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育肩负着培养整个民族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重大使命,创新教育的提出和实施是时代变化的殷切期望,也是当今教育改革的必然产物。在职专生物工程技术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既是生物工程技术本身具有的特点决定的,又是生物工程技术教学改革的方向。本文结合教学实际,初步探讨职专生物工程技术的创新教育。
关键词:生物工程技术教学;创新教育;创新意识;创新能力;问题意识;评价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要增强民族创新能力,必须依靠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如何对学生实施创新教育,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将会成为衡量教育成败的最高标准。
职专生物工程技术的创新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学习过程。这种学习模式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生物工程技术学习的全过程,有利于他们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有利于促进他们的个性健康全面发展。
职专生物工程技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学习,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是进行创新教育的动力
对职专生物工程技术教育来说,创新意识是学生进行创新活动的出发点和原动力,只有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充分发挥其学习和创新的潜能。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情景,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
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一方面可以通过人类对生物工程技术探索、发现过程的介绍,让学生明白创新能力人皆有之,增强学生创新的自信,逐步树立创新的意识;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创设创新情景,激发学生创新兴趣。生物工程技术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与教师的创新性活动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创造性地创设教学情景。如在讲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时,我引用了下面的资料:用不同颜色的荧光材料分别处理培养在37℃条件下的人体细胞和小白鼠细胞,使其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着色,然后通过特殊处理进行融合实验,在荧光显微镜下看到两细胞接触处的膜溶解,并逐渐融合成一个异形细胞,在此过程中,发现被标记的膜上的蛋白质逐渐混杂,并均匀分布开来。这个实验将学生引入一个新奇的境界,促使他们积极思考,激发学生大胆质疑,教师积极鼓励、引导,因为想的过程比结果更珍贵,它会促进学生创造思维与创新意识的萌动和发展。
二、形成完整的生物知识结构是形成创新能力的基础
要形成生物工程技术创新能力,必须以完整的生物知识为基础。否则创新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教学过程中,常会碰到,学生听得懂老师所讲内容,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相应方法,但到了具体的应用,就无所适从,经提示后才恍然大悟,这些现象说明了学生头脑中还没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缺乏分析问题的能力,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发挥。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引导学生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构建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能力,使学生获得创新的基础。例如,只有掌握细胞结构和功能,才能更好的理解细胞的代谢活动;只有正确理解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特点,才能对细胞工程进行质疑或提出具有创建性的意见。当然,这些基础知识不应仅限于教材知识,还应让学生从课外书籍、网络、日常生活等中去获得,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三、优化教学过程是创新教育的关键
创新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要实施创新教育,就必须优化教学过程。生物工程技术教学过程必须通过学生积极的参与,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才能完成。传统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压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使学生认为学生物工程技术就是多读多背,而不是创造性地进行思考。在实施创新教育过程中,生物工程技术教学不应是老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而应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学习过程。例如,在基因工程的教学中,先提出如何培养生物的新品种。如抗虫棉(实现),辣香蕉(想象:香蕉果肉、辣椒果皮),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生提出各种培养方法,再引导学生从遗传基因的角度分析这些新异品种的培养过程,最后老师层层分析,总结得出基因工程的一般方法。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爆发创造火花,自主地进入知识探索过程。
在组织、引导学生创新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充分地“质疑问难”,暴露出学习中遇到的不能理解、未能解决的问题。再针对性地点拨,驱动学生深入思考,从中获取“真知”,对一些关键性问题,若学生没有提出来,教师也可设问挑疑,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将学习引向深入。最后让学生归纳总结,使学生从“学会”过渡到“会学”,产生新的知识飞跃。
四、问题解决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
