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学音乐教育中的“音”与“乐”

来源 :出国与就业·就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xl_cqm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音”与“乐”的两方面入手,针对中学音乐教育中的现状,着重探讨了中学音乐教育中的“音”与“乐”两方面的作用及相互的辩证关系,通过实地调查所取得的大量数据,着重分析研究了中学音乐教育中课堂教学中人们常忽视的非常关键性的总量。通过研究调查,分析其中促进教学进程、平衡发展的重要环节,进而总结出课堂教学的平衡规律。本文的论题,对于调动教师们加强和改革教学积极性有很大的帮助,对于克服学生厌学和倾斜的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中学教育;音乐;音与乐
  
  引言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中学音乐教育中,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以及中外各种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这一切都不外乎不断地寻找中学音乐教育中的平衡,这种有无规律呢?又是怎样相互作用的?其实平衡并非无规律而言的,而是有规律可循的。
  本文将从“音”与“乐”两方面入手,针对中学音乐教育中的现状,着重探讨中学音乐教育中课堂教学的平衡规律,平衡迅速发展重要环节,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两者之间的辩证统一。
  
  1.音乐教育中的“音”
  
  大自然中的一切声响都是音,声音是音乐的物化手段,但是杂乱无章的声音并不能实现音乐。通过振动人听觉器官闯入大脑神经系统,然后引起大脑皮层的兴奋,并刺激肌肉的紧张或松弛,促进血液循环,影响心脏跳动的节奏,并调节身体各部分。音可以分为乐音和噪音,我们通常所指的音多指乐音,它可以令人轻松感到舒适等。而噪音给人以不安,加剧紧张。
  1.1 “音”的特殊性
  这里所指的“音”的特殊性在于“音”是由课堂上一切教学方式、方法等所构成的,并非人声或乐器构成的。它的施动者是教师,而承受者是学生,课堂教学中的“音”从第一刻起就开始发生作用,课堂教学方式可以多样,也可以单一,但其内容都是综合的,其中有:知识、概念、理论的教授,歌曲的学习,乐曲的欣赏所构成。一堂课可以欣赏乐曲,但并不能单一地欣赏而不讲授与其相关的乐理知识。现今中外教学方法丰富多彩,如日本的铃木教学法,我国启发式教学等等。在由这些教学方式,方法等综合而成的课堂教学刺激作用下,不断作用于学生大脑并引起大脑反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是一直存在的。
  “音”按其对大脑的作用的不同反应可以将其分为良性刺激和非良性刺激两种,在良性刺激的作用下,可引起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更为主动和积极地求知。外部表现为:学生课堂上主动提问、积极思考、情绪较为高涨,课堂气氛好。相反,非良性刺激的作用下可抑制学生大脑兴奋,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有一种厌学情绪伴随产生。外部表现为:学生反应迟钝,课堂开小差,讲话和睡觉等,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得很吃力。
  1.2 “音”的必然性
  “音”在中学音乐教育中是必然存在的。音乐同语言一样,都通过声音传递信息,语言要通过大脑发射给唇、喉、舌等诸器官,然后感知音的高低,强弱变化,最后才能掌握一个语种的语感,音乐和它一样,大脑的反应很重要,在开始接触一些不熟悉的音乐时,只有通过音响才能使谱面形象化、生动化、并加深脑中的印象。在课堂上,学生通过对于音响(钢琴、歌曲、乐曲等)理论知识、视唱、节奏的不断刺激,来加深和巩固脑中的印象,才能进一步加深自己的感受力,并提高自己的积极性。
  1.3 “音”的综合性
  人们在谈到音乐时,总将其冠上一层“感情色彩”。许多人都认为音乐是纯感官的,只是因感觉而存在,其实音乐固然是刚性的,但更可以用理性作为基础。音乐是五彩缤纷的,其情感表达可以是:忧伤、欢快、豪迈、激昂向上等,则可以从众多的表情术语中了解到,音乐课更是一门综合的课程,它并不单以歌唱、歌曲欣赏、乐理知识等方面单一构成,而是综合构成的。中学音乐课上固然有单一课,但其内容仍然是综合的可变的。当“音”充分作用于人脑,给人以美感,这种美感仍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综合而成的。例如在欣赏贝多芬的《命运》的时候给学生讲的不仅是选录的急迫性,乐曲的紧迫感,更让人体会到命运敲门的急促性,和命运抗争的情感,这都非单一化的。
  1.4 “音”的目的性
  “音”目的性很集中,虽然“音”可以通过让学生学习理论知识,进行视唱练习或学习歌曲等来综合形成“音”,并由“音”施于学生,但这种刺激最终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提高其审美意识,让其变被动为主动求知。中学生的情感非常丰富,他们最初在感受的到音乐的时候,大都源自于自己内心真实情感的流露。在调查情况表一中所了解到喜爱音乐和细化音乐课之间的学生的比例悬殊。为何一字之差会引起如此大的反差?学生们反应的问题在于音乐课太枯燥乏味,不感兴趣,这都是学生真实情感流露。情感不反应本身而反应客观事物和人之间的关系,它是一种心理体验,是易变的。在这种易变性的作用下,学生容易改变原来的思维方式,变得不客观和容易感性地看待客观事物,教师在讲课时要注意学生的情感,并且千方百计有意识地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这都是“音”的目的性所决定的。其中片面地强调“音”的某一方面都是不正确和不完善的。在中学音乐教育中与教育学脱节的很大原因就在于忽视了“音”的目的性,就其目的性而言,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音”的承受者,目的性的集中体现对象。
  1.5 “音”的重要性
  “音”其实是一种信息的传递过程,“音”作用使得音乐课成为可能,如果没有“音”的传递,所谓的音乐课是不可能的,教师传授知识并非单一进行的,更需要发展学生的智力,那么集中各种课堂教学方式、方法于一身的“音”将更加清晰和有目的地去执行良性刺激的不断作用。可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产生浓厚的兴趣,在不断获取“音”的同时,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和审美意识,更有利于学生的音乐修养的提高,有助于教学的轻松进行,促进了学生音乐禀赋的成长和智力的发展。当然其中教师应该积极主动调用一切可以调用的方法,来加强良性刺激,减低非良性刺激的作用。
  
