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呼吁多年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目前有了突破性进展。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
贷款利率的彻底放开,反应最为强烈的无疑是对贷款需求极为旺盛的实体经济,尤其是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更是喜忧参半。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中小企业一方面希望利率市场化能够打破银行的垄断地位,形成一个公平竞争的金融市场,增强他们的贷款议价权;另一方面又担心资本市场会更加倾向于在规模和品牌上更具竞争力的国企、上市公司和优质民企,使其融资难题雪上加霜。
利率市场化之后,银行业到底能否被推到市场中参与竞争?实体经济又能否从中受益?在近期央视《对话》栏目的录制现场,本刊记者见到了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扬、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以及其他一些业内人士。尽管身份不同,但他们的共同看法是,这是一场渐进式的变革,整个金融业都面临转型升级,在金融领域一直居主导地位的商业银行也将进入市场竞争机制,而这样的竞争无疑会更有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
实体经济有望受益
在我国现行金融体制的保护下,银行一直以来都有着绝对的话语权。
“利率市场化能否打破银行垄断者的身份,改变长期以来由银行挑客户的贷款模式,让我们也能挑选银行?”北京大兴一位经营小饭馆的老板对此充满期待。
其实,这是众多企业家的心声。在长期的银企对话中,银行占绝对优势,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虽然数量众多,但因缺乏必要的抵押物、正规或运营良好的财务报表等“硬性指标”大多被挡在银行大门之外。
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指出,利率市场化即意味着市场竞争,金融机构“躺着吃利息”的历史将一去不返。“对我们(银行)来说,的确要脱胎换骨。在很大程度上,挑战非常之大。”
过去,商业银行因成本和风险因素往往更“青睐”于“大企业”。但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政府保护度的不断下降,过去几年银行存款也在持续下降,尤其是今年6月份出现的银行间流动性问题,种种迹象都表明,银行必须转型,必须找新的客户,必须创造新的产品,必须有新的竞争,这才是构成利率市场化的前提条件。
曹远征认为,利率市场化最基本的意义是改变中国金融机构“千行一面”的格局。逐渐地,银行会根据自己的客户、能力,以及对市场的了解,进入细分时代。比如按服务对象规模划分的大银行、小银行,或按存贷款分类的存款银行和贷款银行。
这样一来,我国银行业的服务层次、业态也将更加丰富,出现更多地为中小企业、小微企业服务的中小银行,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现状有望逐步得到缓解,实体经济也会由此受益。
银行业竞争将加大
面对利率市场化的挑战,金融机构的反应远不如企业和媒体那么积极。市场调查发现,利率市场化推出后近一个月内,商业银行多未启动实质性的行动,更多地仍持观望态度。
浙江温州聚众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春来表示:“利率市场化表面宣传得很好,但企业跑到银行去,发现手续还是很繁琐,还跟原来一样贷不到(钱)。”
“树欲静而风不止。”对于一直被精心呵护的银行而言,尽管仍然心存侥幸,但市场变革已经启动,现实的问题摆在眼前: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的挑战?如何在此变局下推动自身转型,保持可持续盈利能力?
从国际经验来看,利率市场化后一定会加剧银行业的竞争。比如美国在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中,银行数量减少了将近一半,其中绝大多数是中小银行,我国台湾地区也有类似情况。
中国也不会例外。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扬认为,利率市场化之后,银行之间肯定会加大竞争,都要吸收存款,同时也要设法把自己的贷款放给最优的客户,因此,除了传统的竞争手段之外,又将有一个利率竞争。
在这场即将打响的“战役”中,大银行因优势明显被普遍看好,而地方性中小银行则胜算难料。但包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华而诚认为,中小银行“船小好调头”。以包商银行为例,“我们一直服务于小微企业,在贷款利率定价机制里面接受市场的考验,可能比大银行还多一点。同时我们现在的利差也要比大银行多。”
他同时呼吁,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应该调节银行信贷额度,给小银行多一点额度,以解燃眉之急。
在利率市场化带来的银行竞争问题上,李扬并不认同“究竟对大银行影响大、还是对小银行影响大”的争议,他认为应通过竞争形成合理的分工才是变革初衷。在这方面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美国利率逐渐地放开后,它的资本市场慢慢发展起来,并逐渐形成一个分工,大企业可在资本市场上出资,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银行才能真正把中小企业当成目标客户。
