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1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凸显出高校加强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具体教育实践过程中,由于各种环境因素影响,对于创业教育,学生认识偏位,学校作用偏弱,支持系统乏力,因而我们需要更新教育理念,找准目标定位,加强师资培养,强化课程建设,凝聚社会支持,形成全社会大力支持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局面。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教育
2010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630余万人,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很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因而教育部提出目标,要加强创业教育,优化政策环境,力争在2010年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工作取得新的突破性进展。要求高等学校要大力加强创业教育,积极探索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创业教育,并把创业教育作为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内容。要求省级就业主管部门要积极出台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新政策,协调当地有关部门,切实扶持一批大学生实现创业。为此,从体制环境上讲,我们需要进一步要完善高等教育体系,教育层次衔接分明,人才培养区度清晰,有利于人才的创业就业;从学校教育环境来讲,需要把学生发展的理念落到实处,凝结政府、社会、企业和学校力量,为学生创业就业提供良好的环境;从个体环境来讲,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需要尊重,更需要发挥,为学生创业就业搭建平台。
一、实施创业教育的环境因素
高等教育体系尤其是是公办体系对于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最基础最重要的资源价值。高等教育体系完善,教育层次衔接分明,人才培养区度清晰,产品质量特色鲜明,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在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有利于人才的创业就业。
我国自1978年以来,经过不断改革和调整,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高等教育体系已初步形成。普通高等学校从类型上分为本科院校和高职(专科)院校,从层次上分为研究生教育、本科生教育和专科生教育。高校扩招后,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张。人才培养数量的增加也给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带来了更高的要求。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实施,使得我国资源优势较强的一批研究型高校的发展水平提升更快,从而从整体上提升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水平。教学水平的评估使得一般以教学为主的高校更加注重人才培养质量。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职业教育的迅猛需要也推动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国家示范性高职学院建设项目的启动也标志作为一种类型,高职教育已由规模发展走向了内涵提升的道路。
校园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体环境。学生创业就业能力的提升也主要依托学校教育的主渠道。因而,要把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落到实处,促进学生创业就业能力的提升。美国高校有着非常成功的创业教育体系。“大学生创业教育是指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和创业技能的教育,是以能力而非以学历为导向的教育,它是大学生创新教育的深化,是开展和提高大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具有开创性个性和创业精神的教育。”[1]
实施创业教育,就是高校在教育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和创业品质。自2002年4月,教育部确定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九所高校为创业教育试点院校,给予政策和经费支持,引导其探索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基本模式。虽然几年来的探索,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但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一是学生认识偏位。相当多的学生对创业的认识上存在功利化倾向,对创业的难度缺乏充分的认识,创业热情更多的是感性的东西,没有充分认识到创业对能力与品质的各种要求。二是学校作用偏弱。目前高校并没有真正担当起创业教育的使命。许多高校对于创业教育的定位上只局限于创业实务层面,如组织学生开展“创业计划大赛”,参与“创业设计活动”,设立“创新基金”“创业中心”等。缺乏理念层面的认识,没有把创业教育的理念渗透到学校建设、学校教学、学校管理与评价等各个方面以及实施过程中,没有完整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没有相应的创业教育课程师资,缺少相应的资源支持,如资金、技术与有关设施设备等。三是支持系统乏力。现行高等教育模式下,人才培养方式、教学管理体制都是创业教育开展的客观体制难题。政府在扶持大学生创业方面还需要有更大力度的政策支持,尤其是在经营领域、融资渠道和税收优惠等关系到大学生创业的关键问题上。社会和企业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力度也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加强创业教育的措施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广义的创业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创业知识、创业意识、创业能力与创业品质。它并不要求所有的大学生都去自主创业,也并不要求所有创业的大学生都能成功,只是激起他们创业的愿望,埋下创业的种子,使他们走上社会后更善于发现商机、把握机遇、勇于开创,经过社会实践的磨炼,成为成功创业的开拓者和实践者。
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了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会议发表了《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提出必须将培养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问题;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使他们不仅成为求职者,而且逐渐成为职业的创造者;毕业生将越来越不仅仅只是求职者,而应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要求高等院校要注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开展创业教育是我国高校就业形式的需要。创业教育已经成为就业能力培养的一种新途径,把单纯的就业指导变为就业与创业教育并举,让学生树立大就业观念,由被动地就业向主动创业转变,提升就业能力。为此,要在五个方面加强努力。
一是更新理念。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至少应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念;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教育价值观念。
二是目标定位。我国的创业教育不是专业教育,即不能把创业教育作为一个专业来讲授,所有的课程都围绕如何开办企业来开展,教育目标都是要培养企业家。我国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以某种专业教育为基础,并以此为依托来开展的,目的是为学生将来创业做准备的教育。
三是师资培养。创业教育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教师要进行角色的转变。由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变成“引导”作用,开发学生创业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加强实践锻炼,积累创业经验,同时可以聘请一些企业家、成功的创业者、技术创新专家,扩大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
四是课程建设。建立以创业教育为价值取向的课程体系及配套措施,形成全员参与、多途径实施创业教育的局面,构建中国特色创业教育理论体系与框架。
五是社会支持。社会应在形成对自主创业的认同感,形成一个尊重创业、支持创业的社会氛围,对坚定学生创业信念、走创业之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企业要利用自身的条件协同学校对大学生实施创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给予资金支持、指导。政府要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优惠条件,形成全社会支持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徐娟.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武汉:武汉大学,2005.
