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课程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结果性、过程性、体验性的目标体系,新课改的理念正逐步走进课堂、不断深入,教育改革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等全方面展开,给教育理论和实践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发展。
教学观的改变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然而,化学教学还存在只有外在形式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假教学,表面上的热闹、活跃,学生内在的情感和思维并没有真正被激活。观念是行动的灵魂,其根本原因在于不少教师没有从根本上真正地转变教学观念,还是陈旧落后的教学观念在主导其思想和行为。
教学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求教师变传统的知识灌输型教学为探索型教学和发展型教学。化学教学要培养学生用化学观念、化学思想、化学方法去观察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理性精神、创新精神、科学态度和审美情趣等。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因此,转变教学观念必须真正落实以下几个问题:
确立全面发展的学生观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它意味着我们要关注每一位学生;要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要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不仅要考虑学生的认知领域内应达到的水平,而且要考虑在获取化学知识的过程中其价值观、情感态度、行为调节等应发生的变化;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在现实情况下应达到的水准,而且更要关注对他们的未来发展产生深刻影响的素质和能力,如学习兴趣、创新意识、探索精神、感受和欣赏能力、科学态度和思维品质等。这就要求教师不是把目光停留在作为事实和结论的化学知识上,而是要深入挖掘化学教学中的智力潜能和审美价值,并把它们同学生的发展联系起来,从而有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
新课程的推进要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着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关系。新型的良好师生关系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是师生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催化剂,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性情和灵魂提升的沃土,它是一种和谐、真诚和温馨的心理氛围。“师生之间的关系决定着学校的面貌。”教师要努力营造积极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求异思维,激励学生以独立的角色、建设性的姿态对教师做出科学性的评价,形成师生相互交流、共享教学民主的现代型“师生观”。
树立理性的教师权威观
在新课程改革中,随着师生之间的交流频繁与民主平等师生观的建立,教师应有的权威地位势必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与挑战,怎样面对和处理这一矛盾呢?教师应学会树立理性的教师权威观。这种权威来自于教师谦虚进取的精神、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创新的人格魅力。“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永远保持谦虚进取的态度,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应自觉接受学生的“教育”,并把自己置于终身学习的地位。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表现出严谨务实、批判进取的科学精神,努力展示自己的教学智慧及内在的精神气质,从而起到率先垂范的作用,学生无疑会“亲其师,信其道”。
教学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改革强调改革传统教学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式的转变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观念不变,方式转变就没有了方向和基础;方式不变,观念转变就失去了归宿和落脚点。改革教学方式关键应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是学习、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所以说,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所以,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做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问题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和探索者。
善于富有艺术性地引导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的作用不是“教”而是“导”,即引导、疏导等。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引导他怎样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这就要求教师:第一,要想方设法创造探究和发现的情境,是激发学生的“研究”欲望,促使他们像科学家一样进行工作。第二,指导学生对各种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整理、提炼并从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的一般流程和方法。
加强学习方式的指导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从而达到“授之以渔”的教学目的。学习方式较之于学习方法,二者类似战略与战术的关系。学习方式包括学习方法,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当前,单一、被动和陈旧的学习方式已成为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的一大障碍,学生整天处于被动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之中。现代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由多种方式、多种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教师要创造指导学生主动、独立、有效适合自己而富有个性的学习。在学习活动中,强调身体性参与,重视直接经验,增强学习体验性。因为有了体验,学习不再是仅仅属于认知、理性范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
教师在备课时要备学法,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要做好学习方法的示范,并使学生及时把学习方法内化。具体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提出明确的目标。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目标;能够明确、恰当地确定出化学学习的目标;能够掌握化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能够认识自己的学习风格,并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等。第二、指导学生自我反思、不断改进学习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经常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反思、监控和调整。可以让学生探索学习方法、总结学习方法,不断总结经验与教训。学生每天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回顾与反思,及时纠正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改正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能力。
教师自身能力的提升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这要求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为此特别需要教师加强以下方面能力的提升。
课程开发与整合的能力
长期以来,统一教材、统一内容、统一考试、统一标准被视为金科玉律,教师的教只是为了更好地传输教材,这影响了教师创造力的发挥。而实现新课程目标,要求教师具备课程开发、设计、整合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从更高的层面和更广阔的视角把握材,并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发展需要做出新的构思和处理。对于化学学科的逻辑体系和知识结构不了解,不知道知识从何而来和从何而去,不知道知识里面蕴涵着怎样的价值态度及智慧和能力。所以,这些教师的课没有学科的底蕴,不过是就事论事,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求讲懂、学生记牢,而不能使学生掌握清晰、精确、系统的知识结构,不能把知识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和智慧,形成一定价值、态度。
合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长期以来,三尺讲坛成了教师个性表演的舞台,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成了教师一方智慧飞扬的天地。然而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现代化教育的到来,教师要能熟练地从网络的各种载体中获取信息,并有效地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
不断对教学实践进行反思的能力
教师要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学实践做出严肃的反思,既要正视自己的不足之处,努力探究补救途径,也要善于总结自己或同行成功的经验,并上升到理论高度加以推广,这就是教育科研能力。已有研究者对此作了精辟的论述:在现代教育条件下,教育科研能力无疑是一种可以直接转化的教育生产力,理当内化为教师自我完善、积极适应新角色规范的内在需求,这也是本质上区别于传统教育,顺应新世纪全球教育发展宏观走势的一种现代教育文明。为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而进行的教学反思和教学与研究融为一体,它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是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保证,是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前提条件。
推进教学改革,把教学改革落到实处,需教育理论工作者理论指导,更需要第一线的教师加强学习、研究,真正投身到教育改革的洪流中去,以期最终实现改革的初衷。
(作者单位:阳新一中)
