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于现实中的龙州天琴文化传习馆目前尚处于项目建设状态,还未开始正式运营。以天琴文化的特征作为会展策划的依据,以国内其他少数民族文化传习馆的运作实践作为借鉴,初步探讨一个可行的会展模式。
[关键词]天琴 天琴文化 文化传习 会展
会展是会议、展览、节事活动等集体性活动的总称,是指在一定的地域空间由多个人集聚在一起形成的,定期或不定期的集体性的物质、文化、信息交流活动。它包括各种类型的会议、展览展销活动、体育竞技活动、各种节事活动等。一般而言,会展策划包括内容策划、运作模式策划和策划效果评估等。文化传习馆以场馆的形式进行展演,具有固定的时间和地点,能保证文化传习的稳定和可持续性。
一、龙州天琴文化传习馆的内容策划
广西龙州县从2003年开始挖掘龙州金龙镇的民族乐器天琴,打造天琴女子弹唱组合;2005年,县文体局开始启动天琴表演区的建设项目,建设天琴民族楼及舞台;2010年,委托工业设计院设计建设美女村民俗文化园,在县城建设天琴文化传习馆,目前尚处于项目建设状态。从这些路程我们可以看到,广西龙州天琴文化正逐渐步入实体项目的运作阶段,从一种“草根”的民间文化演变成为带动当地旅游经济的文化产业。
1.天琴的历史文化价值
天琴,是壮族乐器中最古老的乐器之一,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她以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造型,粗犷的音域,古朴的表演形式而编入《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词典》,成为了中国民族乐器家庭中的一员。其中介绍,“天琴,壮族弦鸣乐器,弹拨类。主要用于一种叫“天”的文艺活动而得名。天琴从巫文化发展成为龙州县壮族人民民间喜闻乐见的艺术且流传至今,可以说是壮族文化宝贵的文化遗产,是研究壮族古代文化的史料。
天琴,是骆越民族文化独具特色的代表之一,主要用于“巫术”的宗教祭祀活动,具有典型的巫文化特点。据考证,2000多年前,骆越先民在左江流域狩猎耕耘、栖息繁衍。当时,由于人们耕作方式原始,生产力水平低,人们对自然界各种现象无法理解,产生了万物有灵的崇拜思想。人们借助“巫术”,开展祭祀活动,向天求灵,保佑苍生。“巫术”的主要道具是“叮”(即天琴)和“马”(即铜铃),女巫作法时,手持“叮”(天琴),边弹边唱,脚拇指套铜铃,和着琴声,有节奏的抖动。“巫术”的祭祀仪式大都是祛邪祈福。“巫术”产生了天琴。
从唐代开始,巫师就借助天琴从事各种巫术活动,且流传至今。在壮族民间故事《妈勒访天边》中就有对天琴的产生、制作、传唱的生动描述。在20世纪80年代开展的民间集成普查中,天琴就以壮族民间乐器被编入有关集成里,成为中国民族乐器的一员。
天琴在壮民族音乐史、曲艺史、美学史、社会文化史、民族宗教史等方面产生过影响,是骆越文化在曲艺方面的主要代表作之一,具有骆越文化传统独特的见证价值。
2.天琴传习的内容和形式
天琴文化传习馆主要展示天琴的制造工艺,弹奏姿势,古传的唱词和唱本。天琴文化的“核心层”指天琴弹唱在现代舞台的表演。“外围层”指围绕天琴所进行的一系列文化建构,如布傣的其它族群标识如长袍黑衣、原生态演唱或对唱、神秘的“唱天”祭祀礼仪,等等。“相关层”包括表演、旅游、服装、乐器、工艺品生产和销售的文化企业和个人。
天琴文化还与发源地龙州丰富的人文资源和独具特色的民俗民风密不可分。龙州地区的民族文化可归纳为:
(1)歌圩、山歌
龙州县的歌圩文化可追塑到远古时代,聪明智慧的壮族人民,在漫长的斗争和生活实践中,创作了丰富的民间歌谣(山歌)。分为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生活歌、历史传说歌、儿歌等,唱山歌成为村民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最鼎盛时期为上世纪60年代以前。
(2)民间节日(农历)
春节(正月初一至初七)、元宵节(正月十五)、拜山节(三月初三)、侬侗节(二月初,各村自定)、草粢节(四月初四)、歌圩节(龙州县城为农历四月十三、各乡村日期不同)、端午节、牛魂节(六月初六)、坤那(六月收割后给田地做生日)、乞巧节(七月初七日)、中元节(七月十四)、中秋节(八月十五)、重阳节(九月初九)、糍那节(十月初二、庆丰收),冬至节,送灶节(十二月二十三日),扫房节(十二月二十四日),除夕(农历大年三十)。
(3)服饰文化
