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虽然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业还存在着种种问题尚待解决,包括价格问题、技术壁垒、有待统一的性能标准、地方保护主义隐患等,但是公众依然对国产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和普及抱有很大的信心。2010年,以比亚迪为代表的中国车企表现强劲,他们预借新能源的东风抢占制高点,打造未来新一轮的全球汽车版图。
哥本哈根会议后,在低碳日益成为衡量一个产业的重要指标时,汽车行业面临着金融危机以及能源和环境问题双重的考验。
随着汽车不断普及,石油的大量消耗、环境污染以及交通堵塞……种种恼人的问题接踵而至。摒弃以石油为燃料的传统车型,发展以汽油和柴油为燃料,使用锂电池的新能源汽车被看作是未来汽车工业发展的方向。
2010年1月,数款特色鲜明的新能源汽车在北美底特律悉数登场,成为公众瞩目的焦点。虽然纯电动车和混合动力车还存在着续航里程短、电池体积大等技术壁垒,但其凭借低能耗高效率的优势依然被各大车企看好,成为引领汽车产业的新坐标。
車展现场,宝马汽车公司带来了一款Active E纯电动概念车,宣称该车完全由电力进行驱动,实现了真正的零排放。奥迪最新的跑车R4电力概念车采用双电动机、后轮驱动系统。大众推出了全新概念轿跑车NCC,采用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其量产后在北美地区销售,该车电动机的电源来自一部锂离子电池。
比亚迪食“头啖汤”
比亚迪作为国内唯一一家参展厂商携E6电动车亮相本次车展,该车是一款纯电动四驱车型,其动力电池和启动电池均采用比亚迪自主生产的ET-POWER铁电池,其百公里加速时间在14秒以内,充电一次续驶里程超过300公里。这款车将于今年年底在美国上市。
比亚迪从创立之初就立志书写中国车市的传奇:进入被日系企业垄断的电池行业,抢占锂电池全球近40%的市场,镍镉电池全球市场占有率达60%;实现汽车销量连年100%的增长,F3车型2009年10月单月销量据所有车型之冠。去年仅10个月内,比亚迪卖出33万辆汽车,同比猛增170%,超额完成全年40万辆的销售目标。
2010年,比亚迪再一次突破了人们的想象力:进军太阳能领域,包括太阳能电站、储能电站和新能源汽车。王传福谈到,“未来,太阳能有望成为比亚迪电动车的驱动能量之一。”他希望将一个上百亿规模的、纯粹的电池产业逐步嫁接到两个上千亿规模的产业,以手机零部件以及汽车制造为主,未来还将进入前景广阔的新能源产业领域。王传福认为,2025年比亚迪会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企业,而在此之前10年,他们会领导中国市场。
据悉,比亚迪研制的纯电动车E6已通过国家强制碰撞试验,目前正在申请国家工信部新车目录。2010年E6将被正式投放国内市场,在深圳作为出租车交付使用。
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始于上世纪90年代。“十五”计划以来,国家制定了新能源汽车科技规划,将新能源汽车及相关零部件列为重点研发课题。根据我国政府在未来单位GDP中耗能降低40-50%的承诺力度,发展低耗能的新能源车成为今后汽车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出台的新能源汽车规划指出,201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数量将达到50万辆;到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比例占全部汽车的1/2,约为6500万辆。
据工信部副部长苗圩介绍,国内汽车生产企业已纷纷发力新能源汽车市场。迄今已经有42家车企的各种新能源车型列入了国内生产企业和产品公告的目录。由国家工信部、科技部、财政部和发改委一同推进的符合要求的新能源汽车涵盖了普通混合动力以及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涉及24家企业的47个品种,以及轿车、客车,环卫车等车型。
挑战犹在
