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以探究式教学为主体教学方法”的思想体系下,小学科学教育又出现了“重活动,轻思维”的误区。有部分教育工作者在没有深刻领会科学探究的前提下片面地认定活动教学是科学教学的唯一有效途径,甚至还认为以科学探究为核心就是以活动教学为核心。所以“重活动,轻思维”的教学现象值得我们反思。
关键词: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教学方法;教学观念
一、小学科学“重活动,轻思维”教学现象出现的背景和原因
1. 背景
21世纪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而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必须依靠教育培养人才,因此培养新时代的科技人才是世界各国面临的紧迫问题。在世界各国开展人才和技术竞争的同时,我国也已经开始正视人才培养的问题。全面启动了基础课程改革,这次改革是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具体表现,它提出全面开展素质教育,改革与加强中小学的自然科学教育,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要求科学课程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的机会,使学生在亲身经历的科学探究活动中获取知识,增强科学探究能力,同时养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和思考的科学态度,并从科学探究活动中感受科学带来的乐趣,领悟科学的本质。就是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和国家教育改革的影响下,小学科学教学开始了根本意义上的变革。
2. 原因
(1)没有正确理解和把握科学探究的内涵。《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以探究为核心,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科学思维。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这个度就变得很难把握。因为探究式教学是要学生亲历科学发现和科学探索,在操作中去锻炼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些教师过分夸大活动的作用,忽略了探究思维的培养和活动经验的总结,从而使“探究”停留在行为活动的层面上。由于过度重视活动的作用,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锻炼,不能很好地掌握科学知识,更无法掌握科学推理的逻辑思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2)探究教学的环节不合理,忽视思维训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一定的实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选择合适的方法去自主研究,得出答案,找出规律,养成科学思维。这样的教学方法称为探究式教学。可见,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是很强,所以需要教师给予正确的引导,设置合理的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安排不合理,或者缺少部分教学环节,给探究式教学的效果打了折扣。有时候,教师一味地要求课堂教学的开放性,让学生自由地活动,对活动环节过分看重,把大量时间放在活动上,而忽视学生动脑去想,这样既影响课程内容的完成,也达不到教学目标。比如在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通过挤压纸盒,用磁铁吸引铁质物体等很多形象的活动教学让学生感知了力的概念,了解了力的性质。但是当提出新鲜的问题时,学生们往往不能依靠自己掌握的力的知识来解答问题。比如说:“推”和“拉”的力可以移动纸盒,那么在宇宙中还有哪些“推”和“拉”这两种力呢?面对这样的发散性思维问题,学生一般找不到答案,因为这种问题无法在活动中得到感知。
二、小学科学“重活动,轻思维”教学现象的不科学性分析
1. 违背教学规律,让课堂管理变得混乱
我们都知道,一堂课的要素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重活动,轻思维”的教学现象表明活动不仅占据了学生的大脑,也占据了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和时间。在活动热潮的背后也隐藏着思维不足的毛病,学生在活跃的活动结束之后头脑中是依然空白的,没有获取该掌握的知识。也就是表示教学目标未实现。
2. 造成学生动手能力强,思考能力差
对于学生而言,他们更容易接受有趣的东西。很多科学教师把探究课组织成了活动课,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异常活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活动的分量太重,理论知识的教授以及科学思维培养的匮乏容易使学生形成错误的学习观,同时也学不到真正的知识。虽然活动和探究都有以学生为主体的体验式的学习的性质,但是活动毕竟不是探究,缺少探究思维,缺少积极的主观思考。活动强调的是动手去做,碰到问题动手去解决,从实践中总结经验。而探究强调的是思维,要求在思想上认识问题,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规律安排实践去解决问题。“重活动,轻思维”的教学现象片面地将探究等同于活动,忽视了主观思考的作用,容易使学生形成习惯性动手,懒于动脑的意识。
三、合理选择教学思想,重活动也重思维
探究式教学并不等同于活动教学,它首先要求教师对探究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比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多做一些科学活动的同时,需要以学生掌握课堂知识为前提,单纯地培养学生的能力是不切实际的,还是需要以课本为依托。课外的科学活动只是为了更好地辅助教学,拓展学生的多元化素质,但是在拓展学生素质之前,必须要让学生以掌握课本知识为目的,清晰地知道一堂课下来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既要充分利用活动的实效,又要把握好探究的尺度和深度,让学生带着目的去参加活动,做到重活动也重思维,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小学科学的课程安排在知识结构上是具有逻辑性和递进性质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纵向联想和思考。不可否认,活动在科学课程中占有不可取代的地位,但是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广大科学教育工作者需要面临的一个问题。可以说,改变“活动有余,思维不足”的教学现象是今后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的努力方向,需要工作在科学教育一线的教师们集思广益,认真研究。
参考文献:
[1]刘默耕.小学自然四十年的几点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1998(12).
