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有幸拜读了朱华山先生的大作《传统与变革的抉择:细读法国教育》(以下简称《抉择》),颇有感悟。兹不揣浅陋,谈一点读后感,与作者达成文与思的唱和。
在世界各国之中,法国文化与中国最相契合,因此,教育文化制度对于两国而言最具借鉴意义。蔡元培先生当年的这一论断,敏锐地抓住了中法两国的共性。正因为此,《抉择》一书的作者充分利用先后两次亲赴法兰西对该国教育进行深入交流、访谈、考察的难得机遇,结合自己近十年来收集、整理的有关法国教育的资料,在深入思考、辨析的基础上,向国人奉献了这部全面介绍法国教育体系建构、法国教育制度核心、法国教育改革基础以及全球化背景下法国教育发展趋势的著作,这对于我们深入思考并推进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切近的现实意义。
通读《抉择》一书,其中最有价值、最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该书有关法国教育的全面介绍和评析。全书共分八章,除了第一章“关于法国的概述”和第八章“美、英、法三国高等教育政策比较”之外,其余六章分别论述了高入学率的免费学前教育,具有连续性的统一中小学教育,“三轨制”多层次立交型高等教育,立足于终身教育理念的继续教育,建立在高新技术基础上的远程教育,集权与分权、平等与竞争并存的法国教育制度等法国教育的方方面面,既有系统的介绍,也有冷静的辨析;既有独到的审视,更有深刻的思考。例如,作者认为“发达的学前教育是法国教育的一大特色”;“法国学前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范畴,但实行免费制,所有2岁以上儿童均可申请就近入园。”[1]“法国的小学生和初中生通常上午九点或者十点上课,下午三四点放学,星期三下午不上课,几乎没有什么家庭作业,学生有充裕的时间从事各类自己感兴趣的课外活动,学习书本之外的知识。”[2]看到这些,中国的孩子、家长、教师和管理者们不知该作何感想?又如,作者认为“方向指导教育是法国学校,特别是中学的一项特殊使命,主要指导学生的升留级以及职业选择”,“方向指导教育让法国中学生成为设计和创造自己未来的行动者,而学校的角色只是为他们提供有利于发展自己独立自主能力、增强责任心的指导者。”[3]方向指导教育连接了“升学与就业双向行驶的快速通道”,成为法国教育的一大特色。再如,作者认为法国高等教育的显著特征是“一个国家、三种高校”的“三轨制”多层次、立交型教育体系,即大众化教育、精英化教育和职业化教育三种高等教育体系并存,高校校园、高中校园和大机构内部共同开展高等教育教学与研究工作的多元培养机制,以及不同学习阶段都给予合格者相应学业文凭的多层次架构模式[4]。“法国大学各个阶段的教学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每个学业阶段都给完成学业的学生颁发相应的文凭,给予学生继续求学、学业流动或走向社会的三重选择。”[5]相信经由作者的评介,每个读者都会对法国教育的独特经验和鲜明特色留下深刻印象。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于法国教育的方方面面,作者并不是为介绍而介绍,读者也不只是为了解而了解。作者自述,撰写此书的目的就是要“让多年学习英、美、德等国学制的国人从另一个侧面了解当今西方大国的教育面貌,从而为我们的教育改革发现更多有益的视角。”[6]作者在评介时也确实很注意从法国教育的经验中发掘值得学习的亮点。
作者很赞赏法国政府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实行的“教育优先区”政策,认为这是一项“向弱势群体倾斜的政策”,“给处于不利社区的学校在教学、师资、政策等方面予以特殊支持,缩小不同社区教育发展的差距”[7]。教育的公平和均衡,在任何国家都只能是相对的,即使是法国这样经济发达的西方大国,位于不同地区、不同社区的学校教学水平也参差不齐,来自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也相差悬殊,一些落后学校教师的教学信心严重不足的情况也是存在的。法国政府为了改变此种情况而实施的“教育优先区”政策,确实收到了比较明显的效果,值得借鉴。
又如,作者对法国宽进严出的高等教育模式也颇多赞誉和肯定。他认为:“法国宽进严出的高等教育模式有效地保证了人人公平地享有高等教育权利,确保了高校毕业生的质量。”“一般情况下,法国高校一年级的淘汰率高达50%~60%,二年级达40%左右,三年级达20%左右,四年级在10%左右。严格的考试和升留级制度,对学生形成了强制性的学习约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8]反观中国的现状,他认为“中国的高等教育虽已进入大众化时代并快速向着普及化时代迈进,但我们对教育质量的管理依然采用精英教育时代的‘严’进‘宽’出模式,由于当前的‘严’与精英教育时代的‘严’早已无法比拟,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后的‘宽’就有了一定程度上文凭‘缩水’的含义。”并由此认为法国教育“管理机制体制中的利弊值得我们研究探索”[9]。尽管由于各国的制度环境不尽相同,不可能通过简单移植他国的成功经验来谋求我国教育的发展,但作者这种认真反思的态度显然是值得肯定的。