银行业竞争加剧,会不会出现银行倒闭现象,而这样的情况一旦出现,老百姓和企业的财产如何得到保障?对此,李扬分析指出,我国虽然没有一个正式的存款保险制度,或者说消费者、存款者的保护制度,但政府事实上一直承担着这样的保护责任。在我国曾出现三起金融机构倒闭事件,一个是海发行(海南发展银行),一个是粤国投,还有一个是中东信(一家证券公司)。“这几家都有很多负债,也就是有很多居民户或者是企业把钱放在他们那里,但由于‘隐性保障’的存在,居民和企业都没有收到影响。”
不过,随着金融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我们应把潜在的、不透明的,而且有可能是有问题的这种保护制度变成一个规范化的,符合国际惯例的存款者保护制度。”李扬表示。
民间借贷会不会消失
在我国,民间借贷一直以灵活、方便、高效而被高度认可,相比于银行间接借贷融资渠道,民间借贷具有及时、简便、灵活的特点,对银行信用起着拾遗补缺的作用。自2003年以来,国家逐步放开了民间小额信贷的限制,并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民间信贷产业得以快速发展。
温州民间借贷最活跃的时候,“一个电话一天就能拆借到三千万,而且几分钟就能直接到账,不用任何抵押物,全凭人与人之间的信用。”陈春来说。
不过,对比正规金融,仅靠地方关系网络建立起来的民间信用借贷往往更容易引起民事纠纷。而这样的问题在近几年尤其突出,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加大,各地频频出现“老板跑路事件”,民间借贷纠纷与日俱增,由此引发的刑事案件也时有发生。
记者了解发现,民间借贷虽然便捷,但其利率水平通常也非常高。据悉,温州民间借贷一般月息是2到6分,有的高达1角,甚至1角5,年利率达180%(鄂尔多斯最高时甚至达到360%)。而以在温州做实业的中小企业为例,大多数的毛利润不会超过10%,一般在3%-5%,高额利息很容易把企业逼上绝路。
利率市场化之后,民间借贷会不会消失?业内人士对此普遍的看法是,“会消失一部分,但不会全部消失。”
这主要源于巨大的市场需求。在财经评论员马光远看来,融资也要讲究“门当户对”,即大银行服务大企业,小银行给小企业融资。利率市场化以后,价格是放开了,但中小企业不怕价格高,他们最担心的是没有为他们服务的金融机构,“而这是目前最大的问题。”
贷款利率的彻底放开,反应最为强烈的无疑是对贷款需求极为旺盛的实体经济,尤其是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更是喜忧参半。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中小企业一方面希望利率市场化能够打破银行的垄断地位,形成一个公平竞争的金融市场,增强他们的贷款议价权;另一方面又担心资本市场会更加倾向于在规模和品牌上更具竞争力的国企、上市公司和优质民企,使其融资难题雪上加霜。
利率市场化之后,银行业到底能否被推到市场中参与竞争?实体经济又能否从中受益?在近期央视《对话》栏目的录制现场,本刊记者见到了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扬、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以及其他一些业内人士。尽管身份不同,但他们的共同看法是,这是一场渐进式的变革,整个金融业都面临转型升级,在金融领域一直居主导地位的商业银行也将进入市场竞争机制,而这样的竞争无疑会更有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
实体经济有望受益
在我国现行金融体制的保护下,银行一直以来都有着绝对的话语权。
“利率市场化能否打破银行垄断者的身份,改变长期以来由银行挑客户的贷款模式,让我们也能挑选银行?”北京大兴一位经营小饭馆的老板对此充满期待。
其实,这是众多企业家的心声。在长期的银企对话中,银行占绝对优势,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虽然数量众多,但因缺乏必要的抵押物、正规或运营良好的财务报表等“硬性指标”大多被挡在银行大门之外。
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指出,利率市场化即意味着市场竞争,金融机构“躺着吃利息”的历史将一去不返。“对我们(银行)来说,的确要脱胎换骨。在很大程度上,挑战非常之大。”
过去,商业银行因成本和风险因素往往更“青睐”于“大企业”。但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政府保护度的不断下降,过去几年银行存款也在持续下降,尤其是今年6月份出现的银行间流动性问题,种种迹象都表明,银行必须转型,必须找新的客户,必须创造新的产品,必须有新的竞争,这才是构成利率市场化的前提条件。
曹远征认为,利率市场化最基本的意义是改变中国金融机构“千行一面”的格局。逐渐地,银行会根据自己的客户、能力,以及对市场的了解,进入细分时代。比如按服务对象规模划分的大银行、小银行,或按存贷款分类的存款银行和贷款银行。
这样一来,我国银行业的服务层次、业态也将更加丰富,出现更多地为中小企业、小微企业服务的中小银行,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现状有望逐步得到缓解,实体经济也会由此受益。
银行业竞争将加大
面对利率市场化的挑战,金融机构的反应远不如企业和媒体那么积极。市场调查发现,利率市场化推出后近一个月内,商业银行多未启动实质性的行动,更多地仍持观望态度。
浙江温州聚众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春来表示:“利率市场化表面宣传得很好,但企业跑到银行去,发现手续还是很繁琐,还跟原来一样贷不到(钱)。”
“树欲静而风不止。”对于一直被精心呵护的银行而言,尽管仍然心存侥幸,但市场变革已经启动,现实的问题摆在眼前: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的挑战?如何在此变局下推动自身转型,保持可持续盈利能力?