  2.音乐教育中的“乐”
  
  乐之古意有闻:“乐、五声八音总名”(清。段玉裁说文解字)人们常将乐器与其理解为五声调式说产生之旋律,而乐的本意始终未获解,在古文里常将“乐”通“悦”,意思是就愉快、高兴,与情感密切相关。
  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乐”则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反馈信息,反馈是传播过程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可以使教师监听学生对于音乐信息的反应,教师发出信息后形成刺激,学生为承受刺激者,影响学生的“音”都为信息,反馈信息可以表明学生是否理解和接受,它同“音”一样,从第一刻开始起就已经产生,“乐”的发出者为学生,承受者为教师。
  2.1 “乐”的多样性
  现代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不同水平和性质的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有不同的影响,这里所谓的动机,即指激励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动因。学生的动机其实是最重要的因素,而学生的学习动机又是与学习兴趣密切联系的,兴趣是发展智力的活跃因素,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学习动机,他们感兴趣的程度、范围、稳定性等方面都不一致。大部分的学生对于乐理知识,视唱练耳等抽象性较强的理论知识存在一定的排斥心理,在课堂上对于这一部分知识的反应通常为:不明白、听不懂,不感兴趣等。这些反应集中在某时间段里面让学生产生对单一方面或多方面不同程度厌学情绪。兴趣根据其不同的范围和性质有多种种类。如根据其效能可以分为积极兴趣和消极兴趣,根据其维持时间的长短可以分为稳定和不稳定(短暂)的兴趣,学生不同的兴趣决定其学习态度的不同,巴浦洛夫曾将兴趣视为增强紧张度,引起大脑皮层活动的因素。教学中的乐可以表现为感兴趣的程度不一、接受程度高低 、理解程度的深浅等。这些不同的表现充分体现了“音”在不同学生脑中的反应。“乐”的多样性,更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安排和高速课堂教学,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力。
  2.2 “乐”的易变性
  “乐”除了具有多变性,还具备易变性。在相同的“音”的作用下,学生会有不同的“乐”产生,教学中,都会在某一时间采用不同的“音”施加于学生,而这种“音”伴随产生的“乐”是不一致的,如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歌曲时,有的学生会略感兴趣,当伴随对歌曲的理解加深后,学生会表现出开始熟悉并慢慢进入状态,但是有的学生会以相反的“乐”表现出来。学生可能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保持“乐”的进行,但是影响“乐”的因素,学生的情绪波动,时空变化,学生间的相互作用等等,都会对“乐”造成相当大的影响,使“乐”具有相当大的易变性。
  2.3 “乐”的倾向性
  “乐”的最大特点在于其具有明显的倾向性,人有不同的倾向需要,饥饿的人倾向于食物的需要,口渴的人倾向于对水的需要,教学过程中也是这样,不同的学生对于求知有不同的倾向的需要,当然这种需要是来自其内部兴趣的需要,而非短暂的,一时冲动的需要。现代学生中有一种明确的倾向需要,在如今商业炒作和包装下,明星偶像的崇拜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对于这种倾向在课堂上引发的对“音”的排斥。究其根本在于学生没有正确的学习动机和这种错误的倾向导致学生无法建立正确的审美观,没有一定的鉴赏能力,这种现象多出现于中学阶段,随着学生提高自身的音乐素质逐渐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这种错误的审美观也会自动地恢复常态,现代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对不断向他们提出的符合实际的教学要求,心理上会不断地唤起需要,这不断唤起的新的需要与原有的心理水平和心理状态之间构成了矛盾,其矛盾的过程也是学生心理的发展过程,这一矛盾的运动就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动力,使学生心理上不断唤起新需要是重要的一步,这种倾向需要反映了社会和教育的要求而引起的一种追求和意向,它可以有欲望、兴趣、情感、意志、信念等多种心理需求活动形式来体现,这种倾向性反映其需求,只有在教师积极诱导之下为不断通过“音”的良性作用下,学生的心理水平才能通过量变和质变不断平衡协调发展。
  2.4 “乐”的重要性
  反馈在教学中时必不可少的,在学生处收到的肯定和否定的信息,则在反馈中最直接的信息源,它使教师得以评估、巩固或改变其课堂行为,反馈包括乐于接受意见,和包括对意见作出反应(乐于改变或采取行动),这些反馈信息是可以用语言描述的,也可以是非语言行为,或为任何性质的行为来表达,教师必须通过控制“音”来观察学生对于“音”作出反应,才能确定“音”是否导致其需要反应。
  “乐”具有不可比例的优点,根据一项可靠研究列维特和穆勒(1957)发现,随着反馈数量的增加,信息的接受也更为准确,并由研究中得出两大发现:1、传播以精确性随反馈数量的增加而增加。2、执行任务的信息心随反馈数量的增加而增加。他们的研究可以在中学音乐教育中“乐”为课堂教学带来了好处,教师能更准确地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心,当然带给学生信心是需要花费时间的,同时教师应该正确控制。因为常常“乐”都可能提供一种复杂的情况,教室要不断分析判断和寻求解决途径,有时忽略和阻止“乐”的产生似乎更变得便捷一些,尽管如此,“乐”在检测工作方面是非常有必要的。
  
