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剪纸是民间艺术的代表,也是美术教育的重要手段,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被普遍采用。本文着眼于通过剪纸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和应用分析,为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剪纸活动提供参考。
关键词:剪纸活动;小学教学;动手能力
前言
剪纸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美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剪纸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有着关键意义。教师应对剪纸和剪纸教学深入研究,并根据学生特点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遵循科学的教学原则。
一、剪纸与剪纸教学
(一)剪纸
剪纸是古老的艺术形式,在世界各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在我国更是源远流长,与纸的发明同时产生,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表现手法,流派、风格异彩纷呈,与各地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活动,长久以来对提升人们美术欣赏水平和动手能力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小学剪纸教学
开展美术教学应该将安全性原则放在首位。剪纸中用到的剪刀等工具具有一定危险性,需要教师尤其注意。在剪纸教学之前应提前进行安全教育,并全程提醒。小学美术教学需要遵循适应性原则,即按学生的年龄、水平和学习阶段进行适当的教学。针对小学生的剪纸教学也需要按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来合理设计,降低难度,设置提升空间,促发多方面的能力。剪纸教学还应满足教育性原则,教师需要安排有效的教学目标和阶梯式的教学策略,并考虑不同基础的学生在学习中的难点和发展点,切实达成教学的效果[1]。
二、小学剪纸教学策略分析
(一)构思阶段
剪纸活动的构思阶段对于接下来的创作具有基础性的意义,学生在构思过程中能够培养想象力和理解力,教师对剪纸构思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能够更好地达成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目标。教师可以提供多种纸品,使学生了解不同材料的特点,还应展示各种造型的剪纸作品,加以欣赏引导,帮助学生理解活动要点,明确创作意图。
(二)练习阶段
对于小学生来说,对于剪纸活动的操作不够娴熟,因此首先进行简单的练习很有必要。练习可以包括:玩纸活动,如折纸、撕纸等,加深对纸品特性的掌握;剪刀操作练习,教师必须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剪刀,对可能产生伤害的危险行为提出警告,这一练习可以适当延长时间或预先进行,以锻炼学生的协调能力和肌肉灵活性;简单图案的练习,从简单到复杂的积累过程也就是思维和能力的提高过程,对简单图案的剪纸练习有助于在接下来的创作中更得心应手地运用。教师要关注不同学生在练习阶段的学习特点,及时对动作和构思进行纠正和引导,拓展学生的能力。
(三)创作阶段
进入正式的剪纸创作,学生需要掌握独立完成剪纸作品的能力,这也是训练动手能力的关键。学生已经在之前的学习和练习中对材料和动作较为熟悉,可在创作阶段加强对灵活性和创造性的提升。教师应对学生操作过程中具有独创性的风格和表现形式加以鼓励,并提供更为具体的指导,辅助学生更好地达成创作意图,在此过程中提升动手能力,完成教学目标。针对动手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应采取因材施教的策略,指导学生根据自身水平设计简单图案,并在装饰或风格化表现上体现个人特色,也能對动手能力的提高产生良好效果。继而鼓励学生通过反复的练习训练肌肉灵活性,掌握更复杂的操作。
(四)评价阶段
美术创作体现创作者个人化的意识和风格,不宜进行一刀切的评判,特别是对于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处在提升阶段的小学生,更需要采用积极的评价鼓励学生的学习成果。剪纸活动对小学生而言并非轻而易举,但因其丰富性反而更适合不同美术基础的学生学习提升,教师应对教学活动以全面、发展的眼光进行综合评价,加深与学生的交流,倡导学生互相评价、互相学习,促进学生在经验上分享和互助。切勿只着眼剪纸作品本身的优劣。
三、小学剪纸教学应用分析
(一)教学过程
1.对称图案
剪出对称图案是剪纸活动中的入门和基础,首要手段是叠纸时改变图案的对称轴,来实现复杂性更高的图案。学生需要通过反复尝试和观察,理解不同的叠纸方法形成的图案样式,并在自己的创作中准确做出相应的叠纸操作。同样重要的手段是在对称图案中加以变换,如改变对称方向、添加花纹等,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敏捷性,切实提高动手能力,适合在学生熟练操作之后加以指导提升。
2.装饰图案
