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题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从它的前身——计算机课程开设之初就非常受到学生的欢迎,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欢迎”开始变味:学生的学习兴趣日益娱乐化、庸俗化,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学习的兴趣到底何以为继呢?本期解码,我们邀请一线老师一起讨论,以引起大家的思考。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公认的深受学生欢迎的课程,您有没有考察一下学生为什么会对这门课如此有兴趣呢?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多数学生持有的观点就是“好玩”!这是一个与“为什么爱上体育课”极为相似的答案。这种兴趣摆到信息技术课教师面前就变得非常尴尬,甚至变成课堂教学实施的难题,这让教师在课堂上提高学生的兴趣与学生的热衷形成了矛盾。而如果要追究矛盾的源头,是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兴趣”的性质存在着问题,它的价值方向发生歧化。为了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效益,突出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价值,我们需要关注“兴趣”的来源、内涵和适用性,以发掘学习兴趣真正的价值,以此来产生课堂教学的正推力。
区分信息内容与信息操作技术两类兴趣的内涵,校正兴趣的来源
随着“计算机课程”概念逐渐淡出中小学课堂,代之以“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教学基本上已经不再着眼于单纯的硬件、软件知识与技术操作,更多的原理、方法、素养开始糅合其中。尤其是为了形象地体现“信息”这一特征,使用大量的事例、情境承载技术、方法的应用,操作寓于任务中、活动之中。这样的变革本应是对技术的应用价值的一种优化。
然而,正是因为信息技术教学比其他学科更明显地涉及两种内容——信息内容表象与信息操作技术,使得学生上课的注意力受到不同的吸引。比如对“搜索技巧”的学习感受,一是有对“海底风光”、“世界之谜”或者“新闻轶事”等各种搜索内容的兴趣,二是有对“多重关键词”、“逻辑运算”、“搜索引擎”等各种搜索技术的兴趣。在很多时候,对这两种内容的兴趣应该没有隔阂,应该能够相互促进。但是,由于信息技术本身的工具性特点让操作日渐隐后,对一般学生而言丰富多彩的信息对感官产生强烈刺激,造成兴趣偏移。一堂课下来,大脑皮层的兴奋点往往聚焦在信息内容之上,对技术的关注迷失。尤其是,学生对现在还不马上应用,或者很少应用的技术学习兴趣非常低,产生厌倦心理。如果教师不能顺应心意就对课堂学习失去兴趣。于是,普遍着眼利用现有的、技术含量较低的部分操作去实现大量的信息活动,比如聊天、游戏、在线视听等。
因此,我们面对较其他学科更严重的课堂现状,需要注意区分内容、技术两类兴趣的不同,在学习“兴趣”不同内涵上给予一定程度的调节、平衡,进行恰当地激发或抑制。
在教学中,不应该简单地为了解决学生的厌学问题,使出浑身解数,勉强通过丰富主题、增加笑料、改变形式以及运用多种媒体手段等获取学生的眼光,致使其欲望游离。有人曾说过:“学生真正的兴趣,应该不是来自于外来的刺激,这只是肤浅的诱惑,并不能真正持久。真正的兴趣,应该来自知识本身的吸引力。”对信息技术课来讲,更重要的是体现出由于技术而表现出来的独特魅力,以及在技术的探索、学习、应用中的神秘体验与成果感受。
当然,由于兴趣产生的本体是学生自己,受其已有思想观念、知识储备、家庭环境、生活方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人人各不相同。你认为有趣的事,他不认为有趣;你设计的学习内容,他可能已经熟练……兴趣的来源复杂多变,想要对每个学生的学习心理悉数洞察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能注意调整兴趣的激发因素,适当校正兴趣的来源,也是非常有益于学习目标的达成的,这对信息技术课的技术学习尤为重要。
突出兴趣的本体价值促进学习的持久力,剥除无效兴趣的干扰
如何才能找到信息技术学习的真正兴趣呢?杜威在解释兴趣的时候有一段话:“兴趣这个词,从英文词源上说,含有居间的事物的意思——即把两个本来远离的东西联结起来的东西。”这里的根本含义就是使学生与知识“建立关系”。必须让知识与学生自身的经验或者生活体验结合起来,即使抽象的知识也不例外。那么,对信息技术课程而言,就是把技术应用在生活与学习之中,而不是为了提起精神或者引发话题作的临时“广告宣传”。
