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了工匠和工匠精神实质与内涵,从师资要求、培养制度、新型师徒制建设等方面讨论了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对于工匠精神培养的体制要求和建设方法。
【关键词】工匠精神;工匠能力;现代师徒制;培养体制
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工匠精神”,这在中国人民全力追逐“中国梦”的当今引起了各行、各届的强烈反响,有分析指工匠精神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并同时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既然如此,培养工匠和工匠精神就成了刻不容缓的时代使命。
1 工匠的由来及演变
“工”源自于春秋时期管仲在齐国推行的一项改革措施——“四民分业”,即将齐国人民划分为士、农、工、商“四民”,“工”就是各类手工业操作人员的总称,到了先秦时期还出现了一部手工艺专著《考工记》,它记述了木工、金工、皮革工、染色工、玉工、陶工等6大類、30个工种的技能要求、制作方法及产品样式等,形成了早期的工艺规范。
“匠”早期主要指木匠,后经过延伸,产生了匠手(技艺高明的能手)、匠石(古代名石的巧匠)、匠意(精巧的心思。同“匠心”)、匠郢(比喻技艺高明)等含义,特指在某一方面造诣高深的人,可以理解为各工种中的出类拔萃者。
2 高职是工匠精神最理想的培养平台
所谓工匠精神广意上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它应该包含四个方面的内涵:1、对待自己的产品精益求精、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2、严谨,一丝不苟;3、耐心,专注,坚持;4、专业,敬业。
高职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简称,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平台,也处于职业教育的高端,从国家的办学宗旨和其自身特点的要求来看,就是培养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应用为主旨、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竞争力的人才。这样的人如果最终以能工巧匠的面貌出现则是最恰当和最受社会欢迎的。不同种类的职业教育都担负着不同层次的职业人员的培养义务,但显而易见高职教育应该担负更大份额的高层次职业人才的培养任务,这里也最需要“工匠精神”!
3 培养工匠精神的体制研究
工匠之所以成其为工匠,根本就在于其缜密准确的工艺制作能力、严谨科学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高效合理的实施流程与技巧,姑且称之为工匠能力,没有这些能力工匠精神就无从谈起也毫无意义。
工匠能力从本质上看大多是技能、技巧和施工经验,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长期工作实践的积累,因此古往今来其主要的形成和培养方法是采用口口相传,手把手相教的师徒制教育,且大都为父兄相授的家族式传承,即使由他人教授,也往往以认师为父的仪式作为开端。为了传承和弘扬各种能工巧匠的技艺,甚至一度出现了家族后辈不得改行的国家层面制度规定。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才的发掘和人才的流动,但在技艺传承上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中国古文明遗留下来的建筑、陶瓷和其它文化器皿的精美制作工艺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制作者的工匠能力是何其突出,工匠精神更是贯穿每一位制作者的心髓。
3.1 双师体制的完善
在工匠能力的组成中,经验部分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如果作为培养者的老师不具备这些经验和相应的工匠能力,是培养不出合格乃至优秀工匠的。高职教育一直提倡双师资格,即作为老师不仅有理论教授能力还要有实践培养能力,其实这还不够,我们的双师(至少是其中的一部分)应该本身就是某一行当的能工巧匠,这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工匠。除此以外,认真开展好校企合作工作,充分利用好企业界的巨匠也是培养优秀工匠的康庄大道。
3.2 完备的课内外遴选培养制度
能成为工匠的人应该具备相应特点与素质,选择合适的人进行培养才能事半功倍、水到渠成。高职教育本身应该是一种分层教育,经过一段时间的课堂教育与接触,应该能够大致地区分哪些学生适合为“工”,哪些学生能够为“匠”,哪些可以作为销售,哪些可以成为企业管理者,利用课外及相应的线上平台进行相应地培养并在此过程中不断调整,最终达到真正的因材施教,从这个意义上说老师不仅是教育者,还应是能够“相马”的伯乐。课堂教育要完成从单纯教学到教学、反馈、遴选一体制的转变;在课外则要建立稳定的技能培养平台,实践表明结合学生社团活动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在培养工匠能力的同进再借助研讨、讲座和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加强“工匠精神”的培养。