创新性学习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能够提出对学生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问题并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是进行创新性学习的关键。没有问题,创新性学习就难以实施。所以在生物工程技术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要突破传统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束缚,鼓励启发学生大胆质疑,对生命现象和问题发表不同的意见和看法,不要怕学生问题提得荒诞离奇或不合情理。例如在讲细胞工程时,有的学生提出能否创造绿色奶牛?把牛的细胞与植物细胞杂交,得到绿色奶牛,只要晒晒太阳就可以挤出牛奶。有的学生提出能否创造甘蔗-小麦?甘蔗尾部长小麦。虽然问题一提出就遭到部分学生的非议,但老师此时应以鼓励态度大声地作出评价“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并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有时学生也会提出一些用知识水平无法理解,甚至科学界尚有争议的问题,只要老师采取鼓励和赞赏的态度加以引导,也能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和保护学生敢于质疑的勇气,营造创新教育的氛围。
五、具有创造性思维是形成创新能力的条件
创造性思维的实质就是合理地运用逻辑思维、形象思维以及直觉思维等多种思维形式,使有关信息有序化以产生积极的效果。在创造性思维中,发散思维起主导作用,它具有新颖独特突破常规和灵活变通的特征,它是人类最高层次的思维活动,是形成创新能力的必备条件。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创造性思维的人,在观念上会有所突破,并能产生新颖独特的具有个人或社会价值的产品。 教师在生物工程技术教学中应多运用问题情境教学法,向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问时要注意“五有”:一有思考性,教师提的问题若学生不加思索就能回答,则没有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价值,就达不到创造性思维的目的。如基因工程中,“抗虫基因是如何导入棉花细胞?”就不如问:“如何通过基因工程培养抗虫棉?” 二有比较性,如学习基因工程、细胞工程二个概念时,若教师问:什么是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学生只会照本宣科;若改为问:试比较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异同?学生就很自然从二者的概念中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异同点,对概念就会有更深刻、清晰的理解。三有感知性,教师在学生认知基础上提出问题,学生就能通过已学的知识去分析思考,推导出未知的结论。如在发酵工程中,教师问“细菌的繁殖能力很强,为何生存下来的个体少呢?”学生虽经讨论,但讲不出所以然;若改问:“细菌的新陈代谢旺盛,繁殖能力很强,为什么生存下来的个体不多?”对此学生就很自然地联想到细菌的生存环境、代谢产物对细菌的影响,恰当地回答问题。四有引导性,如教师在对比分析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工程过程的基础上问: 目的基因如何在受体细胞中表达?表达出的蛋白质是受体细胞自身原先能产生的吗?如何人工合成自然界中不存在的蛋白质?蛋白质工程是基因工程的逆过程吗? 这样由浅入深的问题能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积极思考,促进学生加深理解。五有错误性,有时有意将问题提错,让学生分辨,这样使学生在课堂上变被动为主动,积极探究问题的实质和规律,从而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正确评价是激励创新的方向标
在传统应试教育中,人们比较强调学生掌握知识的数量,过分地强调老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创造性的思考,忽视了生物工程技术中所蕴涵的思想方法的学习及对能力培养的作用。师生均为取得好的考试成绩而进行教与学,把考试看得比学习更重要,从而使教与学失去了主动性和创造力性,这些无疑与创新教育是不相符的。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使我们的评价能成为激励学生进行创新的方向标。
创新性学习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因此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时不应以成败论英雄,而要看学生的态度和表现,要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如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知识整合、信息资料的收集、处理和判断等,重视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的评价。评价要以学生的个体表现为参照系,强调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的进步,让每个学生在自己的跑道上前进。教师应从片面的智能范围的单一性评价向全面的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各方面的综合性评价转变。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你很有创新”、“善于观察”、“你的想法独特”等肯定评价,对于“聪明”但“懒”的学生,不妨在作业本上留下“是金子,就要发光”等激励性的评价语言,使学生的“自尊心”得到最大的满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灶”,营造宽松、创新的氛围,使课堂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
七、积极转变自身观念是坚持创新教育的保证
在现代教育改革中,考试成绩不再是衡量科学教育水平的唯一标准,许多不能用分数来测定的因素往往对一个人未来的科学工作起着更为关键的作用。如创造的欲望,联想的能力,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等。为此教师的教育观念要尽快转变,将科学思维渗透到教学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学会使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优化教学过程,有效实施创新教育。作为生物工程技术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以提高自身素质。首先教师要不断地接受教育。只有通过学习,在理论知识、教学技能、研究能力上有明显的提高和发展,才能适应新的教学需要。其次要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尤其是专业素质。不只是要知道教什么,还要知道如何教,更重要的是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再次要注重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能把学生与世界各地图书馆、研究机构、网上学校,多媒体教育资料信息等连接起来,学生被推向前台,直接面向世界,他将被精彩纷呈的生命世界深深吸引,由被动听讲转变为主动参与。时代要求教师学会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具备驾驭现代化教学设备的能力,教师只有以不断创新的理论为指导,在教学实践上具备创新能力,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华,李茜膄.重视生活教育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J].生物学教学,2011,36(12):7-8.
[2]许燕频.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认识与实践[D].福建师大,2001.
