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丰润后冯各庄金元时期

来源 :文物春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ykiteel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河北;唐山丰润;后冯各庄遗址;金元时期
  【摘要】 2011年4月至7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对唐山丰润后冯各庄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半地穴式房址、道路、灰坑等重要遗迹,出土陶器、瓷器、铁器等珍贵遗物,为研究冀东地区金元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为支持张唐铁路建设,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会同唐山市文物管理处、丰润区文物管理所联合组成考古队,于2011年4月至7月,对张唐铁路设计线内丰润区后冯各庄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后冯各庄遗址位于唐山市丰润区老庄子镇后冯各庄村东200米处的台地上,东临承唐高速公路,北侧2.5公里为泥河。该遗址位于河流南侧台地上,地势较四周略高,南高北低,地表为平整的农田,种植小麦、核桃树苗等。此次共揭露遗址面积2125平方米,出土遗物有瓷器、陶器、铁器、铜钱等。
  一、地层堆积
  此次发现的文化堆积均开口在第①层下,打破第②层,现以T1708 西壁为例:
  第①层:耕土层。质松软,夹杂塑料布、玻璃等现代杂物。厚0.15~0.25米,H39、H43均在此层下开口。
  第②层:为金代文化层。浅灰褐色砂质黏土,质略硬,致密。含少量炭粒,夹杂泥质灰陶绳纹板瓦、筒瓦残片、泥质灰陶盆、白釉瓷碗口沿残片等。厚0.25~0.35米,距地表0.15~0.25米。其下为生土。
  二、遗 迹
  发现灰坑45个,灰沟7条,露炊遗迹4处,古道路1条,房址8座。
  1、灰坑
  此次发现的45个灰坑,可分为圆形、椭圆形、长条形、不规则形等,坑体分直壁、斜壁内收;坑底分平底、圜底、不规则形底等。
  H43 位于T1708西部。平面为椭圆形,筒状,直壁,壁面略粗糙,平底,东西长2米,南北长1.8米,深0.95米。填土为灰褐色砂质黏土,质软,含较多炭粒、烧土颗粒、礓石颗粒、小砾石,包含物为黑釉双系瓜棱罐、白釉瓷碗、瓷盏残片及 “大定通宝”铜钱等。
  H5 位于T0506中部,打破H13。平面为长条形,斜壁略内收,底近平,底部粗糙;东西残长2.8米,南北宽1~1.2米,深0.76米。填土为灰黑色黏土,质软,含较多炭粒、烧土颗粒,包含物为白釉瓷碗、瓷盘残片以及少量灰陶盆、罐残片。
  H44 位于T1308北部 。平面为圆角长方形,斜壁内收,平底,底部粗糙。南北长2.8米,东西宽1.4米,深0.8米。填土为灰黑色砂质黏土,质软,含较多炭粒、烧土颗粒、小砾石等。包含物为白釉瓷盘、瓷盖、黑釉瓷碗以及少量灰陶瓮、双系罐残片。
  2、灰沟
  此次发现灰沟7条,平面多为不规则长条形,沟体为斜壁,壁面粗糙,底部凸凹不平。
  G6 位于T1108、T1008中部,打破H46。平面为长条形,斜壁圜底。宽0.3~0.76米,深0.2米。填土为深灰褐色黏土,质软,含炭粒、小砾石等,包含物有泥质灰陶罐、瓮、盆的残片及白釉瓷碗、器盖、罐的残片等。
