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纪懿5岁时就参加了东北三省的马拉松比赛,与500名成人比赛取得第40名的好成绩;6岁时参加"北京国际马拉松赛";9岁时参加1920公里的申奥长跑,成为跑步来北京的最小的申奥人。小小年纪只为长大实现一个理想:像王军霞一样为国争光。
为治病,祖孙练起长跑
纪奎年轻时是沈阳军区五项全能的冠军,身体非常好,五十多岁了还是齐齐哈尔市中级人民法院的法警队长,身先士卒,跟个棒小伙子似的。可是,1996年年初,他突患脑血栓,左半个身子不能动。经过半年的治疗,能动了,可走起路来一颠一颠的,左手拿个本子都困难。经身体检查,血脂高、血黏度高还有脂肪肝,大半辈子英武豪迈,一下子变成半个残废。54岁的纪奎当然不认输,他要拿出当年练习五项全能的劲头来重新锻炼好身体。
小纪懿的父母工作忙,从小就跟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生活上都是奶奶照顾。爷爷一直希望孙女多运动多锻炼身体,可是奶奶就怕累坏了她,就是不让她锻炼。小纪懿三四岁时,经常有病,重感冒、肺炎、气管炎,成了医院的常客。
祖孙俩的身体都不好,纪奎下决心锻炼身体了,他说服了老伴,让孙女陪着自己。他们的锻炼从慢走开始。那是1996年夏天,一个4岁的小姑娘搀扶着一位一瘸一拐的老者,路上行人都投去可怜的目光。纪奎心如刀绞,可他有信心锻炼好身体。
就这样,祖孙俩每天3次在户外慢走,累计一天达8个小时。三个月后,纪奎的左腿走路不再颠了,左手也能拿东西了。小纪懿也不得病了。纪奎的老伴看到锻炼的效果好,当然就开始鼓励祖孙俩锻炼了。
1996年年底,祖孙俩就能慢跑了。开始慢跑后,小纪懿发现自己的身体越来越好了,跑步后的身体很清爽,也有精神,她变得越来越爱跑步。如果爷爷起床晚了,她就坐在爷爷床前扯他的耳朵,让爷爷快起床好去跑步。纪奎的身体基本康复了,跑步没问题。
1997年年初,小纪懿跑步,爷爷已经跟不上了,他得骑自行车跟着。从那时起,在齐齐哈尔的防洪大坝上,一个小女孩跑步,一个老者骑车在后面指挥。许多人都认识纪奎,有的人好奇地问:"老纪,你要把孙子培养成长跑运动员呀!"纪奎笑着说:"我只想让她健康,跑步能让人健康!"
那时纪奎还在家休养,每天早晨、上午、下午、傍晚,祖孙俩跑步4次,确切地说,是小纪懿跑步4次,爷爷骑自行车4次。当然,纪奎每次也推着自行车跟着跑一段,跟不上孙女时就得骑上自行车跟在后面了。小纪懿跑的路也由1公里慢慢变成了2公里、3公里、5公里、10公里。1997年夏,小纪懿就可以一次跑20公里了。当然,更多的是一次跑10公里,爷爷说她要慢慢锻炼心肺功能才会好起来。那时的小纪懿就深深地热爱长跑。纪奎现在也说不清楚孙女是怎么喜爱上长跑的,他就知道这孩子一提起长跑就浑身有劲。那时的小纪懿,心中的英雄就是王军霞,她的理想就是长大了要做王军霞,她说王军霞跑起来真美。
5岁跑马拉松,创造奇迹
1997年9月18日,纪懿在爷爷的陪同下,来到哈尔滨参加"东北三省纪念9·18勿忘国耻马拉松赛",这是小纪懿第一次走出齐齐哈尔参加比赛。
为了参加这次比赛,可谓费尽周折。大赛组委会说什么也不相信一个5岁的小女孩能跑马拉松。最后,是齐齐哈尔市体委给出了证明,证明纪懿此前参加过4次齐齐哈尔市环城马拉松赛,成绩都进入了前10名。最后,组委会才同意让她参加大赛。只是纪懿的运动员标牌有点特别,她胸前印的不是号码,而是"5岁·纪懿"。在这次有世界冠军王军霞等500多名成人参加的马拉松赛上,5岁的小纪懿跑出了第40名的好成绩,获得了大会颁发的"特别奖"。
那天的赛场上,所有的风头都被两个人占尽了,那就是王军霞和小纪懿。小纪懿跑过的地方,就是一片雷鸣般的掌声。不过,那次比赛留在小纪懿记忆中的只有王军霞。她见到王军霞时,都不会说话了,高兴得直哭。她说王军霞抱着她跟她合影,那是她最高兴的时刻。