[3]王玲.生物课堂创新教学模式控析[J].中学教育,2001(4):6-7.
[4]孙萍茹,米增强,安连锁.创新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2):53-57。
关键词:生物工程技术教学;创新教育;创新意识;创新能力;问题意识;评价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要增强民族创新能力,必须依靠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如何对学生实施创新教育,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将会成为衡量教育成败的最高标准。
职专生物工程技术的创新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学习过程。这种学习模式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生物工程技术学习的全过程,有利于他们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有利于促进他们的个性健康全面发展。
职专生物工程技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学习,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是进行创新教育的动力
对职专生物工程技术教育来说,创新意识是学生进行创新活动的出发点和原动力,只有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充分发挥其学习和创新的潜能。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情景,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
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一方面可以通过人类对生物工程技术探索、发现过程的介绍,让学生明白创新能力人皆有之,增强学生创新的自信,逐步树立创新的意识;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创设创新情景,激发学生创新兴趣。生物工程技术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与教师的创新性活动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创造性地创设教学情景。如在讲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时,我引用了下面的资料:用不同颜色的荧光材料分别处理培养在37℃条件下的人体细胞和小白鼠细胞,使其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着色,然后通过特殊处理进行融合实验,在荧光显微镜下看到两细胞接触处的膜溶解,并逐渐融合成一个异形细胞,在此过程中,发现被标记的膜上的蛋白质逐渐混杂,并均匀分布开来。这个实验将学生引入一个新奇的境界,促使他们积极思考,激发学生大胆质疑,教师积极鼓励、引导,因为想的过程比结果更珍贵,它会促进学生创造思维与创新意识的萌动和发展。
二、形成完整的生物知识结构是形成创新能力的基础
要形成生物工程技术创新能力,必须以完整的生物知识为基础。否则创新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教学过程中,常会碰到,学生听得懂老师所讲内容,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相应方法,但到了具体的应用,就无所适从,经提示后才恍然大悟,这些现象说明了学生头脑中还没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缺乏分析问题的能力,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发挥。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引导学生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构建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能力,使学生获得创新的基础。例如,只有掌握细胞结构和功能,才能更好的理解细胞的代谢活动;只有正确理解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特点,才能对细胞工程进行质疑或提出具有创建性的意见。当然,这些基础知识不应仅限于教材知识,还应让学生从课外书籍、网络、日常生活等中去获得,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三、优化教学过程是创新教育的关键
创新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要实施创新教育,就必须优化教学过程。生物工程技术教学过程必须通过学生积极的参与,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才能完成。传统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压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使学生认为学生物工程技术就是多读多背,而不是创造性地进行思考。在实施创新教育过程中,生物工程技术教学不应是老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而应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学习过程。例如,在基因工程的教学中,先提出如何培养生物的新品种。如抗虫棉(实现),辣香蕉(想象:香蕉果肉、辣椒果皮),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生提出各种培养方法,再引导学生从遗传基因的角度分析这些新异品种的培养过程,最后老师层层分析,总结得出基因工程的一般方法。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爆发创造火花,自主地进入知识探索过程。
在组织、引导学生创新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充分地“质疑问难”,暴露出学习中遇到的不能理解、未能解决的问题。再针对性地点拨,驱动学生深入思考,从中获取“真知”,对一些关键性问题,若学生没有提出来,教师也可设问挑疑,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将学习引向深入。最后让学生归纳总结,使学生从“学会”过渡到“会学”,产生新的知识飞跃。
四、问题解决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
创新性学习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能够提出对学生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问题并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是进行创新性学习的关键。没有问题,创新性学习就难以实施。所以在生物工程技术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要突破传统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束缚,鼓励启发学生大胆质疑,对生命现象和问题发表不同的意见和看法,不要怕学生问题提得荒诞离奇或不合情理。例如在讲细胞工程时,有的学生提出能否创造绿色奶牛?把牛的细胞与植物细胞杂交,得到绿色奶牛,只要晒晒太阳就可以挤出牛奶。有的学生提出能否创造甘蔗-小麦?甘蔗尾部长小麦。虽然问题一提出就遭到部分学生的非议,但老师此时应以鼓励态度大声地作出评价“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并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有时学生也会提出一些用知识水平无法理解,甚至科学界尚有争议的问题,只要老师采取鼓励和赞赏的态度加以引导,也能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和保护学生敢于质疑的勇气,营造创新教育的氛围。