  3、露炊遗迹
  此次发现露炊遗迹共4处,平面多为椭圆形、不规则形,灶膛烧结面较薄,应为人为临时用火遗迹。
  Z4 位于T1007南部,平面不规则形,保存状况较差,仅存操作坑、灶膛、烟道,上部情况不详。操作坑位于东部,平面长条形,东西长0.36米,南北宽0.2米,深0~0.05米,斜壁,圜底,底部由东向西倾斜。灶膛位于操作坑西部,平面近圆形,直径0.6米,深0.1米,直壁,平底,壁面留有红褐色烧结面,坚硬,厚0.02米。烟道位于灶膛南部,南北向仅存2条,残长0.1~0.18米,深0.1米,壁面留有烟炱痕迹,厚0.01米。Z4填土为灰褐色黏土,较疏松,含有草木灰、红烧土块等,出土遗物有泥质灰陶板瓦、酱釉瓷片等。
  4、古道路
  L1 位于发掘区南部,东西向,揭露长度22米,路南侧取土形成断崖,南北残宽6~13.5米。在发掘区外侧勘探得知,L1宽度大致在22~23米。路土为黄褐色黏土与黄色细砂土混合夯打形成,厚0.25~0.3米,质地坚硬,包含物极少,仅发现细碎泥质灰陶残片、白釉瓷碗残片。车辙沟槽密集,均东西向,沟槽宽0.1~0.18米,深0.08~0.15米。路面中部略高于两侧,呈拱形。推测L1筑路方法为在原始地表基础上略加平整,后培土再逐次碾压形成。
  5、房址
  发现8座房址,均为半地穴式,地面以上建筑不存。从保存较好的6座看,均为南北向。其建造方法系在原地面向下挖掘而成,壁较直,门道位于房屋南部。火炕、灶系在生土之上挖掘形成;长条形火炕大部分位于房屋北部与北壁相连,东西向,内有3~4条东西向烟道,个别火炕上面残留土坯或砖瓦;灶大多数位于火炕东侧或西侧,通过烟道与其相连。依据房室平面形态分3个类型。
  A型,长方形,3座。
  F2 位于T1307和T1207北部,打破北侧的F6。平面呈长方形,东西宽4.4米,南北进深5.2米,深0.8米。门道位于房屋南壁中部,方向204°,平面呈长方形,东西宽0.65米,南北进深0.75米,为2步台阶。灶台位于房屋西部,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1.4米,南北宽0.96米,高0.4米,北以2条烟道与火炕相通。灶台北侧有砖砌的东西向挡火墙,为平砖错缝垒砌,长1.2米,宽0.2米,高0.16米。灶眼位于灶台中部,平面呈圆形,直径0.45米,四角用砖块砌筑;灶膛呈袋状,底径0.55米,深0.42米,斜壁,圜底,壁面有残存的红褐色烧结层,厚0.02~0.03米,底部残存较多的草木灰;灶门位于灶台南侧,东西宽0.3米。南侧为椭圆形操作坑,东西1.1米,南北0.9米,深0.2米,直壁斜收,底部南高北低。火炕东西长4.2米,南北宽1.6~1.7米,残高0.2米;火炕内发现4条东西向并排的曲尺形烟道和一条南北向烟道,东西向烟道南北平行布列,长3.3~4.8米,宽0.1~0.2米,深0.15~0.25米,直壁,平底,底面由西向东逐步抬升,壁面残留烟炱痕迹;南北向烟道长1.3米,宽0.16米,深0.25米,与东西向烟道底面近平;火炕顶面南侧边缘用布纹瓦残片铺砌,宽0.1~0.25米。烟囱已毁,根据烟道走向,应位于房屋东北角。居住面为灰褐色砂质土,厚约0.01米,致密,有明显的踩踏痕迹。地面南高北低呈缓坡状。房址填土为浅灰褐色砂质黏土,疏松,含有少量的炭粒、烧土粒,出土遗物有泥质灰陶罐、盆、筒瓦残片及白釉瓷碗、盏等残片(图八)。   B型,梯形,4座。