参加国际比赛获奖
1998年10月6日,爷爷带着纪懿去北京参加"北京国际马拉松赛"。他们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车,那是纪懿第一次出远门,也是第一次去北京,她兴奋得睡不着觉,一直想象着站在天安门前听发令枪响的幸福感觉。
这次大赛是国际马拉松比赛,有世界各地许多高水平的运动员参加,为此大赛组委会对参赛选手的年龄和各种条件有非常严格的要求。纪懿当时只有6次,比大赛规定的13岁小了一半,她当然没有参赛资格。纪奎找到了大赛组委会,他把孙女的有关证明材料和资料展示给他们看。来北京之前,纪奎想到了参赛一定有困难,就把纪懿所有参加马拉松比赛的获奖证书和有关资料都带上了,还在省市两级体委开了证明。
组委会的工作人员看了材料,也都认为纪懿有资格参赛。他们又为纪懿做了全面体检,纪懿的心肺功能和身体条件也完全具备参赛条件。只是参赛条件中有一条是"13岁以上",这一条纪懿是不合格的。最后,组委会为此开会研究,特批纪懿可以参加马拉松比赛。这么小的年龄参加马拉松比赛,恐怕在世界上也是第一个。
1998年10月9日,在天安门广场,纪懿和来自世界各国的几百名马拉松运动员站在起跑线上。纪懿的心都要飞出来了,她发誓要跑出好成绩,为爷爷争光,向王军霞报喜。发令枪响过,纪懿又一次成为场上的焦点,所有记者的镜头都对准了这个只有6岁的小姑娘,所有观众的掌声都给了这个6岁的小姑娘。因为她剪了个小子头,临近终点,工作人员把她引向了男子跑道,纪懿多跑了200米,位列第91名(比赛取前90名)。大赛组委会当场纠正了错误,给纪懿补发了奖牌和获奖证书。而那名把她当成男孩的裁判,把工作帽和裁判证书送给纪懿留作纪念。
1999年10月9日,纪懿第二次参加"北京国际马拉松赛",取得了第56名的好成绩。纪懿成为了真正的体育明星,中央电视台著名体育节目主持人韩乔生专门采访她,称她为"小王军霞"。中央电视台播放了专题片《我有一双铁脚板》,讲述了纪懿的成长历程。
年龄最小的申奥人
2001年6月4日,纪懿与40名叔叔阿姨踏上了1920公里的申奥长跑征程。这是齐齐哈尔市爱心长跑协会组织的申奥长跑活动,纪懿作为齐齐哈尔市二厂二小和二厂一中的"申奥大使"在起跑线上接过了有两校上千名师生签名的申奥条幅。
时值6月,纪懿和大人们一样冒着酷暑高温,脚下的水泥路面都烫脚。纪懿的脸被晒爆了不知多少层皮,脚下磨出了血泡又化了脓,可她还是坚持跑着。在秦皇岛,纪懿不慎被绊倒,膝盖胳膊都摔破了,直流血,她让爷爷给简单包扎一下又上路了。连续15天,纪懿坚持跑完了全程。
2001年6月19日上午10时,纪懿和40名叔叔阿姨终于跑到了终点--北京中华民族园。他们受到了最隆重的欢迎,在海政军乐团演奏的《欢迎曲》中,园内56个民族的代表向他们献了鲜花。
在到达终点前的四十公里外,纪懿一行人就受到了热烈的欢迎。纪懿身披"9岁女孩"的红色绶带挥手跑着,有几百名北京的大中学生陪跑了几十公里。到达终点,上千人挤过来请纪懿这个"全国年龄最小的申奥人"签名留念,纪懿的手都写肿了。中央电视台记录下了这一切,小纪懿申奥行动感染了华夏每一个子孙。
离别北京前,全国奥申委的郭金中先生把自己的那枚奥申委胸章赠送给纪懿作为纪念。手握这枚银光闪闪的胸章,纪懿许下一个心愿:"8年后,在北京,我要站在冠军领奖台上,让五星红旗升起来!像王军霞一样为国争光。"
吃尽苦中苦,跑出快乐来
6年来,纪懿参加了几十次全国和省市级的马拉松比赛,创造了无数个全国第一。纪奎说起孙子的这些成绩,满脸自豪,可是一说起孙女吃的苦、遭的罪,他的两眼满含热泪:"这孩子真不容易,我都动摇了,可她就是要坚持!"
