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金属氮化物Co3W3N/CNTs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室温常压氮还原性能

来源 :无机化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xszxs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水热法并经氨气保护热处理制备了双过渡金属氮化物Co3W3N/CNTs复合材料,得到了价格低廉且拥有良好氮电化学还原性能(NRR)的催化剂.通过调节已经预氧化的CNTs与过渡金属氮化物前驱体CoWO4的比例以及氨气热处理温度,实现了Co3W3N在CNTs表面的均匀负载.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测试结果显示该电化学活性纳米微粒均匀地分散于CNTs表面,表明经预氧化的CNTs由于表面富集了较多的活性基团,有利于双过渡金属氮化物的分散生长.热处理后CNTs表面的Co3W3N微粒尺寸约为20 nm,相较于无载体的Co3W3N尺寸(100 nm)有明显减小.室温条件下,在N2饱和的0.01mol· L-1 H2SO4溶液中测试了该纳米复合材料在不同过电位下的NRR,该材料在-0.3 V(vs RHE)时的产氨率及法拉第效率分别可达12.73 μg·h-1·cm-2和13.59%,对比同样条件下,纯相Co3W3N的产氨率及法拉第效率仅为1.08 μg·h-1·cm-2和1.76%.结果 表明,通过水热反应和氨气保护热处理的Co3W3N/CNTs纳米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NRR性能.
其他文献
卫星热红外图像包含有价值的地震前兆信息。过去的研究得出结论,此类信息仅在地震发生前几天或几十天出现。然而,在我们的研究中,我们观察到热红外前兆与地震发生之间的时间间隔可长达10年。热红外图像还可以同步指示一个区域内不同震中的未来地震的位置。热红外异常区的形状、面积、强度和动态变化是该地区强震前的异常组合。这些未来地震通常位于主要构造带的边缘、端点或角落附近,热红外异常区域的精细构造或周边构造在异常
我们构建了一个适用于钻孔部署的结合地震计和大地测量的三分量传感器.该仪器工作在钻孔深处,不使用电子器件,而是依赖于光学器件.两个约40cm的摆悬挂在两个正交轴上,其自由
期刊
2016年呼图壁M_W6.0地震发生在中国天山褶皱逆冲带北部。然而,由于震级小、震源深且无地表破裂,2016年呼图壁地震的同震断层破裂模型和地震构造至今仍然未知。本文研究表明,2016年呼图壁地震发生在一个深地壳(15~20km)盲逆冲断层上,且深部盲逆冲断层的破裂触发了浅层上覆褶皱的运动。本文使用Sentinel-1A/1B卫星观测的升轨和降轨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SAR)数据反演构建了2016
期刊
灾难发生后,在废墟中执行搜救任务需要具有细长和柔韧结构的救援机器人,以适应废墟下的复杂结构.本文介绍了一种具有细长和灵活体型的新型腱鞘驱动的柔性救援机器人的结构设
喜马拉雅造山带大地震活动频繁,影响着长达2 500km的人口密集地带。2015年尼泊尔廓尔喀地震(MW7.8)发生在主喜马拉雅逆冲断裂(MHT)上,为陆陆碰撞带断裂活动特征的研究提供了最直接的观测资料。我们使用覆盖整个余震区的近震台站地震波形数据对MHT进行研究。结果表明,MHT沿构造走向呈现清晰的横向变化,在主震区存在低喜马拉雅断坡,而在余震区东部变得更深且倾角更加平缓。余震区以东MHT界面上的
期刊
断层震间闭锁分布常被用来定性分析未来强震危险性,为了进一步评估地震和海啸灾害,定量分析地震破裂分布则是更有效的手段。本文基于哥斯达黎加尼科亚半岛的断层震间闭锁模型,通过地震动力学破裂数值模拟,研究了该地区的地震情景破裂。首先根据断层闭锁程度估算初始应力分布,然后在不同部位成核进行动力学自发破裂数值模拟,分析情景地震的震级和断层面滑动分布特征。本研究基于两种断层闭锁模型进行模拟,结果显示约40%的震
对采自郯庐活动断裂带及其分支活动断裂的最新断层泥样品,在纳/微米尺度下进行观察,发现发震断层在黏滑滑移之前,普遍存在蠕变滑移现象。表现为黏土片状矿物的褶皱、绕砾滑动、"流水状"排列、撕裂等变形形式。这种蠕变滑移对应于岩石在应力作用下进入屈服阶段尤其是亚失稳阶段的韧性变形。由于这一变形阶段改变了物质结构,故在震源区附近会引起诸多地震前兆物理量变化。鉴于黏滑滑移即将发生,因此这一阶段是捕捉地震前兆的最
世界1/4的人口居住在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和缅甸。这些国家位于或接近正在与欧亚板块南缘碰撞的阿拉伯和印度板块北缘(见图1a)。碰撞发生在大陆中部,因此,历史上地震摧毁了许多定居点,尤其是在伊朗(1)。自1900年以来,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超过了此前所有世纪地震造成的死
期刊
以凹凸棒土为载体,结合硫化改性方法制备了凹凸棒土负载硫化纳米零价铁(S-nZVI@ATP)复合材料,通过As(Ⅲ)静态吸附试验,确定了去除As(Ⅲ)效果最佳的S-nZVI@ATP复合材料制备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