  F5 位于探方T1507、T1607中部,平面呈梯形,南侧略外弧。东西宽2. 2~2.8米,南北进深3.7米,深0.8~0.9米。门道位于房屋南壁中部,方向205°,平面呈长方形,东西宽0.6米,南北进深0.7米,为2步台阶。灶台位于房屋东部,北以3条烟道与火炕相通,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1米,南北宽0.8米,残高0.4米;灶眼平面呈圆形,直径0.44米,北侧为2块平砖并排铺砌;灶膛呈袋状,底径0.55米,深0.4米,圜底,壁面粗糙,红褐色烧结面,坚硬,厚约0.02~0.03米;灶门位于灶台南侧,宽0.3米。灶门南侧有一操作坑,呈刀把形,长0.6米,宽0.1~0.3米,深0.05~0.1米,直壁,圜底。火炕东西长2.6~2.7米,南北宽1.55米,残高0.2米;火炕内发现4条东西向折尺形烟道和一条南北向烟道,东西向烟道南北平行排列,长1.7~3.4米,宽0.14~0.3米,深0.11~0.22米,底面由东向西逐步抬升,直壁,平底,壁面粗糙,东部近灶处的烧结面呈红褐色,厚约0.02~0.03米,西部残存烟炱痕迹;南北向烟道长1.4米,宽0.1~0.15米,深0.2米。烟囱已毁,根据烟道走向,应位于房屋的西北角。居住面为灰褐色黏土,土质较致密,有明显踩踏痕迹,厚约0.02—0.03米。房址填土为浅灰褐色砂质黏土,土质较疏松,内含较多烧土块、草木灰等,出土遗物有泥质灰陶盆、板瓦残片、泥质红陶绳纹砖块及白釉瓷碗残片等。
  C型,折尺形,1座。
  F4 平面呈折尺形,由主室和侧室两部分组成。主室平面为梯形,东西宽4.6~5.2米,南北进深5.9米,深0.8米。门道位于主室南端,平面呈长方形,东西宽0.76米,南北进深0.5米,有2步台阶。灶位于主室的西部,北以2条烟道与火炕相通;灶台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2米,东西宽1米,高0.14米;灶北侧有一道东西向挡火墙,系生土挖掘形成,东西长1米,南北宽0.3米,高0.18米;灶眼平面呈圆形,直径0.45米;灶膛呈袋状,底径0.55米,深0.46米,灶膛内壁可见红褐色烧结面,厚约0.06米;灶门位于灶台南侧,宽0.24米。操作坑位于灶台南侧,平面呈椭圆形,东西长1米,南北宽0.72米,深0.28米,斜壁,平底。火炕东西长5.1米,南北宽1.6米,高0.22米。火炕内发现4条东西向折尺形烟道和一条南北向烟道,底面由东向西逐步抬升,长4.1~5.9米,宽0.12~0.24米,深0.15~0.3米,直壁,平底,烟道西部内壁可见红褐色烧结面,厚约0.01米,东部壁面残存烟炱痕迹;南北向烟道长1.2米,宽0.25~0.3米,深0.13米;烟囱位于主室东北角,平面呈圆形,直径0.42米,深0.78米。侧室位于正室西南侧,南北宽2.4~2.6米,东西进深2.5米。灶、火炕与主室形制基本一致,火炕内烟道由3条折尺形南北向烟道和一条东西向烟道组成,烟囱位于侧室西北角。居住面为灰褐色砂质黏土,致密,厚约0.01米,未见夯打痕迹。房址填土为浅灰褐色砂质土,较疏松,内含较多烧土粒、炭粒,出土遗物有泥质灰陶罐、盆、盘口沿残片及白釉、黑釉瓷碗残片等(图一○)。
  三、遗物
  出土遗物中陶器、瓷器占大多数,另有少量铁器、铜钱等。
  1、瓷器 以白釉瓷器居多,器类有以碗、盘、碟、盏、钵为主,多施白色化妆土,碗内底留支钉、砂堆支烧痕迹;纹饰以素面为主,有少量花卉纹、卷云纹等,技法为划花、篦划花、印花等;黑釉、褐釉瓷器较少,器类以碗、罐、瓶、盆为主。
  (1)白釉瓷器
  碗 28件。依腹部形态分5型。
