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视阈下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解析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disc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唯物史观是我党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理论基础,为我们在认识和实践方面提供了根本的方法论指导,是我国制定重大方针政策的科学依据。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在我国现阶段的具体运用和新发展。
  【关键词】:唯物史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发展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宁认为“唯物主义历史观已经不是假设,而是科学地证明了的原理”。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注重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并推动全党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这样确保我党能够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把握好国家的未来发展规律,同时能够正确带领人民进行现代化的建设。另外,在2002年党的十六大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提升人民福祉、提高人民幸福指数的关键举措,是打开社会活力,迸发人民创造性,增强国家形象与实力的法宝。
  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来源
  追溯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古代《礼记》等典籍中,“小康社会”与“大同社会”是有区别的,而且向来就是儒家思想的两种不同层次的社会形态。千百年来,“小康”所描绘的“生活富足,不愁温饱,平等有序”的社会,一直为我国平民阶层所向往。邓小平创造性地运用唯物史观,将“国情”与“世情”密切地相结合,赋予“小康社会”以不同的科学内容,使其在邓小平理论中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1979年12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在同日本首相大平正芳会面时曾指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其实,邓小平理论中的“小康社会”,是一个表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概念。
  2002年,党的十六大曾提出:“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它的提出是我党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所作出的正确而伟大的举措,这个目标的实现将惠及10多亿的中国人口,体现出巨大的社会主义优越性,并将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恢宏事业注定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任何一件值得做的事情都注定不会一帆风顺,何况是国家的战略举措。我国现在处于改革的攻坚期,之前所能够利用的发展红利基本上已经用完,而剩下的都是具有挑战性的改革。我党能够十分清醒的认识到目前所遇到的难题,能不能实现民族复兴,其关键点也在于能不能将这个目标高质量、硬标准的完成。这次目标的提出,是我党领导全国人民在不断前行中攻坚克难,解决矛盾的征途上进行的。我党要坚持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敢于直面矛盾,直面困境,决不退缩和逃避。但是,就现在看来,中国面对纷繁复杂的当今世界,面对情形复杂的周边环境,我们更应该增强忧患意识,清醒地认识到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带来的严峻挑战,奋发图强,高效率、严标准、高质量的完成这个目标。
  二、社会与个人的全面发展
  在唯物史观中,这个目标的“全面性”可以体现为:努力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根据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所提出的:“社会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系统,其构成要素不是单一的,而是由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多种要素构成;社会的发展是这些多种要素辩证交互作用的结果,具体凝聚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的综合进步成果之中”。这其实也是在强调社会的发展需要均衡全面的发展,单纯从生产力的方面或是其他方面来进行社会发展,都会导致社会发展的畸形。我们在全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所产生的不良影响也同样值得我们去思考,比如发展经济却忽略了环境保护,经济提升的速度大大超过了人们自身素质的提升,同时也造成了部门在某些领域监管上的缺失等等。
  另外,社会是由人的活动所组成的一个大的集合体,每一个人的生存、生产活动都与社会紧密相关,正如人天生具有自然与社会属性一样,我们大多数都不能脱离社会而去生活,因此,我们每个人的发展都会带来社会或大或小的发展,当然,社会在发展的同时也会促进我们自身的发展。从古代茹毛饮血的丛林社会,到现在高楼大厦这种钢筋混凝土建设起来的现代化城市,都与每个人自身的发展离不开,而社会的发展所带来的种种诸如交通、就业、教育等等又反过来促进了个人的发展。所以,要想使的该目标的完成,个人自身的发展也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
  马克思恩格斯提到:“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物质生活是基础,没有一定的物质生活,那么整个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都会受到极大的影响,在全面完成目标的过程中,要激发社会活力,不断促进生产力发展,解放生产力,提升人民群众的创造性与创新性,丰富和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这样才可以在其他社会方面获得更大的发展。
  另一方面,马克思和恩格斯都反对把经济看作是独一的、全部的、单向度作用的因素,提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它会引起“惊人的混乱”。为此,马克思恩格斯在阐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时候,总是既反对唯心主义的“伦理社会主义”,又反对庸俗的“经济社会主义”。从此可以看出,经济因素只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而非绝对的因素,如果单纯的追求经济建设而忽视其他方面的建设,这就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就会造成社会不均衡的发展,同时将会使人们漠视道德,产生许多社会问题,从而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在马克思看来是唯物史观的关键问题。在《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他提出异化劳动理论,就其实质上来说就是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在其著作《共产党宣言》当中,更是明确指出:未来的社会形态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社会一切活动的开展与进行都与人密不可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势必会带来社会的发展。我们在进行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等的建设过程中,都不应该脱离“人”这个主体,只有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才会激发社会的活力,才会有创造性与创新性,整个社会才会迸发欣欣向荣的活力。   因此在这个时期,最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利益必须得到重视,并加强对其保障和满足,尊重人民的意愿,提升他们的幸福感,使全体人民共同享有改革的红利及社会发展的成果。
  三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比较
  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任务,符合中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中国人民的愿望,它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为此,江泽民在报告中特别强调创新精神。他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这是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治党治国之道。
  小康社会的概念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中得到不断丰富和完善,逐渐变得越来越准确,越来越清晰。党的十八大更是从四个方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内涵和特征进行新的界定。
  1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党的十六大、十七大都是这样提的,十八大要求更高了,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候,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取得重大进展。发展要严格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进行科学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就是市场主体的成熟。随着“人的依赖关系”式的自然经济社会转向“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式的市场经济社会,人们的正当利益要求得到承认。但是目前来看,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不是很完善,很多领域存在着政府过于“管控”现象,同时也在很多地方存在着监管缺失。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实行“供给侧改革”,这个词也成为了时下的热点,了解西方经济学的人都知道“萨伊定律”,这是与凯恩斯的“需求主义”相反的理论,同时肯定也知道西方的“撒切尔主义”与 “里根经济学”的成与败。那么这些其实都是“供给侧改革”的前例,简单来说就是政府减税,放松对一些行业的管制,从台前走向幕后。这样,才能更好的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市场的创新性,由供给去创造需求,从而使得我国的经济能够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再一次的实现经济的腾飞。
  2 人民民主不断扩大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明确表达了我们党坚定不移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的信心与决心。只有充分发扬人民民主才可以改进党的工作方式,提升党的工作效率,增强党的凝聚力、向心力,从而为高质量的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保障。
  3 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文化是民族的内在精髓与精神家园。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的新要求和新内涵,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高潮。”这充分表明了我党对文化的深刻认识和对文化的坚定态度,更加突出了文化建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4 环境友好与环境节约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在经济建设中,我们比较注重遵循经济规律,但对自然规律重视程度不够,一些地区视经济发展为唯一目的,对破坏环境,损害大自然获得的经济利益行为不加制止,从而削弱了当地可持续发展能力。这样近似“杀鸡取卵”的做法是应该被严厉禁止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我们应该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在生产力布局、人口迁移、基础建设、城镇化发展中都要充分考虑自然条件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把生态文明与其他各方面的建设结合起来,这也是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的更新更高的要求。
  总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脉相承循序渐进的结果,我们要全力克服在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困难,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
  [2]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
  [5]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1.
