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论述提升思政课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的必要性,认为缺少对知识融合理解和传递、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单一、课程评价方式不够科学等是思政课思想政治教育缺乏亲和力和针对性的原因,提出要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改革教学方法手段、考核方式,重新融合理解授课内容,增设社会实践平台,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关键词】新时代 思想政治教育 提升 亲和力 针对性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7C-0042-03
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掘各门课程中的德育内涵,加强德育课程、思政课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育德与育心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不断增强亲和力和针对性。”这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为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的作用,让思政课真正成为为学生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的主阵地,成为引导学生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坚定理想信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渠道,本文探索从思政课教学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旨在为思政课的改革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一、思政课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概述
(一)思政课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亲和力是指事物表现出来的一种正能量状态,同时对周围事物的自然产生吸引、追随和共鸣的一种力量,自然而然让周围事物有意向其亲近,正能力越强,亲和力越大。思政课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就是指教师通过对思政课的精心设计,融会贯通,并利用自己特有的教育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价值传递过程,表现出来的一种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一种教育教学状态。“亲其师,信其道,践其行”,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生动体现与基本要求。亲和力对于思政课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内容的贯彻和教学效果的达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越是符合教育教学规律,亲和力越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要通过教师教育教学来体现,而课程的亲和力只有学生才能评价。
(二)思政课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针对性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方法,只有对问题进行充分的调查了解,才能深度了解和掌握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了解了问题的根本原因才可以根据问题的本质提出科学的解决办法,也就是有针对性地解决了问题。通过思政课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是指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了解达成思政课教育教学目标过程中存在哪些不符合教育教学规律问题,然后依据成因,提出和践行新的教育教学的过程,最大限度达成课程教育教学目标。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有的放矢上好思政课,必须“目中有人”,抓好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这三个关键环节,通过对授课内容进行重新融合理解,增设社会实践平台来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使思政课实现立德树人的目的。
二、提升思政课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的必要性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針对性,是思政课本身的内在要求。教育部印刷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等文件精神对高校思政课提出了明确要求,思政课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教育为基础,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贯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方针,转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完善考核方式,努力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所以思政课要坚持各科教学大纲的重难点内容、基础理论知识讲授到位的同时,还要创新方法手段,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课堂”,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服务社会、了解国情、体察民情,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之成为对祖国和人民有用的人才。比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主要包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想信念、人生价值观、道德伦理和实践、法律精神和法治理念五大内容,是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和“为谁培养人”问题的主渠道。提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亲和力和针对性,就是提升课程结合社会实际,解决社会实际问题,让学生从课程的教学与实践中学会立志、树德和做人道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最终成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当前思政课思想政治教育缺乏亲和力和针对性的成因
目前,高校思政课对学生吸引率不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不强,其成因主要如下。
(一)重知识面讲授,轻个人修养,缺少对知识融合理解和传递。思政课主要包含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课程,主要是理论课。要求教师不但要讲得精彩,而且要求教师不折不扣地实践,既要注重讲授也要注重以身作则,在立德树人上起表率。而现在有的思政课教师对思政课缺少课程内容的融合,特别是对自身修养要求不够,课堂教学无法体现亲和力和针对性。
(二)重知识点单向传输,轻师生互动,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单一。学生知识的获得和价值的形成要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多渠道地获取信息。教师要精心设置教育教学过程,创设良好的教学互动情境,使教师和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交流状态,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关系,这样学生就学得快、记得牢,有兴趣、有享受。目前,思政课教学中很多教师仍然停留在高中阶段的灌输、“填鸭式”教学方法上,只管如何把知识讲完,很少考虑所教知识是否能实现“进学生”头脑,教学方式很多也只是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多媒体教学,教学方式单一,师生良性互动缺乏,学生课堂参与度低,无法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教学也无法体现亲和力和针对性。