  A型 8件。弧腹,略浅。标本H33∶2,灰色胎,圆唇,敞口,矮圈足略外撇,内底留有砂堆支烧痕迹,外腹下部留有旋削痕迹。内施满釉,外施釉及下腹部,釉色发青灰,内底有一平面。口径24.4厘米,底径7.2厘米,通高8厘米。
  B型 2件。曲腹,上腹斜直,下腹外鼓。标本F6∶3, 灰色胎,圆唇,芒口,口微敞,圈足略高,内底留有砂堆支烧痕迹。内施满釉,外施釉及圈足,足底刮釉,釉色青灰。口径24.4厘米,底径8厘米,通高9.6厘米。
  C型 5件。斜腹,上腹略鼓。标本H25∶1,黄色胎,尖圆唇,口微敛,下腹斜收,矮圈足,留有10个圆形支钉痕迹。内施满釉,外施釉及下腹部,釉色发木。口径22.8厘米,底径7.2厘米,通高8厘米。
  D型 4件。深弧腹。标本F6∶6,灰白色胎,圆唇,敞口,圜底,足底旋削略外撇,内底留有长条形支钉痕迹。内施满釉,外施釉及腹部,釉色直白。口径22.8厘米,底径6.4厘米,通高10厘米。
  E型 9件。曲腹。标本H15∶1,黄色粗胎,圆唇,侈口,圈足旋削略外撇。内施满釉,外施釉及下腹部,圈足外底施黑釉,釉色泛黄。口径19.6厘米,底径7.2厘米,通高8厘米(图一一,5)。
  盘 12件。依腹部形态分3型。
  A型 5件。曲腹,腹部微鼓。标本G4∶5,灰白色胎,芒口,尖圆唇,口沿微侈,矮圈足,足底外削。内施满釉,内底划花草图案,外施釉及腹部,釉色泛青。口径16.4厘米,底径5.6厘米,通高3.2厘米。
  B型 4件。弧腹。标本H32∶1,灰白色胎,尖圆唇,芒口,口沿外侈,矮圈足,足底外削。内满釉,内底印一周凹弦纹,外施釉及腹部,釉色泛青。口径17.2厘米,底径5.6厘米,通高2.8厘米。
  C型 3件。折腹。标本H27∶5,灰色胎,圆唇,侈口,上腹微曲,下腹折收。内施满釉,外施釉及下腹,釉色泛青灰。口径18.4厘米,残高3.6厘米(图一一,15)。
  D型 2 件。深弧腹,口微敛。标本F6∶2,灰褐色胎,尖圆唇,上腹微鼓,下腹斜收,圈足略高,挖足过肩。内满釉,留有支钉痕迹,外施釉及下腹,釉色明亮。口径20.8厘米,底径6.4厘米,通高6厘米。
  E型 1件。浅斜腹,腹部微鼓。标本H42∶4,灰褐色胎,圆唇,圈足略高,挖足过肩。内施满釉,有细碎开片,内底刮涩圈,外施釉及下腹,釉色发木。口径17.6厘米,底径4厘米,通高2.8厘米。   小碗 12件。依口部形态分4型。
  A型 2件。敞口,上腹微鼓。标本G6∶2,灰白色胎,芒口,尖圆唇,矮圈足。内满釉,内底印有一周凹弦纹,外施釉及圈足,足底刮釉,釉色泛青。口径12厘米,底径3.6厘米,通高3.2厘米。
  B型 2件。侈口,上腹斜直。标本H37∶1,灰褐色胎,圆唇,下腹弧收。内满釉,内底印有一周凹弦纹,外施釉及圈足,足底刮釉,釉色泛青。口径11.2厘米,底径4.4厘米,通高4.4厘米(图一一,9)。
  C型 5件。直口,深弧腹。标本G4∶4,灰白胎,芒口,尖唇,下腹弧收,矮圈足。内满釉,内壁划花草图案,外施釉及圈足,足底刮釉,釉色泛青。口径8.4厘米,底径2.8厘米,通高3.6厘米(图一一,8)。
  D型 3件。敞口,弧腹。标本H43∶2,灰色胎,尖圆唇,矮圈足。内满釉,内底留有2个三角形支钉痕迹,外施釉及下腹,釉色青灰。口径9.6厘米,底径3.2厘米,通高3.6厘米(图一一,18)。
  碟 2件。标本H43∶3,灰白胎,圆唇,敞口,浅弧腹,矮圈足。内施满釉,内底印有一周凹弦纹,外施釉及腹部,釉色闪青。口径12.4厘米,底径7.6厘米,通高2.4厘米(图一一,20)。
