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语文教学的现状是不尽如人意的,尤其是农村中学,甚至可以说是处于一种贫困状态。这是摆在每一位语文教育工者面前不可回避而且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具体表现在:①重读写,轻听说。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使四种能力不断交替变换,循环往复,才能促进知识的深化和巩固,促进学生读写、分析、表达能力的不断提高,升华学生的语文素质;②重课内,轻课外。语文课很有必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甚至课堂内也应多开设些活动课,以便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强烈欲望,从而让学生主动自觉的把语文学习变为内在需要。这样,学生既可以轻松的获得丰富的知识,也可以获得情感的陶冶,更能促进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农村中学 语文教学 现状 具体表现 思考
我国语文教学的现状是不尽如人意的,尤其是农村中学,甚至可以说是处于一种贫困状态。这是摆在每一位语文教育工者面前不可回避而且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如果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的话,那么语文教师就是这顶桂冠上的明珠。有人用"顶上碓窝耍狮子――费力不讨好"这样的歇后语来作形象的概括,由此可见,这颗明珠是多么难作啊。是啊,语文教师为了要上好一堂课,遍查资料,深钻教材,诲人不倦地讲,孜孜以求地改,再加上小练大训,忙起来不亦乐乎,满以为是一份耕耘就会有一份收获,可谁知换来的却是豆稀草深。社会各界对中小学语文教学质量颇有微词。造成这样的后果的根源就在于语文教学摆脱不了为应试而采取的短视行为,它把纷繁复杂的丰富厚实的语文世界收缩于《考试说明》之中,排斥了《考试说明》以外的其他内容,学生听、说、读、写的空间大大缩小,纷至沓来的资料,无边无涯的题海,师生苦不堪言,语文课成了十足的应考训练课,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重读写,轻听说
《考试说明》即人们通常说的《考纲》,它被师生视为法典,直接指挥着中学语文教学。但当我们通览之后,才发现"听说"的能力在这里被轻描淡写了。而且每年高考的语文试题中又有多少是直接考查"听说"能力的呢?因此,"听说"训练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尤其是在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被弱化,也就理所当然了。那么,受到宠爱的"读写"的命运是不是就非常好呢?中学生读不懂现代文,作文不尽人意,这已不是什么新闻了,而是摆在行内外人士面前的一个很严峻而不可否认的事实。每年中、高考语文试题的现代文阅读和写作,学生丢分最多,平心而论老师学生在这方面投入不可谓不多,什么技巧、秘诀、宝典并没有少授少学,却总是显不出奇特的效果;什么日练、周练、月考并没有少考,却总是考不出令人振奋的成绩。这不能不让人深省啊。
叶圣陶先生说:"听、说、读、写四项缺一不可,学生都得学好。"听和读是对语言的理解,是接受信息;说和写是对语言的运用,是输出信息。接受和理解的过程就是人的思维活动过程。因此,语言能力是语文能力的表现形式,思维活动才是它的内在本质。我们作语文教师的就应该引导学生用思维活动把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有机的结合起来,那种重读写,轻听说,甚至认为"多读多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唯一途径的观点是失之偏颇的,不利于语文能力的整体提高。叶老一直强调:"诵习课本,练习作文,固为读写之事,而苟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亦将减损。"他还打了个十分风趣的比方,听,就是用耳朵读;说,就是用嘴巴写;读就是用眼睛听;写,就是用笔头说。如此说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使四种能力不断交替变换,循环往复,才能促进知识的深化和巩固,促进学生读写、分析、表达能力的不断提高,升华学生的语文素质。
2. 重课内,轻课外
中学生对语文乏味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这种现象在农村中学中还较突出。在教学中,老师注重课内,轻视课外,总认为课内教学是硬性教学任务,而课外活动则是可以稀里哗啦的,更客观点地说形同虚设。因此,老师往往是加班加点,拼命灌输,一门心思不"斜"视地扑在自己的"本本"上,结果不仅严重的侵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更培养不出高素质,具有强烈创新意识的人才。
其实,课内与课外是相辅相成、不可切然割裂的,生活中时时可学语文,处处可学语文,况且学生的禀赋也是"十个指头各有短长",如果一味地采用单纯化一的模式,势必影响学生个性的发展,想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也只能是一句空话。叶老有一段形象而颇富深意的话:"我们的脑袋是个积蓄,这个积蓄象点点下雨一样,点点滴滴掉下来,哪里有这滴水刚好长果,那滴水刚好长叶的呢,你就多积蓄,要用的时候自己流出来,该流什么就流什么。"这正是"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语文的现状恐怕就有"有心栽花花不开"之嫌,那么为什么又不去作"无心插柳柳成阴"的尝试呢!语文的学习是不能一曝十寒的,非经年累月不可。量的变化终会引起质的变化,才能产生破壁腾飞的妙境。这道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描绘的十分精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销的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
