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那年,我在家乡丽江城里做一项文职工作。
有一天,我办公室的门被叩响了,随后进来一位陌生的女人。她背着个大旅行背包,脸上带着文雅的笑容,问道:“您是莫存友先生吗?”我慌忙从办公桌前站起来,一时心里惶惑:这“莫存友”当然是我,可“先生”这雅词,好像还没有人加诸于我,我是“莫存友先生”吗?
我迎上去说:“我是莫存有。”她笑得更文雅了,并且用极文雅的语调说:“您好!我是从您朋友那儿来的,这里有一封他写给您的信。”
她递给我一封未封口的信,原来是远在京城的一位纳西族老同学写来的。他信中介绍一位来自加拿大的学者,到丽江来搞民俗文化考察,希望我能给她提供一些帮助。看到“加拿大”三个字,我立刻抬眼打量了她半秒钟,心想:这明明是中国人嘛!说真的,到我这儿来的作家、画家,省城的、京城的各种各样的人物我见得多了,而国外的学者,我还是第一次接触。
我招呼她坐下,倒了一杯茶,端给她。
“你是从国内出去的吧?”
“是的。”她一笑。
“是访问学者?”
“不,是读博士。”
“你打算去什么地方?”
“我想先去最远的,路最难走的地方吧。”
她的目光落到墙壁上,那有一张东巴经文,她轻轻地读着,琢磨着那些象形文字的意义。我说:“你认识东巴经?”她微笑:“认识一点,不过,你这张经文我还读不通。”她大方地笑笑。双手端起那杯热茶,没喝,又放下,拿起桌子上的彝族花纹的笔筒把玩着。
我偷偷地欣赏她,她的脸好似一幅精致的牙雕。真的,她的皮肤不是白,不是红,也不是黄,而是那种象牙色的,光洁而细腻。她的举止透出书卷气和一股与生俱来的温文尔雅。
“今天我去帮你买到洛塔的车票吧,明天早上发车,两天路程,那是我们专区最远的县,是纳西族、普米族和彝族的混合居住区。”我对她说。
我走到汽车站售票处,却踌躇起来,洛塔我没有熟人,把她托给谁呢?那里会说汉话的人很少,让她到哪里去吃、住呢?想到她那牙雕般的脸,我真不放心,万一出了什么岔子,我怎么向朋友交待。我想我们文教局几年来一直缺少基层情况调查材料,我们这些坐办公室的谁都不愿下乡去,如果我想下去,那是不愁没有理由的。
我在售票处窗外愣了半天神,最后毅然买了两张车票,转身朝向头儿的家门走去。
这天早上,当我背着行囊站在车门旁,看到来自加拿大的女学者——凌云快步向我走来时,我很为自己的决定高兴。朝阳照着她的脸,看起来是那么美,她穿一件土白色的夹克衫,一条洗得蓝中透白的牛仔裤,脚上一双白色旅游鞋,打扮得像一位矫健的小伙,而当你看到她的脸,你会感到什么叫做大家闺秀。那明媚的流盼,眉宇的舒展,唇边的含持,显现出诗一般的韵味。她的美与我们丽江姑娘的美是不同的,我不能准确地表达那种微妙的感觉,总之就是不同。
我们上了车,凌云坐在靠窗的位子上,我坐在她旁边,我心里想,把她“安置”好了,我就回来,儿子快考高中了,我不能离家太久。
汽车在洁净的柏油公路上奔驰,山野里那清凉湿润的空气从车窗口扑面而来。凌云快乐地眯缝着眼睛,望着窗外那草木葱茏的山谷,她的睫毛仿佛在风中闪动。我第一次想到她的年纪,她的外貌看上去还很年轻,从她的身份考虑,她应该到了“而立”之年。
一路上,我们大多数时间都是沉默,偶尔交谈几句。她是个沉默的女人,她的嘴角總是带着一丝笑意,好像满肚子都是喜事,可又从不大声说笑。像她这样年轻又装了满肚子学问的女人,我觉得真是个谜。
坐这样的长途汽车,一天下来,我感到疲惫不堪,尤其是身边有这样一位“佳人”旅伴,我不得不“收敛”自己。例如当车的惯性使我倒向她那一边时,我却不敢放松地贴着对方温软的身体,一触之下,立刻把住自己。车上旅客大都是当地人,他们总是张着大嘴打瞌睡,我也不由自主地随着他们进入梦乡,睁开眼见凌云却双目炯炯地盯着窗外,不知是陶醉在玉龙雪山的美景中,还是沉醉在冥想中。我不由得想起一句纳西族的老话:“愚人多睡。”接着似乎就羞于再露出那愚蠢的睡相了。
洛塔终于到了,我们拿着行李,走出车站。一条人、马、牛足迹杂沓的,满是烂泥、畜粪的道路出现在眼前。我试图为凌云寻找一条可行的路线时,凌云已经一步三跳地走向前去了。
过去,洛塔是个公社,在大路旁边有一个小院落,里面几间竹笆编的草房,作为社务办公室,附近设有一个供销社,一个小卫生所,一个招待所。我一心想带凌云住那个招待所,就走到那里,幸好招待所还有一个老头儿在看门。
老头儿打开了锈迹斑斑的锁,推开房门,久已无人光顾的小屋里潮气扑鼻。三张木床,一张木桌上落满了灰尘。不过我暗自高兴,凌云在这有一个安全又舒适的住处了。
“啊!太好了!还有一张桌子。”凌云兴高采烈,老头儿拿来一把用秃了的笤帚,红云忙接过打扫起来。老头儿站在那看看我说:“你们住一间吧?”