长跑运动员最怕受伤,而受伤又是不可避免的。记得纪懿6岁那年春天,跑步时不小心右腿肌肉拉伤,大腿肿得很高,疼得纪懿直冒冷汗。爷爷给他外敷草药,内服跌打药。大腿有伤,还得坚持运动,要是一点不运动,伤好了运动员的运动能力要减弱很多,这是运动员教练员都明白的道理。
可是,纪懿只有6岁,她太小了,大人的身体能承受的疼痛她那么小的身体应该是承受不了的,纪懿忍受着伤痛在进行恢复性训练。她在体育场里慢跑,跑得很慢很慢,每跑一步都钻心的疼,豆大的汗珠顺着脸流了下来。看着孙子疼得脸色苍白,纪奎实在不忍心:"孩子,咱不练了,算了吧。"她才6岁呀,让一个6岁的孩子受这分罪太过分了。这时的纪懿抬起头:"爷爷,你不是说现在不练不行吗?为啥还让我停下来?我不怕疼,我想跑,我不怕!"孙子把头扬得更高,爷爷的泪水流了下来。
2001年年初,齐齐哈尔跟北方大部分地区一样,经历了50年不遇的寒冷冬季,最低气温达零下40多度。就在这样的天气里,纪懿没有停过一天的训练。每天放学回家,换好运动服就跟爷爷出去训练了。最少跑10公里,在防洪大坝上,呼啸的北风像一根根钢针扎来,纪懿那么嫩的脸皮哪受得了!回到家,她的脸红肿起来,就像被马蜂蜇了一样。奶奶心疼了:"咱不跑了,遭这份罪干啥?这么好的闺女,脸冻成这样。你这死老头了,心真狠!"纪懿一听奶奶怪罪爷爷,马上接过话来:"是我自己要跑的,我就愿意跑,奶奶不让我跑,我死给你看!"这一招真灵,老太太不再说话了,流着泪给孙女脸上涂药。第二天,纪懿又跟爷爷上大坝长跑去了。
还有一天,北风夹着沙子雪(雪是粒状的,像沙子一样),纪懿仍然坚持长跑,那天是整个冬天最冷的一天,达到零下47度。沙子雪在北风的帮助下,一心要把这个9岁的女孩赶回家。可是纪懿连爷爷的话都不听,一定要坚持跑完全程。回到家,她的脸被风雪打得一道道血印,手冻麻木了不能动。奶奶抱着孙子就哭:"这是遭的什么罪?中什么魔了?!"纪懿告诉奶奶:"我没中魔,我想参加奥运会拿金牌!"
