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汉朝到元朝,中国的封建文明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在中国封建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政治制度一直扮演者重要的角色。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于“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的立意主要在于通过对一个时期(或一个朝代)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史实的剖析,了解、认识或探讨这一时期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及其在古代中国社会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影响。
一、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例1下图是一副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结构示意图”。请根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 )
A. 唐代 B. 宋代
C. 元代 D. 明代
解析抓住图中的两个重要信息“路”和“通判”,“路”是宋元时期的地方行政单位,通判是在宋朝和清朝时期设置的地方官。
答案B
点拨该题是以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为切入点,考查的是中央集权的问题。中央集权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一部分,强调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主要考查内容是地方行政制度,如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度等。同学们做题时要特别注意审题,注意将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区分开来,如例题中就有非常明确的区分信息:“地方结构示意图。”
二、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例2“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这种情形以汉武帝为例的话,下列哪一项的叙述是正确的( )
A.尚书被中书取代
B.重用近臣,攘夺相权,朝廷始分内外朝,丞相属外朝
C.以三公决策,辅政武帝
D.将相权一分为三,互相制衡以分削相权
解析抓住材料形成相互对照的中的两种现象:“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和“品位既高,退居闲曹”,即君主身边的近臣得到重用,而品级更高的三公却被搁置,结合书本知识,很容易想到是汉朝的内朝和外朝。
答案B
点拨该题是以汉朝的内朝(中朝)设置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君主专制的问题。君主专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一部分,强调的是君主集各种权力于一身。主要考查内容是皇权与相权的关系(即分割相权,加强皇权),如三公九卿制、中朝制度、三省六部制、内阁制等。同样,同学们做题时要注意与中央集权区分开来。
三、重视官员的任用
例3“群士慕向,异人并出。儒雅则公孙弘、董仲舒、倪宽;……文章则司马迁、相如;滑稽则东方朔、枚皋;……奉使则张骞、苏武;将率则卫青、霍去病;受遗(托孤)则霍光、金日(石单);其余不可胜记!”与上述人才兴盛有关的制度是( )
A.推恩令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解析根据材料中提供的信息,公孙弘、董仲舒、卫青、霍去病等都是汉朝人,从而不难确定答案。
答案B
点拨我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汉朝主要是察举制,魏晋是九品中正制,隋唐以后是科举制。
练习
1.汉律或案例中有“欺谩”罪,“诋欺”罪,“诬罔”罪,“非议诏书”罪,“毁先帝”罪,“不敬”、“大不敬”罪(或称“不道”、“大逆不道”罪),“腹非”罪,“非所宜言”罪,“矫制”罪(或称“矫诏”罪)“废格诏令”罪(不执行诏令)等等。充分说明了( )
A. 汉代法律逐渐趋于规范
B. 汉代法律很严
C. 汉代法律逐渐趋于完备
D. 汉代法律是专制统治的工具
2. “……制度,解决了战国以来军功制和养士制不适应治理国家的问题,比较成功地完成了由夺天下到治天下的转变,回答了‘马上得之’,不能‘马上治之’的难题。更重要的是,这种制度从武帝以后以儒家思想作为基本准则,统一了官吏的价值标准,并由此而产生了一批以文人为主的职业官吏,适应了当时的大一统王朝治理国家的需要。”文中省略号省略的最有可能是( )
A. 刺史 B. 察举
C. 九品中正 D. 科举
3. 正如马端临所说:“中正之法行,则评论者自是一人,擢用者自是一人。评论所不许,则司攉用者不敢违其言;擢用或非其人,则司评论者本不任其咎。体统脉络各不相关,故徇私之弊无由惩革。”对材料分析正确的是( )
A. 反映了官员之间的相互牵制
B. 九品中正制效率低下
C. 九品中正制不利于人才的选拔
D. 九品中正制并没有真正实施
4. 《历代职官表》中说:“隋代虽置三公,以官高未除。其秉国均者惟内史、纳言,而尚书令无不统,即不预机事,亦称政本之地。柳述以尚书参掌机事,杨素以仆射掌朝政……”材料反映的是( )
①宰相权力的削弱②皇权的加强③宰相名存实亡④中央集权的加强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5. “盖唐制一道兵政属之节度使,民事属之观察使。然节度多兼观察,兵甲、财赋、民俗之事,无所不领,谓之都府。又各道虽有度支、营田、招讨、经略等使,然亦多以节度使兼之,盖使名虽多,而主其事者,每道一人而已。”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 唐朝节度使的权力很大
B. 唐朝政治腐败
C. 安史之乱的消极影响