3.3 现代师徒制教育
研究表明工匠能力与工匠精神的培养,师徒制教育是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但是由于现代职业分工越来越细致,工业的规模化生产需要的工匠规模往往也是师徒制教育所无法满足的,这就需要有一种现代的,有一定培养规模的师徒制教育。规模化培养工匠的任务现在大部分由各种培训机构担当,这和早在秦汉时期的工师培养制度有相似之处,在云梦秦简《秦律》“均工”中,对培养时间、赏罚方式都有相应的说明,但这不能完全适合学历教育的组织实施。
高职教育既要区别于培训机构的教育方式,又要借鉴其教育的直接与高效,因此必须采用特殊的教学模式完成工匠培养,具体地说就是以学生社团和老师工作室等形式把同类、同好的学习者集中起来,以老师课外教学、学哥学姐辅导,学习、项目实施、竞赛相结合的方式实施现代师徒制教学。充分利用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成果,搜集、整理和制作丰富的线上资源供学习者观摩、研究,让教育更加多元化,在反复的学习和训练中体会和掌握“工匠精神”。
3.4 培养“工匠精神”
有了工匠能力是否就能自动形成工匠精神呢?答案也是否定的,工匠能力是一种自我和社会的分工定位,在其位才能谋其神,而且在其位必须谋其神!各种精神层面的教育要都容易陷入空洞的说教,如不能避免则危害极大。各种工匠能力都有很多侧面,首先要帮助每一位同学都能在某一侧面出乎其类,只有学生有了成就感,才能有兴趣,才能保证学习者更加投入,这是一切精神的前提;其次是让学习者不断地竞争,这会自然地形成学习和反复练习的氛围;最后是要增加评比,这既是竞争的体现,又是精益求精态度的培养过程。
4 结论
高职教育要为“中国梦”服务,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培养出尽可能多适合国家发展需要的工匠,这是高职教育必须研究的课题,培养工匠的根本在于培养工匠能力,精髓在于培养工匠精神,二者的培养必须有合适的进程关系,更为重要的是必须有合适的体制和机制保障。
参考文献
[1]金钟.中国传统工匠美术教育综述[J].设计教育,2009(09):118-121.
[2]陈佳宵.中国传统工匠美术教育论略[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23(02),101-103.
[3]谢祝清.古代工匠技艺教育特色评析[J] .教育研究,2013,22(01),96-100.
[4]李浩.中国工匠美术教育综述[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6(12),70-71.
[5]冯磊.培育工匠精神的意义及途径[J].社会科学研究,2016,29(03),155-159.
作者简介
王新风(1964-),男,江苏省南通市人。现为江苏省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工处副处长、副教授,主要从事计算机网络基础理论、计算机网络集成等领域及学生工作的教学和研究。
作者单位
江苏省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淮安市 223001
【关键词】工匠精神;工匠能力;现代师徒制;培养体制
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工匠精神”,这在中国人民全力追逐“中国梦”的当今引起了各行、各届的强烈反响,有分析指工匠精神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并同时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既然如此,培养工匠和工匠精神就成了刻不容缓的时代使命。
1 工匠的由来及演变
“工”源自于春秋时期管仲在齐国推行的一项改革措施——“四民分业”,即将齐国人民划分为士、农、工、商“四民”,“工”就是各类手工业操作人员的总称,到了先秦时期还出现了一部手工艺专著《考工记》,它记述了木工、金工、皮革工、染色工、玉工、陶工等6大類、30个工种的技能要求、制作方法及产品样式等,形成了早期的工艺规范。
“匠”早期主要指木匠,后经过延伸,产生了匠手(技艺高明的能手)、匠石(古代名石的巧匠)、匠意(精巧的心思。同“匠心”)、匠郢(比喻技艺高明)等含义,特指在某一方面造诣高深的人,可以理解为各工种中的出类拔萃者。
2 高职是工匠精神最理想的培养平台
所谓工匠精神广意上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它应该包含四个方面的内涵:1、对待自己的产品精益求精、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2、严谨,一丝不苟;3、耐心,专注,坚持;4、专业,敬业。
高职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简称,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平台,也处于职业教育的高端,从国家的办学宗旨和其自身特点的要求来看,就是培养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应用为主旨、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竞争力的人才。这样的人如果最终以能工巧匠的面貌出现则是最恰当和最受社会欢迎的。不同种类的职业教育都担负着不同层次的职业人员的培养义务,但显而易见高职教育应该担负更大份额的高层次职业人才的培养任务,这里也最需要“工匠精神”!
