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有种流行的说法,说学生学语文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学生为什么怕作文呢?原因也许有很多种,但究其根本,是因为学生的自我意识没有苏醒。长期以来,学生的真情实感往往是被权威的感觉压抑着,权威的流行的说法、想法、看法,别人的感觉、种种现场的套话,层层覆盖,自己的感觉、话语还未产生就被窒息了。因此,写作教学,第一要素就是唤醒学生自我意识,自我意识苏醒了,哪怕鸡毛蒜皮的小事也会引发他们的奇思妙想,那么,怎样做才能让学生“唤醒自我”,并达到“超越自我”的境界呢?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尝试:
(1)丰富蓄积,激励倾吐
作文的最高境界应该是蕴蓄在胸,不吐不快。当然,倾吐,首先得有东西,否则,别说吐,就是挤恐怕也难以挤出什么来。这东西是什么,是生活认识的积累。因此,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热爱并投入生活,从而丰富生活认识的储备,就成了作文时倾吐的重要源泉。叶圣陶曾形象地指出:“写作材料的来源普遍于整个生活里,整个生活时时在那里向上发展,写作材料自会滔滔汩汩地无穷尽地流注出来。”这正是叶老教给我们的指导学生作文的正确的指导思想。
《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所以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或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现实生活,开发和利用各种课内外教学资源,让学生阅读社会这本“无字之书”;并让学生养成写日记写心得的习惯,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这样有了充足的“源”,自然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水”、“活水”了。
当然,生活认识的蓄积,也包括阅读书籍等间接吸收知识的方式获得。《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因此,作为教师,能否有效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必将成为能否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重要因素。当然,开展课外阅读不能是“放马式”的,首先要有切实可行的计划,有目的地把课外阅读和写作教学结合起来。其次要注意“三定”,即定时、定向、定位。“定时”,即定时组织学生到图书室、阅览室借书、读书;“定向”即确定学生课外阅读的导向,及时向学生推荐优秀篇目、可读篇目。也可指导学生订阅相应的报刊。“定位”即定期进行阅读方法指导,使学生方法到位。另外还要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或写读书随笔,并组织学生互相交流。长此下去。学生有了思想、生活、技巧上的指导,有了可资借鉴的范例,有了习作的素材和语言的积累,作文时自然能妙笔生花,也就不会望“题”兴叹,害怕作文了。
(2)情感松绑,唤醒自我
长期以来的作文教学定位不准,期望过高。限制太死,造成中学生心理负担过重。如何改革?我想关键在于营造宽松环境,减轻心理负担,情感松绑,让学生认识自我,使作文回归到自主、自发、自动、自然的状态。
①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是学生自主作文的重要基础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自信是作文重要的内驱力。要培养学生独立写作、自主写作的习惯,具有兴趣和自信心是不可缺少的前提。试想,如果一个学生对写作毫无兴趣,毫无信心,甚至厌恶作文,他怎么还会自主写作?
