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研究探析CT与MRI在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中的应用及诊断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08年7月~2012年7月收治入院83例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以病理学活检结果为金标准,对比观察CT、MRI影像学诊断效率。结果:与病理学活检结果相比,CT检出阳性64例,MRI检出阳性68例,与病理诊断均有一定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T与MRI均能够对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进行有效诊断,且MRI诊断准确率更高些,但受到医疗条件与费用限制,不如CT使用普及,因此在临床上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检查方式进行分级检查。
关键词:CTMRI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2-0009-01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是因甲状旁腺发生病变,而使甲状旁腺素的合成与分泌过量,从而导致全身性的磷、钙与骨骼代谢紊乱疾病。病理上多以甲状旁腺腺瘤较为常见。该病的病情较为隐匿且复杂,多数患者并没有明确的主观症状,而多因为骨骼系统的症状而前来就诊,因此在术前对病灶的检出与影像学定位、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意义,并对该病的治疗与临床疗效有直接的影响作用。本文作者通过对我院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观察CT与MRI的诊断效果,以作参考。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收集我院2008年7月~2012年7月收治入院83例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4例、女49例,年龄19~72岁,平均年龄46.28±8.67岁,病程1个月~13年;临床表现包括骨型28例、肾型15例、混合型26例、高钙型12例、特殊类型2例。
所有病例均具有完整的临床资料,包括住院病历及病理学鉴定结果、CT与MRI鉴定结果等;均有明显的骨痛、骨折或肾结石等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血钙浓度超过2.65mmol/L、血液甲状旁腺激素明显升高。患者均经过病理检查为阳性。
1.2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CT和MRI检查。CT采用飞利浦公司生产的螺旋CT诊断仪,层厚为4mm,螺距为1.5,患者均给予CT平扫后进行增强扫描。对比剂从患者肘部静脉注入,总量为100ml,注射后进行扫描。MRI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超导磁共振成像诊断仪,平扫结束后进行增强扫描,对比剂为Gd-DTPA,剂量为0.1mmol/kg,颈部线圈,进行T1WI、T2WI横断面扫描,T1WI冠状面扫描。
1.3观察指标。统计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的手术病理检查结果。同时统计CT与MRI的阳性检出率。
1.4数据处理。使用SPSS统计学软件17.0版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检验水准为0.05,可信区间95%,P<0.05为样本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种影像学诊断方法均采用卡方检验。
2结果
与病理学活检结果相比,CT检出阳性64例,MRI检出阳性68例,与病理诊断均有一定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细结果见表1。
表1CT与MRI的诊断准确率
组别1213病例数1213阳性率1213漏诊率CT121383121364(77.11%)121319(22.89%)MRI121383121368(81.93%)121315(18.07%)3讨论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其诊断包括定性诊断与定位诊断两部分。定性诊断一般需要依赖于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生化检查,定位诊断则需要结合使用影像学诊断方法,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依据。
对与发行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治疗中,使用影像学包括超声、CT和MRI诊断等多种方法。CT检查能够从患者的下颌角扫描到气管分叉,并进行连续扫描,其层厚为3mm左右,容易发现各种小的病变,并能够对气管食管沟、胸骨后及颈根部等甲状旁腺病变进行诊断,且可以显示出甲状旁腺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病灶可能为多样性,肿块的边界较为清楚,且与周围结构的分界明确。肿块较大可以对甲状腺产生压迫。肿块密度为均匀和等密度或等低混合密度。增强扫描后,病灶为均匀强化或不规则强化。颈部的甲状旁腺瘤一般为类圆形或者类三角形,且密度均匀。如患者有低密度的病灶,则可能是由于腺瘤的坏死或者伴有陈旧性出血、囊性改变等。
MRI技术则利用了甲状腺、甲状旁腺清除速率的不同进行显像,具有较高的灵敏性。但是从临床分析,CT诊断对甲状旁腺与邻近组织的关系显示不清楚。患者主要的影像表现为:T1WI的均匀等信号,T2WI均匀且信号略高,有等高的混杂信号,增强扫描时,病灶为均匀强化。MRI的优势在于能够直接地形成三维成像,并可以进行脂肪抑制成像,对异位病变、小病灶的检出率均较高。
从本次实验结果我们可以看出,使用CT与MRI对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中,CT阳性诊断达到77.11%,而MRI阳性诊断达到81.93%,与病理诊断均有一定差异。
综上所述,CT与MRI均能够对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进行有效诊断,但受到医疗条件与费用限制,MRI不如CT使用普及,因此在临床上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检查方式进行分级检查。参考文献
[1]祝春霞,袁宇,张玺等.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影像学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J].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2011,31(6):421-423
[2]隋建,于愿,薛新波等.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73例诊断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0,26(15):2791-2793
