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世界不是平的》 [英]简世勋 著 于展 译 中信出版社 2019年2月出版 本书尖锐地指出:一直以来,虽然为全球化摇旗呐喊的人很多,但是技术进步并不能决定全球化,因此世界肯定不是平的,也不可能是平的。作者认为,全球化并不是在真空中发生的,全球化也并不是一条单行线,如果无法适应新的全球经济、金融与政治现实,全球化的前景就会混沌不清。只有经济、市场和资本的全球化,远远不够;“二战”后建立
其他文献
[日]大前研一著 姜建强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年2月出版 在东亚率先经历了发达国家阶段的邻国日本,其发展动态对中国来说,既是经验,也是教训。如今日本的年轻一代已不再具有父辈身上的拼搏精神,整体出现了“低欲望”的趋向。崇尚简朴的日本品牌的相继诞生,也是一個明证。“低欲望”的潮流对一个国家来说是福是祸?如何应对?本书也许能够给我们一些启发。
一张纸对折30次之后有多厚? 【哲理的故事】 爱因斯坦小时候尽管学习成绩不是很好,但非常爱动脑筋,经常想到一些别人不容易想到的问题。 一次,老师教学生们叠纸鹤。正当大家都忙着的时候,老师却发现爱因斯坦趴在桌子上。老师开始以为他在偷懒,于是上前询问。爱因斯坦抬起头问道:“老师,您知道一张纸的厚度吗?”老师说:“这个很好测量啊,你先测出100张纸的厚度,然后除以100不就得到每张纸的厚度了吗?
比利时是个很奇怪的国家,它于1830年10月4日独立,立国还不到200年。而它的独立既不基于同一民族,也不基于同一理想,本国各个族群之间还经常爆发内讧,甚至将这种内讧都闹到了足球场上。但奇怪的是,这样一个国家不仅一直保持著存在,而且还活得很好,其军工、商业、文化自立国以来都名列欧洲前茅,经历两次世界大战依然屹立不倒。这样一个奇迹何以发生呢? 比利时位于欧洲三大强国的夹缝中,与法国、德国相邻,与英
邓小平接替周恩来与日方会谈,推动 签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自1972年中日恢复邦交正常化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签订就摆在了两国政府的面前。1974年8月15日上午10时,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新疆厅,会见了以竹入义胜为团长的日本公明党第四次访华团。当时周恩来正在住院,所以委托邓小平负责接待,这也是二人的第一次见面。 正式会谈开始后,竹入说,日中复交快两年了,如果可能的话,还是早
厦门市律师行业党委紧密结合律师行业特点,自觉将党建工作融入到全市律师行业发展大局中谋划、推进、检验,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着力构建党建与发展统筹推进新机制,探索出一条“五位一体”党建工作特色之路,助推律师事业新发展。一、着力构建垂直覆盖、权责明晰的组织领导体系 健全完善律师行业党建工作定期研究、责任清单、领导挂钩、项目管理等制度,着眼全局,努力做好顶层设计。一是搭建党建四级网络。成立厦门市律师行业
笛子拜箫为师。 箫说:“我取材于竹头,你是竹尾,论年纪、辈分、经历,我都高過你,我的确有很多地方值得你学习。” 但笛是笛,箫是箫。 笛子苦学了三年,不但没学会箫低沉凄美的曲调,连他自己本来拿手的嘹亮轻快的吹法也忘了。 (摘自《自然箫声的微笑:〈庄子〉解谜》)
《中国巨变:地球上最伟大的变革》 人民出版社 2019年9月出版 中国的变化引起了世界上原创观点之间的重要辩论。当前,世界面临着经济增长乏力和全球分裂加速这双重危机,西方世界对于这种变革应對乏力,但是中国通过传统哲学来理解变革的本质却能够经常性地更新自己,从而能够获得赢得未来的能力。该书认为,现在是时候“看中国”了,中国在应对和管理变革方面提供了新的路径,这是中国成功进行经济转型的关键所在。
1949年开国大典后仅几十个小时,苏联和中国先后宣布与对方建交。这其中,一位名叫谢尔盖·列昂尼多维奇·季赫文斯基的苏联外交官不仅在10月1日当天登上天安门城楼观摩开国大典,还有幸成为中苏两国建交的幕后“传言人”和“见证者”,并在此后几十年中为中苏、中俄友好关系做出许多贡献。不久前,季赫文斯基生前回忆录《重返天安门》问世,书中如数家珍般回顾了这些重大历史事件的细枝末节,令今天的我们面对70年前的往事
王石“柔和”了 王石不缺关注。长久以来,外界对他的评价呈两极化:称其“真君子”、拥有自由意志的英雄者有之,指其虚伪吝啬、谈恋爱不务正业者亦有之。 1月23日的一场210分钟的个人演讲汇聚了众多目光,他们怀着同样的疑问:沉寂一年多后,此时的王石要说些什么? 与预期不同,王石让人们记住的却是他的眼泪——在演讲现场公开对父母与女儿表达爱时,他两度哽咽。 “生命源起,反思人生应该更多去表达爱”,这
中央提出“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是当前我们做好经济工作、保障稳定的重要方面和主要内容。而在这“六个稳”中,“稳就业”被放在了首要位置。当前我国面临怎样的就业形势?如何看待如此强调就业的重要性意义?“六稳”的顺序安排具有哪些深刻的政策含义?稳就业需要处理好哪些关系?如何做好“稳就业”?针对这些问题,本刊特约记者专访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原会长、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员宋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