  3.“音”与“乐”的关系
  
  3.1 “音”与“乐”的相互作用
  “音”与“乐”是存在于课堂教学中的两对作用力,他们相互间进行的转换和协调促进教学,让教学平衡发展,如图1所示两者如何相互作用:
  如图1所示,教室通过“音”作用于学生大脑,相同的音作用于不同的学生大脑会产生良性和非良性的刺激反应,当信息反馈到教师这个过程便是“乐”的相互作用,教师在收到之后,在分析与协调的同时,再来进行“音”的作用的过程,这样“音”与“乐”不断地往复循环,课堂教学才得以进行,这种过程的平衡是课堂教学平衡迅速发展的重要保障,但是如何做到平衡呢?
  课堂教学中,“音”作用的过程虽然是持续的但是也应该张弛有度,有吃力的地方也有轻松的地方,有起有伏,有高潮也有低潮,是一个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如图2所示:
  坐标中,t表示课堂时间,N表示“音”的作用的强度,曲线表示课堂中“音”的作用分布情况,BDFHJ表示课堂教学重难点,“音”的强作用点,其他几个位置“音”仍然持续作用,但不及前面几点,则根据波浪式教学法设计的“音”作用图示当“乐”作用于“音”作用情况平行或基本平行时候,则达到了教学中的平衡,让课堂教学更为轻松。
  3.2 “音”与“乐”的辩证统一
  “音”与“乐”是辩证统一的,是矛盾的两个方面。
  首先,唯物论认为:存在决定意识,“乐”其实是一种心理活动,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形成的主观印象,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对“音”产生不同的“乐”,课堂上客观存在的“音”决定着学生产生的“乐”,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由于社会环境十分复杂,学生在反映客观社会环境中形成的内部状态也是十分复杂的,其中有许多积极因素,也有某些消极因素,这些因素在学生身上会有不同的情况和表现。教学中的“音”能直接影响“乐”,“乐”是“音”的直接效果,良性刺激可以让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尤其对中差生兴趣培养有作用。“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为中差学生的心理发展往往有严重的倾斜和失衡。
  其次,事物处于不断变化与运动发展中的,是由事物内部矛盾斗争所引起的,“音”与“乐”从一开始便是不断相互作用和变化的,当“音”处于持续状态时,“乐”相对而言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持续状态,若“乐”在某种时候可表现为不好的信息时,教师将运用“音”的调整加深刺激,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保证教学的平衡。
  最后,事物的发展是有阶段性的,是由量变到质变不断发展的,课堂教学中,当“音”开始作用时,随之产生的“乐”也是一个不断上升的过程,不能希望教师给学生的“音”,学生能一次性理解,应当允许学生有一个逐渐认识的过程,“音”的过程是为了更好地传授和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苏联教育家加涅林说:“教学不仅仅是获得知识的过程,而且是智力发展的过程”,知识的传授与智能的提高密切结合,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有层次地发展,“音”作用使之产生“乐”,数量不断增大,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有助于智能发展,而智能发展之后可以让学生系统学习更多的知识,更好地接受“音”的作用,产生有利的“乐”。
  