2002年夏的一天傍晚,纪懿在大坝上奔跑,被一块石头绊倒了。因为跑的速度快,她的手臂、大腿和臀部多处摔伤。爷爷扶着一瘸一拐的孙女走进医院,又扶着满身是药布的孙女走回家,真是心疼啊。可第二天,纪懿就又开始进行恢复性训练。满身纱布的女孩在体育场里慢跑,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
纪懿是个好运动员,这一点大家已经了解了。她还是个好学生。今年她读三年级,虽然有比赛经常耽误学习,但她的学习成绩是优秀的,她的作文经常成为班上的范文。她的理想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拿金牌,她还有个理想就是读个好大学,做个有文化有知识的长跑运动健将。
(责编 丁可)
为治病,祖孙练起长跑
纪奎年轻时是沈阳军区五项全能的冠军,身体非常好,五十多岁了还是齐齐哈尔市中级人民法院的法警队长,身先士卒,跟个棒小伙子似的。可是,1996年年初,他突患脑血栓,左半个身子不能动。经过半年的治疗,能动了,可走起路来一颠一颠的,左手拿个本子都困难。经身体检查,血脂高、血黏度高还有脂肪肝,大半辈子英武豪迈,一下子变成半个残废。54岁的纪奎当然不认输,他要拿出当年练习五项全能的劲头来重新锻炼好身体。
小纪懿的父母工作忙,从小就跟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生活上都是奶奶照顾。爷爷一直希望孙女多运动多锻炼身体,可是奶奶就怕累坏了她,就是不让她锻炼。小纪懿三四岁时,经常有病,重感冒、肺炎、气管炎,成了医院的常客。
祖孙俩的身体都不好,纪奎下决心锻炼身体了,他说服了老伴,让孙女陪着自己。他们的锻炼从慢走开始。那是1996年夏天,一个4岁的小姑娘搀扶着一位一瘸一拐的老者,路上行人都投去可怜的目光。纪奎心如刀绞,可他有信心锻炼好身体。
就这样,祖孙俩每天3次在户外慢走,累计一天达8个小时。三个月后,纪奎的左腿走路不再颠了,左手也能拿东西了。小纪懿也不得病了。纪奎的老伴看到锻炼的效果好,当然就开始鼓励祖孙俩锻炼了。
1996年年底,祖孙俩就能慢跑了。开始慢跑后,小纪懿发现自己的身体越来越好了,跑步后的身体很清爽,也有精神,她变得越来越爱跑步。如果爷爷起床晚了,她就坐在爷爷床前扯他的耳朵,让爷爷快起床好去跑步。纪奎的身体基本康复了,跑步没问题。
1997年年初,小纪懿跑步,爷爷已经跟不上了,他得骑自行车跟着。从那时起,在齐齐哈尔的防洪大坝上,一个小女孩跑步,一个老者骑车在后面指挥。许多人都认识纪奎,有的人好奇地问:"老纪,你要把孙子培养成长跑运动员呀!"纪奎笑着说:"我只想让她健康,跑步能让人健康!"
那时纪奎还在家休养,每天早晨、上午、下午、傍晚,祖孙俩跑步4次,确切地说,是小纪懿跑步4次,爷爷骑自行车4次。当然,纪奎每次也推着自行车跟着跑一段,跟不上孙女时就得骑上自行车跟在后面了。小纪懿跑的路也由1公里慢慢变成了2公里、3公里、5公里、10公里。1997年夏,小纪懿就可以一次跑20公里了。当然,更多的是一次跑10公里,爷爷说她要慢慢锻炼心肺功能才会好起来。那时的小纪懿就深深地热爱长跑。纪奎现在也说不清楚孙女是怎么喜爱上长跑的,他就知道这孩子一提起长跑就浑身有劲。那时的小纪懿,心中的英雄就是王军霞,她的理想就是长大了要做王军霞,她说王军霞跑起来真美。
5岁跑马拉松,创造奇迹
1997年9月18日,纪懿在爷爷的陪同下,来到哈尔滨参加"东北三省纪念9·18勿忘国耻马拉松赛",这是小纪懿第一次走出齐齐哈尔参加比赛。
为了参加这次比赛,可谓费尽周折。大赛组委会说什么也不相信一个5岁的小女孩能跑马拉松。最后,是齐齐哈尔市体委给出了证明,证明纪懿此前参加过4次齐齐哈尔市环城马拉松赛,成绩都进入了前10名。最后,组委会才同意让她参加大赛。只是纪懿的运动员标牌有点特别,她胸前印的不是号码,而是"5岁·纪懿"。在这次有世界冠军王军霞等500多名成人参加的马拉松赛上,5岁的小纪懿跑出了第40名的好成绩,获得了大会颁发的"特别奖"。