虽然中国企业表现强势,并拥有跻身中国乃至世界汽车版图的雄心。但是,在刚刚过去的2009年里,新能源汽车在销量上却不如人意。
据零点咨询发布的2009年福田指数统计,目前国内居民对新能源汽车接受度较低,对新能源汽车不大了解(29.7%)和汽车价格、维护成本较高(24.8%)是导致人们不愿意购买新能源汽车的主要原因。
专家的观点是,目前市场上在售的电动汽车只有混合动力一类,纯电动车并没有大规模上市销售,只停留在小范围试点阶段。而且,试点涉及的也只是城市公交、出租、环卫等领域,并不包括私家车。同时,纯电动车还有几个瓶颈待解决,最大的问题是电池问题,如今电池存在充电时间长、电动车续航能力差等弱点。充电也是一个难点,网点太少,配套能力跟不上。以上种种导致了电动车销售对象单一,生产无法规模化,销售和维护成本居高不下。
“目前从整个行业来看,中央政策力度不是那么强,反而是地方政府补贴在支撑新能源汽车业的发展,这样很容易出现一种情况,当地技术水平低的本地企业反而把有技术能力的企业挤出市场。”Global Insight资深汽车分析师曾志凌对此深感担忧。
根据日产汽车与国家工信部达成的协议,武汉将成为日产汽车在国内推行其零排放汽车计划的首个试点,今后武汉必须沿用日产的标准。安徽省地方性政策也指出,未来城市新增公交车和出租车一律购买安徽省产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
不管是地方政府“各自担纲”,还是寻求与跨国车企合作,都涉及一个敏感的话题——新能源汽车的标准问题。“要抢占国际制高点,标准非常重要。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苗圩谈道。
有消息报道,联合国将在2010年3月重新修订汽车的世界标准,届时,将就混合动力车和电动汽车设立全球统一安全标准,而丰田普锐斯和本田insight的技术规范可能成为世界标准。在中国,日产将与广州市政府合作,生产全电式电动车,并开发当地电池充电站网络。
截至2010年1月,我国已经批准和实施的新能源汽车标准达30项,当中最关键的22项标准列为新能源汽车准入的标准。“在技术标准方面,我们并不是太落后,问题是标准使用率,在国际标准申请上还有一定的差距。”
电动车专家、清华大学汽车研究所所长陈世全对标准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新能源汽车标准是国家的重要资源,也是一国的主权问题。国内车企一定要有自己的新能源车标准。不过关于安全标准,我们要向国际看齐。”
政策扶持开闸
在消费层面,公众对国产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和普及信心满满。
2009福田指数通过调研显示,公众愿意为新能源承担一部分个人责任,平均支付水平在2万元左右。“随着消费者参与度的提升,如果政府的政策支持同时到位,对新能源车的发展必定起到有效的组合拳作用。”
2010年北大光华新年论坛上,苗圩为大家带来一则好消息,“最近1月份,政府对新能源汽车除了公共交通补贴之外,马上要对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发布补贴标准。”“但国内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最终还是要走市场化的路子,政府补贴是可以给的,但是有一定额度,而且应该是呈递减式的,车企绝不可以长时间大额度依靠政府补贴过日子”。
2009年,《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出台,欲推动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并购重组来做大做强,推动中国汽车业整合。目标是通过兼并重组,形成2-3家产销规模超过200万辆的大型汽车企业集团,4-5家产销规模超过100万辆的汽车企业集团。
截至目前,除广汽签署了并购协议外,一汽、东风、长安等车企正积极开展全国性并购北汽、奇瑞、重汽等车企也在积极展开区域性并购。
未来,由中国车企打造的全球汽车版图如何?我们翘首以待。
链接:
《2009福田指数——中国居民机动性指数报告》调查发现,中国消费者愿意为混合动力和纯电动车多支付的车价成本分别为2.21万和2.22万元,有36.5%的受访者期待政府出台政策,购买新能源汽车直接进行价格补贴。23%的受访者表示,若购买汽车会考虑混合动力,10.1%的消费者表示会考虑纯电动汽车。不过,消费者对于国产新能源汽车比较认可,分别有52.4%和47.4%的受访者均表示,若选择混合动力以及纯电动汽车,首选国产品牌。
哥本哈根会议后,在低碳日益成为衡量一个产业的重要指标时,汽车行业面临着金融危机以及能源和环境问题双重的考验。
随着汽车不断普及,石油的大量消耗、环境污染以及交通堵塞……种种恼人的问题接踵而至。摒弃以石油为燃料的传统车型,发展以汽油和柴油为燃料,使用锂电池的新能源汽车被看作是未来汽车工业发展的方向。
2010年1月,数款特色鲜明的新能源汽车在北美底特律悉数登场,成为公众瞩目的焦点。虽然纯电动车和混合动力车还存在着续航里程短、电池体积大等技术壁垒,但其凭借低能耗高效率的优势依然被各大车企看好,成为引领汽车产业的新坐标。
車展现场,宝马汽车公司带来了一款Active E纯电动概念车,宣称该车完全由电力进行驱动,实现了真正的零排放。奥迪最新的跑车R4电力概念车采用双电动机、后轮驱动系统。大众推出了全新概念轿跑车NCC,采用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其量产后在北美地区销售,该车电动机的电源来自一部锂离子电池。
比亚迪食“头啖汤”
比亚迪作为国内唯一一家参展厂商携E6电动车亮相本次车展,该车是一款纯电动四驱车型,其动力电池和启动电池均采用比亚迪自主生产的ET-POWER铁电池,其百公里加速时间在14秒以内,充电一次续驶里程超过300公里。这款车将于今年年底在美国上市。
比亚迪从创立之初就立志书写中国车市的传奇:进入被日系企业垄断的电池行业,抢占锂电池全球近40%的市场,镍镉电池全球市场占有率达60%;实现汽车销量连年100%的增长,F3车型2009年10月单月销量据所有车型之冠。去年仅10个月内,比亚迪卖出33万辆汽车,同比猛增170%,超额完成全年40万辆的销售目标。
2010年,比亚迪再一次突破了人们的想象力:进军太阳能领域,包括太阳能电站、储能电站和新能源汽车。王传福谈到,“未来,太阳能有望成为比亚迪电动车的驱动能量之一。”他希望将一个上百亿规模的、纯粹的电池产业逐步嫁接到两个上千亿规模的产业,以手机零部件以及汽车制造为主,未来还将进入前景广阔的新能源产业领域。王传福认为,2025年比亚迪会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企业,而在此之前10年,他们会领导中国市场。
据悉,比亚迪研制的纯电动车E6已通过国家强制碰撞试验,目前正在申请国家工信部新车目录。2010年E6将被正式投放国内市场,在深圳作为出租车交付使用。
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始于上世纪90年代。“十五”计划以来,国家制定了新能源汽车科技规划,将新能源汽车及相关零部件列为重点研发课题。根据我国政府在未来单位GDP中耗能降低40-50%的承诺力度,发展低耗能的新能源车成为今后汽车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出台的新能源汽车规划指出,201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数量将达到50万辆;到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比例占全部汽车的1/2,约为6500万辆。
据工信部副部长苗圩介绍,国内汽车生产企业已纷纷发力新能源汽车市场。迄今已经有42家车企的各种新能源车型列入了国内生产企业和产品公告的目录。由国家工信部、科技部、财政部和发改委一同推进的符合要求的新能源汽车涵盖了普通混合动力以及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涉及24家企业的47个品种,以及轿车、客车,环卫车等车型。
挑战犹在
虽然中国企业表现强势,并拥有跻身中国乃至世界汽车版图的雄心。但是,在刚刚过去的2009年里,新能源汽车在销量上却不如人意。
据零点咨询发布的2009年福田指数统计,目前国内居民对新能源汽车接受度较低,对新能源汽车不大了解(29.7%)和汽车价格、维护成本较高(24.8%)是导致人们不愿意购买新能源汽车的主要原因。