D. 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参考答案
1~5. DBCAD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于“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的立意主要在于通过对一个时期(或一个朝代)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史实的剖析,了解、认识或探讨这一时期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及其在古代中国社会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影响。
一、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例1下图是一副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结构示意图”。请根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 )
A. 唐代 B. 宋代
C. 元代 D. 明代
解析抓住图中的两个重要信息“路”和“通判”,“路”是宋元时期的地方行政单位,通判是在宋朝和清朝时期设置的地方官。
答案B
点拨该题是以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为切入点,考查的是中央集权的问题。中央集权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一部分,强调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主要考查内容是地方行政制度,如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度等。同学们做题时要特别注意审题,注意将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区分开来,如例题中就有非常明确的区分信息:“地方结构示意图。”
二、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例2“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这种情形以汉武帝为例的话,下列哪一项的叙述是正确的( )
A.尚书被中书取代
B.重用近臣,攘夺相权,朝廷始分内外朝,丞相属外朝
C.以三公决策,辅政武帝
D.将相权一分为三,互相制衡以分削相权
解析抓住材料形成相互对照的中的两种现象:“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和“品位既高,退居闲曹”,即君主身边的近臣得到重用,而品级更高的三公却被搁置,结合书本知识,很容易想到是汉朝的内朝和外朝。
答案B
点拨该题是以汉朝的内朝(中朝)设置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君主专制的问题。君主专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一部分,强调的是君主集各种权力于一身。主要考查内容是皇权与相权的关系(即分割相权,加强皇权),如三公九卿制、中朝制度、三省六部制、内阁制等。同样,同学们做题时要注意与中央集权区分开来。
三、重视官员的任用
例3“群士慕向,异人并出。儒雅则公孙弘、董仲舒、倪宽;……文章则司马迁、相如;滑稽则东方朔、枚皋;……奉使则张骞、苏武;将率则卫青、霍去病;受遗(托孤)则霍光、金日(石单);其余不可胜记!”与上述人才兴盛有关的制度是( )
A.推恩令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解析根据材料中提供的信息,公孙弘、董仲舒、卫青、霍去病等都是汉朝人,从而不难确定答案。
答案B
点拨我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汉朝主要是察举制,魏晋是九品中正制,隋唐以后是科举制。
练习
1.汉律或案例中有“欺谩”罪,“诋欺”罪,“诬罔”罪,“非议诏书”罪,“毁先帝”罪,“不敬”、“大不敬”罪(或称“不道”、“大逆不道”罪),“腹非”罪,“非所宜言”罪,“矫制”罪(或称“矫诏”罪)“废格诏令”罪(不执行诏令)等等。充分说明了( )
A. 汉代法律逐渐趋于规范
B. 汉代法律很严
C. 汉代法律逐渐趋于完备
D. 汉代法律是专制统治的工具
2. “……制度,解决了战国以来军功制和养士制不适应治理国家的问题,比较成功地完成了由夺天下到治天下的转变,回答了‘马上得之’,不能‘马上治之’的难题。更重要的是,这种制度从武帝以后以儒家思想作为基本准则,统一了官吏的价值标准,并由此而产生了一批以文人为主的职业官吏,适应了当时的大一统王朝治理国家的需要。”文中省略号省略的最有可能是( )
A. 刺史 B. 察举
C. 九品中正 D. 科举
3. 正如马端临所说:“中正之法行,则评论者自是一人,擢用者自是一人。评论所不许,则司攉用者不敢违其言;擢用或非其人,则司评论者本不任其咎。体统脉络各不相关,故徇私之弊无由惩革。”对材料分析正确的是( )
A. 反映了官员之间的相互牵制
B. 九品中正制效率低下
C. 九品中正制不利于人才的选拔
D. 九品中正制并没有真正实施
4. 《历代职官表》中说:“隋代虽置三公,以官高未除。其秉国均者惟内史、纳言,而尚书令无不统,即不预机事,亦称政本之地。柳述以尚书参掌机事,杨素以仆射掌朝政……”材料反映的是( )
①宰相权力的削弱②皇权的加强③宰相名存实亡④中央集权的加强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5. “盖唐制一道兵政属之节度使,民事属之观察使。然节度多兼观察,兵甲、财赋、民俗之事,无所不领,谓之都府。又各道虽有度支、营田、招讨、经略等使,然亦多以节度使兼之,盖使名虽多,而主其事者,每道一人而已。”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 唐朝节度使的权力很大
B. 唐朝政治腐败
C. 安史之乱的消极影响
D. 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参考答案
1~5. DBC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