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和智力,朗读则是达到此目的的重要途径之一。而教师的范读在教学中积极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它是引领学生对课文进行读解的“催化剂”。但是随着电教器材进入课堂,教师范读课文越来越少。很难见到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与学生的心灵产生强烈共鸣的情境。因此,我们有必要在教学中加强教师的范读。
一、通过教师的朗读,能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语感”,反映人对语言文字的感知、把握和运用能力,是一个人语文素质的核心因素。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紧要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文的敏锐的感觉。”
语感是架起文本、学生之间的桥梁。中学教材中所选的都是名家名篇,其中不乏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好文章,它们大多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有喜悦,有伤感,有忧愁,有哀怨,有奋发进取,有百折不挠……通过范读,能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绪,感受作者的心绪,甚至于与作家脉搏合而为一。教师把课文所表现出的强烈的爱憎感情通过绘声绘色、神形兼备的范读,就能面对面地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在听读中受到强烈的熏陶,进入课文意境,感受语言的魅力。这样,学生对作品内涵的理解、感悟就加深了。如果教师能经常地给学生正确的、动之以情的范读,学生就能“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接近作者的旨趣”,达到培养语感的目的。语感丰富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就相应变浓了。
二、通过教师的朗读,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养成健康审美情趣是新课程的美育任务。对于审美情趣,在《教育大辞典》里是这样定义的:审美是一种主动的价值取向活动或者价值实现活动,其内涵是领会事物或艺术品的美。人的审美是一种精神需要,是对美的事物和现象的期望与追求,是对美的事物和现象的观察、感知、联想、想象,乃至理解、判断等一系列思维活动。
对于教材中的美文,教师可运用有声的语言,将作品中不同的表情、语气、语调表达出来,读到欢乐时眉飞色舞,读到幸福时暖流遍身,读到激动时热血澎湃,读到悲伤时呜咽难忍,使学生产生或行云流水或曲径通幽或奇峰兀起或一马平川的节奏美感,进而不自觉领悟到文学作品中所具有的自然美、艺术美、科学美以及其他社会美,从而陶冶情操,在理智认识、思想意志、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等基本能力基本素质方面得到如夏丐尊先生所说的“调和发达”,并提高审美能力。如笔者教学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因为这是一篇义正词严地怒斥国民党反动派的罪恶,鼓舞人们为打破黑暗、争取光明而斗争的战斗檄文,在范读中,我随着课文感情的变化,或快或慢、或抑或扬、或褒或斥。愤怒时,就慷慨激昂,拍案顿足,怒目圆睁;悲伤时,就声调低沉,两手扪胸,双目微闭。我观察着学生的感情已经跟随着我范读感情的变化而变化,课堂顿时沸腾、激荡,学生那强烈的爱憎情感已溢于言表了,此时此刻,任何妙语的讲析都会显得苍白。
三、通过教师的朗读,能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
陶行知先生提倡“教学做合一”,他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陶行知先生要求把培养“真、善、美”的人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把教育事业作为美的事业。这既是语文教学审美的要求,又是人生观的要求。范读在教学生学会做人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范读中,读者及听众可以和古今中外无数优秀的人、大写的人成为知心朋友,受到他们潜移默化的影响,心胸会变得非常开阔、丰富、澄明。我曾给学生读过《军神》,文章讲述了刘伯承为保证“今后有一个清醒的头脑”在不麻醉的情况下施行眼部大手术的故事,表现出她顽强的意志,用沃克医生的话说,刘伯承“是一块会说话的钢板,堪称军神”。听完文章朗读时,学生无不表现出对这位川东支队将领的无限敬仰,他们的灵魂也经受了一次洗礼。而《第二次冒险》中主人公法国女人那勇于牺牲的国际主义精神和那镇定、坚持、勇敢的性格品质,同样深深震撼了学生的心灵。虽然作品中人物的境界我们不易达到,但有助于学生认识社会、认识人生,领悟做人的真谛,确立人生的理想。这样,我们又何愁学生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呢?范读正是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净化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学会做人,让学生懂得应该做怎样的人。
哲学家黑格尔说过:“教师是孩子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教师通过用自己的修养和艺术才华融化范读,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言传身教,感染学生,不仅使学生丰富了语感,学到了先贤的智慧,还使学生学会了品味人生,感受到宇宙的奥秘,心灵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熏陶。我认为这是任何先进的教学设备都无法比拟的。