专家的观点是,目前市场上在售的电动汽车只有混合动力一类,纯电动车并没有大规模上市销售,只停留在小范围试点阶段。而且,试点涉及的也只是城市公交、出租、环卫等领域,并不包括私家车。同时,纯电动车还有几个瓶颈待解决,最大的问题是电池问题,如今电池存在充电时间长、电动车续航能力差等弱点。充电也是一个难点,网点太少,配套能力跟不上。以上种种导致了电动车销售对象单一,生产无法规模化,销售和维护成本居高不下。
“目前从整个行业来看,中央政策力度不是那么强,反而是地方政府补贴在支撑新能源汽车业的发展,这样很容易出现一种情况,当地技术水平低的本地企业反而把有技术能力的企业挤出市场。”Global Insight资深汽车分析师曾志凌对此深感担忧。
根据日产汽车与国家工信部达成的协议,武汉将成为日产汽车在国内推行其零排放汽车计划的首个试点,今后武汉必须沿用日产的标准。安徽省地方性政策也指出,未来城市新增公交车和出租车一律购买安徽省产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
不管是地方政府“各自担纲”,还是寻求与跨国车企合作,都涉及一个敏感的话题——新能源汽车的标准问题。“要抢占国际制高点,标准非常重要。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苗圩谈道。
有消息报道,联合国将在2010年3月重新修订汽车的世界标准,届时,将就混合动力车和电动汽车设立全球统一安全标准,而丰田普锐斯和本田insight的技术规范可能成为世界标准。在中国,日产将与广州市政府合作,生产全电式电动车,并开发当地电池充电站网络。
截至2010年1月,我国已经批准和实施的新能源汽车标准达30项,当中最关键的22项标准列为新能源汽车准入的标准。“在技术标准方面,我们并不是太落后,问题是标准使用率,在国际标准申请上还有一定的差距。”
电动车专家、清华大学汽车研究所所长陈世全对标准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新能源汽车标准是国家的重要资源,也是一国的主权问题。国内车企一定要有自己的新能源车标准。不过关于安全标准,我们要向国际看齐。”
政策扶持开闸
在消费层面,公众对国产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和普及信心满满。
2009福田指数通过调研显示,公众愿意为新能源承担一部分个人责任,平均支付水平在2万元左右。“随着消费者参与度的提升,如果政府的政策支持同时到位,对新能源车的发展必定起到有效的组合拳作用。”
2010年北大光华新年论坛上,苗圩为大家带来一则好消息,“最近1月份,政府对新能源汽车除了公共交通补贴之外,马上要对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发布补贴标准。”“但国内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最终还是要走市场化的路子,政府补贴是可以给的,但是有一定额度,而且应该是呈递减式的,车企绝不可以长时间大额度依靠政府补贴过日子”。
2009年,《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出台,欲推动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并购重组来做大做强,推动中国汽车业整合。目标是通过兼并重组,形成2-3家产销规模超过200万辆的大型汽车企业集团,4-5家产销规模超过100万辆的汽车企业集团。
截至目前,除广汽签署了并购协议外,一汽、东风、长安等车企正积极开展全国性并购北汽、奇瑞、重汽等车企也在积极展开区域性并购。
未来,由中国车企打造的全球汽车版图如何?我们翘首以待。
链接:
《2009福田指数——中国居民机动性指数报告》调查发现,中国消费者愿意为混合动力和纯电动车多支付的车价成本分别为2.21万和2.22万元,有36.5%的受访者期待政府出台政策,购买新能源汽车直接进行价格补贴。23%的受访者表示,若购买汽车会考虑混合动力,10.1%的消费者表示会考虑纯电动汽车。不过,消费者对于国产新能源汽车比较认可,分别有52.4%和47.4%的受访者均表示,若选择混合动力以及纯电动汽车,首选国产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