五、具有创造性思维是形成创新能力的条件
创造性思维的实质就是合理地运用逻辑思维、形象思维以及直觉思维等多种思维形式,使有关信息有序化以产生积极的效果。在创造性思维中,发散思维起主导作用,它具有新颖独特突破常规和灵活变通的特征,它是人类最高层次的思维活动,是形成创新能力的必备条件。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创造性思维的人,在观念上会有所突破,并能产生新颖独特的具有个人或社会价值的产品。 教师在生物工程技术教学中应多运用问题情境教学法,向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问时要注意“五有”:一有思考性,教师提的问题若学生不加思索就能回答,则没有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价值,就达不到创造性思维的目的。如基因工程中,“抗虫基因是如何导入棉花细胞?”就不如问:“如何通过基因工程培养抗虫棉?” 二有比较性,如学习基因工程、细胞工程二个概念时,若教师问:什么是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学生只会照本宣科;若改为问:试比较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异同?学生就很自然从二者的概念中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异同点,对概念就会有更深刻、清晰的理解。三有感知性,教师在学生认知基础上提出问题,学生就能通过已学的知识去分析思考,推导出未知的结论。如在发酵工程中,教师问“细菌的繁殖能力很强,为何生存下来的个体少呢?”学生虽经讨论,但讲不出所以然;若改问:“细菌的新陈代谢旺盛,繁殖能力很强,为什么生存下来的个体不多?”对此学生就很自然地联想到细菌的生存环境、代谢产物对细菌的影响,恰当地回答问题。四有引导性,如教师在对比分析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工程过程的基础上问: 目的基因如何在受体细胞中表达?表达出的蛋白质是受体细胞自身原先能产生的吗?如何人工合成自然界中不存在的蛋白质?蛋白质工程是基因工程的逆过程吗? 这样由浅入深的问题能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积极思考,促进学生加深理解。五有错误性,有时有意将问题提错,让学生分辨,这样使学生在课堂上变被动为主动,积极探究问题的实质和规律,从而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正确评价是激励创新的方向标
在传统应试教育中,人们比较强调学生掌握知识的数量,过分地强调老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创造性的思考,忽视了生物工程技术中所蕴涵的思想方法的学习及对能力培养的作用。师生均为取得好的考试成绩而进行教与学,把考试看得比学习更重要,从而使教与学失去了主动性和创造力性,这些无疑与创新教育是不相符的。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使我们的评价能成为激励学生进行创新的方向标。
创新性学习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因此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时不应以成败论英雄,而要看学生的态度和表现,要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如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知识整合、信息资料的收集、处理和判断等,重视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的评价。评价要以学生的个体表现为参照系,强调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的进步,让每个学生在自己的跑道上前进。教师应从片面的智能范围的单一性评价向全面的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各方面的综合性评价转变。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你很有创新”、“善于观察”、“你的想法独特”等肯定评价,对于“聪明”但“懒”的学生,不妨在作业本上留下“是金子,就要发光”等激励性的评价语言,使学生的“自尊心”得到最大的满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灶”,营造宽松、创新的氛围,使课堂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
七、积极转变自身观念是坚持创新教育的保证
在现代教育改革中,考试成绩不再是衡量科学教育水平的唯一标准,许多不能用分数来测定的因素往往对一个人未来的科学工作起着更为关键的作用。如创造的欲望,联想的能力,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等。为此教师的教育观念要尽快转变,将科学思维渗透到教学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学会使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优化教学过程,有效实施创新教育。作为生物工程技术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以提高自身素质。首先教师要不断地接受教育。只有通过学习,在理论知识、教学技能、研究能力上有明显的提高和发展,才能适应新的教学需要。其次要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尤其是专业素质。不只是要知道教什么,还要知道如何教,更重要的是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再次要注重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能把学生与世界各地图书馆、研究机构、网上学校,多媒体教育资料信息等连接起来,学生被推向前台,直接面向世界,他将被精彩纷呈的生命世界深深吸引,由被动听讲转变为主动参与。时代要求教师学会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具备驾驭现代化教学设备的能力,教师只有以不断创新的理论为指导,在教学实践上具备创新能力,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华,李茜膄.重视生活教育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J].生物学教学,2011,36(12):7-8.
[2]许燕频.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认识与实践[D].福建师大,2001.
[3]王玲.生物课堂创新教学模式控析[J].中学教育,2001(4):6-7.
[4]孙萍茹,米增强,安连锁.创新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2):5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