我忙摆手说:“不不不!我另外住一间。”“咋个?她不是你媳妇?”我和凌云都笑起来。“大伯,我们俩可是两码事。我是咱们丽江的,人家可是从外国来的。”“外国?这姑娘老远的从外国来这山沟沟干哪样?......”老头儿操着当地的土话嘀咕了几句出去了。旋即他又抱来一套被褥,那被褥又潮又脏,被面的花色已经灰暗不清了。我抱歉地对凌云说:“我们边疆的条件确实太差了。”“这已经很不错了,去年我和我的导师到亚马逊地区去考察,噢,那地方才真是荒蛮之地,哪有床和桌子呢?”
老头儿又打开旁边的一间房门,给我住。住的问题就解决了,在哪吃呢?我央求老头儿每天煮饭时多煮点。我们就算在他这儿搭伙。老头答应了。不过当天的晚饭我们还得自理,我和凌云打整好床铺,就上街去吃饭。
我们在洛塔的街上漫步,凌云看到什么都喜欢,穿纳西服装的妇女,背小孩的绣花背,房顶上的瓦猫雕塑,她兴高采烈地端着相机照了一张又一张。 路边有一个老太婆卖糯米粑粑,凌云马上掏钱说:“我要吃这个饼”。
那年,我在家乡丽江城里做一项文职工作。
有一天,我办公室的门被叩响了,随后进来一位陌生的女人。她背着个大旅行背包,脸上带着文雅的笑容,问道:“您是莫存友先生吗?”我慌忙从办公桌前站起来,一时心里惶惑:这“莫存友”当然是我,可“先生”这雅词,好像还没有人加诸于我,我是“莫存友先生”吗?
我迎上去说:“我是莫存有。”她笑得更文雅了,并且用极文雅的语调说:“您好!我是从您朋友那儿来的,这里有一封他写给您的信。”
她递给我一封未封口的信,原来是远在京城的一位纳西族老同学写来的。他信中介绍一位来自加拿大的学者,到丽江来搞民俗文化考察,希望我能给她提供一些帮助。看到“加拿大”三个字,我立刻抬眼打量了她半秒钟,心想:这明明是中国人嘛!说真的,到我这儿来的作家、画家,省城的、京城的各种各样的人物我见得多了,而国外的学者,我还是第一次接触。
我招呼她坐下,倒了一杯茶,端给她。
“你是从国内出去的吧?”
“是的。”她一笑。
“是访问学者?”
“不,是读博士。”
“你打算去什么地方?”
