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探索职业学校教学特色,梅州市职业技术学校大力实施“基于工作过程”为特征的教学模式改革,创建“前店后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实践技能迅速提高,改革取得阶段成果。
“前店后校”培养模式是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历经多年、反复试验之后构建起来的新型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机制。“前店”,是以校办企业实体为核心的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其功能是为学生提供实训资源。学生按照教学计划和企业岗位设置岗位工作,通过实际工作来完成专业学习任务。“后校”即课堂,其功能是为学生提供工学一体的学习内容。通过“做中学,学中做,边学边做”的教学理念进行人才培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教室、实验实训室、实习生产车间一体化,从而培养学生的扎实技能。
一、实施背景
近几年,我国汽车工业飞速发展,相关人才缺乏,尤其是合格的汽修人才短缺。尽管我国各个教育层次的学校包括综合性大学、高职院校和中职学校等纷纷开设汽车相关专业,但毕业生仍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主要原因是专业教学不能很好地与就业市场衔接和匹配,教学内容与实际职业技能需求脱节,未能很好地与企业各岗位的职业任务相结合,没有跟上技术更新步伐,导致产品与客户需求之间的距离愈来愈大。之前多数学校大力推行的一体化模块教学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存在课程体系学科化、教学内容理论化等问题,忽视了企业之间规模、条件、工作过程、工作情境的差异,淡化了岗位工作任务的完成,人才培养难以实现与企业需求“零距离”接轨。还有,部分企业把实习生看成是“新兵蛋子”、廉价劳动力,将之派往比较辛苦的部门或岗位,要求学生来了,“一个萝卜一个坑”,不能轻易离开;企业一般都希望实习生尽快成为一个做实务的“熟练工”;企业从经营的角度还想降低酬劳,有的企业不发实习补助,更有甚者,一些企业还要求学生缴纳相应的实习费用。
为此,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加强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推进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培养模式”的精神,乘学校2011年7月被确定为国家中职示范校建设单位的东风,重点专业实施了教学、科研、生产三位一体的教学改革。2012年2月,集“产、学、研”于一身的“基于工作过程”为特征的“梅州市职业技术学校汽修实训基地”应运而生,开启了创新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技能的新征程。
二、主要目标
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根据“基于工作过程”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编写配套教材、研制教学模具;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生产活动,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技能人才;探索新形势下的专业教学规律。具体要求是:
(1)掌握汽车及发动机构造及原理;(2)具备对汽车及各部件、总成进行性能测试和分析的基本知识和技能;(3)具有制订汽车制造及维修工艺及操作的基本能力;(4)具有对汽车常见故障的判断和检测的初步能力;(5)具备汽车技术服务的基本能力;(6)具备企业技术经济分析和生产经营管理的初步能力。
三、工作过程
1. 理实结合
学校根据职业教育发展需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通过与梅州市梅江区实训职业培训学校合作,依托校内建立了“梅州市职业技术学校汽修实训基地”,实施“基于工作过程”为特征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和“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培养既有良好职业素质又有很强操作技能的实用型人才,形成“知识 能力 素质三位一体的 ‘前店后校’”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前店后校”,能够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设,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加强师资队伍、实训基地、校本教材和教学文件等建设,提高办学实力。根据“知识 能力 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规格要求学生“学专、学精、学实”,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适应性强、知识面广、素质高,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2.教学相长
(1)将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养成贯穿于学生学习和工作全过程
在“店”中,将学生的职业素质训导养成贯穿于专业教学课程体系。授课、实训、技能考核、生产过程增加学生职业素养方面的表现评价;建立行业企业多方评价学生制度,制作《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养成手册》;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和优秀毕业生到校开展职业活动,推进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团结合作、遵章守纪教育,组织学生写感想和总结,用社会先进人物的杰出表现激励学生,加强职业道德培育。
(2)锻炼机会多,技术提高快
每个班配备专门的实训教师,跟班进行技能操作辅导。学生每月两次技能达标测试,每学期一次技能竞赛,要求逐一过关,提高学生对技能操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实际操作能力。
(3)课程及师资队伍建设
参考汽车维修服务的岗位(群)和工作流程,借鉴企业培训标准,与企业技术人员一起,通过召开专家访谈会等多种形式,归纳出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具体行动领域。参照国家汽车维修工职业标准和技能标准,根据汽车维修服务工作过程需要的计划制定、工作组织、实施和维修质量检查评估要求,按照能力标准、场地准备、工具准备、操作要点、技术要求、考核标准等六方面内容进行建设。与合作企业技术人员一起,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思路,完成涵盖课程目标、教学内容、知识与技能要求、教学进度、考核标准、教学效果等内容的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教学大纲建设,构建基于汽车维修技术服务工作过程的专业学习领域,结合公共学习领域和生产实习,重构新的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与梅州市春天汽车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共同建设优质核心课程。按照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要求,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思路,根据真实的学习情境,和企业技术人员合作开发项目工单,实现技能训练项目化、教学项目工单化、理论实践一体化、综合实训岗位化。专业教师和企技人员共同完成课程教材、实训指导书、电子教案、考核标准、试题库、素材库的建设。 在强化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前提下,每学期选派教师到高校或企业进修,接触掌握新技术新工艺。根据现有师资队伍有较强企业工作背景的情况,对专业教师定向培养,规定每年至少有两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侧重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在校内实训基地安排教师每年定期参加对外培训和技术服务。专业教师必须参加职业资格认证考核,建设期内 “双师”专业教师队伍达100%。培养了2名专业带头人,5名能在一体化教学、课程建设、社会服务领域独当一面的骨干教师,已建成一流专业师资队伍。