例如,数据库这是一个非常生涩的概念,我们往往是从基本的概念、广泛实例等角度让学生去理解、体会,直至动手操作数据库。其中虽然也通过比喻、类比的方法从图书馆、文件夹等进行概念的形象化,也通过引用选课、图书或者账目等实例让学生动手去组建数据库、查询数据等。但是,学生听上去的时候还是饶有兴趣的,可是做起来却仍然是索然无味。前面的兴趣可以说仅仅是“好奇”产生的,而非“需求”激发的。我们转换到技术的应用角度,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进行实验应用,比如有的学生参与体验数据录入、统计工作,有的学生负责班内测试阅卷、分析,有的学生帮助图书馆进行图书编目整理,或者制作班级通讯录数据库等。如此知识与技术都是在用到之时产生强烈的需求,兴趣自然产生。当然,这要涉及教学管理、教育体制等诸多问题,在课堂教学上能够在有限的可能下进行某次的成绩查询、通讯录应用等真实的实践也已难能可贵。让真正的技术与真正的应用联系起来,至少某个环节的应用是真实的,而不采用虽然精彩但离学生很远的事例,学生的兴趣才是真心的。
通过应用产生兴趣,它是主动地产生、不断地深入、持续地加强,这对教学是一种有效兴趣。这样的兴趣表现是落实在行动上,或沉静思考,或激烈讨论,或积极动手,最终是有所心得成果。反之,仅凭一时冲动、好奇、热闹产生的兴趣,三分钟热度,很快就会被疑难问题、繁琐操作或者麻烦心理冷却,兴趣也就没了。无效兴趣不仅不能让学生保持学习的热情,而且可能会因为前热后冷的巨大反差让学生失去信心半途而废,从而干扰学习的进程。减少无效兴趣的干扰,就是要突出兴趣的本体价值,一方面不必强迫学生学习一些对技术生活无用的知识,另一方面少用出格的内容引诱学生盲目崇拜某些技术。倾向于让学生通过探索、讨论、应用,逐渐加强自我意识而提升学习兴趣,如此才能不断积累、沉淀技术学习兴趣真正的价值。
综上所述,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培养,不能简单地针对信息内容的喜闻乐见,也不能简单地代之以“喜欢”、“好奇”等偶发情感,需要根据个人特长、爱好、理想、现实应用等,以及当地的学生评价情况来激发有效兴趣,让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能够可持续地发挥作用。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从它的前身——计算机课程开设之初就非常受到学生的欢迎,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欢迎”开始变味:学生的学习兴趣日益娱乐化、庸俗化,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学习的兴趣到底何以为继呢?本期解码,我们邀请一线老师一起讨论,以引起大家的思考。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公认的深受学生欢迎的课程,您有没有考察一下学生为什么会对这门课如此有兴趣呢?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多数学生持有的观点就是“好玩”!这是一个与“为什么爱上体育课”极为相似的答案。这种兴趣摆到信息技术课教师面前就变得非常尴尬,甚至变成课堂教学实施的难题,这让教师在课堂上提高学生的兴趣与学生的热衷形成了矛盾。而如果要追究矛盾的源头,是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兴趣”的性质存在着问题,它的价值方向发生歧化。为了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效益,突出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价值,我们需要关注“兴趣”的来源、内涵和适用性,以发掘学习兴趣真正的价值,以此来产生课堂教学的正推力。
区分信息内容与信息操作技术两类兴趣的内涵,校正兴趣的来源
随着“计算机课程”概念逐渐淡出中小学课堂,代之以“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教学基本上已经不再着眼于单纯的硬件、软件知识与技术操作,更多的原理、方法、素养开始糅合其中。尤其是为了形象地体现“信息”这一特征,使用大量的事例、情境承载技术、方法的应用,操作寓于任务中、活动之中。这样的变革本应是对技术的应用价值的一种优化。