(三)重课程知识体系传输,轻社会实践,课程评价方式不够科学。思政课要使课堂教学从封闭型走向生活开放型,让学生多了解生活,了解社会,了解人生,熟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熟知社会发展所倡导的核心价值,应该通过开展一些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丰富知识、增加阅历、培养情操、健全人格。目前,思政课教学仍主要停留在课程知识体系传输上,社会实践环节设计上很少真正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中。思政课评价仍主要停留在以考试和平时作业为主的评价方式,评价方式仍不够科学。 四、提升思政课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的教学措施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提升思政课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一)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改革教学方法手段、考核方式。具体如下:
1.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课程实施的主体是教师,教师的专业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课程亲和力和针对性的提升。教师既要有驾驭课堂教学的技能,放得开,收得拢,运用自如,又要鼓励学生思考问题成因及解决对策,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要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教师要有深厚的政治理论功底,要熟悉教材、理解教材,能对教材内容融会贯通,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要有把马克思主义用中国话讲,把理论精神用家常话讲,能把基本原理变成生动道理,能让根本办法变成管用办法,能切实回答好大学生关心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解决好其自身发展的疑虑困惑。教师应具有理论自信和内在勇气,有人格自信,平时有浩然正气,有家国天下情怀,有理论人格魅力,感染引导学生,成为让学生可以信赖的人。
2.改革教学方法手段。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要以教学方法手段改革为突破口,借助现代教学媒体进行教学,比如课程网络平台、微信、QQ、多媒体软件等。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与高中生和小学生不同,前者的思维已经接近成人思维,教师不能停留在“我教你听”的权威教学模式,要用成人思维方式进行教学,要更多采取“设问—讨论—分享—点评”的师生互动平等教学模式。“设问—讨论—分享—点评”师生互动平等教学模式是基于提升思政课亲和力和针对性设计的,是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设问要求教师融合课程内容,结合社会实际,精心设置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是提升课程亲和力和针对性的关键。讨论是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探究问题的背景、成因分析和解决对策,是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关键。分享是学生通过讨论后,向众人展示自己的观点,这是培养学生自信心的过程,也是形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关键,同时更是教师掌握学生思想和能力的主要渠道,为教师后面点评提供精准的教育基础。点评是教师对问题的本质进行阐述,同时对学生讨论和分享进行针对性的评判,使学生能够不断修正自己的价值观,提升明辨能力,同时也为教师下次设问提供基础。通过师生互动平等教学模式的实施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基于提升亲和力和针对性的师生互动平等教学模式关系图如图1所示。
3.改革评价考核方式。思政课的使命就是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价值引领,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课程评价是评定学生课程掌握程度、检验教学成果的重要方式,决定课程导向。目前,学校对思政课评价主要是通过考试和平时作业成绩进行考核为主。而思政课考核的是学生思想品质,是学生“德”的表现。所以,课程的评价应该采取多元化的动态过程考核。除了在校期间的课内与课外考核,也可以利用寒暑假,有效延展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并通过建立“全程动态”考核体系,将思政课考核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多维度地设立考核学生思政课课业成绩的立面,联手多方教育管理力量(如党团组织、系部辅导员、校园管理人员等),侧重学生日常行为的表现、社会实践的参与、同学和教师的评价等维度,全面衡量学生“德”的表现,实施学生的思想政治表现和素质状况的评价考核。
(二)重新融合理解授课内容,增设社会实践平台。具体如下:
1.针对学生需要对授课内容进行重新融合理解。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几门思政课程的授课过程中,要针对学生需要设立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行为目标,围绕学生所惑选择针对性教学内容,结合课程要求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梳理出教学的重点难点。要对所教的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对相关教材中出现的重复内容进行精心厘定,合并重复的内容,增加新的内容比如新的政策、新的会议精神、新的领导讲话精神等。对教学内容重新融合理解,进行教学模块设计。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针对学生需要、学生的学习特点,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打破教师“满堂灌”“一言堂”的格局,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活动课堂教学模式。运用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情景式等教学方法,既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又要坚持理性和原则,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寓教于乐、情理交融,提升学生学习理论的兴趣和自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成思政课教学目标。
2.增设社会实践平台,拓深思政课和社会深度融合。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青年大学生的需要与交往的要求日益扩大,抽象思维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情绪体验强烈而富于热情,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与完善。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学生基本素养的要求,既要有课内的生动活泼,也要有课外的亲身实践;既要有网上的交流互动,也要有网下的讨论辅导;既要有理论的系统讲授,也要有收获的切身感受。要采取以社会实践课程为平台,拓深课程和社会深度融合,才能满足青年学生的成长需求。思政课不能只停留在课堂,要增加社会实践课程,如在党的十九大召开期间安排学生观看开幕会,并通过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开展手抄报比赛。让学生走进机关、企事业单位、公检法等社会职能部门,参观规划馆、博物馆,感受改革开放的成就,走进图书馆、纪念馆、名人故居,走近历史遗迹、改革开放成果、新农村,讓学生在实践中了解中国故事、传承中国精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方世南,徐雪闪.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研究[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7(1)
[2]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