龙州95%的人口为壮族,其穿着分为短衣和黑长衣两种,黑长衣分布在金龙镇,长衣穿着后离地7寸,腰间用黑布条束腰,头发用布条包卷盘于头上,其穿带装饰有银制项圈,手镯,脚镯和腰间银链。短衣分布于除金龙镇外的各乡镇,衣服以黑色或兰色为主,黑色衣配少量兰色做装饰,衣着大方,穿着方便。
(4)民间戏剧、舞蹈、乐器
龙州的戏剧的剧种有粤剧、邕剧和调子三大类,其中邕剧分布在龙州、上金、下冻、水口四乡镇,粤剧分布在龙州、霞秀、上金、响水、下冻、水口、八角。调子则流行于各乡镇,共演出过217个传统剧目。
龙州人民能歌善舞,风格独特,舞蹈可分为三大类:
①拟兽类舞蹈,如舞狮、舞龙、花凤舞、白鹤舞、蝴蝶舞、蚌壳舞等。
②祭祀类舞蹈,如擂鼓舞、燕球舞、莲灯舞、牛角舞、穿灯舞。
③自娱类舞蹈,如壮采茶,铜钱舞。
(5)乐器主要有啵咧和天琴,啵咧形式似汉族的锁纳,用口吹奏,现为锁纳的一个派系,全部是用木头做成,其哨口是用虫茧制成。其音优美欢快,经改进成为新民乐,是不可多得的乐器,中央民族乐团到世界各地演出,得到世界各国的好评。天琴则是二弦琴,用手拨弹。
以上的地方特色文化元素都可以在天琴文化传习馆中得到传承和发扬。
3.天琴的改良和演变
2003年9月,民族音乐家范西姆等一行,应邀来到龙州采风。古老、未经雕琢、原汁原味的天琴弹唱,以其朴实的唱词、独特的韵律,深深地打动了专家。他们建议在原生态天琴弹唱的基础上,成立一个女子弹唱组合,通过加工整理、提炼与创新,使内容和形式得到升华。建议迅速得到龙州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并拨款15万元,从村中选出十多位20岁左右的俊俏少女组成了龙州“天琴女子弹唱组合”。
经过一个时期的培训与演练,2003年11月8日,在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东南亚风情夜”晚会上,一炮打红。姑娘们怀抱天琴,把金龙淳朴的民风、秀丽的山河和美好的生活图景展示得淋漓尽致。次日,她们在南宁市中心“文化广场”的民歌舞台上再次公开亮相,一时轰动了整个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各大媒体争相报道。自此以后,“天琴女子彈唱组合”应邀到国内外参加大型演出,声誉日隆。
天琴女子弹唱组合的商标已于2009年注册生效,注册法人为龙州县边防文工团,服务项目包括:组织竞赛(教育或娱乐),安排和组织学术讨论会,安排和组织培训班,组织表演(演出),娱乐演出,娱乐信息,现场表演,提供娱乐场所,夜总会。
2011年4月,由广西龙州县委、县人民政府、广西华娱国际影业投资有限公司等联合拍摄的电影《天琴美人》在龙州县开机,该电影由天琴女子组合的演员主演,讲述了一个传统天琴文化与现代年轻人的爱情故事。电影将于同年7月首映。这也赋予了天琴文化一些现代化的内涵。
二、天琴文化传习馆的策划方案初探
如果说以上对于天琴文化传习馆的展出内容分析得比较具体,即“展出什么”,那么接下来就讨论“如何才能可持续地展出”。我们可以先来关注“传习馆”究竟属于一种什么性质的机构。
传习馆作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一种重要方式,已经被全国各地广泛采用。从目前大大小小的传习馆建设情况来看,传习馆已经同时具备了博物馆、展览馆、生态环境再现等多方面的功能,在传播知识的同时又营造氛围。从各地传习馆的资金来源看,主要包括政府拨款,社会捐资,有偿服务,自收自支等方式。
天琴文化传习馆是否适合城市博物馆那样的布展模式呢?其实,文化就像一条鱼,离开了水就会死。云南省新平县“南碱花腰傣文化传习馆”就采取实物展示的方式就走了一条与城市博物馆布展不同的方式,把传习行为自然而然地融入了农民的生活实际场所之中。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始创于2004年的玉溪师范学院“湄公河次区域民族民间文化传习馆”已经探索出了一个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学校把“传习馆”作为自己的教学科研基地,以学校、政府对教育经费的投入作为原始资本,以学生作为生产力,已经探索出一条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都非常好的“产—学—研”的路子。
就当前的现状看,龙州县的天琴文化传习馆还未能探索出一条多方投资的运作方式。尤其是没有充分利用当地的学校为其提供会展传播支持。该县可以参照“湄公河次区域民族民间文化传习馆”的经验,充分利用学校教育网络,尤其是坐落于龙州县城的本科高校——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开展日常的会展活动。
