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摘要]“西南—南京”的对抗模式是20世纪30年代“地方—中央”对抗中最具典型意义的,而西南政权内部又是一个充满着矛盾的联合体:一方面因政治取向基本相同、利益上有互相依赖关系而结合,另一方面又因政治目标与策略的不同而相互争斗。这种既联合又斗争的复杂关系在国民党派系斗争中颇具普遍性。当前新史料的发掘为深入考察西南政权内部的结构提供了可能性,相关的分析能深化对国民党派系史的认识,进而推动民国史的研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西南—南京”的对抗模式是20世纪30年代“地方—中央”对抗中最具典型意义的,而西南政权内部又是一个充满着矛盾的联合体:一方面因政治取向基本相同、利益上有互相依赖关系而结合,另一方面又因政治目标与策略的不同而相互争斗。这种既联合又斗争的复杂关系在国民党派系斗争中颇具普遍性。当前新史料的发掘为深入考察西南政权内部的结构提供了可能性,相关的分析能深化对国民党派系史的认识,进而推动民国史的研究。
[关键词]胡汉民;西南政权;广东实力派;陈济棠
[中图分类号]K26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942X(2007)01—0019—09
其他文献
[摘要]土地制度是一个时代命题。在20世纪的中国,以土地私有制为主体和以土地公有制为主体的两种土地制度的对峙与冲突是土地制度变迁中的两条主线。而延续千年的平均主义传统原则和多元复合的土地所有制结构成为其贯穿始终的重要特点。究其原因,主要是路径依赖、国家设计和集团博弈合力作用的结果。20世纪中国土地制度独特的变迁轨迹有力地说明,农民意愿与国家决策之间的平衡仍是土地制度变迁的重点之一,而“公平”、“平
我国古代的藏书文化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至唐宋时期,逐渐形成了官方藏书(公藏)、私家藏书、书院藏书、寺观藏书四大系统。就官方藏书而言,西汉以前,主要是指皇(王)室藏书。至西汉,最高统治者通过广开献书之路,建藏书之策,“外则有太常、太史、博士之藏”,“内则有延阁、广内、秘书之府”,始有皇室藏书与中央官府藏书之分。但直到唐代,皇室藏书同中央官府藏书在藏书机构、处所、服务对象等方面,没有严格的界
社会救济作为一种以经济手段解决社会问题的制度安排,是在民间慈善互助活动以及官方赈灾济贫活动的基础上,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而不断进行选择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社会救济的实践活动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但在中国漫长的古代社会,社会救济的基本理念主要源于儒家及佛家宣扬的慈善观念,在这种理念基础之上的社会救济偏重于爱民、怜民、养民,尽管这种救济活动源远流长并产生了丰厚的救济思想,但终究不能将社会救济活动导人
文化视野下的跨世纪寻踪 ——纪念郁达夫诞辰11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富阳召开 陈力君 李杭春 2006年12月6日至9日,由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中国现代文学馆、浙江大学、北京大学等承办的郁达夫诞辰11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富阳举行。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以“传统与现代——郁达夫与20世纪中国文学”为中心议题,从不同角度对郁达夫的生平与婚姻、文化人格与文学风格、古典情结与现代气质、文学创作与文学
明代(1368—1644)是科举取士鼎盛期,二百七十余年间,自洪武四年(1371)始开科取士,之后中辍12年,洪武十七年(1384)重开科举试、洪武十八年(1385)殿试,其后大体上每三年举行一次科举试,未曾间断,共开科89榜,取进士24595人。其中洪武十八年乙丑科因其进士题名碑被永乐帝朱棣下诏仆倒毁坏,殃及《洪武十八年登科录》失传,故而该榜472名进士在清李周望创编的《国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明
宽泛地说,塞尔哲学的所有内容都属于行动哲学。熟悉他哲学的人都知道,他是从言语行为理论开始他的哲学生涯的,中间经过心智哲学意向性理论,辗转到社会哲学集体意向性。所有这一切都可以说是对有意向的人类行为的诠释。但从狭义上说,他的行动哲学研究的行动特指自发自愿的、有意向的个体行为。这种行为不等同于身体动作,因为同一类型的动作可以表示不同种类的行为。同样,同一种类的行为也可以用不同的身体动作来表示。这种行为
朱 适 陈红民译 [摘要]用国际化视角研究现代中国的观点,在过去几十年的大部分时间里不为西方史学界主流所认可。事实上,在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国家的诞生过程中,中国已经融人全球体系当中。自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后,与更为宽广的世界的相互作用往往以决定性的方式影响着中国的发展面貌,正如中国在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一样。如果不是特别注重从国际化的角度来考察,简直无法正确地理解现代中国史。要研究那个时
统观新时期文学研究现状,有人称之为“主义盛行、思潮迭出、流派纷呈、术语爆炸”,有人形容为“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三五天”,如今已成“复调和声、众声喧哗”之势。然在其由封闭趋向开放,由一元趋向多元的发展大势中,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当下的文学研究已在很大程度上为文化研究所替代,于是引发了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文学研究正在越来越远离文学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应先审视这些年来文学研究的变化轨迹,而要审视文
“老师”一词颇不寻常,它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作为人称,和姓名一起使用,既可以近指,如一句平常的招呼语:“王老师,你好!”也可以远指,如“王老师去上海了”。“老师”和“教师”一样,还可以用于指称一般的教育工作者,如“老师应该爱护学生”;或某一教育工作者群体,如“我们学校的老师很严格”。不过在这种用法中,似乎“老师”更加口语化。大凡可以使用“教师”一词的地方,也可以用“老师”取而代之。然而称“王
滥觞于神话故事的文学写作一直与历史叙事有着密切的姻缘关系。在小说家亨利·詹姆士看来,小说就是历史,这是“我们可以为小说所作的唯一的(对它公道的)概括性的描述”。但这一看似清晰的命题,在当今各种思潮的冲击下显得暧昧不清。从前现代的“文从于史”到后现代的“史从于文”,文史边界的不确定性使这一话题的讨论至为艰难。但对于文学创作来说,这不是单纯的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在的现实问题。在文学书写中,有必要重新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