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继《甄嬛传》之后,又有两部清宫宫斗戏《延禧攻略》与《如懿传》霸了屏,而且引发了宫斗话题的发酵。《延禧攻略》与《如懿传》的历史背景是一样的,都是清代乾隆年间。其实,乾隆一朝的后宫还是比较平静的,虽然乾隆这个人自带八卦属性,适合编排爱情戏与狗血剧,但清代最厉害的宫斗,还真不是发生在乾隆朝,如懿、魏璎珞(令妃)也算不上是宫斗高手。
大清的宫斗高手是谁?笔者认为是懿贵妃那拉氏。现在我们通常称她为慈禧太后。
权力制衡
懿贵妃是咸丰皇帝的妃子。英法联军入侵期间,咸丰带着后妃皇子、王公大臣仓皇“北狩”,次年七月十七日卒于热河行宫。弥留之际,咸丰口授两道谕旨,其一:“奉朱谕:皇长子御名载淳,著立为皇太子”;其二:“奉朱谕:皇长子御名载淳现立为皇太子,著派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尽心辅弼,赞襄一切政务”。
咸丰又赐给皇后钮祜禄氏(慈安太后)一方“御赏”印玺,赐给小皇帝一方“同道堂”印玺,这两枚印玺,是最高权力的象征,用法如下:“母后用‘御赏’玺,印起;上用‘同道堂’玺,印讫。凡应用朱笔者,用此代之,述旨亦均用之,以杜弊端。”即以皇帝名义发出的一切上谕、朱批,必須在起首处加盖“御赏”印,结尾处加盖“同道堂”印,方才生效。
因皇帝年幼,“同道堂”印玺又由其生母懿贵妃那拉氏(慈禧太后)代掌。那拉氏是个聪明、有野心、热衷于权力的女人,咸丰健在时,她自恃断文识字,能帮皇帝批答点奏章,已经逐渐露出怙宠肆骄、“渐思盗柄”的形迹,受咸丰厌恶。为避免出现“主少国疑、女主临朝”的乱政,咸丰甚至跟肃顺商讨:“朕不日将效汉武帝之于钩弋夫人故事,将懿贵妃赐死,卿谓何如?”肃顺听了“不敢置一辞”。后来咸丰临终,却没有赐死慈禧,可能是对孤儿寡母心生怜悯,也可能是出于掣肘肃顺辅政集团的考量。
咸丰皇帝留下了这么一个赞襄团与太后相互制衡的权力构架,便驾崩了。但很快,赞襄团与太后便发生了冲突。
两宫太后召集辅政大臣入内,商讨“诏谕疏章黜陟刑赏”事宜,即颁布诏谕、批复疏章、任免廷臣的程序问题,这涉及实实在在的权力分配。肃顺等辅政大臣首先提出:“谕旨由大臣拟定,太后但钤印,弗得改易,章疏不呈内览。”意思是说,皇帝的谕旨由赞襄团拟定,太后只管盖上“御赏”“同道堂”印玺就行,不必更改。显而易见,赞襄团想架空两宫太后的权力,让她们当橡皮图章。
慈禧才不做有名无实的傀儡呢,所以坚决不同意赞襄团的意见。两方各不相让,相持不下,整整谈判了四日。最后赞襄团退让一步,总算与太后达成了权力分配方案:“章疏呈览,谕旨钤印。任用尚书督抚,枢臣拟名,请懿训裁定,其他简放人员,按照京察暨疆臣密考,拟具正陪数员,在御前掣签,两宫并许可。”
大清的宫斗高手是谁?笔者认为是懿贵妃那拉氏。现在我们通常称她为慈禧太后。
权力制衡
懿贵妃是咸丰皇帝的妃子。英法联军入侵期间,咸丰带着后妃皇子、王公大臣仓皇“北狩”,次年七月十七日卒于热河行宫。弥留之际,咸丰口授两道谕旨,其一:“奉朱谕:皇长子御名载淳,著立为皇太子”;其二:“奉朱谕:皇长子御名载淳现立为皇太子,著派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尽心辅弼,赞襄一切政务”。
咸丰又赐给皇后钮祜禄氏(慈安太后)一方“御赏”印玺,赐给小皇帝一方“同道堂”印玺,这两枚印玺,是最高权力的象征,用法如下:“母后用‘御赏’玺,印起;上用‘同道堂’玺,印讫。凡应用朱笔者,用此代之,述旨亦均用之,以杜弊端。”即以皇帝名义发出的一切上谕、朱批,必須在起首处加盖“御赏”印,结尾处加盖“同道堂”印,方才生效。
因皇帝年幼,“同道堂”印玺又由其生母懿贵妃那拉氏(慈禧太后)代掌。那拉氏是个聪明、有野心、热衷于权力的女人,咸丰健在时,她自恃断文识字,能帮皇帝批答点奏章,已经逐渐露出怙宠肆骄、“渐思盗柄”的形迹,受咸丰厌恶。为避免出现“主少国疑、女主临朝”的乱政,咸丰甚至跟肃顺商讨:“朕不日将效汉武帝之于钩弋夫人故事,将懿贵妃赐死,卿谓何如?”肃顺听了“不敢置一辞”。后来咸丰临终,却没有赐死慈禧,可能是对孤儿寡母心生怜悯,也可能是出于掣肘肃顺辅政集团的考量。
咸丰皇帝留下了这么一个赞襄团与太后相互制衡的权力构架,便驾崩了。但很快,赞襄团与太后便发生了冲突。
两宫太后召集辅政大臣入内,商讨“诏谕疏章黜陟刑赏”事宜,即颁布诏谕、批复疏章、任免廷臣的程序问题,这涉及实实在在的权力分配。肃顺等辅政大臣首先提出:“谕旨由大臣拟定,太后但钤印,弗得改易,章疏不呈内览。”意思是说,皇帝的谕旨由赞襄团拟定,太后只管盖上“御赏”“同道堂”印玺就行,不必更改。显而易见,赞襄团想架空两宫太后的权力,让她们当橡皮图章。
慈禧才不做有名无实的傀儡呢,所以坚决不同意赞襄团的意见。两方各不相让,相持不下,整整谈判了四日。最后赞襄团退让一步,总算与太后达成了权力分配方案:“章疏呈览,谕旨钤印。任用尚书督抚,枢臣拟名,请懿训裁定,其他简放人员,按照京察暨疆臣密考,拟具正陪数员,在御前掣签,两宫并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