三、天琴文化传习馆的会展策划效果
2011年开始,南宁市将投入大量资金,争取建设成为国内外重要的会展中心。广西龙州的天琴属于“南宁—崇左”一小时经济圈内重要的民族文化资源,它与会展的联系已经日益紧密。2008年,龙州天琴女子组合亮相世博会中国馆,惊艳全场。2010年,龙州天琴还作为第七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的礼物赠送给东盟各国的国家元首和来自国内外的贵宾。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一些民间音乐的形式已失去了它依存的条件。民族传统文化与其说是一个保护的问题,还不如说是一个教育的问题。“传习馆”以一种教育的形式来执行文化保护的使命。而以静止、凝固的方式去保护已经行不通,必须进行生产性的产业开发。
因此,整合运作龙州及其周边文化圈的文化資源,使之转化为有形的、具体的消费体验方式,与市场和消费者接轨,使龙州天琴文化产业化,逐步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最终实现产业链的完善和规模经济。这是一个长期的,多方共同参与的过程,当地政府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切实起到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许传宏.会展策划[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3.
[2]杜庆云.田丰和云南民族文化传习馆[N].人民音乐,1997,(4):27.
[3]吴侠.艺术教育的民间传习——云南少数民族艺术保护的两所传习馆[J].艺术教育,2007,(10):11.
项目基金: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科研项目“布傣壮人天琴文化考”立项经费资助,项目编号:XYZD2010004;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边疆问题”专项“广西边疆口岸经济带信息体系建构——以广西左江流域为例”;项目编号:XWSKYB2010015。
[关键词]天琴 天琴文化 文化传习 会展
会展是会议、展览、节事活动等集体性活动的总称,是指在一定的地域空间由多个人集聚在一起形成的,定期或不定期的集体性的物质、文化、信息交流活动。它包括各种类型的会议、展览展销活动、体育竞技活动、各种节事活动等。一般而言,会展策划包括内容策划、运作模式策划和策划效果评估等。文化传习馆以场馆的形式进行展演,具有固定的时间和地点,能保证文化传习的稳定和可持续性。
一、龙州天琴文化传习馆的内容策划
广西龙州县从2003年开始挖掘龙州金龙镇的民族乐器天琴,打造天琴女子弹唱组合;2005年,县文体局开始启动天琴表演区的建设项目,建设天琴民族楼及舞台;2010年,委托工业设计院设计建设美女村民俗文化园,在县城建设天琴文化传习馆,目前尚处于项目建设状态。从这些路程我们可以看到,广西龙州天琴文化正逐渐步入实体项目的运作阶段,从一种“草根”的民间文化演变成为带动当地旅游经济的文化产业。
1.天琴的历史文化价值
天琴,是壮族乐器中最古老的乐器之一,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她以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造型,粗犷的音域,古朴的表演形式而编入《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词典》,成为了中国民族乐器家庭中的一员。其中介绍,“天琴,壮族弦鸣乐器,弹拨类。主要用于一种叫“天”的文艺活动而得名。天琴从巫文化发展成为龙州县壮族人民民间喜闻乐见的艺术且流传至今,可以说是壮族文化宝贵的文化遗产,是研究壮族古代文化的史料。
天琴,是骆越民族文化独具特色的代表之一,主要用于“巫术”的宗教祭祀活动,具有典型的巫文化特点。据考证,2000多年前,骆越先民在左江流域狩猎耕耘、栖息繁衍。当时,由于人们耕作方式原始,生产力水平低,人们对自然界各种现象无法理解,产生了万物有灵的崇拜思想。人们借助“巫术”,开展祭祀活动,向天求灵,保佑苍生。“巫术”的主要道具是“叮”(即天琴)和“马”(即铜铃),女巫作法时,手持“叮”(天琴),边弹边唱,脚拇指套铜铃,和着琴声,有节奏的抖动。“巫术”的祭祀仪式大都是祛邪祈福。“巫术”产生了天琴。
