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萧红小说创作的独特风格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j1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萧红的小说,明丽而新鲜,犹如一股清新的风吹进了上世纪三十年代文坛,以其特有的风格深深地感动着、鼓舞着、征服着读者的心。
  
  一、挚爱乡野人物,感情质朴深厚
  
  感情是艺术创作的生命,“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萧红曾说:“一个题材必须跟作者的情感熟悉起来,或者跟作者起着一种思恋的情绪。”作为一个来自乡野而秉性宽厚的作家,萧红始终关注的是受苦受难的农夫农妇,她爱这些淳朴善良的人,她虽然也写野蛮和愚昧,但她审视的是人类淳朴的天性;她虽然也写缺陷和丑陋,但她热爱着乡村生活内蕴的美质。她细腻地去观察、感受、描摹这些“愚夫愚妇”们的心理,甚至以纤细的笔触去描写他们对家畜的深厚感情。
  正因为她深爱着她的乡野人物,她才能够冷静地谛视人生,冷峻地解剖其灵魂,表现于作品中是一种“含着泪微笑”的感情。
  她给我们看到的这些乡野人的生活是多么麻木啊:“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她们被父母生下来,没有什么希望,只希望吃饱了,穿暖了;但也吃不饱,也穿不暖”,“逆来的,顺受了”,他们生活麻木而自得其乐,甚至以破坏别人的幸福为乐。然而,她又能清醒地看到他们病苦的根源:漫长而残酷的民族苦难历史,封建主义的愚昧统治,古老的传统习俗的重担,有如凝结不散的迷雾,污染了他们的灵魂,使之沉默而窒息。她甚至是深情地凝视这尚未觉醒的麻木的心,痛苦地发掘他们内心深处所潜伏的“生的坚强和死的挣扎”,那含辛茹苦、倔强挣扎的王婆,那不顾冷漠的重压、在黑暗的磨坊里奋力求生的冯歪嘴子,不都令我们深深地感动吗?
  对人生冷静的谛视与发自内心的对乡野人物的热爱相交融,是形成萧红乡土文学的独特的风格的最主要因素。
  
  二、独特细腻的选材
  
  一个作家风格的独特往往和他创作题材的选择有很大关系。童年的孤独寂寞,人生的坎坷不平,给了萧红一颗敏感的心。她的眼光常在人们不留意处入射,她的思维常在人们熟知的事物上面反复滑动,努力从中觅得一点生活的真谛,一点属于自己的感受。
  被誉为“三四十年代文艺王冠一颗璀璨明珠”的《呼兰河传》只不过是作者童年生活片断的回忆,这里并没有任何惊天动地的场面描写,但读来却使人感到异样沉重悲哀。
  请看这荒僻小城里人的生活:“活着就活着,死了就死了”。房子快塌了,管它呢,过一天算一天;小媳妇得病了,请巫婆跳大神;好好的人折腾死了,叹息一阵便过去了,鬼节里依然要兴致勃勃地放河灯。一城的人得过且过,活得坚韧,活得麻木。最让人感到惊心的是小说开头描绘的那个大泥坑。泥坑五六尺深,正处当街,大人掉下去了,小孩掉下去了,拉车的马淹死了,猪淹死了,鸡鸭淹死了,可那附近的人却以看翻车为趣,以淹鸡淹鸭的热闹为生活调剂,他们更藉着泥坑把瘟猪当作淹猪来吃,既经济也就觉得没有什么不卫生的了。这荒僻小城里的人生活是多么的卑琐、单调、无聊,他们的精神又是多么的麻木、保守和愚昧。这个大泥坑简直就是一面照出国人灵魂的镜子。
  类似“大泥坑”这样的片断,在《呼兰河传》中俯拾皆是,可以说《呼兰河传》从头到尾都是呼兰河人日常生活的描述,尽管都是些零琐事情,但由于作者观察独特与入微,领略得从容与丰厚,使人看后对生活又多了一点领悟和发现。
  