单位:浙江金华市十四中
一、通过教师的朗读,能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语感”,反映人对语言文字的感知、把握和运用能力,是一个人语文素质的核心因素。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紧要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文的敏锐的感觉。”
语感是架起文本、学生之间的桥梁。中学教材中所选的都是名家名篇,其中不乏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好文章,它们大多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有喜悦,有伤感,有忧愁,有哀怨,有奋发进取,有百折不挠……通过范读,能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绪,感受作者的心绪,甚至于与作家脉搏合而为一。教师把课文所表现出的强烈的爱憎感情通过绘声绘色、神形兼备的范读,就能面对面地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在听读中受到强烈的熏陶,进入课文意境,感受语言的魅力。这样,学生对作品内涵的理解、感悟就加深了。如果教师能经常地给学生正确的、动之以情的范读,学生就能“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接近作者的旨趣”,达到培养语感的目的。语感丰富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就相应变浓了。
二、通过教师的朗读,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养成健康审美情趣是新课程的美育任务。对于审美情趣,在《教育大辞典》里是这样定义的:审美是一种主动的价值取向活动或者价值实现活动,其内涵是领会事物或艺术品的美。人的审美是一种精神需要,是对美的事物和现象的期望与追求,是对美的事物和现象的观察、感知、联想、想象,乃至理解、判断等一系列思维活动。
对于教材中的美文,教师可运用有声的语言,将作品中不同的表情、语气、语调表达出来,读到欢乐时眉飞色舞,读到幸福时暖流遍身,读到激动时热血澎湃,读到悲伤时呜咽难忍,使学生产生或行云流水或曲径通幽或奇峰兀起或一马平川的节奏美感,进而不自觉领悟到文学作品中所具有的自然美、艺术美、科学美以及其他社会美,从而陶冶情操,在理智认识、思想意志、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等基本能力基本素质方面得到如夏丐尊先生所说的“调和发达”,并提高审美能力。如笔者教学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因为这是一篇义正词严地怒斥国民党反动派的罪恶,鼓舞人们为打破黑暗、争取光明而斗争的战斗檄文,在范读中,我随着课文感情的变化,或快或慢、或抑或扬、或褒或斥。愤怒时,就慷慨激昂,拍案顿足,怒目圆睁;悲伤时,就声调低沉,两手扪胸,双目微闭。我观察着学生的感情已经跟随着我范读感情的变化而变化,课堂顿时沸腾、激荡,学生那强烈的爱憎情感已溢于言表了,此时此刻,任何妙语的讲析都会显得苍白。
三、通过教师的朗读,能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
陶行知先生提倡“教学做合一”,他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陶行知先生要求把培养“真、善、美”的人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把教育事业作为美的事业。这既是语文教学审美的要求,又是人生观的要求。范读在教学生学会做人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范读中,读者及听众可以和古今中外无数优秀的人、大写的人成为知心朋友,受到他们潜移默化的影响,心胸会变得非常开阔、丰富、澄明。我曾给学生读过《军神》,文章讲述了刘伯承为保证“今后有一个清醒的头脑”在不麻醉的情况下施行眼部大手术的故事,表现出她顽强的意志,用沃克医生的话说,刘伯承“是一块会说话的钢板,堪称军神”。听完文章朗读时,学生无不表现出对这位川东支队将领的无限敬仰,他们的灵魂也经受了一次洗礼。而《第二次冒险》中主人公法国女人那勇于牺牲的国际主义精神和那镇定、坚持、勇敢的性格品质,同样深深震撼了学生的心灵。虽然作品中人物的境界我们不易达到,但有助于学生认识社会、认识人生,领悟做人的真谛,确立人生的理想。这样,我们又何愁学生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呢?范读正是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净化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学会做人,让学生懂得应该做怎样的人。
哲学家黑格尔说过:“教师是孩子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教师通过用自己的修养和艺术才华融化范读,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言传身教,感染学生,不仅使学生丰富了语感,学到了先贤的智慧,还使学生学会了品味人生,感受到宇宙的奥秘,心灵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熏陶。我认为这是任何先进的教学设备都无法比拟的。
单位:浙江金华市十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