从国际经验来看,利率市场化后一定会加剧银行业的竞争。比如美国在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中,银行数量减少了将近一半,其中绝大多数是中小银行,我国台湾地区也有类似情况。
中国也不会例外。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扬认为,利率市场化之后,银行之间肯定会加大竞争,都要吸收存款,同时也要设法把自己的贷款放给最优的客户,因此,除了传统的竞争手段之外,又将有一个利率竞争。
在这场即将打响的“战役”中,大银行因优势明显被普遍看好,而地方性中小银行则胜算难料。但包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华而诚认为,中小银行“船小好调头”。以包商银行为例,“我们一直服务于小微企业,在贷款利率定价机制里面接受市场的考验,可能比大银行还多一点。同时我们现在的利差也要比大银行多。”
他同时呼吁,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应该调节银行信贷额度,给小银行多一点额度,以解燃眉之急。
在利率市场化带来的银行竞争问题上,李扬并不认同“究竟对大银行影响大、还是对小银行影响大”的争议,他认为应通过竞争形成合理的分工才是变革初衷。在这方面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美国利率逐渐地放开后,它的资本市场慢慢发展起来,并逐渐形成一个分工,大企业可在资本市场上出资,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银行才能真正把中小企业当成目标客户。
银行业竞争加剧,会不会出现银行倒闭现象,而这样的情况一旦出现,老百姓和企业的财产如何得到保障?对此,李扬分析指出,我国虽然没有一个正式的存款保险制度,或者说消费者、存款者的保护制度,但政府事实上一直承担着这样的保护责任。在我国曾出现三起金融机构倒闭事件,一个是海发行(海南发展银行),一个是粤国投,还有一个是中东信(一家证券公司)。“这几家都有很多负债,也就是有很多居民户或者是企业把钱放在他们那里,但由于‘隐性保障’的存在,居民和企业都没有收到影响。”
不过,随着金融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我们应把潜在的、不透明的,而且有可能是有问题的这种保护制度变成一个规范化的,符合国际惯例的存款者保护制度。”李扬表示。
民间借贷会不会消失
在我国,民间借贷一直以灵活、方便、高效而被高度认可,相比于银行间接借贷融资渠道,民间借贷具有及时、简便、灵活的特点,对银行信用起着拾遗补缺的作用。自2003年以来,国家逐步放开了民间小额信贷的限制,并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民间信贷产业得以快速发展。
温州民间借贷最活跃的时候,“一个电话一天就能拆借到三千万,而且几分钟就能直接到账,不用任何抵押物,全凭人与人之间的信用。”陈春来说。
不过,对比正规金融,仅靠地方关系网络建立起来的民间信用借贷往往更容易引起民事纠纷。而这样的问题在近几年尤其突出,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加大,各地频频出现“老板跑路事件”,民间借贷纠纷与日俱增,由此引发的刑事案件也时有发生。
记者了解发现,民间借贷虽然便捷,但其利率水平通常也非常高。据悉,温州民间借贷一般月息是2到6分,有的高达1角,甚至1角5,年利率达180%(鄂尔多斯最高时甚至达到360%)。而以在温州做实业的中小企业为例,大多数的毛利润不会超过10%,一般在3%-5%,高额利息很容易把企业逼上绝路。
利率市场化之后,民间借贷会不会消失?业内人士对此普遍的看法是,“会消失一部分,但不会全部消失。”
这主要源于巨大的市场需求。在财经评论员马光远看来,融资也要讲究“门当户对”,即大银行服务大企业,小银行给小企业融资。利率市场化以后,价格是放开了,但中小企业不怕价格高,他们最担心的是没有为他们服务的金融机构,“而这是目前最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