  三、散文化、诗化倾向
  
  谈到小说的作法,萧红曾说:“有一种小说学,小说有一定的写法,一定要具备某几种东西,一定要写得像巴尔扎克或契诃夫的作品那样,我不相信这一套,有各式各样的作者,有各式各样的小说。”萧红的小说确有一种独特的形式,鲁迅先生说她的《生死场》“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茅盾则称她的《呼兰河传》是“一篇散文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1.结构的散文化。《呼兰河传》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作者以她惯用的散文手法,打破以人物为中心的传统小说的写法,而以呼兰城的社会生活和环境为中心,辐射出生活的方方面面。全书分七章,第一、二章描写了呼兰县城的风光、风物、风俗。第三、四章写出了后花园的繁茂与荒凉,老祖父的慈祥,童年的寂寞。以下各章分别写了小团圆媳妇的悲惨遭遇,有二伯的古怪性格,冯歪嘴子的顽强生命力。章与章、节与节之间,呈平面状展开,既没有连贯的情节,也没有中心人物,很像一篇篇优美的散文,合起来,构成一幅完整的社会生活画图。
  在刻画人物方面,萧红的小说也不像通常的那样通过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来展示人物性格,而往往是在平静的叙述描写中,静止地表现人物性格。作者在刻画有二伯这个人物时,没有写激烈的矛盾冲突,只是如谈家常叙述了他的一些生活片断:缝补破烂的行李,偷铜酒壶,假装跳井、上吊……娓娓道来,平实自然,人物性格在未做夸张的描绘中全部显示了,读者会无可怀疑地觉得确有其人。
  2.诗化倾向。萧红小说中的诗化倾向也是很明显的,她爱用诗的重章叠句来结构文章。《呼兰河传》第四章每节的开头都出现这样的句子:“我家是荒凉的”,“我家的院子是荒凉的”。这种回环反复,就是诗歌中常用的诗句与节段反复吟唱。它增强了小说的节奏感,加强了文章一唱三叹的抒情力量。
  她常用清新活泼诗的语言描写景场,把人带入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意境中去,“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了天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说话似的”。清新鲜活的景物,优美的抒情笔调读来让人感觉无限的舒展和自由。
  四、浓郁的东北地方色彩
  萧红的作品大多具有浓郁的东北地方色彩。那冰封大地的严寒景象,扎彩铺的多彩多姿,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娘娘庙会的热闹场景,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变幻无穷,以及后花园的繁茂,无不带有一种朴素的“大红大绿的原始性的色彩”。
  如何理解萧红作品中这种“大红大绿”的色调,它和萧红忧郁的心境矛盾吗?
  且看放河灯的情景。
  “这灯一下来的时候,金呼呼的,亮通通的,又加上有千万人的观众,这举动实在是不小的,河灯之多,有数不过来的数目,大概是几千万只,两岸上的孩子们,拍手叫绝,跳脚欢迎。大人则都看出了神了,一声不响,陶醉在灯光河色之中,灯光照得河水幽幽地发亮。水中跳跃着天空的月亮,真是人生何世,会有这样好的景观。”
  神话般的境界,热闹繁华,让人陶醉,飘飘欲仙。
  但作者接下来写道:
  “那河灯流到极远的下流去的时候,使看河灯的人们,内心无由来了空虚。”
  繁华落尽,寂寞凄凉地。后花园的蝶舞蜂喧衬出童年的寂寞孤单,扎彩铺的多姿多彩绘出人间生活的灰暗,跳大神的盛行见出呼兰河人的愚昧,野台子戏、娘娘庙会的热闹更显出他们精神的空虚。大红大绿的背后隐藏一种无可排遣的忧郁情结,萧红的小说总是笼罩着这么一种悲凉的气氛。
  萧红的创作力求写真,她状人写景,抒情写性,虽不着意敷色,但又在那上面染上了折光于生活的浓淡不等的色彩和明暗不同的色泽,自然地将美丽鲜活与质朴天华统一起来,萧红也因此成为我国现代一位出色的“本色派”作家。
  萧红是一位非常有创作才华的作家,她的不幸早逝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大损失,但她留下的作品,在人类艺术的长河中,将永远闪耀着光华。
  
  参考文献:
  [1]鲁迅.《生死场》序.中国新文学大系(1927-1937年),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第7卷.
  [2]茅盾.《呼兰河传》序.呼兰河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3]现时文艺活动与《七月》.七月,第3集第3期.
  [4]聂绀弩.萧红选集序.
其他文献
新闻也应该“打假”马录,陈敏“打假”是群众不堪忍受“假冒伪劣”产品之苦发出的呼声。但“假冒伪劣”现在甚至感染到经济之外的方方面面,就连著名的“质量万里行”也有了被假
摘 要: 《新唐书》在编纂时参考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它所依据的文献及后人所撰的唐史著述远远超过旧书,在旧书的基础上又迈进了一步,它在本纪、志、表、列传等诸方面都增补了旧书没有的史料,具有很高的价值。  关键词: 《新唐书》 史料 价值    《新唐书》,二百二十五卷,北宋欧阳修、宋祁等奉敕修撰,全面系统地记载了唐代二百九十年的历史,是研究唐代历史的基本史料,其在编纂时参考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它所依据的
期刊
有线电视台如何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邹大鸣(宁波市有线电视台315000)有线电视是近年来崛起的新兴的传播媒体,同无线电视相比,有线电视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日益受到领导部门的重
摘 要: 解读诗词、传承古文化,离不开对意象的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在平日的练习及赏析中,我们往往将某一意象单一化,把它和某种固定的情感联系在一起,造成鉴赏的程式化倾向。实际上某一意象的传情功能是因情、因境而定的,我们只有全面地把握才能提高鉴赏能力。本文就以“梧桐”为例,谈谈同一意象在不同场合的传情功能。  关键词: 梧桐 意象 传情    梧桐是中国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且蕴含丰富的意象。梧桐作为植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