除了对法国教育的全面介绍和评述,《抉择》一书还有一处值得我们关注的地方,就是对美国、英国、法国三国高等教育政策的比较研究。作者认为:“对美、英、法三国的高等教育政策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系统地了解和分析当前国际高等教育现状和发展趋势,在社会进步的洪流中清楚地把握21世纪中国乃至世界教育改革的航向。”[10]正是从这一理念出发,作者专辟一章,对美、英、法三国高等教育政策进行了比较研究,从招生考试制度、投入保障、学位(文凭)制度、留学生政策等不同侧面,分析了三国政策的基本内容和各自特色、三国政策的共同性和差异性,等等。以作者最为熟悉的招生考试制度为例,作者在分别介绍了美、英、法三国的高等教育招生考试制度之后,又分析了三国高等教育招生考试制度的三点类似之处:注重招生考试制度的完善和发展、严格遵守招生考试制度的基本原则、注重招生考试制度的多样化发展。这些比较和分析,对于我们很有启发。正如作者所说:“教育全球化并不意味着所有国家的学校都是相同的,不同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在成长之初早已具有了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充分关注其他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值得借鉴的发展模式,尤其是法国等一些具有文化昌明与思想原创性的非英语发达国家的模式,极为必要。”[11]
当然,《抉择》一书也有一些值得商榷之处。作为一门前沿学科的比较教育学,其先天性特点要求研究者必须在跨文化视野中审视不同民族国家的教育现象,这使持有不同立场的研究者在选择研究对象并开展深入研究时,难免会或多或少地流露出自身所具有的选择性偏好,很难保证论述的客观性与主体的协同性之间的完美平衡。这种学科研究的局限性特征在本书的文字论述中也略有呈现。当然,瑕不掩瑜,修辞和语气的些微欠妥并不能掩盖《抉择》一书中所具有的思想性意义和实践性价值。如果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都能从自己的本职出发,分析教育的趋势、反思教育的不足、寻找教育的新路,那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所描绘的美好前景已近在眼前。
参考文献:
[1][2][3][4][5][6][7][8][9][10][11]朱华山.传统与变革的抉择:细读法国教育[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1:13 83 83-84 128-129 19 6 211 138 316 227 226.
(作者简介:庄辉明,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原副校长)
编辑:覃云云
在世界各国之中,法国文化与中国最相契合,因此,教育文化制度对于两国而言最具借鉴意义。蔡元培先生当年的这一论断,敏锐地抓住了中法两国的共性。正因为此,《抉择》一书的作者充分利用先后两次亲赴法兰西对该国教育进行深入交流、访谈、考察的难得机遇,结合自己近十年来收集、整理的有关法国教育的资料,在深入思考、辨析的基础上,向国人奉献了这部全面介绍法国教育体系建构、法国教育制度核心、法国教育改革基础以及全球化背景下法国教育发展趋势的著作,这对于我们深入思考并推进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切近的现实意义。
通读《抉择》一书,其中最有价值、最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该书有关法国教育的全面介绍和评析。全书共分八章,除了第一章“关于法国的概述”和第八章“美、英、法三国高等教育政策比较”之外,其余六章分别论述了高入学率的免费学前教育,具有连续性的统一中小学教育,“三轨制”多层次立交型高等教育,立足于终身教育理念的继续教育,建立在高新技术基础上的远程教育,集权与分权、平等与竞争并存的法国教育制度等法国教育的方方面面,既有系统的介绍,也有冷静的辨析;既有独到的审视,更有深刻的思考。例如,作者认为“发达的学前教育是法国教育的一大特色”;“法国学前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范畴,但实行免费制,所有2岁以上儿童均可申请就近入园。”[1]“法国的小学生和初中生通常上午九点或者十点上课,下午三四点放学,星期三下午不上课,几乎没有什么家庭作业,学生有充裕的时间从事各类自己感兴趣的课外活动,学习书本之外的知识。”[2]看到这些,中国的孩子、家长、教师和管理者们不知该作何感想?又如,作者认为“方向指导教育是法国学校,特别是中学的一项特殊使命,主要指导学生的升留级以及职业选择”,“方向指导教育让法国中学生成为设计和创造自己未来的行动者,而学校的角色只是为他们提供有利于发展自己独立自主能力、增强责任心的指导者。”[3]方向指导教育连接了“升学与就业双向行驶的快速通道”,成为法国教育的一大特色。再如,作者认为法国高等教育的显著特征是“一个国家、三种高校”的“三轨制”多层次、立交型教育体系,即大众化教育、精英化教育和职业化教育三种高等教育体系并存,高校校园、高中校园和大机构内部共同开展高等教育教学与研究工作的多元培养机制,以及不同学习阶段都给予合格者相应学业文凭的多层次架构模式[4]。“法国大学各个阶段的教学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每个学业阶段都给完成学业的学生颁发相应的文凭,给予学生继续求学、学业流动或走向社会的三重选择。”[5]相信经由作者的评介,每个读者都会对法国教育的独特经验和鲜明特色留下深刻印象。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于法国教育的方方面面,作者并不是为介绍而介绍,读者也不只是为了解而了解。作者自述,撰写此书的目的就是要“让多年学习英、美、德等国学制的国人从另一个侧面了解当今西方大国的教育面貌,从而为我们的教育改革发现更多有益的视角。”[6]作者在评介时也确实很注意从法国教育的经验中发掘值得学习的亮点。