从唐代开始,巫师就借助天琴从事各种巫术活动,且流传至今。在壮族民间故事《妈勒访天边》中就有对天琴的产生、制作、传唱的生动描述。在20世纪80年代开展的民间集成普查中,天琴就以壮族民间乐器被编入有关集成里,成为中国民族乐器的一员。
天琴在壮民族音乐史、曲艺史、美学史、社会文化史、民族宗教史等方面产生过影响,是骆越文化在曲艺方面的主要代表作之一,具有骆越文化传统独特的见证价值。
2.天琴传习的内容和形式
天琴文化传习馆主要展示天琴的制造工艺,弹奏姿势,古传的唱词和唱本。天琴文化的“核心层”指天琴弹唱在现代舞台的表演。“外围层”指围绕天琴所进行的一系列文化建构,如布傣的其它族群标识如长袍黑衣、原生态演唱或对唱、神秘的“唱天”祭祀礼仪,等等。“相关层”包括表演、旅游、服装、乐器、工艺品生产和销售的文化企业和个人。
天琴文化还与发源地龙州丰富的人文资源和独具特色的民俗民风密不可分。龙州地区的民族文化可归纳为:
(1)歌圩、山歌
龙州县的歌圩文化可追塑到远古时代,聪明智慧的壮族人民,在漫长的斗争和生活实践中,创作了丰富的民间歌谣(山歌)。分为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生活歌、历史传说歌、儿歌等,唱山歌成为村民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最鼎盛时期为上世纪60年代以前。
(2)民间节日(农历)
春节(正月初一至初七)、元宵节(正月十五)、拜山节(三月初三)、侬侗节(二月初,各村自定)、草粢节(四月初四)、歌圩节(龙州县城为农历四月十三、各乡村日期不同)、端午节、牛魂节(六月初六)、坤那(六月收割后给田地做生日)、乞巧节(七月初七日)、中元节(七月十四)、中秋节(八月十五)、重阳节(九月初九)、糍那节(十月初二、庆丰收),冬至节,送灶节(十二月二十三日),扫房节(十二月二十四日),除夕(农历大年三十)。
(3)服饰文化
龙州95%的人口为壮族,其穿着分为短衣和黑长衣两种,黑长衣分布在金龙镇,长衣穿着后离地7寸,腰间用黑布条束腰,头发用布条包卷盘于头上,其穿带装饰有银制项圈,手镯,脚镯和腰间银链。短衣分布于除金龙镇外的各乡镇,衣服以黑色或兰色为主,黑色衣配少量兰色做装饰,衣着大方,穿着方便。
(4)民间戏剧、舞蹈、乐器
龙州的戏剧的剧种有粤剧、邕剧和调子三大类,其中邕剧分布在龙州、上金、下冻、水口四乡镇,粤剧分布在龙州、霞秀、上金、响水、下冻、水口、八角。调子则流行于各乡镇,共演出过217个传统剧目。
龙州人民能歌善舞,风格独特,舞蹈可分为三大类:
①拟兽类舞蹈,如舞狮、舞龙、花凤舞、白鹤舞、蝴蝶舞、蚌壳舞等。
②祭祀类舞蹈,如擂鼓舞、燕球舞、莲灯舞、牛角舞、穿灯舞。
③自娱类舞蹈,如壮采茶,铜钱舞。
(5)乐器主要有啵咧和天琴,啵咧形式似汉族的锁纳,用口吹奏,现为锁纳的一个派系,全部是用木头做成,其哨口是用虫茧制成。其音优美欢快,经改进成为新民乐,是不可多得的乐器,中央民族乐团到世界各地演出,得到世界各国的好评。天琴则是二弦琴,用手拨弹。
以上的地方特色文化元素都可以在天琴文化传习馆中得到传承和发扬。
3.天琴的改良和演变
2003年9月,民族音乐家范西姆等一行,应邀来到龙州采风。古老、未经雕琢、原汁原味的天琴弹唱,以其朴实的唱词、独特的韵律,深深地打动了专家。他们建议在原生态天琴弹唱的基础上,成立一个女子弹唱组合,通过加工整理、提炼与创新,使内容和形式得到升华。建议迅速得到龙州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并拨款15万元,从村中选出十多位20岁左右的俊俏少女组成了龙州“天琴女子弹唱组合”。
经过一个时期的培训与演练,2003年11月8日,在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东南亚风情夜”晚会上,一炮打红。姑娘们怀抱天琴,把金龙淳朴的民风、秀丽的山河和美好的生活图景展示得淋漓尽致。次日,她们在南宁市中心“文化广场”的民歌舞台上再次公开亮相,一时轰动了整个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各大媒体争相报道。自此以后,“天琴女子彈唱组合”应邀到国内外参加大型演出,声誉日隆。
天琴女子弹唱组合的商标已于2009年注册生效,注册法人为龙州县边防文工团,服务项目包括:组织竞赛(教育或娱乐),安排和组织学术讨论会,安排和组织培训班,组织表演(演出),娱乐演出,娱乐信息,现场表演,提供娱乐场所,夜总会。
