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新课改精神要求注重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把学生作为人来发展,不是机器来发展。在化学教学中我着重注意: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善于思考,深入细致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化学学习能力 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创新
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当今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是掌握较多的知识,而且是更需要知识与能力并重,特别是具有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新型高素质人才。这是新课改精神下对基础教育提出的要求,要注重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把学生作为人来发展,不是机器来发展。课程改革是一个核心,也是素质教育改革的核心所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对学生各种素质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
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从大的天体到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都与化学密切相关,生活中很难找到一种与化学无关的物质。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寻找化学,发现与化学有关的问题,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
1.课堂上为学生创设疑问的情境,激发学生提出问题
每个人在自己的生活过程中都会发现许多问题,但是只有那些能激起人们兴趣的疑问才会引起人们的探究欲望,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能否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探究问题,关键在于他们对所学内容是否感兴趣。如在“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酸”这一实验中,课本上的实验无法说明是二氧化碳和碳酸中的哪一种物质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因此,为了弄清此问题可以把这一实验分成这样几个小实验完成:取四朵用石蕊试液染成紫色的小花:(1)喷稀盐酸;(2)喷水;(3)直接放入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4)喷水后放入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让学生观察变色情况,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样通过对比,学生立刻明白了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是碳酸使紫色的石蕊变红色。当然,也可以让学生提出猜想,自己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2.让学生注意观察发现有争议的问题进行探究
观察是实践和理论的基础,学生要想学好化学,首先要学会观察实验现象,能够发现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化学实验并不是都能准确达到预期的目的,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及时引导,适时提出问题,进一步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这一分组实验时,进入到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有的是大于1/5有的是小于1/5,学生发现这一问题后会提出疑问,究竟谁的对呢?这时不要马上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进行讨论,积极探究实验中一些影响因素,最终對出现的问题给出合理的解释,找到解决的途径,得到正确的结论。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为学好化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培养学生善于思考,深入细致分析问题的能力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以及近年来中考中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加强,越来越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做到以下几点:
1.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提出问题是学生积极思考的表现。教师在教学中恰当引导,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是十分重要的。例如针对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这一实验,及时引导学生提出还可以用哪些方法完成实验?学生通过思考提出了好多设想,有学生问“可不可以用硫或者碳代替磷?为什么不用铁?”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让学生自己分析,找到合理的答案。
2.鼓励学生同教师争议
有争议的课堂才充满活力,才有可能创新。学生同教师发生争议时思维活跃,答案新颖,也许有的不完全符合要求,但这是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开始,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调整思维角度和方法,寻找出最佳答案。如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中,我先出了一道既可以用化学方程式计算又可以用化学式计算的例题,学生完成后,又出了一道只能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例题,让学生也用两种方法去做,结果发现答案不一致,学生立刻和我争议起来,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了,我及时引导学生纠正错误的思维方法,使学生认识到用化学式解题是错误的,从而得到了正确的答案,这样在争议中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争议中培养了一批有独特思维敢于创新的学生。
3.鼓励学生查阅资料
对于一些学生通过讨论后仍然解决不了的问题,就鼓励学生查阅书刊资料、上网查找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和意识也得到了提高。
三、培养学生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的重要目标。在现有的化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很扎实,但缺乏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主动地探索问题,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1.培养学生具有全程性的思维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精心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实验,分析科学家思考问题和完成实验的整个过程,让学生体验到在获得知识和结论产生的过程中要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在学习“空气中氧气的发现”这一内容时,介绍科学家拉瓦锡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经过自己观察、分析、推理,设计实验,最后通过自己多次的实验,终于发现了空气中的氧气。通过这一事例让学生建立科学、严谨、完整的全程性思维理念。
2.培养学生具有独创性的思维理念
让学生把自己掌握的知识重新组合,提出自己独创性的设想。如在学习完“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后,给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么?现象如何?”学生会立刻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实验后通过总结得出了鉴定碳酸盐的方法。接着学生会迫切想知道哪些物质中含有碳酸根离子,他们从家里拿来了鸡蛋壳、珍珠、贝壳、鹅卵石等物质,自行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从而得到正确的答案。这样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用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去解决问题,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关键词】化学学习能力 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创新
