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提要:教学中应该遵循因材施教、推陈出新的理念。在进行原地双手前掷实心球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练习时出现的错误,我的纠正以及我的课后反思,我认为教材上的动作要领有不足之处,或者是有要点没有表现出来,如果能够改进一下,对课堂教学的效率的提升,以及学生的掌握的速度会有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改进要点 增加要点
原地双手前掷实心球内容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能有效的对学生的上肢力量和协调性进行锻炼。并且在中学体育升学考试中是选测项目,所以这项内容也得到我们大家充份的重视。在课堂教学时,我按照教材动作要领进行教学,学生练习时出现了一些错误动作,在纠正学生动作后,课后我又对动作要领进行了反思,我觉得教材上的动作要领有不完善之处,下面是我自己的想法拿出来和各位同仁们探讨,希望大家给予批评指点。
首先,我们看一下老的动作要领:面对投掷方向,两脚前后开立,力量大的一条腿在后,身体重心落在后腿上,两膝微屈,双手举球至头的后上方,两臂自然弯曲,然后利用双脚蹬地,收腹,挥臂的力量将球用力由头后向前上方(斜上方45度角)掷出。
其次,我说一下我觉得更完善的动作要领:面对投掷方向,两脚前后(或左右)开立,力量大的一条腿在后,身体重心落在后腿上,两膝微屈,双手举球至头的后上方(或后方),两臂自然弯曲,然后利用双脚蹬地,收腹,挥臂的力量将球用力由头后向前上方(斜上方38-42度角)掷出(做整个动作时保持目视前方)。
大家可以明确的看到括号里的内容是我的不同想法,下面我对其一一进行解释。
一、两脚的位置。
动作要点上明确说明是两支脚一前一后站立,有力腿在后。这种方法是毋庸置疑的,是先辈们的经过不断的试验得出的科学结论。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同学在两脚一前一后站立姿式时,两膝弯曲的幅度不同,蹬伸腿的动作做得很不协调,力不能完全正确的发出,导致只靠双臂的力量前掷,球掷得很近,反复纠正后效果也不明显。但这些同学用两脚左右开立的方式时,两膝的弯曲幅度是一样的,更容易控制,更容易发力,更容易找到从下往上的发力顺序,他们用这种方式掷出的球的远度比一前一后站立更远一些。所以我觉得动作要领中两脚的位置应该是前后(或左右)站立更为全面一些,因为现在提倡技能生活化,那就更应该为学生解决生活问题提供更多的适合他们的方法,这样才更能体现因材施教的理念,以及教学的灵活性。
二、举球的位置。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练习时有三种情况发生,一是将球举到头后,二是将球举到头后上方,三是将球放在脖子后方甚至是脖子上。第三种当然是错误的,球放在脖子上时,上肢肌肉放松,不利于发力,我及时进行了纠正。在我纠正学生第一种错误时,有的男生说觉得自己将球放在头后的比在头后上方的远,我让他做了几次,动作做得很不错,而且真的掷了很远,我没说什么,自己又去观察其它学生练习,后来我总结出了原因:上肢力量大的学生将球放在头后,可以加长动力臂,加大做功距离,所以能掷得很远。上肢力量小的同学将球置于头后上方,这样可以较好的控制球,反之让这些同学将球放在头后方,远度会近很多。所以我认为球举的位置不应该明确定为头后上方一种,还应该加入头后方的另一种方式才更完整。
三、出手角度。
众所周知,对于投掷项目,出手角度正确是非常重要的。这个更需要科学性。看看下面我从相关物理学中得到的答案吧。
将物体以一定的速率斜向上抛出,如果空气阻力可以忽略,则仰角为多大时抛出的距离最远?
上面问题的答案为45°。但是,掷实心球的情况不同,它的抛掷点不是在地面上,而是离地有一段高度。所以,以同一出手速率作45°及40°仰角抛掷,当落回抛掷点同一水平面时,水平距离以45°者较大。但是,当它們落到地面时,水平距离却可能是40°者较大。通过复杂的计算,可以得到以下的结论:掷实心球获得最大的距离,其出手的仰角应小于45°。这角度随铅球出手速度的增大而增大,而随出手高度的增大而减小。对出手高度为l.7米~2米,而出手速度为8米/秒~14米/秒的人来说,出手仰角应为38°~42°。
从以上的数据可以得知,正确的出手角度是多少了。
四、做整个动作时都要目视前方。
对于这点大家应该很不解为什么要这样做。其实这也是我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出现错误时灵机一动想到的。在学生练习时,我发现有个别的一些同学,可能是为了让腰腹多用力,在掷球时很用力的收腹,导致上体过分前倾,出手点虽然在头上方,但由于身体已经前倾太大,球还是呈直线滑落,力是使了很大,但距离还是很近。当时我看到这个情况,直接脱口而出:“保持目视前方,上体不要过分前倾。”学生又做了几次,很快的改正的错误动作。后来我在别班讲授要领时直接把这点加入,学生练习时果然很少有范这种错误的了,效果非常好。
总之,上面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想法、谈不上是经验,不知大家认不认同。我认为我们年轻教师要善于发现善于思考,这样才能不断成长。
另外,虽然新课程倡导教学中讲授动作要领时要简而易懂,但是我觉得有时候讲授动作要领时你如果多说一点,说细一点,也许在学生练习过程中,就能少出现一点错误,这样学生就能更快的掌握所学内容。何乐而不为呢?
