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的钓鱼岛及东海风起云涌,看似山雨欲来,双方剑拔弩张,毕竟谁都不会在钓鱼岛问题上认输和低头。尽管中国一再忍耐,但日本越发激烈地挑衅中国底线,让中国核心利益完全陷入一种“崩盘”的境遇。钓鱼岛是中国的,这不是动人的口号,更不是什么华丽的爱国主义教育词汇,是真真切切的中国核心利益。
没有了钓鱼岛,中国的崛起大门将关闭,没有了钓鱼岛,中国的复兴之路将无望,没有了钓鱼岛,中国的国家安全将不保。钓鱼岛是中国的核心利益,这个核心利益是需要用国家意识和代价来保护的,日本政客和自卫队误判了中国政府和军队的决心。
不想打仗
中国已经享受了30多年的和平大环境,这也是中国难得的战略机遇期,让中国经济从不入流发展到了世界第二,这要多亏中国的和平发展战略和经济中心战略。毕竟“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的把握,让中国有了喘息之机,并借此发展了起来,缩小了与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也缩小了中国与强国之间的差距。因此,中国是和平大环境的受益者。这一点作为“混乱了一个多世纪”的中国有切肤之痛,也就倍加珍惜。
因此,中国真的不想打仗。就算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几次不得不打的仗,也是被逼无奈,如抗美援朝、抗美援越、对印自卫反击战、珍宝岛战役、对越自卫反击战、西沙和南沙海战等,这都是他国把刀架到了中国的脖子上,逼迫中国出手反击。
尽管我们打赢了,但依旧展示了“仁义之师”的礼遇。中国确实不想打仗,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国人打了半个多世纪,中国人也确实累了,需要休息一下了,不然国家经济如何发展。正是难得的和平环境让中国有了发展机遇,这既是对国际形势判断的准确,也是中国在复杂多变国际环境夹缝中生存之道,事实证明中国赢得了这 30年的和平。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渴望和平,爱好和平,珍惜和平。
不怕战争
从鸦片战争开始,到甲午战争,再到抗日战争、抗美援朝,中国人民和军队所面对的一直是比自己强很多的列强,他们将侵略的铁蹄一再踏入中华领土,肆意侮辱着中国政府和国民的尊严底线。尽管历史多有悲剧,以劣质武器和人海战术无法驱逐列强虎狼,并付出了十分惨痛的代价,死难军民人数以千万计,这一民族悲剧也是旷古未有的,但依旧让中国人不屈不挠坚持到底,直到胜利。
这个胜利来之不易,但也恰恰说明中国人民不惧怕战争,尤其是对方强加给我们的历次战争。前几年有一部电视剧《亮剑》值得注意,尽管有些“虚构”,包括“李云龙”也是几个人物的有机捏合。这部电视剧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它告诉国人和自己的对手,纵然敌人强大,敌众我寡,作为军人也要敢于亮剑,哪怕是倒下,也必须敢于亮剑,狭路相逢勇者胜。这就是“亮剑精神”。这个精神其实就是昔日军人的传统战争意识,相信今天的中国军人也是感同身受,只要是为了国家利益和民族大义,赴汤蹈火,在所不惜,这就是军人责任和使命。
惧怕战争,战争也不会远离中国,多少年来,中国希望睦邻友好,息事宁人,大事化小,隐忍为上,但等到的就是“火烧圆明园”“八国联军”“甲午海战”“9·18事变”“卢沟桥事变”等等。历史反复证明,不会因为你怕,敌人们就心怀善念,放你一马,强者更加推崇强权,强盗更加敬佩强者,只有你强,他们才会偃旗息鼓,才会敬而远之,否则就是蜂拥而上,肆意瓜分,逼迫签订一个个丧权辱国的条约协定。
不惧怕战争,就需要以战止战,而不是绥靖和妥协。
不得不面对打仗
