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斑秃是一种突然发生于头部的限局性斑片状脱发,病变处头皮正常,多无自觉症状,常无意中发现,病程缓慢,可自行缓解和复发。此病虽无致命危险,但影响容貌,患者求治心切,本文就笔者通过中医辨证治疗斑秃的临床体会报道如下。
1 中医对斑秃病因的认识
中医认为发是气血化生,肾精所主,所以有“发为血之余”,“肾藏精,其华在发”等说法,因肝藏血,肾藏精,肝肾不足,则精血不充,或由于过度劳累,心脾受伤,导致气血两虚,血虚不能荣养皮肤,以致毛孔开张,风邪乘虚而入,血燥风盛,发失濡养而致;或由内热盛,阴血虚,风热上达巅顶而发落;或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气滞血瘀,毛发失养而发病。笔者认为血的功能失调、发失濡养是造成斑秃的直接原因,血热生风、肝肾不足、气滞血瘀可视为间接原因。
2 中医治疗斑秃的思路
参考有关文献报道[1],结合临床观察,笔者认为本病可分为血虚、血热、血瘀等三个基本证型,相应治以养血生发、凉血祛风、活血通络,因为精能生血,气能行血,血的化生和运行与气和肾精相关,故临床治疗兼以治气、治精。
2.1 养血益精生发:清·程杏轩《医述》谓“人身毫毛皆微而发独盛者,何也?百脉会于百会,血气上行而为之生发也。”《诸病源候论·须发秃落候》“若血盛则荣于须发,故须发美;若血气衰弱,经脉虚竭,不能荣润,故须发秃落。”所以头发可视为气血盛衰的晴雨表,由于禀赋不足,素体虚弱,或脾胃气虚,生化无源;或思虑过度,暗耗阴血;或久病产后,身体亏虚等均可致气血亏虚,以致发失濡养而脱落,多见于妇女及辛苦之人。表现为发质较枯,面色不华,乏力气馁,头晕失眠,妇女月经延期、量少,腰膝痠软,舌淡脉细。治宜补气养血,滋养肝肾。临床以神应养真丹合七宝美髯丹化裁,前者以四物汤养血为主,后者以补肝肾益精为主,精血互生,二者相兼权衡选用:黄芪、党参、茯苓、当归、熟地、白芍、制首乌、补骨脂、菟丝子、怀牛膝、黑芝麻、川芎、天麻、羌活等,中成药选养血生发的斑秃丸、养血生发胶囊、七宝美髯丸等。
2.2 凉血祛风生发:由于过食辛热、炙煿之物,或肝急情躁,郁而化火,或外感热毒内侵入血,或脏腑热盛,均可致血分蕴热,热盛灼伤阴血,血热生风,上达巅顶,毛根失于濡养,风动发落。张从正《儒门事亲》对此早有认识“至如年少,发早白落,或白屑者,此血热而太过也。世俗止知发者血之余也,血衰故尔”。此型多见于青壮年体盛者,病情进展较快,伴心绪急烦躁,失眠多梦,唇红舌赤,脉弦数。治宜清热凉血,滋养肝肾,方选二至丸合生发丸(颜亦鲁方)[2]加味,养血宜选清补之品:女贞子、旱莲草、当归、侧柏叶、生地、丹皮、赤芍、制首乌、蝉衣、白蒺藜等。中成药选用凉血生发的乌发丸。
2.3 活血通络生发:气滞血瘀同样可造成斑秃,王清任《医林改错》讲:“伤寒、温病后头发脱落,名医书皆言伤血,不知皮里肉外血瘀,阻塞血路,新血不能养发,故发脱落。无病脱发,亦是血瘀。”这种类型并不少见,患处头皮刺痛,面色晦暗,妇女常见痛经,经血量小色暗有块,行经腹痛等,舌见瘀斑,脉象涩滞。或脱发日久,新发不生,无明显症状可辨者亦从此型论治。治宜活血化瘀,通经活络,方选通窍活血汤加养血之药: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香附、制首乌、全蝎、麝香等,笔者临床常以白芷代麝香,头皮痛等血瘀症状缓解后,活血药减少,养血药增加。中成药没有功效明确的化瘀生发之药,可选大黄蟅虫丸或血府逐瘀丸合天麻首乌片。
以上证型临床常相兼存在,临床宜权衡配合,次第治疗,由于本病病程较长,笔者临床常“汤丸结合”、“内外结合”。多先行汤药调整患者焦虑情绪,祛除血瘀现象,之后打粉或配成丸药长期服用,在内服中药同时,局部用生姜涂擦,每日两次,同时每周梅花针打刺一次,以促进局部毛根血络调畅。
3 斑秃治疗中的注意事项