然而,正是因为信息技术教学比其他学科更明显地涉及两种内容——信息内容表象与信息操作技术,使得学生上课的注意力受到不同的吸引。比如对“搜索技巧”的学习感受,一是有对“海底风光”、“世界之谜”或者“新闻轶事”等各种搜索内容的兴趣,二是有对“多重关键词”、“逻辑运算”、“搜索引擎”等各种搜索技术的兴趣。在很多时候,对这两种内容的兴趣应该没有隔阂,应该能够相互促进。但是,由于信息技术本身的工具性特点让操作日渐隐后,对一般学生而言丰富多彩的信息对感官产生强烈刺激,造成兴趣偏移。一堂课下来,大脑皮层的兴奋点往往聚焦在信息内容之上,对技术的关注迷失。尤其是,学生对现在还不马上应用,或者很少应用的技术学习兴趣非常低,产生厌倦心理。如果教师不能顺应心意就对课堂学习失去兴趣。于是,普遍着眼利用现有的、技术含量较低的部分操作去实现大量的信息活动,比如聊天、游戏、在线视听等。
因此,我们面对较其他学科更严重的课堂现状,需要注意区分内容、技术两类兴趣的不同,在学习“兴趣”不同内涵上给予一定程度的调节、平衡,进行恰当地激发或抑制。
在教学中,不应该简单地为了解决学生的厌学问题,使出浑身解数,勉强通过丰富主题、增加笑料、改变形式以及运用多种媒体手段等获取学生的眼光,致使其欲望游离。有人曾说过:“学生真正的兴趣,应该不是来自于外来的刺激,这只是肤浅的诱惑,并不能真正持久。真正的兴趣,应该来自知识本身的吸引力。”对信息技术课来讲,更重要的是体现出由于技术而表现出来的独特魅力,以及在技术的探索、学习、应用中的神秘体验与成果感受。
当然,由于兴趣产生的本体是学生自己,受其已有思想观念、知识储备、家庭环境、生活方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人人各不相同。你认为有趣的事,他不认为有趣;你设计的学习内容,他可能已经熟练……兴趣的来源复杂多变,想要对每个学生的学习心理悉数洞察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能注意调整兴趣的激发因素,适当校正兴趣的来源,也是非常有益于学习目标的达成的,这对信息技术课的技术学习尤为重要。
突出兴趣的本体价值促进学习的持久力,剥除无效兴趣的干扰
如何才能找到信息技术学习的真正兴趣呢?杜威在解释兴趣的时候有一段话:“兴趣这个词,从英文词源上说,含有居间的事物的意思——即把两个本来远离的东西联结起来的东西。”这里的根本含义就是使学生与知识“建立关系”。必须让知识与学生自身的经验或者生活体验结合起来,即使抽象的知识也不例外。那么,对信息技术课程而言,就是把技术应用在生活与学习之中,而不是为了提起精神或者引发话题作的临时“广告宣传”。
例如,数据库这是一个非常生涩的概念,我们往往是从基本的概念、广泛实例等角度让学生去理解、体会,直至动手操作数据库。其中虽然也通过比喻、类比的方法从图书馆、文件夹等进行概念的形象化,也通过引用选课、图书或者账目等实例让学生动手去组建数据库、查询数据等。但是,学生听上去的时候还是饶有兴趣的,可是做起来却仍然是索然无味。前面的兴趣可以说仅仅是“好奇”产生的,而非“需求”激发的。我们转换到技术的应用角度,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进行实验应用,比如有的学生参与体验数据录入、统计工作,有的学生负责班内测试阅卷、分析,有的学生帮助图书馆进行图书编目整理,或者制作班级通讯录数据库等。如此知识与技术都是在用到之时产生强烈的需求,兴趣自然产生。当然,这要涉及教学管理、教育体制等诸多问题,在课堂教学上能够在有限的可能下进行某次的成绩查询、通讯录应用等真实的实践也已难能可贵。让真正的技术与真正的应用联系起来,至少某个环节的应用是真实的,而不采用虽然精彩但离学生很远的事例,学生的兴趣才是真心的。
通过应用产生兴趣,它是主动地产生、不断地深入、持续地加强,这对教学是一种有效兴趣。这样的兴趣表现是落实在行动上,或沉静思考,或激烈讨论,或积极动手,最终是有所心得成果。反之,仅凭一时冲动、好奇、热闹产生的兴趣,三分钟热度,很快就会被疑难问题、繁琐操作或者麻烦心理冷却,兴趣也就没了。无效兴趣不仅不能让学生保持学习的热情,而且可能会因为前热后冷的巨大反差让学生失去信心半途而废,从而干扰学习的进程。减少无效兴趣的干扰,就是要突出兴趣的本体价值,一方面不必强迫学生学习一些对技术生活无用的知识,另一方面少用出格的内容引诱学生盲目崇拜某些技术。倾向于让学生通过探索、讨论、应用,逐渐加强自我意识而提升学习兴趣,如此才能不断积累、沉淀技术学习兴趣真正的价值。
综上所述,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培养,不能简单地针对信息内容的喜闻乐见,也不能简单地代之以“喜欢”、“好奇”等偶发情感,需要根据个人特长、爱好、理想、现实应用等,以及当地的学生评价情况来激发有效兴趣,让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能够可持续地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