怎样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和自信心呢?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写作是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需要,是每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写,破除畏难情绪,敢于表现自己,勇于与人交流;提供和创造写作的机会,激发写作的热情和兴趣,多组织展示和交流。让学生自然养成写作习惯。要使学生认识到,写作是一种自我表达、自己与世界交流的重要方式。它是一种生命的活动,精神的活动。所有与写作有关的事项,都得自己去做。作文的素材,自己去积累;作文的题目,自己去拟定;作文的角度,自己去确立;作文的主题,自己去提炼。一句话:一切都由学生自己去独立完成。这样。学生就会养成自主写作的习惯。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学生就会注意观察周围事物,善于思考有关问题。有了有价值的题材,就会及时记下来;有了新的感觉体验。立刻就想付诸笔端。
②降低过高要求
中学生作文的要求应该定多高?中学生学写作,是一个长达十多年的学习过程,在这漫长的习作过程中教师要持之以恒地训练思维、培养语感,让学生逐步领悟规律,养成良好习惯。既然是“习作”,就不必追求完美,也不应求全责备,每次作文只要比他自己原来的水平有所提高,就应受到鼓励。
实际上。人们对中学生作文的要求远远高出现行教学大纲。在评阅高考作文试卷时,往往用课文或报刊文章的标准来求全责备;在评阅中考作文试卷时,常用对高中生的要求来吹毛求疵,因此进入“一类卷”的作文少得可怜。
(3)创设情境,激发自我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我们知道,情绪是写作的启动基因。因此,激发这种心理意识是作文教学的基础,而创设情境便是有效的方法之一。
教室里没情绪,怎么办?带着学生到风景地实地走一走,情绪便陡然高涨起来。走出教室是创设情境的较好方式。但也不是唯一的方式。在教室里同样可以创设情境。叶圣陶先生曾指出:“不喜听未必善读,不善说未必善写;故当一把抓。”这句话正确阐述了“听说读写”之间的关系。故此,笔者认为在教学模式上可适当采用口头作文、课前即兴演讲及课外练笔等方式,结合阅读教学,多角度提高学生写作兴趣及水平。指导学生口述见闻、说明事理、发表意见,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对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也有促进作用;即兴演讲也不失为提高学生写作素质的一个好办法,让学生就社会热点问题及身边发生的值得注意的事件谈看法,能够训练学生的组织语言表达能力;课外练笔是课堂作文教学的有效补充,教师可以规定学生每周试写一篇文章,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情趣,选择文体及写作内容,随时记下自己心灵的火花,或摘抄名篇佳句,增加自己的文学修养,这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鉴赏水平,而且通过教师的评点、学生之间的互相传阅,会大大提高他们的写作兴趣,进而提高写作水平。
此外。就作文命题或所给材料引发讨论,或进行实物牵引,像一片枫叶,一只苹果等都能成为写作的契机,从而把学生引入到特定的情境氛围中去,以激发倾吐欲望,实现作文教学的高效收获。
(4)引导鼓励,表现自我
正如叶老所言,学生心中有了蓄积,就会不吐不快。但这仅指出了青少年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有了自己的认识后而产生的强烈的倾吐愿望。作为语文 教师,则不仅要把握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同时还要善于引导和鼓励,使其转化为写作行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比如,在批改作文这个环节,以往的我大都是端坐办公桌前,严谨认真地将每篇作文看过去。眉批、评语写得很细致,可是自己的一片苦心到学生那边往往被弃置一旁,我的建议与要求,他们视而不见,长此以往,作文将何以堪?后来,我实施面批(这虽不是什么创举)。但在面批时,我不是直接表达我对作文的几点欣赏或若干不满,而是看重学生的写作思维,我会让他们先回忆一下当初的构思,然后再一起讨论,在讨论中我们共同发现亮点,并商榷修改的方法,这样做会让学生自主地在作文中发现“我”,思考“我”,真正实现“我思故我在”!学生往往会恍然大悟:作文,原来可以如此简单!写作的激情自然高涨!