“我想先去最远的,路最难走的地方吧。”
她的目光落到墙壁上,那有一张东巴经文,她轻轻地读着,琢磨着那些象形文字的意义。我说:“你认识东巴经?”她微笑:“认识一点,不过,你这张经文我还读不通。”她大方地笑笑。双手端起那杯热茶,没喝,又放下,拿起桌子上的彝族花纹的笔筒把玩着。
我偷偷地欣赏她,她的脸好似一幅精致的牙雕。真的,她的皮肤不是白,不是红,也不是黄,而是那种象牙色的,光洁而细腻。她的举止透出书卷气和一股与生俱来的温文尔雅。
“今天我去帮你买到洛塔的车票吧,明天早上发车,两天路程,那是我们专区最远的县,是纳西族、普米族和彝族的混合居住区。”我对她说。
我走到汽车站售票处,却踌躇起来,洛塔我没有熟人,把她托给谁呢?那里会说汉话的人很少,让她到哪里去吃、住呢?想到她那牙雕般的脸,我真不放心,万一出了什么岔子,我怎么向朋友交待。我想我们文教局几年来一直缺少基层情况调查材料,我们这些坐办公室的谁都不愿下乡去,如果我想下去,那是不愁没有理由的。
我在售票处窗外愣了半天神,最后毅然买了两张车票,转身朝向头儿的家门走去。
这天早上,当我背着行囊站在车门旁,看到来自加拿大的女学者——凌云快步向我走来时,我很为自己的决定高兴。朝阳照着她的脸,看起来是那么美,她穿一件土白色的夹克衫,一条洗得蓝中透白的牛仔裤,脚上一双白色旅游鞋,打扮得像一位矫健的小伙,而当你看到她的脸,你会感到什么叫做大家闺秀。那明媚的流盼,眉宇的舒展,唇边的含持,显现出诗一般的韵味。她的美与我们丽江姑娘的美是不同的,我不能准确地表达那种微妙的感觉,总之就是不同。
我们上了车,凌云坐在靠窗的位子上,我坐在她旁边,我心里想,把她“安置”好了,我就回来,儿子快考高中了,我不能离家太久。
汽车在洁净的柏油公路上奔驰,山野里那清凉湿润的空气从车窗口扑面而来。凌云快乐地眯缝着眼睛,望着窗外那草木葱茏的山谷,她的睫毛仿佛在风中闪动。我第一次想到她的年纪,她的外貌看上去还很年轻,从她的身份考虑,她应该到了“而立”之年。
一路上,我们大多数时间都是沉默,偶尔交谈几句。她是个沉默的女人,她的嘴角總是带着一丝笑意,好像满肚子都是喜事,可又从不大声说笑。像她这样年轻又装了满肚子学问的女人,我觉得真是个谜。
坐这样的长途汽车,一天下来,我感到疲惫不堪,尤其是身边有这样一位“佳人”旅伴,我不得不“收敛”自己。例如当车的惯性使我倒向她那一边时,我却不敢放松地贴着对方温软的身体,一触之下,立刻把住自己。车上旅客大都是当地人,他们总是张着大嘴打瞌睡,我也不由自主地随着他们进入梦乡,睁开眼见凌云却双目炯炯地盯着窗外,不知是陶醉在玉龙雪山的美景中,还是沉醉在冥想中。我不由得想起一句纳西族的老话:“愚人多睡。”接着似乎就羞于再露出那愚蠢的睡相了。
洛塔终于到了,我们拿着行李,走出车站。一条人、马、牛足迹杂沓的,满是烂泥、畜粪的道路出现在眼前。我试图为凌云寻找一条可行的路线时,凌云已经一步三跳地走向前去了。
过去,洛塔是个公社,在大路旁边有一个小院落,里面几间竹笆编的草房,作为社务办公室,附近设有一个供销社,一个小卫生所,一个招待所。我一心想带凌云住那个招待所,就走到那里,幸好招待所还有一个老头儿在看门。
老头儿打开了锈迹斑斑的锁,推开房门,久已无人光顾的小屋里潮气扑鼻。三张木床,一张木桌上落满了灰尘。不过我暗自高兴,凌云在这有一个安全又舒适的住处了。
“啊!太好了!还有一张桌子。”凌云兴高采烈,老头儿拿来一把用秃了的笤帚,红云忙接过打扫起来。老头儿站在那看看我说:“你们住一间吧?”
我忙摆手说:“不不不!我另外住一间。”“咋个?她不是你媳妇?”我和凌云都笑起来。“大伯,我们俩可是两码事。我是咱们丽江的,人家可是从外国来的。”“外国?这姑娘老远的从外国来这山沟沟干哪样?......”老头儿操着当地的土话嘀咕了几句出去了。旋即他又抱来一套被褥,那被褥又潮又脏,被面的花色已经灰暗不清了。我抱歉地对凌云说:“我们边疆的条件确实太差了。”“这已经很不错了,去年我和我的导师到亚马逊地区去考察,噢,那地方才真是荒蛮之地,哪有床和桌子呢?”
老头儿又打开旁边的一间房门,给我住。住的问题就解决了,在哪吃呢?我央求老头儿每天煮饭时多煮点。我们就算在他这儿搭伙。老头答应了。不过当天的晚饭我们还得自理,我和凌云打整好床铺,就上街去吃饭。
我们在洛塔的街上漫步,凌云看到什么都喜欢,穿纳西服装的妇女,背小孩的绣花背,房顶上的瓦猫雕塑,她兴高采烈地端着相机照了一张又一张。 路边有一个老太婆卖糯米粑粑,凌云马上掏钱说:“我要吃这个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