  盏 4件。标本G4∶2,灰色胎,方唇,敞口,斜直腹,矮圈足,足底外削。内满釉,外施釉及下腹,釉色青灰。口径11.2厘米,底径4.4厘米,通高3.2厘米(图一一,19)。
  钵 3 件。标本H46∶1,灰白胎,细腻,尖圆唇,口微敛,直腹,口沿下饰仰莲瓣纹,釉色闪青。口径13.6厘米,残高4厘米。
  盒 1件。 标本F4∶1,灰白色胎,子口内敛,芒口,上腹竖直,下腹折收,矮圈足。内施釉,内底刮涩圈,外施釉及圈足,足底刮釉,釉色闪青。口径12.4厘米,底径6厘米,通高6厘米(图一一,4)。
  盖 3件。标本H26∶5,灰色胎,直子口,宽折沿微上翘,弧顶。内不施釉,釉色泛灰。口径11.2厘米,残高2.6厘米。
  盆 1件。标本H15∶15,灰色胎,肿唇,敞口,上腹折收,外饰凸棱,釉色泛青灰。残高4.4厘米。
  (2)黑釉瓷器
  碗 6件。标本H39∶1,黄色胎,肿唇,直口,深弧腹,矮圈足,挖足过肩。内施满釉,外施釉及下腹,釉色漆黑明亮。口径12厘米,底径5.2厘米,通高6厘米(图一一,21)。标本G1∶2,灰褐色胎,圆唇,口微敛,弧腹,内壁饰铁锈花,釉色漆黑。口径17.6厘米,残高4厘米。
  瓜棱罐 3件。标本H43∶5,灰白色胎,圆唇,直口,高领,束颈,溜肩,鼓腹,矮圈足,足底刮釉。内壁留有轮制痕迹,双系对附于肩部,呈倒三角形,上饰多条竖向凸棱。腹部竖向扉棱8组,每组3条,扉棱处釉薄呈黄褐色,釉色厚重明亮。口径16.8厘米,底径9.2厘米,通高22.4厘米。
  罐 6件。标本H25∶4,灰白色胎,芒口,圆唇,敛口,矮领,鼓肩,腹微鼓,下腹底部折收,矮圈足,足底刮釉。内壁留有轮制痕迹,釉色黑亮,外饰铁锈花。口径11.2厘米,底径9.2厘米,通高16.4厘米。标本H18:4,黄色胎,圆唇,直口,高领,束颈,溜肩,釉色发暗。口径17.6厘米,残高5.6厘米。
  盆 5件。标本G6∶11,灰褐色胎,圆唇,卷沿,敛口,釉色发暗。残高7.2厘米。标本H15∶9,灰褐色胎,圆唇,窄折沿,深弧腹,沿面刮釉,外施半釉,釉色明亮。口径18厘米,残高7.2厘米。
  (3)褐釉瓷器
  碗 5件。标本H18∶10,黄色胎,圆唇,口微侈,曲腹,釉色发暗。口径20.8厘米,残高4.8厘米。
  盆 3件。标本H43∶29,黄色胎,斜方唇,口微敛,釉色发暗。口径27.2厘米,残高4厘米。
  瓶 1件。标本H40∶1,灰褐色粗砂胎,梯形口,方唇,细颈,溜肩,上腹略鼓,下腹略长,斜收,小平底。腹部布满瓦楞,釉色发灰绿。口径5.4厘米,底径6.6厘米,通高46.8厘米(图一二,5)。
  2、陶器 陶质以泥质灰陶为主,有少量夹砂灰陶、红褐陶,多为轮制。纹饰多为素面,有少量附加堆纹、水波纹、弦纹、抹光纹等;主要器形有盆、罐、瓮、瓦当等。
  盆 6 件,均为泥质灰陶。标本H25∶12,方唇,折沿,敞口,弧腹,平底略内凹,上腹饰一周按窝附加堆纹,下腹饰一周凹弦纹。口径90厘米,底径44厘米,通高30.4厘米(图一三,8)。标本F4∶20,宽斜折沿,圆唇,唇下缘略勾,沿内折棱较明显,内壁有抹光纹。残高12厘米(图一三,1)。
  罐 5件,均为泥质灰陶。标本H25∶9,厚圆唇,直口,竖颈,溜肩,鼓腹,下腹斜收,平底略内凹。口径18厘米,底径12.4厘米,通高32厘米(图一三,6)。标本H39∶12,圆唇,敛口,束颈,肩部对称饰泥条系。残高8厘米。
  瓮 7件,均为泥质灰陶。标本H18∶9,卷沿,敛口,圆唇,唇上缘略尖锐。口径28.8厘米,残高7.2厘米。标本G6∶18,内卷沿,直口,圆唇,高领,束颈。口径45厘米,残高9.6厘米。
  碗 2件。标本H35∶1,夹砂灰褐陶,方唇,敞口,斜腹,平底,内有烟炱痕迹。口径7.2厘米,底径4.4厘米,通高2.8厘米(图一三,4)。
