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语,即新课教学时的“开场白”,也叫课“引子”,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要的、不可忽略的一个环节。有人把导语设计艺术形容为开山的第一炮,打鼓的第一槌。精彩的导入语,是开启新课的钥匙,引导学生登堂入室;是承前启后的桥梁,使学生循“故”而知新;是乐章的序曲,使学生感受到整个乐章的基本的旋律;是情感的起搏器,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设计精彩的导入语,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去探究、去深思。
一、设置悬念,活跃思维
问题是产生思维的动因。因而,若能在一节课的开头、结局提出与本节或后续课内容相关的问题,使学生惊奇、疑惑以致产生悬念。这无疑对于活跃学生思维,训练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很有价值的。同时,学生就会开动思维机器,充分探究,深入分析直至最终解决问题,并在获得成功的过程中,享受学习语文的乐趣,产生新的求知欲,从知识上和精神上为进一步学习做好充分准备。
如教学《称象》一课时,我是这样设疑导入的:“老师这儿有一个疑难问题,谁能帮忙解决一下?古时候,有人送给曹操一头大象,曹操很想知道大象有多重,可没有那么大的秤来称,大臣们又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有的人建议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来称,这种办法肯定不行。你们说这事难不难办呀?当时有个6岁的孩子想出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办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个聪明的孩子是谁?他是怎样称出大象的重量的呢?让我们一起到《称象》这篇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这则导语抓住课文的重点:怎样称象,巧设疑问,而且告诉学生答案就在文中,让学生对课文有兴趣,对解疑有信心,学习的主动性自然有很大的提高。
在教《新型玻璃》一课时,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有一天深夜里,从一座陈列着珍贵字画的博物馆里突然传来了急促的报警声,警察马上赶来,抓住了一个划破玻璃企图盗窃的罪犯。当时博物馆里根本没有值班人员,你们想知道这是谁报的警吗?在课的开始,我就给学生制造了这样的悬念,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这种疑问会让学生集中思维力和注意力,教师加以引导,学生沿着线索积极思考,从而找到答案。“有疑则思,进而解疑”,久而久之,会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
二、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小学生毕竟是率真、活泼、爱玩爱闹的孩子,特别喜欢听故事,因此,在课堂上以故事作为导语,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迅速抓住学生的心,使学生思路开拓,兴趣变浓,让他们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走进课文,用一种轻松的心态去学习,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如《皇帝的新装》一文,教师可先让学生预习,了解故事梗概,上课时让一个学生登台讲给同学听:“许多年前,有一个皇帝,特别喜欢穿得漂亮。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有一天,京城来了两个骗子,自称能织出一件很特别的衣服:任何不称职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最后,皇帝就这样光着身子参加完游行大典。”这个荒唐的故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诸如这样的故事导入,很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三、模糊回答,润物无声
在教学《丑小鸭》这篇课文时,一位教师用模棱两可的语言,激发了学生学习知识、思索人生,实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一体的课程目标。师出示照片:一张是满身泥土、浑头垢面的农民;一张是浑身上下皆名牌、头发油光发亮的老板。然后问:“如果让你选择,你更愿意与哪个人相处呢?”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脸带微笑,不置可否,只用“也许吧”敷衍而已。又挂出丑小鸭和天鹅两张挂图,问:“你认为哪张上的动物更美呢?你喜欢哪只动物?如果让你选择,你要哪只动物呢?”对于学生的选择,教师还是以“哦”来应答。接下来就请学生先自读一遍课文,然后告诉学生:图上的两个人其实是不同时期的同一个人,图上的动物其实也是不同时期的同一只动物。要看准一只动物不容易,要看清一件事的真相不容易,要认清一个人的本质更不容易。在学生有点“味道”时,又让学生细读精读课文。学生在教师含有深意的模糊语言中,学生学到的难道只是知识吗?不是的,在教师模糊语言的“诱导”中,学知与人格已在无意中潜入了学生和灵魂。
这种导入法有如“天机”,不同品性的学生出不同的味道,可见,尽情去感知和体会学习内容,不但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知识,还明白了做人的道理。