作者很赞赏法国政府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实行的“教育优先区”政策,认为这是一项“向弱势群体倾斜的政策”,“给处于不利社区的学校在教学、师资、政策等方面予以特殊支持,缩小不同社区教育发展的差距”[7]。教育的公平和均衡,在任何国家都只能是相对的,即使是法国这样经济发达的西方大国,位于不同地区、不同社区的学校教学水平也参差不齐,来自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也相差悬殊,一些落后学校教师的教学信心严重不足的情况也是存在的。法国政府为了改变此种情况而实施的“教育优先区”政策,确实收到了比较明显的效果,值得借鉴。
又如,作者对法国宽进严出的高等教育模式也颇多赞誉和肯定。他认为:“法国宽进严出的高等教育模式有效地保证了人人公平地享有高等教育权利,确保了高校毕业生的质量。”“一般情况下,法国高校一年级的淘汰率高达50%~60%,二年级达40%左右,三年级达20%左右,四年级在10%左右。严格的考试和升留级制度,对学生形成了强制性的学习约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8]反观中国的现状,他认为“中国的高等教育虽已进入大众化时代并快速向着普及化时代迈进,但我们对教育质量的管理依然采用精英教育时代的‘严’进‘宽’出模式,由于当前的‘严’与精英教育时代的‘严’早已无法比拟,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后的‘宽’就有了一定程度上文凭‘缩水’的含义。”并由此认为法国教育“管理机制体制中的利弊值得我们研究探索”[9]。尽管由于各国的制度环境不尽相同,不可能通过简单移植他国的成功经验来谋求我国教育的发展,但作者这种认真反思的态度显然是值得肯定的。
除了对法国教育的全面介绍和评述,《抉择》一书还有一处值得我们关注的地方,就是对美国、英国、法国三国高等教育政策的比较研究。作者认为:“对美、英、法三国的高等教育政策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系统地了解和分析当前国际高等教育现状和发展趋势,在社会进步的洪流中清楚地把握21世纪中国乃至世界教育改革的航向。”[10]正是从这一理念出发,作者专辟一章,对美、英、法三国高等教育政策进行了比较研究,从招生考试制度、投入保障、学位(文凭)制度、留学生政策等不同侧面,分析了三国政策的基本内容和各自特色、三国政策的共同性和差异性,等等。以作者最为熟悉的招生考试制度为例,作者在分别介绍了美、英、法三国的高等教育招生考试制度之后,又分析了三国高等教育招生考试制度的三点类似之处:注重招生考试制度的完善和发展、严格遵守招生考试制度的基本原则、注重招生考试制度的多样化发展。这些比较和分析,对于我们很有启发。正如作者所说:“教育全球化并不意味着所有国家的学校都是相同的,不同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在成长之初早已具有了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充分关注其他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值得借鉴的发展模式,尤其是法国等一些具有文化昌明与思想原创性的非英语发达国家的模式,极为必要。”[11]
当然,《抉择》一书也有一些值得商榷之处。作为一门前沿学科的比较教育学,其先天性特点要求研究者必须在跨文化视野中审视不同民族国家的教育现象,这使持有不同立场的研究者在选择研究对象并开展深入研究时,难免会或多或少地流露出自身所具有的选择性偏好,很难保证论述的客观性与主体的协同性之间的完美平衡。这种学科研究的局限性特征在本书的文字论述中也略有呈现。当然,瑕不掩瑜,修辞和语气的些微欠妥并不能掩盖《抉择》一书中所具有的思想性意义和实践性价值。如果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都能从自己的本职出发,分析教育的趋势、反思教育的不足、寻找教育的新路,那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所描绘的美好前景已近在眼前。
参考文献:
[1][2][3][4][5][6][7][8][9][10][11]朱华山.传统与变革的抉择:细读法国教育[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1:13 83 83-84 128-129 19 6 211 138 316 227 226.
(作者简介:庄辉明,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原副校长)
编辑:覃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