  瓦当 1件。标本G4∶3,泥质灰陶,圆形,外饰联珠纹饰,内饰兽面衔环。直径11.7厘米,厚2.2厘米。
  器座 1件。标本F6∶16,泥质褐陶,喇叭口形器座,底缘外凸,器座下部有数个长圆形镂孔。残高5.6厘米。
  3、铁器 锈蚀严重,主要有铃、矛、刀、削、钉等。
  铁铃 1件。标本F4∶16,方形穿孔,弧顶铃身。残高4.4厘米。
  铁矛 1件。标本H27∶1,矛头圆尖,横截面为扁圆形,中部饰圆形钮,尾部为圆形銎部,残缺。残长24厘米(图一四,5)。   铁刀 1件。标本H33∶1,直背,弧刃,前端略平,后端残缺,柄部为细长条形。残长34.4厘米。
  铁削 3件。标本F4∶13,直背,斜直刃,前端略平,柄部略宽。残长14厘米。
  4、铜钱 20余枚,主要有元通宝、元丰通宝、景德元宝、绍圣元宝、熙宁元宝、大定通宝、皇宋通宝、正隆元宝等。
  四、结 语
  通过对该遗址出土遗物分析,可知瓷器与河北磁县观台窑第三期出土遗物的形制基本相同[1],如B型白瓷碗与观台窑ⅩⅩ型2式碗形制接近,D型白瓷碗与观台窑ⅩⅨ型2式碗相似,B型白瓷盘与观台窑Ⅺ型1式盘基本相同,黑釉双系罐与观台窑Ⅴ型2式罐基本一致。少量器物如E型白瓷碗与河北抚宁潘庄元代瓷窑址C型深腹碗形制一致[2],白釉器盖与天津静海谭庄子金元遗址H9∶10同类器物接近[3]。从出土的20余枚铜钱可辨年号分析得知,最晚的为金世宗的大定(1161~1189年)通宝,观台窑第三期年代为金代中晚期。综合以上分析,我们推测遗址年代大致为金元时期。
  此次发现的8座半地穴式房址是冀东乃至东北地区辽金元时期典型的生活居址。房址集中分布在发掘区北部区域,区域呈南北向长方形,南北长35米,东西宽15米;房址门道均朝南,个别房址一侧有倾倒生活废弃物的灰坑,房址前后相隔距离为2.5~5米,自北向南大致分4排,排列有序,聚集较为集中;其中有4座房址相互有打破关系,但根据房址形制和火炕、灶的构造,以及房址内出土遗物基本一致,我们推测这些房址应为同一人群先后居住。发掘、勘探情况表明,房址区域的北侧、东侧为遗址边缘地带,而发掘区西南侧为该遗址文化堆积较为丰富的区域,说明房址区域为当时古村落居址东北部一个相对独立的聚落;房址及周围灰坑内出土较多瓷器以及一定数量的猪骨骼,表明当时居民生活方式存在一定的农业定居因素。L1留下众多的车辙碾压痕迹,推测当时这条古路交通运输效率非常高,密度频繁,应为当时经济贸易往来、物资运输的重要交通道路。北宋时期宋使许亢宗出使金国,在行程录中记载:“雄州经燕山南麓大道通往金国,第十程为韩城镇五十里至北界清州。”[4]后冯各庄遗址南距韩城镇约7公里,L1的发现为寻找金元时期燕山南麓大道提供了重要线索。许亢宗奉使出使金国时,正当北宋灭亡的前三年,即宋徽宗宣和六年(1124年),金人按约将灭辽后的燕山南麓地区归还给北宋,北宋在韩城镇东25公里设置清州[5]。后冯各庄遗址所处区域当时应为宋金边界, F1、F3内灶膛内烧结面、火炕烟道烟炱痕迹较薄,说明人们在此居住的时间非常短,由于某种原因废弃,应该和当时所处区域战乱频繁,军事对峙的社会动荡环境有一定关系。
  L1是冀东地区金代考古首次发现的古路,是研究金元时期冀东乃至东北地区交通史的重要实物资料。此次发现的8座房址是近年来冀东地区保存较为完整的金元时期人类生活居住址,为研究冀东金元时期房址的演变以及聚落布局、周围生态环境提供了重要实的物资料。
  发掘人员:隆立新、崔淑红、徐小峰、
  徐永江、石守仁、安春明、
  刘 西、甄国新、张晓峥
  绘 图:徐永江