  4.几点建议
  
  在“音”与“乐”的发展过程中应该注意:
  4.1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确保“音”与“乐”正常互动
  在“音”与“乐”的过程中情感的力量在教学中往往起着很大甚至决定性的作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融洽关系能营造出更好的教学气氛,这使得良性刺激的作用可以不断加强。“音”与“乐”的互动过程变得更加轻松和活跃。
  4.2 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鉴赏能力,因材施教
  针对目前学生对于流行音乐的倾斜,教师应该因势利导,从旁引导,不要横加干涉和打击,流行音乐有其利弊,教室根据其特点并结合课堂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其音乐素质,让学生能感受辨析音乐的好与坏,不要在学生怀有厌学情绪的情况下强迫其接受“音”的作用,这样是毫无意义的。当然其中需要教师更加系统地把握教材,从实际出发,不要让学生感到纯理论化的音乐,无实用价值,要充分发挥学生认识主体的作用去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5.结语
  
  本文从“音”与“乐”两方面来探讨中学生音乐教育的现状,着重分析研究中学生音乐教育中课堂教学中人们常忽视的非常关键性的问题,通过调查研究和分析比较,寻求一种平衡和保障课堂教学平衡迅速发展的规律。“音”与“乐”强调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摆脱“教师中心论”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把握学生各方面的情况,调动学生积极性和能动性,将“音”与“乐”合理运用于课堂教学,将两者之间相互作用持续平衡发展,对于调动教师加强和改革教学积极性有很大帮助,对于克服学生厌学和倾斜的问题,调动学生积极性,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有很重要的作用。在“音”与“乐”的往复过程中,相信中学音乐教育一定有新的开拓与发展,而对21世纪的素质教育,定会发挥出强大的动力,促进素质教育更大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许雄等.当代课堂教学传播[M].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
  [2]北京龙潭中学课题组.启发式教学研究与实践[M].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
  [3]沈思义.当代教学方法(上册)[M].中国物资出版社.
  [4]张星点.浅谈音乐的最高目的的存在价值[J].人民音乐,1989.
  [5]吴军行.倾斜暴光担忧[J].人民音乐,1989,(9).
  [6]徐行效.个性心理与声乐教学[M].四川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内部教材.
  
  作者简介:黄莉,女,文学学士,乐山师范学院音乐系讲师,从事声乐、合唱、表演等方面的研究。
其他文献
2008年“5·12”汶川地震以来,汶川、绵竹等地不断遭受着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的伤害.本文以绵竹市清平乡为研究区,重点从地质条件、气象水文条件、高程条件、坡度条件、坡向条
利用政府财政资金投资运营污水处理厂,园区的废水和污泥可以实现集中处理,便于执法部门的监督和监管,企业按废水中COD浓度向污水处理厂缴纳排污费用,减轻了治污的负担。柯桥区纺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国意识形态》一书中充分论证和描述了历史唯物主义,论述了人类解放的问题,总结和总结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本文将从唯物史观的前提出发,简单分析我所
2015年11月16-17日晚,国家大剧院戏剧场连续上演了两场中国音画乐舞《清明上河图》情景音乐会,演出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音乐会后,无论是在现场还是在其后的专题研讨会上,许
【摘要】农村教师素质提高难问题成为制约新农村教育发展的瓶颈。教师专业发展的实现既需要依靠政策、制度等外塑性的推动,更需要主体内生性的态度和行为做出恰当的回应。激发农村教师内在的发展动力,塑造促进教师发展的文化氛围尤为迫切。农村课程资源的开发、农村教育的特殊性呼唤教师协作文化的建构。  【关键词】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协作文化    教育部长周济在《中国教育报》(2008)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
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已经越来越迫切的需要对税收体系进行调整,税收领域实行“营改增”政策之后,将会对建筑企业的税收更加科学合理,增值税,仅仅对建筑企业的增值部分进行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构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对当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的研究,结合调查所获得的资料,为促进农村公共文
《报告》提出,发展电子商务未来应注意以下几点:政府发挥职能作用,完善发展环境;推进企业两化融合进程,促进企业电子商务集成创新;强化专业人才培养,借助网络优势加速人才的交流和管
文章主要分析了儿童自卑、焦虑、孤僻、暴力倾向等不良心理倾向的成因,家庭教育是儿童性格形成的关键,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人格以及治理发展.在儿童成长过程中
基建工程项目的物资采购成本控制是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降低建筑单位的成本支出,具有重要意义.要使得工程项目具备强劲竞争力,就应该改变传统思想,建立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