[3]陈丽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设计研究[J].职教通讯,2017(24)
【作者简介】梁 美(1978— ),广西横县人,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黎 原)
【关键词】新时代 思想政治教育 提升 亲和力 针对性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7C-0042-03
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掘各门课程中的德育内涵,加强德育课程、思政课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育德与育心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不断增强亲和力和针对性。”这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为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的作用,让思政课真正成为为学生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的主阵地,成为引导学生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坚定理想信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渠道,本文探索从思政课教学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旨在为思政课的改革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一、思政课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概述
(一)思政课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亲和力是指事物表现出来的一种正能量状态,同时对周围事物的自然产生吸引、追随和共鸣的一种力量,自然而然让周围事物有意向其亲近,正能力越强,亲和力越大。思政课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就是指教师通过对思政课的精心设计,融会贯通,并利用自己特有的教育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价值传递过程,表现出来的一种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一种教育教学状态。“亲其师,信其道,践其行”,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生动体现与基本要求。亲和力对于思政课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内容的贯彻和教学效果的达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越是符合教育教学规律,亲和力越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要通过教师教育教学来体现,而课程的亲和力只有学生才能评价。
(二)思政课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针对性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方法,只有对问题进行充分的调查了解,才能深度了解和掌握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了解了问题的根本原因才可以根据问题的本质提出科学的解决办法,也就是有针对性地解决了问题。通过思政课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是指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了解达成思政课教育教学目标过程中存在哪些不符合教育教学规律问题,然后依据成因,提出和践行新的教育教学的过程,最大限度达成课程教育教学目标。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有的放矢上好思政课,必须“目中有人”,抓好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这三个关键环节,通过对授课内容进行重新融合理解,增设社会实践平台来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使思政课实现立德树人的目的。
二、提升思政课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的必要性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針对性,是思政课本身的内在要求。教育部印刷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等文件精神对高校思政课提出了明确要求,思政课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教育为基础,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贯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方针,转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完善考核方式,努力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所以思政课要坚持各科教学大纲的重难点内容、基础理论知识讲授到位的同时,还要创新方法手段,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课堂”,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服务社会、了解国情、体察民情,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之成为对祖国和人民有用的人才。比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主要包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想信念、人生价值观、道德伦理和实践、法律精神和法治理念五大内容,是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和“为谁培养人”问题的主渠道。提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亲和力和针对性,就是提升课程结合社会实际,解决社会实际问题,让学生从课程的教学与实践中学会立志、树德和做人道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最终成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当前思政课思想政治教育缺乏亲和力和针对性的成因
目前,高校思政课对学生吸引率不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不强,其成因主要如下。
(一)重知识面讲授,轻个人修养,缺少对知识融合理解和传递。思政课主要包含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课程,主要是理论课。要求教师不但要讲得精彩,而且要求教师不折不扣地实践,既要注重讲授也要注重以身作则,在立德树人上起表率。而现在有的思政课教师对思政课缺少课程内容的融合,特别是对自身修养要求不够,课堂教学无法体现亲和力和针对性。
(二)重知识点单向传输,轻师生互动,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单一。学生知识的获得和价值的形成要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多渠道地获取信息。教师要精心设置教育教学过程,创设良好的教学互动情境,使教师和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交流状态,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关系,这样学生就学得快、记得牢,有兴趣、有享受。目前,思政课教学中很多教师仍然停留在高中阶段的灌输、“填鸭式”教学方法上,只管如何把知识讲完,很少考虑所教知识是否能实现“进学生”头脑,教学方式很多也只是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多媒体教学,教学方式单一,师生良性互动缺乏,学生课堂参与度低,无法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教学也无法体现亲和力和针对性。