  执 笔:张晓峥、王春斌
  ————————
  [1]北京大学考古学系,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邯郸地区文物保护管理所:《观台磁州窑址》,文物出版社,1997年。
  [2]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 《河北抚宁县潘庄古瓷窑遗址调查简报》, 《华夏考古》2007年2期。
  [3]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天津静海谭庄子金元遗址发掘简报》,《文物春秋》2003年3期。
  [4][5]转引自尹均科:《北京古代交通》,北京出版社,2000年。
  〔责任编辑:张金栋〕
其他文献
【关键词】河北唐县;淑闾;东周墓葬  【摘 要】2006年5-9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在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建设中,对唐县在淑闾遗址的三座东周墓葬进行了发掘。墓葬保存完整,出土遗物种类较多,为冀中地区东周时期考古研究增添了新的资料。  淑闾遗址位于唐县高昌镇淑闾村西至唐县城北的一座兵营(汽训队)之间,向南延伸越过村西南的唐河灌渠。2006年5-9月,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建设,河北省文
期刊
【关键词】古人骨;年龄鉴定;蓟县;桃花园墓地  【摘要】对于体质人类学和考古学来说,“提高人骨年龄鉴定的准确度”是一个重要的且急需多学科共同探讨的课题。本文介绍了目前国内学术界常用的两种年龄判定方法,结合天津蓟县明清时期人骨的年龄鉴定工作,提出仅仅用牙齿磨耗来鉴定年龄是存在一定偏差乃至错误的,因此建议在以后的年龄鉴定过程中,使用多个鉴定指标做出的校正值是比较稳妥的。    对于体质人类学和考古学来
期刊
【关键词】山西偏关;楼沟遗址;龙山时期;房址  【摘 要】山西偏关楼沟遗址地处晋西北、陕北及内蒙古中南部交接地带,2011年为配合基建工程进行了考古发掘,共发掘房址5座,灰坑3座。该房址是目前在该区域内发现的室内面积最大的房址之一,为研究该区域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提供了新的资料。  楼沟遗址位于山西偏关县楼沟乡楼沟村东南约1公里的杜家峁南坡上(图一),南北长60米,东西长120米,面积7000
期刊
1989年春,汤原县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下乡进行文物普查时,根据当地农民提供的线索,发现一座已被破坏的古墓葬(编号M1),并追缴回部分出土遗物。现将这次调查情况简报如下。  一、地理位置  该墓位于黑龙江省汤原县振兴乡新城村南侧,东距松花江4.5公里,西南距古城村3公里,东北距民主村3.5公里(图一)。地理坐标为:北纬47°08′,东经130°43′,海拔高度为75米。现地表面已开辟成为耕地。  二
期刊