打仗非我所欲也,和平为我所想者。但时代和形势告诉我们,中国人不得不面对久违的打仗。钓鱼岛冲突升级为战争不符合中国利益,也不符合没有战略纵深的日本和劳师远行的美军想法。但中国不得不为此而准备军事冲突,甚至做好战争准备,可以千日无战,不可一日无备,有备才能无患。
让我们看看中国的形势所迫,一是美国的“重返亚太战略”,毫不掩饰“剑指中国”,并纠集一帮小兄弟为其擂鼓助威并充当马前卒,其中日本叫得和跳得最凶,毕竟日本也是“中国威胁论”的始作俑者,或许是岛国危机意识使然。但美国首先是商人,其次是政客,维持“一超独霸”是其国家最高利益,但打仗更需要算一笔经济战,是否划算,是否值得,找个代理人或许更合适,毕竟可以卖武器挣钱,还能实现战略目标,何乐而不为。“登高一呼则百应”,或许也只有美国行,毕竟当了这么多年的“老大”有这个实力、影响力和号召力。
二是日本的“南下战略”,这也是一个扩展性战略,拿日本的话来讲就是“自由与繁荣之弧”,拿二战时期的话讲就是“大东亚共荣圈”,个人觉得这里的“弧”其实是“狐”,用尽心思,耗尽心计,拿自由这个“价值观”和繁荣这个“经济杠杆”来团结中国周边的伙伴,共同遏制中国崛起,并在钓鱼岛、东海问题上带头挑衅中国,希望让更多亚洲国家认识自己这个亚洲老大的地位。面对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决心,日本罔顾《和平宪法》和二战历史条约的种种法理限定,强占中国领土、领海,以达到其战略扩张的勃勃政治野心。如果说,中国能和美国“和平共处”“隔洋而治”,那中国与日本则是战略冲撞,战术对抗,没有政治调和的潜在可能性,中日必有一战或是难免,这是历史问题、领土问题、民族感情问题的多重交织产物。
要看淡打仗习惯打仗
“中国崛起”之路必然会伴随各类大大小小的摩擦,经济摩擦是一类,贸易摩擦是一类,军事摩擦也是一样,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要看淡并习惯中国打仗,它就是“中国崛起”过程中的必然形态之一。随着中国崛起进程的加快和列强围堵中国的加速,这个摩擦或变得越来越现实、真切和迫切,钓鱼岛或许就是导火索之一,南海也是一个冲突热点。
如果打仗了究竟该怎么办呢?其实大可不必惊慌,打仗就是国家发展的常态化形式之一,美国天天打仗,尽管都在境外,不仅不影响其国家大发展,反而让美国越战越勇。打仗本身是“双刃剑”,如果能够趋利避害或将有助于国家和民族大的发展。
如果这场仗意外的爆发,怎么办呢?于国家而言,有三点可以推敲。一是不必要施行战时经济,更不需要穷兵黩武,把更多的财政收入纳入到国防预算中;二是不需要改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大战略,也不会打乱中国整体国家发展战略,但或许要调整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打仗就是“中国崛起”的一个“坎”,迟早需要跨过去;三是从冲突中学习冲突,从战争中总结战争,从实战出发来检验中国军队的战斗力并找到问题。
于国民而言,没有什么大的影响,不需要过分恐惧,歌照唱,舞照跳,酒吧依旧灯红酒绿,微博照发,媒体依旧火爆,但或有四点可以共享。一是要理解国家和军队的战争行为是正义的,是民族复兴的大义,是被迫的,也是必须的;二是要立足于本职工作,做好经济建设,协助国家扩大内需,调整和转化经济运行模式,让这个国家能够不分心,不折腾,有良性的经济发展大环境;三是对冲突和战争发展奉献一点关注和爱心,让我们的前线战士再次成为“当代最可爱的人”;四是如果你能借机了解和掌握点国防意识、危机意识、忧患意识,那真是太好不过的结果,毕竟战争意识的积累不仅仅是军人的责任,国民知道了这一点,国家也就强大了许多,“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古训有之!