(三)重课程知识体系传输,轻社会实践,课程评价方式不够科学。思政课要使课堂教学从封闭型走向生活开放型,让学生多了解生活,了解社会,了解人生,熟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熟知社会发展所倡导的核心价值,应该通过开展一些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丰富知识、增加阅历、培养情操、健全人格。目前,思政课教学仍主要停留在课程知识体系传输上,社会实践环节设计上很少真正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中。思政课评价仍主要停留在以考试和平时作业为主的评价方式,评价方式仍不够科学。 四、提升思政课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的教学措施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提升思政课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一)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改革教学方法手段、考核方式。具体如下:
1.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课程实施的主体是教师,教师的专业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课程亲和力和针对性的提升。教师既要有驾驭课堂教学的技能,放得开,收得拢,运用自如,又要鼓励学生思考问题成因及解决对策,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要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教师要有深厚的政治理论功底,要熟悉教材、理解教材,能对教材内容融会贯通,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要有把马克思主义用中国话讲,把理论精神用家常话讲,能把基本原理变成生动道理,能让根本办法变成管用办法,能切实回答好大学生关心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解决好其自身发展的疑虑困惑。教师应具有理论自信和内在勇气,有人格自信,平时有浩然正气,有家国天下情怀,有理论人格魅力,感染引导学生,成为让学生可以信赖的人。
2.改革教学方法手段。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要以教学方法手段改革为突破口,借助现代教学媒体进行教学,比如课程网络平台、微信、QQ、多媒体软件等。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与高中生和小学生不同,前者的思维已经接近成人思维,教师不能停留在“我教你听”的权威教学模式,要用成人思维方式进行教学,要更多采取“设问—讨论—分享—点评”的师生互动平等教学模式。“设问—讨论—分享—点评”师生互动平等教学模式是基于提升思政课亲和力和针对性设计的,是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设问要求教师融合课程内容,结合社会实际,精心设置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是提升课程亲和力和针对性的关键。讨论是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探究问题的背景、成因分析和解决对策,是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关键。分享是学生通过讨论后,向众人展示自己的观点,这是培养学生自信心的过程,也是形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关键,同时更是教师掌握学生思想和能力的主要渠道,为教师后面点评提供精准的教育基础。点评是教师对问题的本质进行阐述,同时对学生讨论和分享进行针对性的评判,使学生能够不断修正自己的价值观,提升明辨能力,同时也为教师下次设问提供基础。通过师生互动平等教学模式的实施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基于提升亲和力和针对性的师生互动平等教学模式关系图如图1所示。
3.改革评价考核方式。思政课的使命就是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价值引领,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课程评价是评定学生课程掌握程度、检验教学成果的重要方式,决定课程导向。目前,学校对思政课评价主要是通过考试和平时作业成绩进行考核为主。而思政课考核的是学生思想品质,是学生“德”的表现。所以,课程的评价应该采取多元化的动态过程考核。除了在校期间的课内与课外考核,也可以利用寒暑假,有效延展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并通过建立“全程动态”考核体系,将思政课考核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多维度地设立考核学生思政课课业成绩的立面,联手多方教育管理力量(如党团组织、系部辅导员、校园管理人员等),侧重学生日常行为的表现、社会实践的参与、同学和教师的评价等维度,全面衡量学生“德”的表现,实施学生的思想政治表现和素质状况的评价考核。
(二)重新融合理解授课内容,增设社会实践平台。具体如下:
1.针对学生需要对授课内容进行重新融合理解。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几门思政课程的授课过程中,要针对学生需要设立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行为目标,围绕学生所惑选择针对性教学内容,结合课程要求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梳理出教学的重点难点。要对所教的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对相关教材中出现的重复内容进行精心厘定,合并重复的内容,增加新的内容比如新的政策、新的会议精神、新的领导讲话精神等。对教学内容重新融合理解,进行教学模块设计。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针对学生需要、学生的学习特点,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打破教师“满堂灌”“一言堂”的格局,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活动课堂教学模式。运用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情景式等教学方法,既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又要坚持理性和原则,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寓教于乐、情理交融,提升学生学习理论的兴趣和自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成思政课教学目标。
2.增设社会实践平台,拓深思政课和社会深度融合。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青年大学生的需要与交往的要求日益扩大,抽象思维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情绪体验强烈而富于热情,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与完善。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学生基本素养的要求,既要有课内的生动活泼,也要有课外的亲身实践;既要有网上的交流互动,也要有网下的讨论辅导;既要有理论的系统讲授,也要有收获的切身感受。要采取以社会实践课程为平台,拓深课程和社会深度融合,才能满足青年学生的成长需求。思政课不能只停留在课堂,要增加社会实践课程,如在党的十九大召开期间安排学生观看开幕会,并通过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开展手抄报比赛。让学生走进机关、企事业单位、公检法等社会职能部门,参观规划馆、博物馆,感受改革开放的成就,走进图书馆、纪念馆、名人故居,走近历史遗迹、改革开放成果、新农村,讓学生在实践中了解中国故事、传承中国精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方世南,徐雪闪.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研究[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7(1)
[2]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
[3]陈丽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设计研究[J].职教通讯,2017(24)
【作者简介】梁 美(1978— ),广西横县人,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