2011年4月,由广西龙州县委、县人民政府、广西华娱国际影业投资有限公司等联合拍摄的电影《天琴美人》在龙州县开机,该电影由天琴女子组合的演员主演,讲述了一个传统天琴文化与现代年轻人的爱情故事。电影将于同年7月首映。这也赋予了天琴文化一些现代化的内涵。
二、天琴文化传习馆的策划方案初探
如果说以上对于天琴文化传习馆的展出内容分析得比较具体,即“展出什么”,那么接下来就讨论“如何才能可持续地展出”。我们可以先来关注“传习馆”究竟属于一种什么性质的机构。
传习馆作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一种重要方式,已经被全国各地广泛采用。从目前大大小小的传习馆建设情况来看,传习馆已经同时具备了博物馆、展览馆、生态环境再现等多方面的功能,在传播知识的同时又营造氛围。从各地传习馆的资金来源看,主要包括政府拨款,社会捐资,有偿服务,自收自支等方式。
天琴文化传习馆是否适合城市博物馆那样的布展模式呢?其实,文化就像一条鱼,离开了水就会死。云南省新平县“南碱花腰傣文化传习馆”就采取实物展示的方式就走了一条与城市博物馆布展不同的方式,把传习行为自然而然地融入了农民的生活实际场所之中。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始创于2004年的玉溪师范学院“湄公河次区域民族民间文化传习馆”已经探索出了一个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学校把“传习馆”作为自己的教学科研基地,以学校、政府对教育经费的投入作为原始资本,以学生作为生产力,已经探索出一条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都非常好的“产—学—研”的路子。
就当前的现状看,龙州县的天琴文化传习馆还未能探索出一条多方投资的运作方式。尤其是没有充分利用当地的学校为其提供会展传播支持。该县可以参照“湄公河次区域民族民间文化传习馆”的经验,充分利用学校教育网络,尤其是坐落于龙州县城的本科高校——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开展日常的会展活动。
三、天琴文化传习馆的会展策划效果
2011年开始,南宁市将投入大量资金,争取建设成为国内外重要的会展中心。广西龙州的天琴属于“南宁—崇左”一小时经济圈内重要的民族文化资源,它与会展的联系已经日益紧密。2008年,龙州天琴女子组合亮相世博会中国馆,惊艳全场。2010年,龙州天琴还作为第七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的礼物赠送给东盟各国的国家元首和来自国内外的贵宾。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一些民间音乐的形式已失去了它依存的条件。民族传统文化与其说是一个保护的问题,还不如说是一个教育的问题。“传习馆”以一种教育的形式来执行文化保护的使命。而以静止、凝固的方式去保护已经行不通,必须进行生产性的产业开发。
因此,整合运作龙州及其周边文化圈的文化資源,使之转化为有形的、具体的消费体验方式,与市场和消费者接轨,使龙州天琴文化产业化,逐步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最终实现产业链的完善和规模经济。这是一个长期的,多方共同参与的过程,当地政府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切实起到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许传宏.会展策划[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3.
[2]杜庆云.田丰和云南民族文化传习馆[N].人民音乐,1997,(4):27.
[3]吴侠.艺术教育的民间传习——云南少数民族艺术保护的两所传习馆[J].艺术教育,2007,(10):11.
项目基金: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科研项目“布傣壮人天琴文化考”立项经费资助,项目编号:XYZD2010004;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边疆问题”专项“广西边疆口岸经济带信息体系建构——以广西左江流域为例”;项目编号:XWSKYB201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