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学生识字的主要途径,有利于巩固语文知识,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同时,可以让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认识,获得审美体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见阅读对学生的成长何等重要。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训练的有效性,获得更好的阅读效果,这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阅读训练;策略
一、精心设计导入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精彩生动的导入语,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愿望与阅读积极性。例如在讲与春天有关的阅读时,我们可以用古诗《春晓》开启阅读序幕,同时辅以歌曲《春晓》,请同学们说一说从中感受到了什么,由此引出“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一篇与‘春’有关的课文”。
《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可见激发阅读情趣在低年级是多么重要。应采取多种手段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必要时可适当为他们提供一些背景知识,帮助他们建立新旧联系,以便他们借助已知去预测未知,形成自主的学习意识,积极、能动地进入阅读。让学生对阅读充满兴趣,真正的实现由“要我读”为“我要读”,为以后高年级的阅读铺平道路。
二、准确深入解读文本
准确地解读文本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必须掌握的基本功,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实施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准确理解文本,从而提高阅读能力的基本要求。只有在正确深入的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才能有好的设计和好的教学过程,才能为学生搭建良好的支架、平台。花费大量时间钻研教材、多角度理解教材,才能明确教学目标、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资源,在不偏离教学的重难点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习。
三、精选教学内容
同样一篇阅读由于教学内容的选择不同,完全可以呈现不同的课堂形态,如果每次讲阅读都千篇一律地按照同样的程序走,围绕基本相同的材料讲,这样就容易把阅读课上得枯燥无味。阅读教学提效从精选教学内容做起。教师在教学前应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及思考练习的提示,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瞄准课文的重点、训练的难点、学生的疑点、语言发展的生长点、培养的技能点、情趣的激发点、思维的发散点、合作的讨论点、渗透的育人点、知识的引申点等,然后在此基础上精选出教学内容。
四、了解学生实际,合理设计教学方法
要让学生做语文课堂的主人,任何教学方法要适应学生的基础条件和个性特征,要学生欢迎和接受。有的内容,学生已经有了大量的感性认识,教师就不必再使用直观教具进行演示,只需联系一下学生生活实际即可。反之,对于学生来说缺乏感性认识的课文,就不能只靠抽象讲授,而要尽量采用直观的方法形象地进行教学。
五、采用多种阅读方式
小学低段的儿童活泼好动,好奇心、求知欲很强,可以采取读与看相结合的方法,教师可以将一些有趣的故事制作成电脑动画,让学生在看中思考、启发,这样对小学低端的儿童而言枯燥无味的语言文字就变成一个个形象生动的形象、声情并茂的动画片,学生自然就用心阅读。也可以采取看与演结合的阅读方式。对于一些声情并茂且富有童趣的文章,可以通过表演来诠释和理解,这时教师要充分指导,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和富有童趣的表演来表现文章,读到快乐的地方就自然露出微笑,读到悲伤的地方就情绪激昂,读到悲伤的地方,就面露悲苦语调低沉。
课文共欣赏,师生一起读。教师不妨做学生阅读的好伙伴,当孩子们在阅读时,教师也要投入阅读之中,或与孩子一起摇头晃脑地放声朗读,或一起入神地默读,与孩子一起享受阅读、体味阅读。这时,孩子会更加感觉到阅读的乐趣。
六、课外阅读时提高阅读能力的关键
我们知道如果是把学生的语文能力比作是一只飞鸟的话,那么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就是它的两翼。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吕叔湘先生也说:“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在当今信息量激增的社会里,让学生学会搜集,处理信息,培养学生较强的课外阅读能力已刻不容缓。
七、指导学生找到合适的阅读方法
阅读方法有许多种类,通过阅读训练让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会有事半功能倍的效果,而且对于提高孩子的阅读速度、理解能力大有帮助。阅读方法有略读法,精读法,默读法,摘抄交流法,写心得体会法,等等。根据学生的不同生理特点和认知水平,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是很重要的。
总之,教学无定法。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导入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准确深入解读文本,精选教学内容,了解学生实际,合理设计教学方法,采用多种阅读方式,课外阅读时提高阅读能力的关键,指导学生找到合适的阅读方法。