3.1化瘀通络法在斑秃治疗中的应用:有文献报道中医辨证各型斑秃均存在络脉不畅,局部微循环障碍[3],尤其是中医辨证为血热生风、瘀血阻窍等实证的患者,其血液流变学与正常参照组相比差异更为显著[4],所以本病治疗在辨证分型论治的基础上,应注意活血通络药的配伍应用,血热型选择配伍赤芍、丹皮、丹参等,血虚型选择配伍川芎、鸡血藤、红花等,血瘀型病程较久,可配伍全蝎、水蛭等虫类通络药。
3.2风药在斑秃治疗中的应用:西医认为本病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5],中医称本病“油风”,笔者临床观察适当配伍祛风药可提高疗效,血虚型选择配伍天麻、羌活、木瓜等;血热型选择配伍蝉衣、白蒺藜、桑叶等;血瘀型配伍白芷、全蝎等。
3.3 注意情志和睡眠的调理:精神因素被认为是斑秃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6],不少病例发病前有神经精神创伤,如长期焦虑、悲伤、精神紧张和过度劳累、睡眠不足等现象,在治疗中,这些精神症状会加剧,并可使病情加重。所以在本病治疗中,尤其是早期注意用药物调理患者的情志和睡眠,并多与患者沟通,解除对本病的忧虑,提醒患者注意休息,利于本病的治疗。
3.4 注意区别假性斑秃:假性斑秃可能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独立疾病,也可能是继发于扁平苔藓、红斑狼疮、限局性硬皮病、秃发性毛囊炎等疾病引起的头皮萎缩性瘢痕的毛发病。假性斑秃经过数月至数年后停滞进展,故一般不会成为全秃,但脱发为不可逆性。假性脱发处的头皮表面光滑发亮,萎缩如薄纸,略凹陷,毛囊口不清楚,脱发区边沿的头发不松动。斑秃则局部头皮外观正常,没有萎缩,毛囊口清楚,脱发边沿的头发松动,易拔脱。
4 病案举例
陈某,女,35岁,2011年3月2日初诊:主诉;片状脱发半年,半年前无明显原因出现脱发,曾服七宝美髯丸、养血生发胶囊及中药首乌、黑豆等,外用米诺地尔,无明显效果。患者情急性躁,患病后更加忧虑,查头顶部及后头部有两块钱币大脱发斑,无明显头屑,自述头部皮脂较多,头顶头皮触痛,月经错后,量可,色暗有块,行经腹痛,以经行第1、2天为重,饮食二便正常,舌暗红,脉涩。辨证:瘀血阻滞,发失所养。治疗:化瘀通络,养血生发。处方;通窍活血汤变化(桃仁10g,红花10g,赤、白芍各10g,当归15g,川芎9g,香附10g,生地15g,女贞子15g,旱莲草10g,制首乌15g,蛇草20g,白芷15g,藁本10g,菟丝子20g),7付,水煎服。2011年3月9日复诊:服药后头皮触痛消失,经未行,为服用方便,改药物打粉。方选:颜亦鲁生发丸合神应养真丹加味(当归30g,侧柏叶50g,女贞子50g,旱莲草30g,制首乌50g,菟丝子50g,枸杞子30g,黑脂麻30g,川芎30g,天麻30g,全蝎20g),1付,打粉,每次5g口服,日2次,服药3个月。外治:每周1次梅花针打刺,每天以生姜擦头皮。3个月追访脱发区已生新发,无新的脱发斑出现。
注:本病例先行活血化瘀汤药治疗,之后养血兼以行瘀的散剂治疗。方中当归、侧柏叶名二仙丸,原载于《古今医鉴》卷九引贺兰峰方,孟河名医颜亦鲁用此方治疗脱发,颇有成效,并将方名易为生发丸[2]。
[参考文献]
[1]芦 鑫,王雅丽.论斑秃从血辨治[J].吉林中医药,2010,30(2):110- 111.
[2]邢 斌.颜亦鲁运用古方秘法[J].中国社区医师,2005,21(6):36.
[3]张 敏,王兴兰,杨恩品.论“络脉瘀阻”与斑秃的辨证论治[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6(11):981-982.
[4]邓翠荣,尹 刚,吴春艳.斑秃患者血液流变学的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1,10(4):249.
[5]王 博,杨淑霞.自身免疫在斑秃发病机制中的作用[J].临床皮肤科杂志,2010,39(10):670-672.