[3]陈国庆,高峰,张珊等.影像学检查在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术前定位诊断中的作用[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37(1):112-113
[4]杨维良,张浩民,张好刚等.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44例的诊断与外科治疗[J].临床外科杂志,2009,17(8):536-538
关键词:CTMRI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2-0009-01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是因甲状旁腺发生病变,而使甲状旁腺素的合成与分泌过量,从而导致全身性的磷、钙与骨骼代谢紊乱疾病。病理上多以甲状旁腺腺瘤较为常见。该病的病情较为隐匿且复杂,多数患者并没有明确的主观症状,而多因为骨骼系统的症状而前来就诊,因此在术前对病灶的检出与影像学定位、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意义,并对该病的治疗与临床疗效有直接的影响作用。本文作者通过对我院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观察CT与MRI的诊断效果,以作参考。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收集我院2008年7月~2012年7月收治入院83例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4例、女49例,年龄19~72岁,平均年龄46.28±8.67岁,病程1个月~13年;临床表现包括骨型28例、肾型15例、混合型26例、高钙型12例、特殊类型2例。
所有病例均具有完整的临床资料,包括住院病历及病理学鉴定结果、CT与MRI鉴定结果等;均有明显的骨痛、骨折或肾结石等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血钙浓度超过2.65mmol/L、血液甲状旁腺激素明显升高。患者均经过病理检查为阳性。
1.2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CT和MRI检查。CT采用飞利浦公司生产的螺旋CT诊断仪,层厚为4mm,螺距为1.5,患者均给予CT平扫后进行增强扫描。对比剂从患者肘部静脉注入,总量为100ml,注射后进行扫描。MRI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超导磁共振成像诊断仪,平扫结束后进行增强扫描,对比剂为Gd-DTPA,剂量为0.1mmol/kg,颈部线圈,进行T1WI、T2WI横断面扫描,T1WI冠状面扫描。
1.3观察指标。统计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的手术病理检查结果。同时统计CT与MRI的阳性检出率。
1.4数据处理。使用SPSS统计学软件17.0版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检验水准为0.05,可信区间95%,P<0.05为样本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种影像学诊断方法均采用卡方检验。
2结果
与病理学活检结果相比,CT检出阳性64例,MRI检出阳性68例,与病理诊断均有一定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细结果见表1。
表1CT与MRI的诊断准确率
组别1213病例数1213阳性率1213漏诊率CT121383121364(77.11%)121319(22.89%)MRI121383121368(81.93%)121315(18.07%)3讨论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其诊断包括定性诊断与定位诊断两部分。定性诊断一般需要依赖于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生化检查,定位诊断则需要结合使用影像学诊断方法,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依据。
对与发行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治疗中,使用影像学包括超声、CT和MRI诊断等多种方法。CT检查能够从患者的下颌角扫描到气管分叉,并进行连续扫描,其层厚为3mm左右,容易发现各种小的病变,并能够对气管食管沟、胸骨后及颈根部等甲状旁腺病变进行诊断,且可以显示出甲状旁腺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病灶可能为多样性,肿块的边界较为清楚,且与周围结构的分界明确。肿块较大可以对甲状腺产生压迫。肿块密度为均匀和等密度或等低混合密度。增强扫描后,病灶为均匀强化或不规则强化。颈部的甲状旁腺瘤一般为类圆形或者类三角形,且密度均匀。如患者有低密度的病灶,则可能是由于腺瘤的坏死或者伴有陈旧性出血、囊性改变等。
MRI技术则利用了甲状腺、甲状旁腺清除速率的不同进行显像,具有较高的灵敏性。但是从临床分析,CT诊断对甲状旁腺与邻近组织的关系显示不清楚。患者主要的影像表现为:T1WI的均匀等信号,T2WI均匀且信号略高,有等高的混杂信号,增强扫描时,病灶为均匀强化。MRI的优势在于能够直接地形成三维成像,并可以进行脂肪抑制成像,对异位病变、小病灶的检出率均较高。
从本次实验结果我们可以看出,使用CT与MRI对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中,CT阳性诊断达到77.11%,而MRI阳性诊断达到81.93%,与病理诊断均有一定差异。
综上所述,CT与MRI均能够对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进行有效诊断,但受到医疗条件与费用限制,MRI不如CT使用普及,因此在临床上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检查方式进行分级检查。参考文献
[1]祝春霞,袁宇,张玺等.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影像学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J].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2011,31(6):421-423
[2]隋建,于愿,薛新波等.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73例诊断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0,26(15):2791-2793
[3]陈国庆,高峰,张珊等.影像学检查在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术前定位诊断中的作用[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37(1):112-113
[4]杨维良,张浩民,张好刚等.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44例的诊断与外科治疗[J].临床外科杂志,2009,17(8):536-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