  [6]习近平:《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
其他文献
【摘要】:高校主题班会是高校教育的重要阵地,创业型大学学生特性,自身管理的特点等都使得这一阵地充满更多挑战。创业型大学主题班会的课程化建设应从设置的系统化,筹备的精密化,开展的具体化以及反馈的及时化等四个环节来实现,以便向更精密更科学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 创业型大学;主题班会;课程化  一、主题班会课程设置的系统化  主题班会课程设置的系统化,一方面需要做到涉及面广、针对性强、布局安排合理
期刊
【摘要】:新课标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只有当学生能够进行自主学习,才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从而为终生学习奠定基础,才能真正达到新课改的要求。本文从学案导学的含义、特点、实施等几个方面,阐明了学案导学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实践性及重要性。  【关键词】:学案导学;高中英语;自主学习  一、学案导学实施的背景  一直以来,高中教师们大多采用传统的授课
期刊
【摘要】:跨文化交流是英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将英语电影与英语教学结合起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缓解课堂教学气氛, 同时还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英语电影;英语教学;跨文化交流;策略  新课标要求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方式进行教学,电影赏析是教师探索的新型教学法,其可以为学生影响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半真
期刊
【摘要】:村落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的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影响,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快速发展,村落文化却在悄无声息的消失,因此,村落文化的研究与复兴对于对于提升中国文化的软实力与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传统村落;村落文化;村落变迁;文化影响  村落,从一般意义而言,只是作为人民赖以生存的地理性空间,它给人们提供物质资料生产的场所,满足人们生存的经济基础。但村落文化则是
期刊
【摘要】: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中医汉语教学能力的自我认知及学习主体与未来教学对象学习需求三个方面进行问卷调查,通过调查数据的对比分析,为中医院校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开设中医汉语相关课程内容提出有效建议。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中医汉语;中医文化;课程内容  一、引言   在中医药国际化的大环境下,希望通过汉语直接学习中医药的外国人不断增加。海外通过合作办学等方式开设中医教育机构;我国也
期刊
【摘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学生识字的主要途径,有利于巩固语文知识,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同时,可以让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认识,获得审美体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见阅读对学生的成长何等重要。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训练的有效性,获得更好的阅读效果,这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阅读训练;策略  一、精心设计导入语,培
期刊
【摘要】:当前,在全体党员中正在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这是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之后,深化党内教育的又一次重要实践。如何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确保取得实际成效,是我们必须探讨的重要政治任务。  【关键词】:党员;两学一做;实践  一、对“两学一做”的认识  思想建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基本原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
期刊
【摘要】:清王朝改变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服饰经历了重大变革,作为引领潮流的服饰,显现了空前的复杂性和多变性。经济的发展使得满族服饰在材料上有了更多种选择。儒家思想的影响使得旗装的色泽体现出辈分、身份的差异。满汉的长期混居,使得两个民族服装走向融合,这种演变和融合起到了推进民族服饰发展的积极作用。这种变革是以新代旧的一种进步,是时代前进的产物。  【关键词】:满族;汉族;发展;影响  清朝自1636年由
期刊
【摘要】:政治现代化作为促进社会现代化的重要制度保证,对世界的发展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政治现代化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从维新运动到辛亥革命,从五四运动到新民主主义革命,从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到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模式是中国历史必然的选择,其特征主要有:以“以民为本”为新的执政理念,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全面深化改革。  【关键词】:基本历程;模式;特征  政治
期刊
【摘要】:作为社会人,无论社会角色怎样转变,我们都需要交往。交往是一门哲学也是一门艺术,因此我们有必要探讨交往理论对我们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了解它的理论来源,并掌握它的特性,这样我们才能提高交往质量,感受良好交往带给我们的乐趣。  【关键词】:交往哲学;特性;现实意义  通俗的说,交往就是交流往来,即“打交道”。试想如果世界处于封闭状态,没有交往,社会也不会进步,更何谈世界繁荣。交往不是个人私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