【关键词】北京;清代;恭勤夫人;谢氏茔园;形制布局  【摘要】2010年9月至10月,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对北京大兴区黄各庄恭勤夫人谢氏茔园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清理出围墙、甬路、朝房、大宫门、圆亭、二宫门、祭台、月台等遗迹及石牌楼、功德碑、华表基础,使我们对茔园的建筑形制、构造特点及建造年代都有了明确的认识,为下一步实施保护规划及修复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2010年9月至10月,为配合恭勤夫人
期刊
【关键词】北京;民国时期;陆徵祥;家族墓庐;题刻  【摘 要】陆徵祥家族墓庐位于北京西城区百万庄大街,其建筑风格中西合璧,以西式为主。墓庐中的名人题刻在近代文物中独此一例,包括清末帝溥仪及民国时期的政界名流等,一方面反映了陆徵祥本人的政治身份及地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民国时期的书风及特点,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及文物价值。  一、墓庐概况  陆徵祥家族墓庐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8号院内,现为中国人民
期刊
[关键词]山海关;长城修复;瓮城遗址;保护展示  [摘要]本文以山海关关城西門、北門瓮城遗址的考古清理工作为依据,详述了西門、北門瓮城的形制及现状,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及展示构想。    纵观千古城池攻防,城門实为最薄弱的环节,无论外敌强攻或巧设诈术,还是内奸反叛,皆通过城門得手。而瓮城的建造一举将这个薄弱环节变为易守难攻之地。瓮城,又称月城、曲池,是古代城池中依附于城門,与城墙连为一体的
期刊
【关键词】河南巩义;唐墓;唐三彩;器物组合  【摘要】2005年12月,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巩义城西变电站唐墓M17进行了发掘,该墓的随葬器物有陶器、瓷器、铜器三类,陶器组合明显由两套组成,但是每套又不够定额,合起来个别器类又超出定额,这在郑洛地区唐墓中是不多见的现象。    2005年12月,巩义市电业局在城西22公里的李沟村东麦田里建变电站一座,巩义市文物钻探队对20亩的征地范围内进行了文物
期刊
[关键词]满城汉墓;铜组合器;用途  [摘要]满城刘胜墓出土的一套由三足器、平底、承盘、龙柄勺组成的铜器,在汉代墓葬中尚属首见,对其用途有药用冷却器、灯具、温酒器等不同的说法。本文通过对其器型、结构、保存状况等的考察分析,认为这几种说法都显牵强,但在没有更多的考古材料和文献记载印证下,对其定名和用途尚难下定论。    河北满城陵山刘胜墓出土了一套由三足器、平底皿、承盘、龙柄勺组成的铜组合器(图一、
期刊
【关键词】北京;房山;唐代;墓葬  【摘 要】2010年12月,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在配合轨道交通房山线长阳镇站七号地块建设中,发掘清理唐墓一座。墓葬为长方形竖穴砖室墓,由墓道、墓门、甬道、墓室等组成,出土随葬品主要有执壶、陶罐、釜等。该墓形制具有地方特色,为研究北京地区唐代墓葬的形制和结构提供了重要证据,为今后研究唐代的社会形态及丧葬习俗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北京长阳唐墓位于北京市房山区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