3 培养工匠精神的体制研究
工匠之所以成其为工匠,根本就在于其缜密准确的工艺制作能力、严谨科学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高效合理的实施流程与技巧,姑且称之为工匠能力,没有这些能力工匠精神就无从谈起也毫无意义。
工匠能力从本质上看大多是技能、技巧和施工经验,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长期工作实践的积累,因此古往今来其主要的形成和培养方法是采用口口相传,手把手相教的师徒制教育,且大都为父兄相授的家族式传承,即使由他人教授,也往往以认师为父的仪式作为开端。为了传承和弘扬各种能工巧匠的技艺,甚至一度出现了家族后辈不得改行的国家层面制度规定。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才的发掘和人才的流动,但在技艺传承上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中国古文明遗留下来的建筑、陶瓷和其它文化器皿的精美制作工艺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制作者的工匠能力是何其突出,工匠精神更是贯穿每一位制作者的心髓。
3.1 双师体制的完善
在工匠能力的组成中,经验部分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如果作为培养者的老师不具备这些经验和相应的工匠能力,是培养不出合格乃至优秀工匠的。高职教育一直提倡双师资格,即作为老师不仅有理论教授能力还要有实践培养能力,其实这还不够,我们的双师(至少是其中的一部分)应该本身就是某一行当的能工巧匠,这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工匠。除此以外,认真开展好校企合作工作,充分利用好企业界的巨匠也是培养优秀工匠的康庄大道。
3.2 完备的课内外遴选培养制度
能成为工匠的人应该具备相应特点与素质,选择合适的人进行培养才能事半功倍、水到渠成。高职教育本身应该是一种分层教育,经过一段时间的课堂教育与接触,应该能够大致地区分哪些学生适合为“工”,哪些学生能够为“匠”,哪些可以作为销售,哪些可以成为企业管理者,利用课外及相应的线上平台进行相应地培养并在此过程中不断调整,最终达到真正的因材施教,从这个意义上说老师不仅是教育者,还应是能够“相马”的伯乐。课堂教育要完成从单纯教学到教学、反馈、遴选一体制的转变;在课外则要建立稳定的技能培养平台,实践表明结合学生社团活动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在培养工匠能力的同进再借助研讨、讲座和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加强“工匠精神”的培养。
3.3 现代师徒制教育
研究表明工匠能力与工匠精神的培养,师徒制教育是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但是由于现代职业分工越来越细致,工业的规模化生产需要的工匠规模往往也是师徒制教育所无法满足的,这就需要有一种现代的,有一定培养规模的师徒制教育。规模化培养工匠的任务现在大部分由各种培训机构担当,这和早在秦汉时期的工师培养制度有相似之处,在云梦秦简《秦律》“均工”中,对培养时间、赏罚方式都有相应的说明,但这不能完全适合学历教育的组织实施。
高职教育既要区别于培训机构的教育方式,又要借鉴其教育的直接与高效,因此必须采用特殊的教学模式完成工匠培养,具体地说就是以学生社团和老师工作室等形式把同类、同好的学习者集中起来,以老师课外教学、学哥学姐辅导,学习、项目实施、竞赛相结合的方式实施现代师徒制教学。充分利用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成果,搜集、整理和制作丰富的线上资源供学习者观摩、研究,让教育更加多元化,在反复的学习和训练中体会和掌握“工匠精神”。
3.4 培养“工匠精神”
有了工匠能力是否就能自动形成工匠精神呢?答案也是否定的,工匠能力是一种自我和社会的分工定位,在其位才能谋其神,而且在其位必须谋其神!各种精神层面的教育要都容易陷入空洞的说教,如不能避免则危害极大。各种工匠能力都有很多侧面,首先要帮助每一位同学都能在某一侧面出乎其类,只有学生有了成就感,才能有兴趣,才能保证学习者更加投入,这是一切精神的前提;其次是让学习者不断地竞争,这会自然地形成学习和反复练习的氛围;最后是要增加评比,这既是竞争的体现,又是精益求精态度的培养过程。
4 结论
高职教育要为“中国梦”服务,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培养出尽可能多适合国家发展需要的工匠,这是高职教育必须研究的课题,培养工匠的根本在于培养工匠能力,精髓在于培养工匠精神,二者的培养必须有合适的进程关系,更为重要的是必须有合适的体制和机制保障。
参考文献
[1]金钟.中国传统工匠美术教育综述[J].设计教育,2009(09):118-121.
[2]陈佳宵.中国传统工匠美术教育论略[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23(02),101-103.
[3]谢祝清.古代工匠技艺教育特色评析[J] .教育研究,2013,22(01),96-100.
[4]李浩.中国工匠美术教育综述[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6(12),70-71.
[5]冯磊.培育工匠精神的意义及途径[J].社会科学研究,2016,29(03),155-159.
作者简介
王新风(1964-),男,江苏省南通市人。现为江苏省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工处副处长、副教授,主要从事计算机网络基础理论、计算机网络集成等领域及学生工作的教学和研究。
作者单位
江苏省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淮安市 223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