[6]梁雪珍.浅谈情志变化对班秃发病的影响[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20(1):15.
[收稿日期]2012-03-29 [修回日期]2012-05-30
编辑/李阳利
1 中医对斑秃病因的认识
中医认为发是气血化生,肾精所主,所以有“发为血之余”,“肾藏精,其华在发”等说法,因肝藏血,肾藏精,肝肾不足,则精血不充,或由于过度劳累,心脾受伤,导致气血两虚,血虚不能荣养皮肤,以致毛孔开张,风邪乘虚而入,血燥风盛,发失濡养而致;或由内热盛,阴血虚,风热上达巅顶而发落;或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气滞血瘀,毛发失养而发病。笔者认为血的功能失调、发失濡养是造成斑秃的直接原因,血热生风、肝肾不足、气滞血瘀可视为间接原因。
2 中医治疗斑秃的思路
参考有关文献报道[1],结合临床观察,笔者认为本病可分为血虚、血热、血瘀等三个基本证型,相应治以养血生发、凉血祛风、活血通络,因为精能生血,气能行血,血的化生和运行与气和肾精相关,故临床治疗兼以治气、治精。
2.1 养血益精生发:清·程杏轩《医述》谓“人身毫毛皆微而发独盛者,何也?百脉会于百会,血气上行而为之生发也。”《诸病源候论·须发秃落候》“若血盛则荣于须发,故须发美;若血气衰弱,经脉虚竭,不能荣润,故须发秃落。”所以头发可视为气血盛衰的晴雨表,由于禀赋不足,素体虚弱,或脾胃气虚,生化无源;或思虑过度,暗耗阴血;或久病产后,身体亏虚等均可致气血亏虚,以致发失濡养而脱落,多见于妇女及辛苦之人。表现为发质较枯,面色不华,乏力气馁,头晕失眠,妇女月经延期、量少,腰膝痠软,舌淡脉细。治宜补气养血,滋养肝肾。临床以神应养真丹合七宝美髯丹化裁,前者以四物汤养血为主,后者以补肝肾益精为主,精血互生,二者相兼权衡选用:黄芪、党参、茯苓、当归、熟地、白芍、制首乌、补骨脂、菟丝子、怀牛膝、黑芝麻、川芎、天麻、羌活等,中成药选养血生发的斑秃丸、养血生发胶囊、七宝美髯丸等。
2.2 凉血祛风生发:由于过食辛热、炙煿之物,或肝急情躁,郁而化火,或外感热毒内侵入血,或脏腑热盛,均可致血分蕴热,热盛灼伤阴血,血热生风,上达巅顶,毛根失于濡养,风动发落。张从正《儒门事亲》对此早有认识“至如年少,发早白落,或白屑者,此血热而太过也。世俗止知发者血之余也,血衰故尔”。此型多见于青壮年体盛者,病情进展较快,伴心绪急烦躁,失眠多梦,唇红舌赤,脉弦数。治宜清热凉血,滋养肝肾,方选二至丸合生发丸(颜亦鲁方)[2]加味,养血宜选清补之品:女贞子、旱莲草、当归、侧柏叶、生地、丹皮、赤芍、制首乌、蝉衣、白蒺藜等。中成药选用凉血生发的乌发丸。
2.3 活血通络生发:气滞血瘀同样可造成斑秃,王清任《医林改错》讲:“伤寒、温病后头发脱落,名医书皆言伤血,不知皮里肉外血瘀,阻塞血路,新血不能养发,故发脱落。无病脱发,亦是血瘀。”这种类型并不少见,患处头皮刺痛,面色晦暗,妇女常见痛经,经血量小色暗有块,行经腹痛等,舌见瘀斑,脉象涩滞。或脱发日久,新发不生,无明显症状可辨者亦从此型论治。治宜活血化瘀,通经活络,方选通窍活血汤加养血之药: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香附、制首乌、全蝎、麝香等,笔者临床常以白芷代麝香,头皮痛等血瘀症状缓解后,活血药减少,养血药增加。中成药没有功效明确的化瘀生发之药,可选大黄蟅虫丸或血府逐瘀丸合天麻首乌片。
以上证型临床常相兼存在,临床宜权衡配合,次第治疗,由于本病病程较长,笔者临床常“汤丸结合”、“内外结合”。多先行汤药调整患者焦虑情绪,祛除血瘀现象,之后打粉或配成丸药长期服用,在内服中药同时,局部用生姜涂擦,每日两次,同时每周梅花针打刺一次,以促进局部毛根血络调畅。
3 斑秃治疗中的注意事项
3.1化瘀通络法在斑秃治疗中的应用:有文献报道中医辨证各型斑秃均存在络脉不畅,局部微循环障碍[3],尤其是中医辨证为血热生风、瘀血阻窍等实证的患者,其血液流变学与正常参照组相比差异更为显著[4],所以本病治疗在辨证分型论治的基础上,应注意活血通络药的配伍应用,血热型选择配伍赤芍、丹皮、丹参等,血虚型选择配伍川芎、鸡血藤、红花等,血瘀型病程较久,可配伍全蝎、水蛭等虫类通络药。