打仗是一种实践,是一种比较激烈对抗的国家和军队实践活动,如同平时的练兵、演习或是红蓝军事对抗,这个实践只是比较真实,没有后悔的选择,只有胜负之分。天时地利人和都已经占全的中国军队或许需要通过一战来检验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果,也让不断挑战中国核心利益底线的国家受到应有的惩罚。
没有了钓鱼岛,中国的崛起大门将关闭,没有了钓鱼岛,中国的复兴之路将无望,没有了钓鱼岛,中国的国家安全将不保。钓鱼岛是中国的核心利益,这个核心利益是需要用国家意识和代价来保护的,日本政客和自卫队误判了中国政府和军队的决心。
不想打仗
中国已经享受了30多年的和平大环境,这也是中国难得的战略机遇期,让中国经济从不入流发展到了世界第二,这要多亏中国的和平发展战略和经济中心战略。毕竟“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的把握,让中国有了喘息之机,并借此发展了起来,缩小了与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也缩小了中国与强国之间的差距。因此,中国是和平大环境的受益者。这一点作为“混乱了一个多世纪”的中国有切肤之痛,也就倍加珍惜。
因此,中国真的不想打仗。就算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几次不得不打的仗,也是被逼无奈,如抗美援朝、抗美援越、对印自卫反击战、珍宝岛战役、对越自卫反击战、西沙和南沙海战等,这都是他国把刀架到了中国的脖子上,逼迫中国出手反击。
尽管我们打赢了,但依旧展示了“仁义之师”的礼遇。中国确实不想打仗,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国人打了半个多世纪,中国人也确实累了,需要休息一下了,不然国家经济如何发展。正是难得的和平环境让中国有了发展机遇,这既是对国际形势判断的准确,也是中国在复杂多变国际环境夹缝中生存之道,事实证明中国赢得了这 30年的和平。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渴望和平,爱好和平,珍惜和平。
不怕战争
从鸦片战争开始,到甲午战争,再到抗日战争、抗美援朝,中国人民和军队所面对的一直是比自己强很多的列强,他们将侵略的铁蹄一再踏入中华领土,肆意侮辱着中国政府和国民的尊严底线。尽管历史多有悲剧,以劣质武器和人海战术无法驱逐列强虎狼,并付出了十分惨痛的代价,死难军民人数以千万计,这一民族悲剧也是旷古未有的,但依旧让中国人不屈不挠坚持到底,直到胜利。
这个胜利来之不易,但也恰恰说明中国人民不惧怕战争,尤其是对方强加给我们的历次战争。前几年有一部电视剧《亮剑》值得注意,尽管有些“虚构”,包括“李云龙”也是几个人物的有机捏合。这部电视剧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它告诉国人和自己的对手,纵然敌人强大,敌众我寡,作为军人也要敢于亮剑,哪怕是倒下,也必须敢于亮剑,狭路相逢勇者胜。这就是“亮剑精神”。这个精神其实就是昔日军人的传统战争意识,相信今天的中国军人也是感同身受,只要是为了国家利益和民族大义,赴汤蹈火,在所不惜,这就是军人责任和使命。
惧怕战争,战争也不会远离中国,多少年来,中国希望睦邻友好,息事宁人,大事化小,隐忍为上,但等到的就是“火烧圆明园”“八国联军”“甲午海战”“9·18事变”“卢沟桥事变”等等。历史反复证明,不会因为你怕,敌人们就心怀善念,放你一马,强者更加推崇强权,强盗更加敬佩强者,只有你强,他们才会偃旗息鼓,才会敬而远之,否则就是蜂拥而上,肆意瓜分,逼迫签订一个个丧权辱国的条约协定。
不惧怕战争,就需要以战止战,而不是绥靖和妥协。
不得不面对打仗
打仗非我所欲也,和平为我所想者。但时代和形势告诉我们,中国人不得不面对久违的打仗。钓鱼岛冲突升级为战争不符合中国利益,也不符合没有战略纵深的日本和劳师远行的美军想法。但中国不得不为此而准备军事冲突,甚至做好战争准备,可以千日无战,不可一日无备,有备才能无患。