(5)教给方法,超越自我
众所周知,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作文作为学生人生经历的忠实记录者,并不是自我的照抄,光是自发的自我,很可能是文明的倒退。不是说有个学生写过这样一首诗吗:“上学校,背书包,书包里放着炸药包,干什么?炸学校,轰隆一声响,再也不用上学了。”人的自发性,不加约束,有时是很可怕的,因此引领自我教育理当成为作文教学的核心。这种自我教育的实现,需要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开启学生的想象思维,在想象中。让学生真正地“贴近自我”,把作文当作一面生活的镜子,一个反躬自醒的窗口,在作文中用心灵触摸感悟,用真情培育心灵,学会反思自我、发现自我、肯定自我、深化自我、创造自我。正如“一个人感到羞愧的事越多,他就越高尚。”(肖伯纳)“纯洁的人生从忏悔开始。”(冯骥才)两句名言所示:真正的作文就应该从羞愧和忏悔开始。只有这样,学生在作文中才能创造并表达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在作文中不断审视自己,校正自己的精神航向,实现由本我到愿望之我的超越。
俗话说:不行春风,哪得春雨?不在作文中表现自我、实现自我甚至是超越自我,学生是很难从中写作中得到快乐和启迪的。所以,老师只有开拓学生的写作空间,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作文,这也是作文教学的终极意义。
(1)丰富蓄积,激励倾吐
作文的最高境界应该是蕴蓄在胸,不吐不快。当然,倾吐,首先得有东西,否则,别说吐,就是挤恐怕也难以挤出什么来。这东西是什么,是生活认识的积累。因此,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热爱并投入生活,从而丰富生活认识的储备,就成了作文时倾吐的重要源泉。叶圣陶曾形象地指出:“写作材料的来源普遍于整个生活里,整个生活时时在那里向上发展,写作材料自会滔滔汩汩地无穷尽地流注出来。”这正是叶老教给我们的指导学生作文的正确的指导思想。
《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所以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或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现实生活,开发和利用各种课内外教学资源,让学生阅读社会这本“无字之书”;并让学生养成写日记写心得的习惯,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这样有了充足的“源”,自然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水”、“活水”了。
当然,生活认识的蓄积,也包括阅读书籍等间接吸收知识的方式获得。《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因此,作为教师,能否有效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必将成为能否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重要因素。当然,开展课外阅读不能是“放马式”的,首先要有切实可行的计划,有目的地把课外阅读和写作教学结合起来。其次要注意“三定”,即定时、定向、定位。“定时”,即定时组织学生到图书室、阅览室借书、读书;“定向”即确定学生课外阅读的导向,及时向学生推荐优秀篇目、可读篇目。也可指导学生订阅相应的报刊。“定位”即定期进行阅读方法指导,使学生方法到位。另外还要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或写读书随笔,并组织学生互相交流。长此下去。学生有了思想、生活、技巧上的指导,有了可资借鉴的范例,有了习作的素材和语言的积累,作文时自然能妙笔生花,也就不会望“题”兴叹,害怕作文了。
(2)情感松绑,唤醒自我
长期以来的作文教学定位不准,期望过高。限制太死,造成中学生心理负担过重。如何改革?我想关键在于营造宽松环境,减轻心理负担,情感松绑,让学生认识自我,使作文回归到自主、自发、自动、自然的状态。
①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是学生自主作文的重要基础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自信是作文重要的内驱力。要培养学生独立写作、自主写作的习惯,具有兴趣和自信心是不可缺少的前提。试想,如果一个学生对写作毫无兴趣,毫无信心,甚至厌恶作文,他怎么还会自主写作?
怎样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和自信心呢?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写作是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需要,是每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写,破除畏难情绪,敢于表现自己,勇于与人交流;提供和创造写作的机会,激发写作的热情和兴趣,多组织展示和交流。让学生自然养成写作习惯。要使学生认识到,写作是一种自我表达、自己与世界交流的重要方式。它是一种生命的活动,精神的活动。所有与写作有关的事项,都得自己去做。作文的素材,自己去积累;作文的题目,自己去拟定;作文的角度,自己去确立;作文的主题,自己去提炼。一句话:一切都由学生自己去独立完成。这样。学生就会养成自主写作的习惯。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学生就会注意观察周围事物,善于思考有关问题。有了有价值的题材,就会及时记下来;有了新的感觉体验。立刻就想付诸笔端。