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当今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是掌握较多的知识,而且是更需要知识与能力并重,特别是具有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新型高素质人才。这是新课改精神下对基础教育提出的要求,要注重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把学生作为人来发展,不是机器来发展。课程改革是一个核心,也是素质教育改革的核心所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对学生各种素质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
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从大的天体到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都与化学密切相关,生活中很难找到一种与化学无关的物质。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寻找化学,发现与化学有关的问题,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
1.课堂上为学生创设疑问的情境,激发学生提出问题
每个人在自己的生活过程中都会发现许多问题,但是只有那些能激起人们兴趣的疑问才会引起人们的探究欲望,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能否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探究问题,关键在于他们对所学内容是否感兴趣。如在“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酸”这一实验中,课本上的实验无法说明是二氧化碳和碳酸中的哪一种物质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因此,为了弄清此问题可以把这一实验分成这样几个小实验完成:取四朵用石蕊试液染成紫色的小花:(1)喷稀盐酸;(2)喷水;(3)直接放入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4)喷水后放入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让学生观察变色情况,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样通过对比,学生立刻明白了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是碳酸使紫色的石蕊变红色。当然,也可以让学生提出猜想,自己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2.让学生注意观察发现有争议的问题进行探究
观察是实践和理论的基础,学生要想学好化学,首先要学会观察实验现象,能够发现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化学实验并不是都能准确达到预期的目的,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及时引导,适时提出问题,进一步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这一分组实验时,进入到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有的是大于1/5有的是小于1/5,学生发现这一问题后会提出疑问,究竟谁的对呢?这时不要马上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进行讨论,积极探究实验中一些影响因素,最终對出现的问题给出合理的解释,找到解决的途径,得到正确的结论。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为学好化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培养学生善于思考,深入细致分析问题的能力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以及近年来中考中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加强,越来越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做到以下几点:
1.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提出问题是学生积极思考的表现。教师在教学中恰当引导,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是十分重要的。例如针对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这一实验,及时引导学生提出还可以用哪些方法完成实验?学生通过思考提出了好多设想,有学生问“可不可以用硫或者碳代替磷?为什么不用铁?”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让学生自己分析,找到合理的答案。
2.鼓励学生同教师争议
有争议的课堂才充满活力,才有可能创新。学生同教师发生争议时思维活跃,答案新颖,也许有的不完全符合要求,但这是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开始,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调整思维角度和方法,寻找出最佳答案。如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中,我先出了一道既可以用化学方程式计算又可以用化学式计算的例题,学生完成后,又出了一道只能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例题,让学生也用两种方法去做,结果发现答案不一致,学生立刻和我争议起来,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了,我及时引导学生纠正错误的思维方法,使学生认识到用化学式解题是错误的,从而得到了正确的答案,这样在争议中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争议中培养了一批有独特思维敢于创新的学生。
3.鼓励学生查阅资料
对于一些学生通过讨论后仍然解决不了的问题,就鼓励学生查阅书刊资料、上网查找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和意识也得到了提高。
三、培养学生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的重要目标。在现有的化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很扎实,但缺乏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主动地探索问题,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1.培养学生具有全程性的思维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精心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实验,分析科学家思考问题和完成实验的整个过程,让学生体验到在获得知识和结论产生的过程中要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在学习“空气中氧气的发现”这一内容时,介绍科学家拉瓦锡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经过自己观察、分析、推理,设计实验,最后通过自己多次的实验,终于发现了空气中的氧气。通过这一事例让学生建立科学、严谨、完整的全程性思维理念。
2.培养学生具有独创性的思维理念
让学生把自己掌握的知识重新组合,提出自己独创性的设想。如在学习完“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后,给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么?现象如何?”学生会立刻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实验后通过总结得出了鉴定碳酸盐的方法。接着学生会迫切想知道哪些物质中含有碳酸根离子,他们从家里拿来了鸡蛋壳、珍珠、贝壳、鹅卵石等物质,自行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从而得到正确的答案。这样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用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去解决问题,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