那天的赛场上,所有的风头都被两个人占尽了,那就是王军霞和小纪懿。小纪懿跑过的地方,就是一片雷鸣般的掌声。不过,那次比赛留在小纪懿记忆中的只有王军霞。她见到王军霞时,都不会说话了,高兴得直哭。她说王军霞抱着她跟她合影,那是她最高兴的时刻。
参加国际比赛获奖
1998年10月6日,爷爷带着纪懿去北京参加"北京国际马拉松赛"。他们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车,那是纪懿第一次出远门,也是第一次去北京,她兴奋得睡不着觉,一直想象着站在天安门前听发令枪响的幸福感觉。
这次大赛是国际马拉松比赛,有世界各地许多高水平的运动员参加,为此大赛组委会对参赛选手的年龄和各种条件有非常严格的要求。纪懿当时只有6次,比大赛规定的13岁小了一半,她当然没有参赛资格。纪奎找到了大赛组委会,他把孙女的有关证明材料和资料展示给他们看。来北京之前,纪奎想到了参赛一定有困难,就把纪懿所有参加马拉松比赛的获奖证书和有关资料都带上了,还在省市两级体委开了证明。
组委会的工作人员看了材料,也都认为纪懿有资格参赛。他们又为纪懿做了全面体检,纪懿的心肺功能和身体条件也完全具备参赛条件。只是参赛条件中有一条是"13岁以上",这一条纪懿是不合格的。最后,组委会为此开会研究,特批纪懿可以参加马拉松比赛。这么小的年龄参加马拉松比赛,恐怕在世界上也是第一个。
1998年10月9日,在天安门广场,纪懿和来自世界各国的几百名马拉松运动员站在起跑线上。纪懿的心都要飞出来了,她发誓要跑出好成绩,为爷爷争光,向王军霞报喜。发令枪响过,纪懿又一次成为场上的焦点,所有记者的镜头都对准了这个只有6岁的小姑娘,所有观众的掌声都给了这个6岁的小姑娘。因为她剪了个小子头,临近终点,工作人员把她引向了男子跑道,纪懿多跑了200米,位列第91名(比赛取前90名)。大赛组委会当场纠正了错误,给纪懿补发了奖牌和获奖证书。而那名把她当成男孩的裁判,把工作帽和裁判证书送给纪懿留作纪念。
1999年10月9日,纪懿第二次参加"北京国际马拉松赛",取得了第56名的好成绩。纪懿成为了真正的体育明星,中央电视台著名体育节目主持人韩乔生专门采访她,称她为"小王军霞"。中央电视台播放了专题片《我有一双铁脚板》,讲述了纪懿的成长历程。
年龄最小的申奥人
2001年6月4日,纪懿与40名叔叔阿姨踏上了1920公里的申奥长跑征程。这是齐齐哈尔市爱心长跑协会组织的申奥长跑活动,纪懿作为齐齐哈尔市二厂二小和二厂一中的"申奥大使"在起跑线上接过了有两校上千名师生签名的申奥条幅。
时值6月,纪懿和大人们一样冒着酷暑高温,脚下的水泥路面都烫脚。纪懿的脸被晒爆了不知多少层皮,脚下磨出了血泡又化了脓,可她还是坚持跑着。在秦皇岛,纪懿不慎被绊倒,膝盖胳膊都摔破了,直流血,她让爷爷给简单包扎一下又上路了。连续15天,纪懿坚持跑完了全程。
2001年6月19日上午10时,纪懿和40名叔叔阿姨终于跑到了终点--北京中华民族园。他们受到了最隆重的欢迎,在海政军乐团演奏的《欢迎曲》中,园内56个民族的代表向他们献了鲜花。
在到达终点前的四十公里外,纪懿一行人就受到了热烈的欢迎。纪懿身披"9岁女孩"的红色绶带挥手跑着,有几百名北京的大中学生陪跑了几十公里。到达终点,上千人挤过来请纪懿这个"全国年龄最小的申奥人"签名留念,纪懿的手都写肿了。中央电视台记录下了这一切,小纪懿申奥行动感染了华夏每一个子孙。
离别北京前,全国奥申委的郭金中先生把自己的那枚奥申委胸章赠送给纪懿作为纪念。手握这枚银光闪闪的胸章,纪懿许下一个心愿:"8年后,在北京,我要站在冠军领奖台上,让五星红旗升起来!像王军霞一样为国争光。"
吃尽苦中苦,跑出快乐来
6年来,纪懿参加了几十次全国和省市级的马拉松比赛,创造了无数个全国第一。纪奎说起孙子的这些成绩,满脸自豪,可是一说起孙女吃的苦、遭的罪,他的两眼满含热泪:"这孩子真不容易,我都动摇了,可她就是要坚持!"