对主图案加以装饰能够增加学生的审美力,细节上的操作也是对动手能力的考验。学生可以先剪出简单的主图案,然后分层级增加花纹。动手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对图案进行简单改变,具有一定创造能力的学生可以添加更为复杂和个性化的花纹。教师可以在不同水平的学生的创作基础上加以更有针对性的指导,提供更高层次的方案,使学生作品产生质的改变,锻炼学生动手能力。
3.生肖图案
生肖图案是最常见的剪纸题材,也是美术教学中最常使用的题材,能够满足多种多样的教学需求,深受教师和学生喜爱。在小学剪纸教学中采取生肖图案,对学生的动手能力是一种考验,但也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对称图案到不对称的生肖图案进行转换,需要教师指导学生提前完成构思上的变化,同时对难点加以重点讲解,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爱或擅长的造型进行创作,并在操作中运用已经学到的多种表现手法,完成具有个人化风格的作品[2]。
(二)难点突破
学生在剪纸创作之初还处于模仿阶段,对于造型的构思可能多来自对他人作品的借鉴,这是学习的必经之路,教师可以在肯定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发散思维,从生活中取材,加以联想,发挥个人风格进行创造,从而摆脱桎梏,提升能力。有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将蝴蝶剪纸的翅膀剪成火焰,或将简单的双喜图案加以纹饰,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对于复杂图案的构思和创作,可能会超出学生真实操作水平,造成“眼高手低”的结果。教师对这一情况无需急于求成,而应该采取灵活的方法,激发创造性思维,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如对图案化繁为简,不仅考验造型水平,也能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图案和动作。有教师将学生构思的动物园图案进行拆分,分别剪出不同动物再进行拼贴,图案更加丰富美观,也将学生的操作难度分散在多次练习之中,有效地提升了动手能力。
总结:剪纸活动对小学生来说是美术学习的一扇大门,也是动手能力的一次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教师在剪纸活动中应全面、发展地进行教学,使剪纸教学对学生的审美和动手能力有切实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桂平.浅谈小学剪纸校本的开发与实践[J].美术教育研究,2019,14:160-161.
[2]屈丽.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融合庆阳剪纸的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9,20:206.
作者简介:
朱秀荣(1986.09-),女,出生地:安徽铜陵,延安大学附属小学在岗教师,中小学一级教师。
(作者单位:延安大学附属小学)
关键词:剪纸活动;小学教学;动手能力
前言
剪纸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美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剪纸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有着关键意义。教师应对剪纸和剪纸教学深入研究,并根据学生特点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遵循科学的教学原则。
一、剪纸与剪纸教学
(一)剪纸
剪纸是古老的艺术形式,在世界各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在我国更是源远流长,与纸的发明同时产生,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表现手法,流派、风格异彩纷呈,与各地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活动,长久以来对提升人们美术欣赏水平和动手能力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小学剪纸教学
开展美术教学应该将安全性原则放在首位。剪纸中用到的剪刀等工具具有一定危险性,需要教师尤其注意。在剪纸教学之前应提前进行安全教育,并全程提醒。小学美术教学需要遵循适应性原则,即按学生的年龄、水平和学习阶段进行适当的教学。针对小学生的剪纸教学也需要按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来合理设计,降低难度,设置提升空间,促发多方面的能力。剪纸教学还应满足教育性原则,教师需要安排有效的教学目标和阶梯式的教学策略,并考虑不同基础的学生在学习中的难点和发展点,切实达成教学的效果[1]。
二、小学剪纸教学策略分析
(一)构思阶段
剪纸活动的构思阶段对于接下来的创作具有基础性的意义,学生在构思过程中能够培养想象力和理解力,教师对剪纸构思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能够更好地达成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目标。教师可以提供多种纸品,使学生了解不同材料的特点,还应展示各种造型的剪纸作品,加以欣赏引导,帮助学生理解活动要点,明确创作意图。
(二)练习阶段