②降低过高要求
中学生作文的要求应该定多高?中学生学写作,是一个长达十多年的学习过程,在这漫长的习作过程中教师要持之以恒地训练思维、培养语感,让学生逐步领悟规律,养成良好习惯。既然是“习作”,就不必追求完美,也不应求全责备,每次作文只要比他自己原来的水平有所提高,就应受到鼓励。
实际上。人们对中学生作文的要求远远高出现行教学大纲。在评阅高考作文试卷时,往往用课文或报刊文章的标准来求全责备;在评阅中考作文试卷时,常用对高中生的要求来吹毛求疵,因此进入“一类卷”的作文少得可怜。
(3)创设情境,激发自我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我们知道,情绪是写作的启动基因。因此,激发这种心理意识是作文教学的基础,而创设情境便是有效的方法之一。
教室里没情绪,怎么办?带着学生到风景地实地走一走,情绪便陡然高涨起来。走出教室是创设情境的较好方式。但也不是唯一的方式。在教室里同样可以创设情境。叶圣陶先生曾指出:“不喜听未必善读,不善说未必善写;故当一把抓。”这句话正确阐述了“听说读写”之间的关系。故此,笔者认为在教学模式上可适当采用口头作文、课前即兴演讲及课外练笔等方式,结合阅读教学,多角度提高学生写作兴趣及水平。指导学生口述见闻、说明事理、发表意见,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对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也有促进作用;即兴演讲也不失为提高学生写作素质的一个好办法,让学生就社会热点问题及身边发生的值得注意的事件谈看法,能够训练学生的组织语言表达能力;课外练笔是课堂作文教学的有效补充,教师可以规定学生每周试写一篇文章,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情趣,选择文体及写作内容,随时记下自己心灵的火花,或摘抄名篇佳句,增加自己的文学修养,这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鉴赏水平,而且通过教师的评点、学生之间的互相传阅,会大大提高他们的写作兴趣,进而提高写作水平。
此外。就作文命题或所给材料引发讨论,或进行实物牵引,像一片枫叶,一只苹果等都能成为写作的契机,从而把学生引入到特定的情境氛围中去,以激发倾吐欲望,实现作文教学的高效收获。
(4)引导鼓励,表现自我
正如叶老所言,学生心中有了蓄积,就会不吐不快。但这仅指出了青少年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有了自己的认识后而产生的强烈的倾吐愿望。作为语文 教师,则不仅要把握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同时还要善于引导和鼓励,使其转化为写作行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比如,在批改作文这个环节,以往的我大都是端坐办公桌前,严谨认真地将每篇作文看过去。眉批、评语写得很细致,可是自己的一片苦心到学生那边往往被弃置一旁,我的建议与要求,他们视而不见,长此以往,作文将何以堪?后来,我实施面批(这虽不是什么创举)。但在面批时,我不是直接表达我对作文的几点欣赏或若干不满,而是看重学生的写作思维,我会让他们先回忆一下当初的构思,然后再一起讨论,在讨论中我们共同发现亮点,并商榷修改的方法,这样做会让学生自主地在作文中发现“我”,思考“我”,真正实现“我思故我在”!学生往往会恍然大悟:作文,原来可以如此简单!写作的激情自然高涨!
(5)教给方法,超越自我
众所周知,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作文作为学生人生经历的忠实记录者,并不是自我的照抄,光是自发的自我,很可能是文明的倒退。不是说有个学生写过这样一首诗吗:“上学校,背书包,书包里放着炸药包,干什么?炸学校,轰隆一声响,再也不用上学了。”人的自发性,不加约束,有时是很可怕的,因此引领自我教育理当成为作文教学的核心。这种自我教育的实现,需要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开启学生的想象思维,在想象中。让学生真正地“贴近自我”,把作文当作一面生活的镜子,一个反躬自醒的窗口,在作文中用心灵触摸感悟,用真情培育心灵,学会反思自我、发现自我、肯定自我、深化自我、创造自我。正如“一个人感到羞愧的事越多,他就越高尚。”(肖伯纳)“纯洁的人生从忏悔开始。”(冯骥才)两句名言所示:真正的作文就应该从羞愧和忏悔开始。只有这样,学生在作文中才能创造并表达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在作文中不断审视自己,校正自己的精神航向,实现由本我到愿望之我的超越。
俗话说:不行春风,哪得春雨?不在作文中表现自我、实现自我甚至是超越自我,学生是很难从中写作中得到快乐和启迪的。所以,老师只有开拓学生的写作空间,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作文,这也是作文教学的终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