[2]唐伯范.科学课堂中开发生成性教学资源的研究[J].杭州教育,2005(9).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星韵学校)
关键词: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教学方法;教学观念
一、小学科学“重活动,轻思维”教学现象出现的背景和原因
1. 背景
21世纪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而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必须依靠教育培养人才,因此培养新时代的科技人才是世界各国面临的紧迫问题。在世界各国开展人才和技术竞争的同时,我国也已经开始正视人才培养的问题。全面启动了基础课程改革,这次改革是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具体表现,它提出全面开展素质教育,改革与加强中小学的自然科学教育,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要求科学课程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的机会,使学生在亲身经历的科学探究活动中获取知识,增强科学探究能力,同时养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和思考的科学态度,并从科学探究活动中感受科学带来的乐趣,领悟科学的本质。就是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和国家教育改革的影响下,小学科学教学开始了根本意义上的变革。
2. 原因
(1)没有正确理解和把握科学探究的内涵。《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以探究为核心,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科学思维。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这个度就变得很难把握。因为探究式教学是要学生亲历科学发现和科学探索,在操作中去锻炼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些教师过分夸大活动的作用,忽略了探究思维的培养和活动经验的总结,从而使“探究”停留在行为活动的层面上。由于过度重视活动的作用,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锻炼,不能很好地掌握科学知识,更无法掌握科学推理的逻辑思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2)探究教学的环节不合理,忽视思维训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一定的实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选择合适的方法去自主研究,得出答案,找出规律,养成科学思维。这样的教学方法称为探究式教学。可见,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是很强,所以需要教师给予正确的引导,设置合理的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安排不合理,或者缺少部分教学环节,给探究式教学的效果打了折扣。有时候,教师一味地要求课堂教学的开放性,让学生自由地活动,对活动环节过分看重,把大量时间放在活动上,而忽视学生动脑去想,这样既影响课程内容的完成,也达不到教学目标。比如在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通过挤压纸盒,用磁铁吸引铁质物体等很多形象的活动教学让学生感知了力的概念,了解了力的性质。但是当提出新鲜的问题时,学生们往往不能依靠自己掌握的力的知识来解答问题。比如说:“推”和“拉”的力可以移动纸盒,那么在宇宙中还有哪些“推”和“拉”这两种力呢?面对这样的发散性思维问题,学生一般找不到答案,因为这种问题无法在活动中得到感知。
二、小学科学“重活动,轻思维”教学现象的不科学性分析
1. 违背教学规律,让课堂管理变得混乱
我们都知道,一堂课的要素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重活动,轻思维”的教学现象表明活动不仅占据了学生的大脑,也占据了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和时间。在活动热潮的背后也隐藏着思维不足的毛病,学生在活跃的活动结束之后头脑中是依然空白的,没有获取该掌握的知识。也就是表示教学目标未实现。
2. 造成学生动手能力强,思考能力差
对于学生而言,他们更容易接受有趣的东西。很多科学教师把探究课组织成了活动课,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异常活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活动的分量太重,理论知识的教授以及科学思维培养的匮乏容易使学生形成错误的学习观,同时也学不到真正的知识。虽然活动和探究都有以学生为主体的体验式的学习的性质,但是活动毕竟不是探究,缺少探究思维,缺少积极的主观思考。活动强调的是动手去做,碰到问题动手去解决,从实践中总结经验。而探究强调的是思维,要求在思想上认识问题,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规律安排实践去解决问题。“重活动,轻思维”的教学现象片面地将探究等同于活动,忽视了主观思考的作用,容易使学生形成习惯性动手,懒于动脑的意识。
三、合理选择教学思想,重活动也重思维
探究式教学并不等同于活动教学,它首先要求教师对探究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比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多做一些科学活动的同时,需要以学生掌握课堂知识为前提,单纯地培养学生的能力是不切实际的,还是需要以课本为依托。课外的科学活动只是为了更好地辅助教学,拓展学生的多元化素质,但是在拓展学生素质之前,必须要让学生以掌握课本知识为目的,清晰地知道一堂课下来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既要充分利用活动的实效,又要把握好探究的尺度和深度,让学生带着目的去参加活动,做到重活动也重思维,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小学科学的课程安排在知识结构上是具有逻辑性和递进性质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纵向联想和思考。不可否认,活动在科学课程中占有不可取代的地位,但是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广大科学教育工作者需要面临的一个问题。可以说,改变“活动有余,思维不足”的教学现象是今后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的努力方向,需要工作在科学教育一线的教师们集思广益,认真研究。
参考文献:
[1]刘默耕.小学自然四十年的几点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1998(12).
[2]唐伯范.科学课堂中开发生成性教学资源的研究[J].杭州教育,2005(9).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星韵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