”,也是最能为我们补充心理能量的“养分”。
我们可能会发现,之所以爱玩手机,是因为在游戏和小说中我们可以是叱咤风云的英雄,能得到肯定和赞美;无论是发动态还是发信息,都能立即得到朋友的回应;游戏的胜利能带来成就感;在网络的虚拟团队中总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体现自我价值;在广袤的网络空间可以自由地探索,没有父母的约束……我们依赖手机,绝不仅仅是依赖那个小小的电子设备,而是在不断寻找这些对我们至关重要、却在现实生活中缺席的感觉。
不做被手机控制的人
明确了自己的需求后,我们就可以在现实中找寻缺失的能量,重拾对生活的热情。
1. 明确手机的功能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往往会成为拿起手机来娱乐的借口。一些同学借着查资料的名义刷抖音、玩游戏,从而失去了家长的信任,也影响了学习。因此,我们首先要明确手机的功能,当它是学习工具时,要好好利用;在课业完成的情况下,可以在与父母约定好的时间内将玩手机作为娱乐方式之一,避免在脑海中将“手机”与“玩”画等号。
2. 明确手机的辅助地位
手机可以查阅广泛的信息,为我们提供便利,但也导致有些同学养成了懒于思考的习惯,平时作业完成情况良好,发现不了自己的薄弱环节,一到考试就手足无措。在手机帮助营造的“虚假繁荣”下,一方面难以了解自己的真实情况,另一方面也把对学习的安全感建立到手机上,从而越发依赖手机。
在成长中经历迷茫,自己寻找答案,才能突破瓶颈,实现飞跃。多多体验挑战自我并收获成就的快乐吧,这是手机无法给予的踏实感。
3. 接纳当下,面对问题
当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了一些让自己感到焦虑的事时,可能会通过玩手机短暂逃离现实。要知道,人本来就是不完美的,在成长的道路上遇到问题是十分正常的。可能别人的评价让你觉得很糟心,但请对自己多点耐心与支持。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优势,等待自我成长后变得更好。而这一切的前提是先要接纳现在的自己。
不论我们留恋的是手机中的赞美、成就感、机会,还是无条件的支持与信任,请在身边寻找这些类似的美好。它可能来自你的同桌、朋友、老師、家长,甚至陌生人。发现现实世界的丰富美好,手机的吸引力自然也就不那么强烈了。
4. 重视沟通,寻求支持
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流也是一种能量传递。将你的焦虑说出来,写下来,能将负面情绪宣泄出去。与通过手机联系不同,面对面的交流更能感受到对方的回应。如果即将进入新集体,也可以通过参与集体活动多认识一些朋友,寻找有共同爱好的人,这样会有更好的交流基础。
进入青春期的我们与父母的沟通常常不太顺利,但父母依旧是给予我们重要支持的人。试着组织家庭会议,让他们看到我们的成长和能力。在课余共同外出活动,在愉快放松的氛围中交流彼此的看法,给父母与我们共同成长的机会。
控制不住玩手机只是表象,关键是及时补充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缺少的能量。在即将来临的暑假里,希望你能在手机的提醒下发现被忽视的问题,找到补充能量的方法,获得对手机的控制力,让手机成为我们的“帮手”,而不是“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