四、主要成果
学校遵循“学生为增长知识和掌握技术走进来,为立足社会和谋求发展走出去”的办学理念,坚持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在教学中让学生在扬长中发展,在兴趣中学习,在个性中成才。
1. 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本着贴近学生、贴近岗位的原则,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发挥了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在校参与生产有酬(半工半读),材料成本降低,学生、学校双赢。
校企合作的“梅州市职业技术学校汽修实训基地”用于教学与实训,让学生反复练习与制作,以增强实训效果、提高操作能力。学生在课余时间和双休日也可以到“店”里实习,动手操作能力大大增强。
2. 推出了一整套校本教材
根据汽修专业的发展方向,校企双方通过资源共享,共研培养模式、课程开发、教材建设等,为汽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提供引领示范作用。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电喷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自动变速箱构造与维修》《汽车空调系统构造与维修》等校本教材的结集编写,充分展示了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学校的教学成果。
3. 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学校赢得崇高声誉
通过教学改革,学生一技在手,一生无忧。多年来,学校培养了大批合格的汽修专业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利用校内实训基地、设备条件和技术资源,发挥社会服务功能,针对梅州市汽车技术服务市场的人才需求状况,与市直相关部门紧密合作,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和社会培训工作,每年对外培训300人次以上,扩大了社会影响力。
五、条件保障
国务院文件《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文件《关于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意见》提供了政策保障;完备的《校企合作协议书》,学校的重视,企业的支持,专业组和企技人员认真落实都是“前店后校”培养模式顺利实施的保障。
六、体会与思考
坚持“基于工作过程”为特征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启迪思维,激发潜能,锻造学生学习能力和团队精神;加强校企合作,实行产学研结合。
要加大投入。实训基地建设须具有综合性和规模,才能满足专业教学、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需要。
综上所述,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实施“基于工作过程”为特征的“前店后校”人才培养模式,圆满完成了教学计划与大纲的修订,结集出版了配套教材,有力促进了学校的教科研及生产,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实现了服务社会、教学相长的预期目标。
“前店后校”培养模式是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历经多年、反复试验之后构建起来的新型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机制。“前店”,是以校办企业实体为核心的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其功能是为学生提供实训资源。学生按照教学计划和企业岗位设置岗位工作,通过实际工作来完成专业学习任务。“后校”即课堂,其功能是为学生提供工学一体的学习内容。通过“做中学,学中做,边学边做”的教学理念进行人才培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教室、实验实训室、实习生产车间一体化,从而培养学生的扎实技能。
一、实施背景
近几年,我国汽车工业飞速发展,相关人才缺乏,尤其是合格的汽修人才短缺。尽管我国各个教育层次的学校包括综合性大学、高职院校和中职学校等纷纷开设汽车相关专业,但毕业生仍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主要原因是专业教学不能很好地与就业市场衔接和匹配,教学内容与实际职业技能需求脱节,未能很好地与企业各岗位的职业任务相结合,没有跟上技术更新步伐,导致产品与客户需求之间的距离愈来愈大。之前多数学校大力推行的一体化模块教学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存在课程体系学科化、教学内容理论化等问题,忽视了企业之间规模、条件、工作过程、工作情境的差异,淡化了岗位工作任务的完成,人才培养难以实现与企业需求“零距离”接轨。还有,部分企业把实习生看成是“新兵蛋子”、廉价劳动力,将之派往比较辛苦的部门或岗位,要求学生来了,“一个萝卜一个坑”,不能轻易离开;企业一般都希望实习生尽快成为一个做实务的“熟练工”;企业从经营的角度还想降低酬劳,有的企业不发实习补助,更有甚者,一些企业还要求学生缴纳相应的实习费用。
为此,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加强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推进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培养模式”的精神,乘学校2011年7月被确定为国家中职示范校建设单位的东风,重点专业实施了教学、科研、生产三位一体的教学改革。2012年2月,集“产、学、研”于一身的“基于工作过程”为特征的“梅州市职业技术学校汽修实训基地”应运而生,开启了创新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技能的新征程。
二、主要目标
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根据“基于工作过程”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编写配套教材、研制教学模具;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生产活动,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技能人才;探索新形势下的专业教学规律。具体要求是:
(1)掌握汽车及发动机构造及原理;(2)具备对汽车及各部件、总成进行性能测试和分析的基本知识和技能;(3)具有制订汽车制造及维修工艺及操作的基本能力;(4)具有对汽车常见故障的判断和检测的初步能力;(5)具备汽车技术服务的基本能力;(6)具备企业技术经济分析和生产经营管理的初步能力。
三、工作过程
1. 理实结合