关键词:改进要点 增加要点
原地双手前掷实心球内容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能有效的对学生的上肢力量和协调性进行锻炼。并且在中学体育升学考试中是选测项目,所以这项内容也得到我们大家充份的重视。在课堂教学时,我按照教材动作要领进行教学,学生练习时出现了一些错误动作,在纠正学生动作后,课后我又对动作要领进行了反思,我觉得教材上的动作要领有不完善之处,下面是我自己的想法拿出来和各位同仁们探讨,希望大家给予批评指点。
首先,我们看一下老的动作要领:面对投掷方向,两脚前后开立,力量大的一条腿在后,身体重心落在后腿上,两膝微屈,双手举球至头的后上方,两臂自然弯曲,然后利用双脚蹬地,收腹,挥臂的力量将球用力由头后向前上方(斜上方45度角)掷出。
其次,我说一下我觉得更完善的动作要领:面对投掷方向,两脚前后(或左右)开立,力量大的一条腿在后,身体重心落在后腿上,两膝微屈,双手举球至头的后上方(或后方),两臂自然弯曲,然后利用双脚蹬地,收腹,挥臂的力量将球用力由头后向前上方(斜上方38-42度角)掷出(做整个动作时保持目视前方)。
大家可以明确的看到括号里的内容是我的不同想法,下面我对其一一进行解释。
一、两脚的位置。
动作要点上明确说明是两支脚一前一后站立,有力腿在后。这种方法是毋庸置疑的,是先辈们的经过不断的试验得出的科学结论。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同学在两脚一前一后站立姿式时,两膝弯曲的幅度不同,蹬伸腿的动作做得很不协调,力不能完全正确的发出,导致只靠双臂的力量前掷,球掷得很近,反复纠正后效果也不明显。但这些同学用两脚左右开立的方式时,两膝的弯曲幅度是一样的,更容易控制,更容易发力,更容易找到从下往上的发力顺序,他们用这种方式掷出的球的远度比一前一后站立更远一些。所以我觉得动作要领中两脚的位置应该是前后(或左右)站立更为全面一些,因为现在提倡技能生活化,那就更应该为学生解决生活问题提供更多的适合他们的方法,这样才更能体现因材施教的理念,以及教学的灵活性。
二、举球的位置。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练习时有三种情况发生,一是将球举到头后,二是将球举到头后上方,三是将球放在脖子后方甚至是脖子上。第三种当然是错误的,球放在脖子上时,上肢肌肉放松,不利于发力,我及时进行了纠正。在我纠正学生第一种错误时,有的男生说觉得自己将球放在头后的比在头后上方的远,我让他做了几次,动作做得很不错,而且真的掷了很远,我没说什么,自己又去观察其它学生练习,后来我总结出了原因:上肢力量大的学生将球放在头后,可以加长动力臂,加大做功距离,所以能掷得很远。上肢力量小的同学将球置于头后上方,这样可以较好的控制球,反之让这些同学将球放在头后方,远度会近很多。所以我认为球举的位置不应该明确定为头后上方一种,还应该加入头后方的另一种方式才更完整。
三、出手角度。
众所周知,对于投掷项目,出手角度正确是非常重要的。这个更需要科学性。看看下面我从相关物理学中得到的答案吧。
将物体以一定的速率斜向上抛出,如果空气阻力可以忽略,则仰角为多大时抛出的距离最远?
上面问题的答案为45°。但是,掷实心球的情况不同,它的抛掷点不是在地面上,而是离地有一段高度。所以,以同一出手速率作45°及40°仰角抛掷,当落回抛掷点同一水平面时,水平距离以45°者较大。但是,当它們落到地面时,水平距离却可能是40°者较大。通过复杂的计算,可以得到以下的结论:掷实心球获得最大的距离,其出手的仰角应小于45°。这角度随铅球出手速度的增大而增大,而随出手高度的增大而减小。对出手高度为l.7米~2米,而出手速度为8米/秒~14米/秒的人来说,出手仰角应为38°~42°。
从以上的数据可以得知,正确的出手角度是多少了。
四、做整个动作时都要目视前方。
对于这点大家应该很不解为什么要这样做。其实这也是我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出现错误时灵机一动想到的。在学生练习时,我发现有个别的一些同学,可能是为了让腰腹多用力,在掷球时很用力的收腹,导致上体过分前倾,出手点虽然在头上方,但由于身体已经前倾太大,球还是呈直线滑落,力是使了很大,但距离还是很近。当时我看到这个情况,直接脱口而出:“保持目视前方,上体不要过分前倾。”学生又做了几次,很快的改正的错误动作。后来我在别班讲授要领时直接把这点加入,学生练习时果然很少有范这种错误的了,效果非常好。
总之,上面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想法、谈不上是经验,不知大家认不认同。我认为我们年轻教师要善于发现善于思考,这样才能不断成长。
另外,虽然新课程倡导教学中讲授动作要领时要简而易懂,但是我觉得有时候讲授动作要领时你如果多说一点,说细一点,也许在学生练习过程中,就能少出现一点错误,这样学生就能更快的掌握所学内容。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