作者简介:黄梅(1979-),江苏睢宁人,硕士,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专职辅导员,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工作研究。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教育
2010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630余万人,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很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因而教育部提出目标,要加强创业教育,优化政策环境,力争在2010年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工作取得新的突破性进展。要求高等学校要大力加强创业教育,积极探索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创业教育,并把创业教育作为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内容。要求省级就业主管部门要积极出台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新政策,协调当地有关部门,切实扶持一批大学生实现创业。为此,从体制环境上讲,我们需要进一步要完善高等教育体系,教育层次衔接分明,人才培养区度清晰,有利于人才的创业就业;从学校教育环境来讲,需要把学生发展的理念落到实处,凝结政府、社会、企业和学校力量,为学生创业就业提供良好的环境;从个体环境来讲,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需要尊重,更需要发挥,为学生创业就业搭建平台。
一、实施创业教育的环境因素
高等教育体系尤其是是公办体系对于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最基础最重要的资源价值。高等教育体系完善,教育层次衔接分明,人才培养区度清晰,产品质量特色鲜明,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在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有利于人才的创业就业。
我国自1978年以来,经过不断改革和调整,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高等教育体系已初步形成。普通高等学校从类型上分为本科院校和高职(专科)院校,从层次上分为研究生教育、本科生教育和专科生教育。高校扩招后,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张。人才培养数量的增加也给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带来了更高的要求。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实施,使得我国资源优势较强的一批研究型高校的发展水平提升更快,从而从整体上提升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水平。教学水平的评估使得一般以教学为主的高校更加注重人才培养质量。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职业教育的迅猛需要也推动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国家示范性高职学院建设项目的启动也标志作为一种类型,高职教育已由规模发展走向了内涵提升的道路。
校园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体环境。学生创业就业能力的提升也主要依托学校教育的主渠道。因而,要把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落到实处,促进学生创业就业能力的提升。美国高校有着非常成功的创业教育体系。“大学生创业教育是指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和创业技能的教育,是以能力而非以学历为导向的教育,它是大学生创新教育的深化,是开展和提高大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具有开创性个性和创业精神的教育。”[1]
实施创业教育,就是高校在教育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和创业品质。自2002年4月,教育部确定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九所高校为创业教育试点院校,给予政策和经费支持,引导其探索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基本模式。虽然几年来的探索,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但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一是学生认识偏位。相当多的学生对创业的认识上存在功利化倾向,对创业的难度缺乏充分的认识,创业热情更多的是感性的东西,没有充分认识到创业对能力与品质的各种要求。二是学校作用偏弱。目前高校并没有真正担当起创业教育的使命。许多高校对于创业教育的定位上只局限于创业实务层面,如组织学生开展“创业计划大赛”,参与“创业设计活动”,设立“创新基金”“创业中心”等。缺乏理念层面的认识,没有把创业教育的理念渗透到学校建设、学校教学、学校管理与评价等各个方面以及实施过程中,没有完整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没有相应的创业教育课程师资,缺少相应的资源支持,如资金、技术与有关设施设备等。三是支持系统乏力。现行高等教育模式下,人才培养方式、教学管理体制都是创业教育开展的客观体制难题。政府在扶持大学生创业方面还需要有更大力度的政策支持,尤其是在经营领域、融资渠道和税收优惠等关系到大学生创业的关键问题上。社会和企业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力度也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加强创业教育的措施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广义的创业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创业知识、创业意识、创业能力与创业品质。它并不要求所有的大学生都去自主创业,也并不要求所有创业的大学生都能成功,只是激起他们创业的愿望,埋下创业的种子,使他们走上社会后更善于发现商机、把握机遇、勇于开创,经过社会实践的磨炼,成为成功创业的开拓者和实践者。
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了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会议发表了《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提出必须将培养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问题;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使他们不仅成为求职者,而且逐渐成为职业的创造者;毕业生将越来越不仅仅只是求职者,而应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要求高等院校要注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开展创业教育是我国高校就业形式的需要。创业教育已经成为就业能力培养的一种新途径,把单纯的就业指导变为就业与创业教育并举,让学生树立大就业观念,由被动地就业向主动创业转变,提升就业能力。为此,要在五个方面加强努力。
一是更新理念。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至少应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念;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教育价值观念。
二是目标定位。我国的创业教育不是专业教育,即不能把创业教育作为一个专业来讲授,所有的课程都围绕如何开办企业来开展,教育目标都是要培养企业家。我国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以某种专业教育为基础,并以此为依托来开展的,目的是为学生将来创业做准备的教育。
三是师资培养。创业教育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教师要进行角色的转变。由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变成“引导”作用,开发学生创业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加强实践锻炼,积累创业经验,同时可以聘请一些企业家、成功的创业者、技术创新专家,扩大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
四是课程建设。建立以创业教育为价值取向的课程体系及配套措施,形成全员参与、多途径实施创业教育的局面,构建中国特色创业教育理论体系与框架。
五是社会支持。社会应在形成对自主创业的认同感,形成一个尊重创业、支持创业的社会氛围,对坚定学生创业信念、走创业之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企业要利用自身的条件协同学校对大学生实施创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给予资金支持、指导。政府要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优惠条件,形成全社会支持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徐娟.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武汉:武汉大学,2005.
作者简介:黄梅(1979-),江苏睢宁人,硕士,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专职辅导员,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