学校根据职业教育发展需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通过与梅州市梅江区实训职业培训学校合作,依托校内建立了“梅州市职业技术学校汽修实训基地”,实施“基于工作过程”为特征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和“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培养既有良好职业素质又有很强操作技能的实用型人才,形成“知识 能力 素质三位一体的 ‘前店后校’”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前店后校”,能够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设,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加强师资队伍、实训基地、校本教材和教学文件等建设,提高办学实力。根据“知识 能力 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规格要求学生“学专、学精、学实”,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适应性强、知识面广、素质高,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2.教学相长
(1)将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养成贯穿于学生学习和工作全过程
在“店”中,将学生的职业素质训导养成贯穿于专业教学课程体系。授课、实训、技能考核、生产过程增加学生职业素养方面的表现评价;建立行业企业多方评价学生制度,制作《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养成手册》;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和优秀毕业生到校开展职业活动,推进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团结合作、遵章守纪教育,组织学生写感想和总结,用社会先进人物的杰出表现激励学生,加强职业道德培育。
(2)锻炼机会多,技术提高快
每个班配备专门的实训教师,跟班进行技能操作辅导。学生每月两次技能达标测试,每学期一次技能竞赛,要求逐一过关,提高学生对技能操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实际操作能力。
(3)课程及师资队伍建设
参考汽车维修服务的岗位(群)和工作流程,借鉴企业培训标准,与企业技术人员一起,通过召开专家访谈会等多种形式,归纳出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具体行动领域。参照国家汽车维修工职业标准和技能标准,根据汽车维修服务工作过程需要的计划制定、工作组织、实施和维修质量检查评估要求,按照能力标准、场地准备、工具准备、操作要点、技术要求、考核标准等六方面内容进行建设。与合作企业技术人员一起,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思路,完成涵盖课程目标、教学内容、知识与技能要求、教学进度、考核标准、教学效果等内容的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教学大纲建设,构建基于汽车维修技术服务工作过程的专业学习领域,结合公共学习领域和生产实习,重构新的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与梅州市春天汽车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共同建设优质核心课程。按照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要求,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思路,根据真实的学习情境,和企业技术人员合作开发项目工单,实现技能训练项目化、教学项目工单化、理论实践一体化、综合实训岗位化。专业教师和企技人员共同完成课程教材、实训指导书、电子教案、考核标准、试题库、素材库的建设。 在强化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前提下,每学期选派教师到高校或企业进修,接触掌握新技术新工艺。根据现有师资队伍有较强企业工作背景的情况,对专业教师定向培养,规定每年至少有两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侧重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在校内实训基地安排教师每年定期参加对外培训和技术服务。专业教师必须参加职业资格认证考核,建设期内 “双师”专业教师队伍达100%。培养了2名专业带头人,5名能在一体化教学、课程建设、社会服务领域独当一面的骨干教师,已建成一流专业师资队伍。
四、主要成果
学校遵循“学生为增长知识和掌握技术走进来,为立足社会和谋求发展走出去”的办学理念,坚持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在教学中让学生在扬长中发展,在兴趣中学习,在个性中成才。
1. 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本着贴近学生、贴近岗位的原则,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发挥了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在校参与生产有酬(半工半读),材料成本降低,学生、学校双赢。
校企合作的“梅州市职业技术学校汽修实训基地”用于教学与实训,让学生反复练习与制作,以增强实训效果、提高操作能力。学生在课余时间和双休日也可以到“店”里实习,动手操作能力大大增强。
2. 推出了一整套校本教材
根据汽修专业的发展方向,校企双方通过资源共享,共研培养模式、课程开发、教材建设等,为汽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提供引领示范作用。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电喷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自动变速箱构造与维修》《汽车空调系统构造与维修》等校本教材的结集编写,充分展示了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学校的教学成果。
3. 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学校赢得崇高声誉
通过教学改革,学生一技在手,一生无忧。多年来,学校培养了大批合格的汽修专业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利用校内实训基地、设备条件和技术资源,发挥社会服务功能,针对梅州市汽车技术服务市场的人才需求状况,与市直相关部门紧密合作,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和社会培训工作,每年对外培训300人次以上,扩大了社会影响力。
五、条件保障
国务院文件《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文件《关于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意见》提供了政策保障;完备的《校企合作协议书》,学校的重视,企业的支持,专业组和企技人员认真落实都是“前店后校”培养模式顺利实施的保障。
六、体会与思考
坚持“基于工作过程”为特征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启迪思维,激发潜能,锻造学生学习能力和团队精神;加强校企合作,实行产学研结合。
要加大投入。实训基地建设须具有综合性和规模,才能满足专业教学、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需要。
综上所述,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实施“基于工作过程”为特征的“前店后校”人才培养模式,圆满完成了教学计划与大纲的修订,结集出版了配套教材,有力促进了学校的教科研及生产,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实现了服务社会、教学相长的预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