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经济均衡的一个模型

来源 :学习与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khjpau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类似投入产出的方法,采用商品一生产过程模式对13种商品的联合生产进行了定义并建立起方程组,在实物量的基础上导入了价格、利率因子、生产强度以及经济扩张系数等概念,采用单纯形等线性规划的方法,并结合拓扑学的凸集与聚点的思想,利用布劳威尔不动点定理进行了论证与求解(鞍点的值)。由此揭示了联合生产的重要特征,求出了在不考虑价格情况下的最大经济扩张因子,以及在不考虑生产强度情况下的最低利率因子。
其他文献
中国作为超级人口大国却实现了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印度的经济改革也赶不上中国的步伐。中国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快速的市场化改革,成为一个经济发展方面重要的范例。我们不能单纯从历史角度来说中国经济发展未来会有瓶颈。现在中国的经济发展比较温和,增长速度相对放缓,中国经济未来的增长不是问题,消费率还可以进一步提升。
西藏是我国一个省级行政区,但是汉文地名“西藏”的由来及其涵意,虽有前人研究,仍在茫昧之中。以笔者目前的了解,“西藏”地名的起源和固定,历经明清两个朝代,内涵逐步确定,本文重点考证明代该地名的具体内涵及其创立过程、演变轨迹。至于清代,因系满族从辽东入主中原,由绥服外藩诸部而与青藏高原联结,西藏地区的名称系汉、蒙古、满三语互译混用,其地理识觉又是一番复杂的情况,宜另外整理说明。
1.科南·范·德·米鲁普:《黑人历史月的利弊与后种族时代的创制》 文章从尼采的历史必须“服务于人生”这一论断出发,分析美国行之经年的“黑人历史月”。虽然很多美国人仍坚信历史教育是解决种族问题的重要手段,但作者认为,种族问题的过度历史化会导致一如遗忘历史般的严重后果:黑人历史月对历史的强调,反而令人产生种族主义已成为既往陈迹的错觉。对历史视角的强调,使美国公众可以依靠阅读历史的方式轻轻放下自身的包袱,免于直面仍然根深蒂固的种族不公。换言之,对黑人史漫灌式的宣讲,恰恰构建了“后种族时代”这一似是而非的历史范畴
渔业是鄱阳湖区的传统产业,明清至民国时期在区域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20世纪下半叶鄱阳湖区出现明显的“农进渔退”,农业主体地位空前加强,渔业迅速衰退。这一进程的动力机制主要包括人口增长、制度与政策变化、便于围垦的自然环境以及稻田比水面更具经济价值等。农进渔退与后来鄱阳湖区乃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具有因果关系,主要表现为水旱灾害频发和加剧、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对此,应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观点予以具体分析,这样才能为产业转化及区域经济的绿色发展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
11世纪后半期成书的《突厥语大词典》及其他穆斯林史料中提到的契丹和西夏边境的“可敦墓”,应该不是位于河西走廊北方或漠北草原的可敦城等地,而是相传为王昭君墓的青冢,并可以指代在其附近的辽代西南面招讨司的治所丰州。在此基础上,结合《马卫集》的记述,可以大致复原一条从西域喀喇汗王朝出发,先后途经沙州、丰州前往辽朝京城的东西交通干线。丰州的重要交通地位在辽金元时期的长期延续,使其成为继中唐至宋初的灵州后,北方丝绸之路沿途枢纽地位延续时间最长的内陆城市。这些均有助于深化对唐代以后北方丝路的路线变迁及当时丝路交往历史
1950年2月6日,国民党空军对上海实施大规模空袭,这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肇建未久的新政权来说是个沉重打击和严峻考验。面对电力中断、工商业停闭、千余人伤亡、五万余人流离失所的被动局面,中共华东局和上海市委市政府在党中央的支持下,最大限度地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以最快的速度,采取恢复供电、抚恤善后、防空反特、平抑物价、稳定金融、复工生产等积极有效措施,在最短时间内消除了市民的恐慌心理,使社会运行机制回复到正常轨道,从而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政府公信力在此过程中也进一步得以巩固。“二·六轰炸”对建国初期中共的
作者希望指出历史知识在形而上学和认识论领域的新的可能性。分析哲学传统之下由丹托(Danto)和达米特(Dummett)等人代表的学派试图在两组共有前提下解决“过去”是否实存的问题:其一,个体命题是语句分析和哲学分析的相关单位;其二,各式的实在论和反实在论已经穷尽了形上学在实存问题上的可能选项,并由此确定了知识论的可能形式。
一、构思全球史的当地研究方法 世界上的很多地方对全球和跨国史学越来越有兴趣。①从中国到美国、从阿根廷到欧洲,许多国家或地区的相关研究呈现出各种新的令人感兴趣的方向。②像其他学科一样,全球历史研究也体现出学者之间进行各种模式的跨国家合作的特点。近些年来该领域出现了很多国际会议、跨文化研究项目和交流项目。
当代史学新思潮、新学派风起云涌,既有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研究者学术自觉的推动,也有国际学术协作团队的努力。这一波新史学潮流的出现。尽管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不断得到推介。但并未形成清晰的画面,个中原因恐怕还在于对话与交锋不够,互动太少,因此不免自说自话。新说的创见如不能内化为历史研究过程中的学术自觉,其影响也就日渐消减于无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