总而言之,导入是一种教学艺术,虽然有一定的办法,但无定法,需要教师在设计时要富有独特性、创新性和启迪性。导入作为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具有指向定调的作用,可以使学生明确教学目标,形成适宜的课堂氛围。而导语的设计更是一种极富魅力的教学艺术,因此,更多时候体现为一种构思,一种创造,不会找到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语文教师只有不断地完善自己、提升自己,坚持在导语设计这门艺术上痛下苦功,精心设计、巧妙构思,才能使导语这朵瑰丽的鲜花在语文教学的园地上怒放。
一、设置悬念,活跃思维
问题是产生思维的动因。因而,若能在一节课的开头、结局提出与本节或后续课内容相关的问题,使学生惊奇、疑惑以致产生悬念。这无疑对于活跃学生思维,训练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很有价值的。同时,学生就会开动思维机器,充分探究,深入分析直至最终解决问题,并在获得成功的过程中,享受学习语文的乐趣,产生新的求知欲,从知识上和精神上为进一步学习做好充分准备。
如教学《称象》一课时,我是这样设疑导入的:“老师这儿有一个疑难问题,谁能帮忙解决一下?古时候,有人送给曹操一头大象,曹操很想知道大象有多重,可没有那么大的秤来称,大臣们又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有的人建议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来称,这种办法肯定不行。你们说这事难不难办呀?当时有个6岁的孩子想出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办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个聪明的孩子是谁?他是怎样称出大象的重量的呢?让我们一起到《称象》这篇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这则导语抓住课文的重点:怎样称象,巧设疑问,而且告诉学生答案就在文中,让学生对课文有兴趣,对解疑有信心,学习的主动性自然有很大的提高。
在教《新型玻璃》一课时,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有一天深夜里,从一座陈列着珍贵字画的博物馆里突然传来了急促的报警声,警察马上赶来,抓住了一个划破玻璃企图盗窃的罪犯。当时博物馆里根本没有值班人员,你们想知道这是谁报的警吗?在课的开始,我就给学生制造了这样的悬念,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这种疑问会让学生集中思维力和注意力,教师加以引导,学生沿着线索积极思考,从而找到答案。“有疑则思,进而解疑”,久而久之,会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
二、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小学生毕竟是率真、活泼、爱玩爱闹的孩子,特别喜欢听故事,因此,在课堂上以故事作为导语,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迅速抓住学生的心,使学生思路开拓,兴趣变浓,让他们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走进课文,用一种轻松的心态去学习,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如《皇帝的新装》一文,教师可先让学生预习,了解故事梗概,上课时让一个学生登台讲给同学听:“许多年前,有一个皇帝,特别喜欢穿得漂亮。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有一天,京城来了两个骗子,自称能织出一件很特别的衣服:任何不称职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最后,皇帝就这样光着身子参加完游行大典。”这个荒唐的故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诸如这样的故事导入,很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三、模糊回答,润物无声
在教学《丑小鸭》这篇课文时,一位教师用模棱两可的语言,激发了学生学习知识、思索人生,实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一体的课程目标。师出示照片:一张是满身泥土、浑头垢面的农民;一张是浑身上下皆名牌、头发油光发亮的老板。然后问:“如果让你选择,你更愿意与哪个人相处呢?”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脸带微笑,不置可否,只用“也许吧”敷衍而已。又挂出丑小鸭和天鹅两张挂图,问:“你认为哪张上的动物更美呢?你喜欢哪只动物?如果让你选择,你要哪只动物呢?”对于学生的选择,教师还是以“哦”来应答。接下来就请学生先自读一遍课文,然后告诉学生:图上的两个人其实是不同时期的同一个人,图上的动物其实也是不同时期的同一只动物。要看准一只动物不容易,要看清一件事的真相不容易,要认清一个人的本质更不容易。在学生有点“味道”时,又让学生细读精读课文。学生在教师含有深意的模糊语言中,学生学到的难道只是知识吗?不是的,在教师模糊语言的“诱导”中,学知与人格已在无意中潜入了学生和灵魂。
这种导入法有如“天机”,不同品性的学生出不同的味道,可见,尽情去感知和体会学习内容,不但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知识,还明白了做人的道理。
总而言之,导入是一种教学艺术,虽然有一定的办法,但无定法,需要教师在设计时要富有独特性、创新性和启迪性。导入作为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具有指向定调的作用,可以使学生明确教学目标,形成适宜的课堂氛围。而导语的设计更是一种极富魅力的教学艺术,因此,更多时候体现为一种构思,一种创造,不会找到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语文教师只有不断地完善自己、提升自己,坚持在导语设计这门艺术上痛下苦功,精心设计、巧妙构思,才能使导语这朵瑰丽的鲜花在语文教学的园地上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