3.2风药在斑秃治疗中的应用:西医认为本病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5],中医称本病“油风”,笔者临床观察适当配伍祛风药可提高疗效,血虚型选择配伍天麻、羌活、木瓜等;血热型选择配伍蝉衣、白蒺藜、桑叶等;血瘀型配伍白芷、全蝎等。
3.3 注意情志和睡眠的调理:精神因素被认为是斑秃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6],不少病例发病前有神经精神创伤,如长期焦虑、悲伤、精神紧张和过度劳累、睡眠不足等现象,在治疗中,这些精神症状会加剧,并可使病情加重。所以在本病治疗中,尤其是早期注意用药物调理患者的情志和睡眠,并多与患者沟通,解除对本病的忧虑,提醒患者注意休息,利于本病的治疗。
3.4 注意区别假性斑秃:假性斑秃可能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独立疾病,也可能是继发于扁平苔藓、红斑狼疮、限局性硬皮病、秃发性毛囊炎等疾病引起的头皮萎缩性瘢痕的毛发病。假性斑秃经过数月至数年后停滞进展,故一般不会成为全秃,但脱发为不可逆性。假性脱发处的头皮表面光滑发亮,萎缩如薄纸,略凹陷,毛囊口不清楚,脱发区边沿的头发不松动。斑秃则局部头皮外观正常,没有萎缩,毛囊口清楚,脱发边沿的头发松动,易拔脱。
4 病案举例
陈某,女,35岁,2011年3月2日初诊:主诉;片状脱发半年,半年前无明显原因出现脱发,曾服七宝美髯丸、养血生发胶囊及中药首乌、黑豆等,外用米诺地尔,无明显效果。患者情急性躁,患病后更加忧虑,查头顶部及后头部有两块钱币大脱发斑,无明显头屑,自述头部皮脂较多,头顶头皮触痛,月经错后,量可,色暗有块,行经腹痛,以经行第1、2天为重,饮食二便正常,舌暗红,脉涩。辨证:瘀血阻滞,发失所养。治疗:化瘀通络,养血生发。处方;通窍活血汤变化(桃仁10g,红花10g,赤、白芍各10g,当归15g,川芎9g,香附10g,生地15g,女贞子15g,旱莲草10g,制首乌15g,蛇草20g,白芷15g,藁本10g,菟丝子20g),7付,水煎服。2011年3月9日复诊:服药后头皮触痛消失,经未行,为服用方便,改药物打粉。方选:颜亦鲁生发丸合神应养真丹加味(当归30g,侧柏叶50g,女贞子50g,旱莲草30g,制首乌50g,菟丝子50g,枸杞子30g,黑脂麻30g,川芎30g,天麻30g,全蝎20g),1付,打粉,每次5g口服,日2次,服药3个月。外治:每周1次梅花针打刺,每天以生姜擦头皮。3个月追访脱发区已生新发,无新的脱发斑出现。
注:本病例先行活血化瘀汤药治疗,之后养血兼以行瘀的散剂治疗。方中当归、侧柏叶名二仙丸,原载于《古今医鉴》卷九引贺兰峰方,孟河名医颜亦鲁用此方治疗脱发,颇有成效,并将方名易为生发丸[2]。
[参考文献]
[1]芦 鑫,王雅丽.论斑秃从血辨治[J].吉林中医药,2010,30(2):110- 111.
[2]邢 斌.颜亦鲁运用古方秘法[J].中国社区医师,2005,21(6):36.
[3]张 敏,王兴兰,杨恩品.论“络脉瘀阻”与斑秃的辨证论治[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6(11):981-982.
[4]邓翠荣,尹 刚,吴春艳.斑秃患者血液流变学的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1,10(4):249.
[5]王 博,杨淑霞.自身免疫在斑秃发病机制中的作用[J].临床皮肤科杂志,2010,39(10):670-672.
[6]梁雪珍.浅谈情志变化对班秃发病的影响[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20(1):15.
[收稿日期]2012-03-29 [修回日期]2012-05-30
编辑/李阳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