让我们看看中国的形势所迫,一是美国的“重返亚太战略”,毫不掩饰“剑指中国”,并纠集一帮小兄弟为其擂鼓助威并充当马前卒,其中日本叫得和跳得最凶,毕竟日本也是“中国威胁论”的始作俑者,或许是岛国危机意识使然。但美国首先是商人,其次是政客,维持“一超独霸”是其国家最高利益,但打仗更需要算一笔经济战,是否划算,是否值得,找个代理人或许更合适,毕竟可以卖武器挣钱,还能实现战略目标,何乐而不为。“登高一呼则百应”,或许也只有美国行,毕竟当了这么多年的“老大”有这个实力、影响力和号召力。
二是日本的“南下战略”,这也是一个扩展性战略,拿日本的话来讲就是“自由与繁荣之弧”,拿二战时期的话讲就是“大东亚共荣圈”,个人觉得这里的“弧”其实是“狐”,用尽心思,耗尽心计,拿自由这个“价值观”和繁荣这个“经济杠杆”来团结中国周边的伙伴,共同遏制中国崛起,并在钓鱼岛、东海问题上带头挑衅中国,希望让更多亚洲国家认识自己这个亚洲老大的地位。面对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决心,日本罔顾《和平宪法》和二战历史条约的种种法理限定,强占中国领土、领海,以达到其战略扩张的勃勃政治野心。如果说,中国能和美国“和平共处”“隔洋而治”,那中国与日本则是战略冲撞,战术对抗,没有政治调和的潜在可能性,中日必有一战或是难免,这是历史问题、领土问题、民族感情问题的多重交织产物。
要看淡打仗习惯打仗
“中国崛起”之路必然会伴随各类大大小小的摩擦,经济摩擦是一类,贸易摩擦是一类,军事摩擦也是一样,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要看淡并习惯中国打仗,它就是“中国崛起”过程中的必然形态之一。随着中国崛起进程的加快和列强围堵中国的加速,这个摩擦或变得越来越现实、真切和迫切,钓鱼岛或许就是导火索之一,南海也是一个冲突热点。
如果打仗了究竟该怎么办呢?其实大可不必惊慌,打仗就是国家发展的常态化形式之一,美国天天打仗,尽管都在境外,不仅不影响其国家大发展,反而让美国越战越勇。打仗本身是“双刃剑”,如果能够趋利避害或将有助于国家和民族大的发展。
如果这场仗意外的爆发,怎么办呢?于国家而言,有三点可以推敲。一是不必要施行战时经济,更不需要穷兵黩武,把更多的财政收入纳入到国防预算中;二是不需要改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大战略,也不会打乱中国整体国家发展战略,但或许要调整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打仗就是“中国崛起”的一个“坎”,迟早需要跨过去;三是从冲突中学习冲突,从战争中总结战争,从实战出发来检验中国军队的战斗力并找到问题。
于国民而言,没有什么大的影响,不需要过分恐惧,歌照唱,舞照跳,酒吧依旧灯红酒绿,微博照发,媒体依旧火爆,但或有四点可以共享。一是要理解国家和军队的战争行为是正义的,是民族复兴的大义,是被迫的,也是必须的;二是要立足于本职工作,做好经济建设,协助国家扩大内需,调整和转化经济运行模式,让这个国家能够不分心,不折腾,有良性的经济发展大环境;三是对冲突和战争发展奉献一点关注和爱心,让我们的前线战士再次成为“当代最可爱的人”;四是如果你能借机了解和掌握点国防意识、危机意识、忧患意识,那真是太好不过的结果,毕竟战争意识的积累不仅仅是军人的责任,国民知道了这一点,国家也就强大了许多,“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古训有之!
打仗是一种实践,是一种比较激烈对抗的国家和军队实践活动,如同平时的练兵、演习或是红蓝军事对抗,这个实践只是比较真实,没有后悔的选择,只有胜负之分。天时地利人和都已经占全的中国军队或许需要通过一战来检验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果,也让不断挑战中国核心利益底线的国家受到应有的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