对于小学生来说,对于剪纸活动的操作不够娴熟,因此首先进行简单的练习很有必要。练习可以包括:玩纸活动,如折纸、撕纸等,加深对纸品特性的掌握;剪刀操作练习,教师必须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剪刀,对可能产生伤害的危险行为提出警告,这一练习可以适当延长时间或预先进行,以锻炼学生的协调能力和肌肉灵活性;简单图案的练习,从简单到复杂的积累过程也就是思维和能力的提高过程,对简单图案的剪纸练习有助于在接下来的创作中更得心应手地运用。教师要关注不同学生在练习阶段的学习特点,及时对动作和构思进行纠正和引导,拓展学生的能力。
(三)创作阶段
进入正式的剪纸创作,学生需要掌握独立完成剪纸作品的能力,这也是训练动手能力的关键。学生已经在之前的学习和练习中对材料和动作较为熟悉,可在创作阶段加强对灵活性和创造性的提升。教师应对学生操作过程中具有独创性的风格和表现形式加以鼓励,并提供更为具体的指导,辅助学生更好地达成创作意图,在此过程中提升动手能力,完成教学目标。针对动手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应采取因材施教的策略,指导学生根据自身水平设计简单图案,并在装饰或风格化表现上体现个人特色,也能對动手能力的提高产生良好效果。继而鼓励学生通过反复的练习训练肌肉灵活性,掌握更复杂的操作。
(四)评价阶段
美术创作体现创作者个人化的意识和风格,不宜进行一刀切的评判,特别是对于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处在提升阶段的小学生,更需要采用积极的评价鼓励学生的学习成果。剪纸活动对小学生而言并非轻而易举,但因其丰富性反而更适合不同美术基础的学生学习提升,教师应对教学活动以全面、发展的眼光进行综合评价,加深与学生的交流,倡导学生互相评价、互相学习,促进学生在经验上分享和互助。切勿只着眼剪纸作品本身的优劣。
三、小学剪纸教学应用分析
(一)教学过程
1.对称图案
剪出对称图案是剪纸活动中的入门和基础,首要手段是叠纸时改变图案的对称轴,来实现复杂性更高的图案。学生需要通过反复尝试和观察,理解不同的叠纸方法形成的图案样式,并在自己的创作中准确做出相应的叠纸操作。同样重要的手段是在对称图案中加以变换,如改变对称方向、添加花纹等,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敏捷性,切实提高动手能力,适合在学生熟练操作之后加以指导提升。
2.装饰图案
对主图案加以装饰能够增加学生的审美力,细节上的操作也是对动手能力的考验。学生可以先剪出简单的主图案,然后分层级增加花纹。动手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对图案进行简单改变,具有一定创造能力的学生可以添加更为复杂和个性化的花纹。教师可以在不同水平的学生的创作基础上加以更有针对性的指导,提供更高层次的方案,使学生作品产生质的改变,锻炼学生动手能力。
3.生肖图案
生肖图案是最常见的剪纸题材,也是美术教学中最常使用的题材,能够满足多种多样的教学需求,深受教师和学生喜爱。在小学剪纸教学中采取生肖图案,对学生的动手能力是一种考验,但也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对称图案到不对称的生肖图案进行转换,需要教师指导学生提前完成构思上的变化,同时对难点加以重点讲解,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爱或擅长的造型进行创作,并在操作中运用已经学到的多种表现手法,完成具有个人化风格的作品[2]。
(二)难点突破
学生在剪纸创作之初还处于模仿阶段,对于造型的构思可能多来自对他人作品的借鉴,这是学习的必经之路,教师可以在肯定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发散思维,从生活中取材,加以联想,发挥个人风格进行创造,从而摆脱桎梏,提升能力。有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将蝴蝶剪纸的翅膀剪成火焰,或将简单的双喜图案加以纹饰,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对于复杂图案的构思和创作,可能会超出学生真实操作水平,造成“眼高手低”的结果。教师对这一情况无需急于求成,而应该采取灵活的方法,激发创造性思维,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如对图案化繁为简,不仅考验造型水平,也能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图案和动作。有教师将学生构思的动物园图案进行拆分,分别剪出不同动物再进行拼贴,图案更加丰富美观,也将学生的操作难度分散在多次练习之中,有效地提升了动手能力。
总结:剪纸活动对小学生来说是美术学习的一扇大门,也是动手能力的一次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教师在剪纸活动中应全面、发展地进行教学,使剪纸教学对学生的审美和动手能力有切实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桂平.浅谈小学剪纸校本的开发与实践[J].美术教育研究,2019,14:160-161.
[2]屈丽.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融合庆阳剪纸的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9,20:206.
作者简介:
朱秀荣(1986.09-),女,出生地:安徽铜陵,延安大学附属小学在岗教师,中小学一级教师。
(作者单位:延安大学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