如此说来,语文课很有必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甚至课堂内也应多开设些活动课,以便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强烈欲望,从而让学生主动自觉的把语文学习变为内在需要。这样,学生既可以轻松的获得丰富的知识,也可以获得情感的陶冶,更能促进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农村中学 语文教学 现状 具体表现 思考
我国语文教学的现状是不尽如人意的,尤其是农村中学,甚至可以说是处于一种贫困状态。这是摆在每一位语文教育工者面前不可回避而且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如果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的话,那么语文教师就是这顶桂冠上的明珠。有人用"顶上碓窝耍狮子――费力不讨好"这样的歇后语来作形象的概括,由此可见,这颗明珠是多么难作啊。是啊,语文教师为了要上好一堂课,遍查资料,深钻教材,诲人不倦地讲,孜孜以求地改,再加上小练大训,忙起来不亦乐乎,满以为是一份耕耘就会有一份收获,可谁知换来的却是豆稀草深。社会各界对中小学语文教学质量颇有微词。造成这样的后果的根源就在于语文教学摆脱不了为应试而采取的短视行为,它把纷繁复杂的丰富厚实的语文世界收缩于《考试说明》之中,排斥了《考试说明》以外的其他内容,学生听、说、读、写的空间大大缩小,纷至沓来的资料,无边无涯的题海,师生苦不堪言,语文课成了十足的应考训练课,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重读写,轻听说
《考试说明》即人们通常说的《考纲》,它被师生视为法典,直接指挥着中学语文教学。但当我们通览之后,才发现"听说"的能力在这里被轻描淡写了。而且每年高考的语文试题中又有多少是直接考查"听说"能力的呢?因此,"听说"训练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尤其是在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被弱化,也就理所当然了。那么,受到宠爱的"读写"的命运是不是就非常好呢?中学生读不懂现代文,作文不尽人意,这已不是什么新闻了,而是摆在行内外人士面前的一个很严峻而不可否认的事实。每年中、高考语文试题的现代文阅读和写作,学生丢分最多,平心而论老师学生在这方面投入不可谓不多,什么技巧、秘诀、宝典并没有少授少学,却总是显不出奇特的效果;什么日练、周练、月考并没有少考,却总是考不出令人振奋的成绩。这不能不让人深省啊。
叶圣陶先生说:"听、说、读、写四项缺一不可,学生都得学好。"听和读是对语言的理解,是接受信息;说和写是对语言的运用,是输出信息。接受和理解的过程就是人的思维活动过程。因此,语言能力是语文能力的表现形式,思维活动才是它的内在本质。我们作语文教师的就应该引导学生用思维活动把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有机的结合起来,那种重读写,轻听说,甚至认为"多读多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唯一途径的观点是失之偏颇的,不利于语文能力的整体提高。叶老一直强调:"诵习课本,练习作文,固为读写之事,而苟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亦将减损。"他还打了个十分风趣的比方,听,就是用耳朵读;说,就是用嘴巴写;读就是用眼睛听;写,就是用笔头说。如此说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使四种能力不断交替变换,循环往复,才能促进知识的深化和巩固,促进学生读写、分析、表达能力的不断提高,升华学生的语文素质。
2. 重课内,轻课外
中学生对语文乏味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这种现象在农村中学中还较突出。在教学中,老师注重课内,轻视课外,总认为课内教学是硬性教学任务,而课外活动则是可以稀里哗啦的,更客观点地说形同虚设。因此,老师往往是加班加点,拼命灌输,一门心思不"斜"视地扑在自己的"本本"上,结果不仅严重的侵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更培养不出高素质,具有强烈创新意识的人才。
其实,课内与课外是相辅相成、不可切然割裂的,生活中时时可学语文,处处可学语文,况且学生的禀赋也是"十个指头各有短长",如果一味地采用单纯化一的模式,势必影响学生个性的发展,想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也只能是一句空话。叶老有一段形象而颇富深意的话:"我们的脑袋是个积蓄,这个积蓄象点点下雨一样,点点滴滴掉下来,哪里有这滴水刚好长果,那滴水刚好长叶的呢,你就多积蓄,要用的时候自己流出来,该流什么就流什么。"这正是"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语文的现状恐怕就有"有心栽花花不开"之嫌,那么为什么又不去作"无心插柳柳成阴"的尝试呢!语文的学习是不能一曝十寒的,非经年累月不可。量的变化终会引起质的变化,才能产生破壁腾飞的妙境。这道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描绘的十分精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销的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
如此说来,语文课很有必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甚至课堂内也应多开设些活动课,以便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强烈欲望,从而让学生主动自觉的把语文学习变为内在需要。这样,学生既可以轻松的获得丰富的知识,也可以获得情感的陶冶,更能促进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