课程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结果性、过程性、体验性的目标体系,新课改的理念正逐步走进课堂、不断深入,教育改革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等全方面展开,给教育理论和实践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发展。
教学观的改变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然而,化学教学还存在只有外在形式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假教学,表面上的热闹、活跃,学生内在的情感和思维并没有真正被激活。观念是行动的灵魂,其根本原因在于不少教师没有从根本上真正地转变教学观念,还是陈旧落后的教学观念在主导其思想和行为。
教学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求教师变传统的知识灌输型教学为探索型教学和发展型教学。化学教学要培养学生用化学观念、化学思想、化学方法去观察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理性精神、创新精神、科学态度和审美情趣等。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因此,转变教学观念必须真正落实以下几个问题:
确立全面发展的学生观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它意味着我们要关注每一位学生;要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要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不仅要考虑学生的认知领域内应达到的水平,而且要考虑在获取化学知识的过程中其价值观、情感态度、行为调节等应发生的变化;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在现实情况下应达到的水准,而且更要关注对他们的未来发展产生深刻影响的素质和能力,如学习兴趣、创新意识、探索精神、感受和欣赏能力、科学态度和思维品质等。这就要求教师不是把目光停留在作为事实和结论的化学知识上,而是要深入挖掘化学教学中的智力潜能和审美价值,并把它们同学生的发展联系起来,从而有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
新课程的推进要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着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关系。新型的良好师生关系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是师生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催化剂,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性情和灵魂提升的沃土,它是一种和谐、真诚和温馨的心理氛围。“师生之间的关系决定着学校的面貌。”教师要努力营造积极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求异思维,激励学生以独立的角色、建设性的姿态对教师做出科学性的评价,形成师生相互交流、共享教学民主的现代型“师生观”。
树立理性的教师权威观
在新课程改革中,随着师生之间的交流频繁与民主平等师生观的建立,教师应有的权威地位势必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与挑战,怎样面对和处理这一矛盾呢?教师应学会树立理性的教师权威观。这种权威来自于教师谦虚进取的精神、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创新的人格魅力。“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永远保持谦虚进取的态度,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应自觉接受学生的“教育”,并把自己置于终身学习的地位。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表现出严谨务实、批判进取的科学精神,努力展示自己的教学智慧及内在的精神气质,从而起到率先垂范的作用,学生无疑会“亲其师,信其道”。
教学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改革强调改革传统教学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式的转变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观念不变,方式转变就没有了方向和基础;方式不变,观念转变就失去了归宿和落脚点。改革教学方式关键应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是学习、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所以说,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所以,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做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问题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和探索者。
善于富有艺术性地引导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的作用不是“教”而是“导”,即引导、疏导等。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引导他怎样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这就要求教师:第一,要想方设法创造探究和发现的情境,是激发学生的“研究”欲望,促使他们像科学家一样进行工作。第二,指导学生对各种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整理、提炼并从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的一般流程和方法。
加强学习方式的指导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从而达到“授之以渔”的教学目的。学习方式较之于学习方法,二者类似战略与战术的关系。学习方式包括学习方法,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当前,单一、被动和陈旧的学习方式已成为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的一大障碍,学生整天处于被动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之中。现代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由多种方式、多种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教师要创造指导学生主动、独立、有效适合自己而富有个性的学习。在学习活动中,强调身体性参与,重视直接经验,增强学习体验性。因为有了体验,学习不再是仅仅属于认知、理性范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
教师在备课时要备学法,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要做好学习方法的示范,并使学生及时把学习方法内化。具体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提出明确的目标。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目标;能够明确、恰当地确定出化学学习的目标;能够掌握化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能够认识自己的学习风格,并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等。第二、指导学生自我反思、不断改进学习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经常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反思、监控和调整。可以让学生探索学习方法、总结学习方法,不断总结经验与教训。学生每天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回顾与反思,及时纠正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改正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能力。
教师自身能力的提升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这要求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为此特别需要教师加强以下方面能力的提升。
课程开发与整合的能力
长期以来,统一教材、统一内容、统一考试、统一标准被视为金科玉律,教师的教只是为了更好地传输教材,这影响了教师创造力的发挥。而实现新课程目标,要求教师具备课程开发、设计、整合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从更高的层面和更广阔的视角把握材,并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发展需要做出新的构思和处理。对于化学学科的逻辑体系和知识结构不了解,不知道知识从何而来和从何而去,不知道知识里面蕴涵着怎样的价值态度及智慧和能力。所以,这些教师的课没有学科的底蕴,不过是就事论事,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求讲懂、学生记牢,而不能使学生掌握清晰、精确、系统的知识结构,不能把知识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和智慧,形成一定价值、态度。
合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长期以来,三尺讲坛成了教师个性表演的舞台,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成了教师一方智慧飞扬的天地。然而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现代化教育的到来,教师要能熟练地从网络的各种载体中获取信息,并有效地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
不断对教学实践进行反思的能力
教师要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学实践做出严肃的反思,既要正视自己的不足之处,努力探究补救途径,也要善于总结自己或同行成功的经验,并上升到理论高度加以推广,这就是教育科研能力。已有研究者对此作了精辟的论述:在现代教育条件下,教育科研能力无疑是一种可以直接转化的教育生产力,理当内化为教师自我完善、积极适应新角色规范的内在需求,这也是本质上区别于传统教育,顺应新世纪全球教育发展宏观走势的一种现代教育文明。为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而进行的教学反思和教学与研究融为一体,它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是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保证,是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前提条件。
推进教学改革,把教学改革落到实处,需教育理论工作者理论指导,更需要第一线的教师加强学习、研究,真正投身到教育改革的洪流中去,以期最终实现改革的初衷。
(作者单位:阳新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