参考文献:
诗意语文课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王菘舟,林志芳
【关键词】:小学;阅读训练;策略
一、精心设计导入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精彩生动的导入语,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愿望与阅读积极性。例如在讲与春天有关的阅读时,我们可以用古诗《春晓》开启阅读序幕,同时辅以歌曲《春晓》,请同学们说一说从中感受到了什么,由此引出“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一篇与‘春’有关的课文”。
《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可见激发阅读情趣在低年级是多么重要。应采取多种手段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必要时可适当为他们提供一些背景知识,帮助他们建立新旧联系,以便他们借助已知去预测未知,形成自主的学习意识,积极、能动地进入阅读。让学生对阅读充满兴趣,真正的实现由“要我读”为“我要读”,为以后高年级的阅读铺平道路。
二、准确深入解读文本
准确地解读文本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必须掌握的基本功,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实施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准确理解文本,从而提高阅读能力的基本要求。只有在正确深入的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才能有好的设计和好的教学过程,才能为学生搭建良好的支架、平台。花费大量时间钻研教材、多角度理解教材,才能明确教学目标、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资源,在不偏离教学的重难点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习。
三、精选教学内容
同样一篇阅读由于教学内容的选择不同,完全可以呈现不同的课堂形态,如果每次讲阅读都千篇一律地按照同样的程序走,围绕基本相同的材料讲,这样就容易把阅读课上得枯燥无味。阅读教学提效从精选教学内容做起。教师在教学前应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及思考练习的提示,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瞄准课文的重点、训练的难点、学生的疑点、语言发展的生长点、培养的技能点、情趣的激发点、思维的发散点、合作的讨论点、渗透的育人点、知识的引申点等,然后在此基础上精选出教学内容。
四、了解学生实际,合理设计教学方法
要让学生做语文课堂的主人,任何教学方法要适应学生的基础条件和个性特征,要学生欢迎和接受。有的内容,学生已经有了大量的感性认识,教师就不必再使用直观教具进行演示,只需联系一下学生生活实际即可。反之,对于学生来说缺乏感性认识的课文,就不能只靠抽象讲授,而要尽量采用直观的方法形象地进行教学。
五、采用多种阅读方式
小学低段的儿童活泼好动,好奇心、求知欲很强,可以采取读与看相结合的方法,教师可以将一些有趣的故事制作成电脑动画,让学生在看中思考、启发,这样对小学低端的儿童而言枯燥无味的语言文字就变成一个个形象生动的形象、声情并茂的动画片,学生自然就用心阅读。也可以采取看与演结合的阅读方式。对于一些声情并茂且富有童趣的文章,可以通过表演来诠释和理解,这时教师要充分指导,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和富有童趣的表演来表现文章,读到快乐的地方就自然露出微笑,读到悲伤的地方就情绪激昂,读到悲伤的地方,就面露悲苦语调低沉。
课文共欣赏,师生一起读。教师不妨做学生阅读的好伙伴,当孩子们在阅读时,教师也要投入阅读之中,或与孩子一起摇头晃脑地放声朗读,或一起入神地默读,与孩子一起享受阅读、体味阅读。这时,孩子会更加感觉到阅读的乐趣。
六、课外阅读时提高阅读能力的关键
我们知道如果是把学生的语文能力比作是一只飞鸟的话,那么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就是它的两翼。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吕叔湘先生也说:“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在当今信息量激增的社会里,让学生学会搜集,处理信息,培养学生较强的课外阅读能力已刻不容缓。
七、指导学生找到合适的阅读方法
阅读方法有许多种类,通过阅读训练让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会有事半功能倍的效果,而且对于提高孩子的阅读速度、理解能力大有帮助。阅读方法有略读法,精读法,默读法,摘抄交流法,写心得体会法,等等。根据学生的不同生理特点和认知水平,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是很重要的。
总之,教学无定法。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导入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准确深入解读文本,精选教学内容,了解学生实际,合理设计教学方法,采用多种阅读方式,课外阅读时提高阅读能力的关键,指导学生找到合适的阅读方法。
参考文献:
诗意语文课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王菘舟,林志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