长跑运动员最怕受伤,而受伤又是不可避免的。记得纪懿6岁那年春天,跑步时不小心右腿肌肉拉伤,大腿肿得很高,疼得纪懿直冒冷汗。爷爷给他外敷草药,内服跌打药。大腿有伤,还得坚持运动,要是一点不运动,伤好了运动员的运动能力要减弱很多,这是运动员教练员都明白的道理。
可是,纪懿只有6岁,她太小了,大人的身体能承受的疼痛她那么小的身体应该是承受不了的,纪懿忍受着伤痛在进行恢复性训练。她在体育场里慢跑,跑得很慢很慢,每跑一步都钻心的疼,豆大的汗珠顺着脸流了下来。看着孙子疼得脸色苍白,纪奎实在不忍心:"孩子,咱不练了,算了吧。"她才6岁呀,让一个6岁的孩子受这分罪太过分了。这时的纪懿抬起头:"爷爷,你不是说现在不练不行吗?为啥还让我停下来?我不怕疼,我想跑,我不怕!"孙子把头扬得更高,爷爷的泪水流了下来。
2001年年初,齐齐哈尔跟北方大部分地区一样,经历了50年不遇的寒冷冬季,最低气温达零下40多度。就在这样的天气里,纪懿没有停过一天的训练。每天放学回家,换好运动服就跟爷爷出去训练了。最少跑10公里,在防洪大坝上,呼啸的北风像一根根钢针扎来,纪懿那么嫩的脸皮哪受得了!回到家,她的脸红肿起来,就像被马蜂蜇了一样。奶奶心疼了:"咱不跑了,遭这份罪干啥?这么好的闺女,脸冻成这样。你这死老头了,心真狠!"纪懿一听奶奶怪罪爷爷,马上接过话来:"是我自己要跑的,我就愿意跑,奶奶不让我跑,我死给你看!"这一招真灵,老太太不再说话了,流着泪给孙女脸上涂药。第二天,纪懿又跟爷爷上大坝长跑去了。
还有一天,北风夹着沙子雪(雪是粒状的,像沙子一样),纪懿仍然坚持长跑,那天是整个冬天最冷的一天,达到零下47度。沙子雪在北风的帮助下,一心要把这个9岁的女孩赶回家。可是纪懿连爷爷的话都不听,一定要坚持跑完全程。回到家,她的脸被风雪打得一道道血印,手冻麻木了不能动。奶奶抱着孙子就哭:"这是遭的什么罪?中什么魔了?!"纪懿告诉奶奶:"我没中魔,我想参加奥运会拿金牌!"
2002年夏的一天傍晚,纪懿在大坝上奔跑,被一块石头绊倒了。因为跑的速度快,她的手臂、大腿和臀部多处摔伤。爷爷扶着一瘸一拐的孙女走进医院,又扶着满身是药布的孙女走回家,真是心疼啊。可第二天,纪懿就又开始进行恢复性训练。满身纱布的女孩在体育场里慢跑,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
纪懿是个好运动员,这一点大家已经了解了。她还是个好学生。今年她读三年级,虽然有比赛经常耽误学习,但她的学习成绩是优秀的,她的作文经常成为班上的范文。她的理想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拿金牌,她还有个理想就是读个好大学,做个有文化有知识的长跑运动健将。
(责编 丁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