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多题一解是指多道题可用同一种解题方法去解决,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题通法,是一个演绎的过程。一题多变是指对原来的问题中条件或结论进行改编或进行引申,把相关知识迁移、运用,强调学生解题过程中注意隐含的数量关系,归纳解题方法,是一个归纳的过程。一题多变建立在多题一解基础上。学生通过比较、辨析这“变”中解题规律,发现“变”中之“不变”,从而“学会学习”。
【关键词】一题多变 思维发展 多题一解
练习设计越来越多地引起了老师们的注意,老师们提出练习设计中要注意:趣味性、层次性、生活化、开放化……在此基础上,教师多从多而杂的教辅材料中选取练习,没有根据学生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再加工,因此,我认为除了要注意以上四点外,还要根据学生情况有针对地设计练习,注意“多题一解”和“一题多变”。多题一解常在新课中设计,一题多变多在习题课和复习课中设计。
一、多题一解
小学数学教学需要“多题一解”,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多题一解,就是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学生对同一道题得出多种解答方法,这对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
1.倍的认识
整个教学过程中从例题到练习的设计紧紧抓住“倍”的含义,不光注意了练习设计的趣味性还注意了层次性。更注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有图形慢慢过渡到数字之间的倍数关系,举三反一发现规律,体会“倍”的特点,再进行同类型多道题目的练习体会“倍”的含义。这样下来,学生对“倍”这一概念的理解会非常深刻,为以后相关的倍数问题打好基础。例如:6里面有3个2,6是2的几倍;10里面有几个2,10是2的几倍;30里面有几个5,30是几的几倍。
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问题
用2个边长1分米的小正方形,可以拼成什么图形?它的长、宽分别是多少?周长呢?3个呢?待学生拼好后,让一名学生到白板上拖动正方形展示他的拼法,假如还有其他不同的也让他拼,交流后反馈,随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其长、宽、周长.4个怎样拼周长最短?总结自己的拼摆经验,出示例题:用16张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纸拼成长方形和正方形,怎样拼,才能使拼成的图形周长最短?孩子讨论交流该做什么,总结出:拼图形─求周长─比较周长。
3.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
在复习时,我们常将多种练习题编排在一起,让学生去解决,然后对比反思,发现它们其实是用的同一种方法,通过多题对比,提高学生解题技能技巧,达到强化训练目的。
1.户外活动中,A、B、C、D/E/F/G七人排成一个圆圈依次报数。A报1、B报2……G报7,然后A报8、B报9……请判断135是谁报的?2.用6、7、8、9这四个数字可以组成24个四位数,如果把这些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第15个数是几?这类题目全都先按规律分组,用除法算出要求的这个序数位置在第几组的第几个即可解题。
二、一题多变
一题多变以“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为基础进行问题探究,有助于拓展学生思维,培养探究意识,知识联系实践,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多在复习课中使用。
1.改变情境
(1)每件衣服需要4粒扣子,那么33粒扣子可以订几件衣服?
(2)33人去乘船,每条船可以容纳4人,需要几条船?
(3)每个盒子可以装4个杯子,33个杯子需要几个盒子?
(4)每个油桶可以装4升油,33升油能装满几个油桶?
以上都是用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情境,但有的就需要在商这里加1,有的则将余数舍掉不算,通过练习并分类归纳,调动学生生活经验,助于活跃学生思维。
2.条件不变,改变问题
如给定条件:我班男生20人,女生15人。可提出如下问题:
(1)男生比女生多几人?
(2)女生比男生少几人?
(3)男生和女生一共几人(或全班共多少人)?
(4)男生是女生的几倍?
通过改变问题,体会变化的数量关系,从不同角度思考,发散学生思维。
3.改变条件,问题不变
第一,学校里有24个皮球,平均分给3个班,每班分到几个?
这个解决起来比较简单,很快能列出算式:24÷3=8(个)
还可以这样改编:
(1)学校里原来有18个皮球,又买来了6个皮球,然后平均分给3个班,每班分到几个?
(2)学校里原来有18个皮球,送给别的学校6个皮球,再平均分给3个班,每班分到几个?
(3)学校里有红皮球6个,蓝皮球的个数是红皮球的3倍,把这些皮球平均分给3个班,每班分到几个?
问题不变,数量关系都是总数÷班级数=每班皮球个数,只不过总数需要先求出。
第二,有24盆花,每行摆8盆,可以摆满几行?
此题在一年级下册,还没有学习乘除法,因此用画箭头解决比较合适。改编如下:
(1)有24盆花,每行摆8盆,可以摆满几行?
(2)有25盆花,每行摆8盆,可以摆满几行?
(3)有26盆花,每行摆8盆,可以摆满几行?
总之,教学中要注意辨析异同,注意归纳,“多题一解”;尝试多角度思考问题,发散思维,即“一题多解”;注意题目间的变化和比较,即“一题多变”,“辨”中发展思维。但在“变”时,应注意有联系、有规律地变,不宜盲目改编题目;在比较完异同后,要说明白哪变了,哪没变。慢慢地学生就会尝试变题、编题,灵活运用知识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孙旭花.螺旋变式课程设计模型中“一题多变”设计理念对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设计之启示[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391期24-27
[2]丁惠祥,张芳英.小学数学作业的有效设计与评价[J].上海教育科研,2011,(6):88-89
【关键词】一题多变 思维发展 多题一解
练习设计越来越多地引起了老师们的注意,老师们提出练习设计中要注意:趣味性、层次性、生活化、开放化……在此基础上,教师多从多而杂的教辅材料中选取练习,没有根据学生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再加工,因此,我认为除了要注意以上四点外,还要根据学生情况有针对地设计练习,注意“多题一解”和“一题多变”。多题一解常在新课中设计,一题多变多在习题课和复习课中设计。
一、多题一解
小学数学教学需要“多题一解”,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多题一解,就是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学生对同一道题得出多种解答方法,这对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
1.倍的认识
整个教学过程中从例题到练习的设计紧紧抓住“倍”的含义,不光注意了练习设计的趣味性还注意了层次性。更注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有图形慢慢过渡到数字之间的倍数关系,举三反一发现规律,体会“倍”的特点,再进行同类型多道题目的练习体会“倍”的含义。这样下来,学生对“倍”这一概念的理解会非常深刻,为以后相关的倍数问题打好基础。例如:6里面有3个2,6是2的几倍;10里面有几个2,10是2的几倍;30里面有几个5,30是几的几倍。
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问题
用2个边长1分米的小正方形,可以拼成什么图形?它的长、宽分别是多少?周长呢?3个呢?待学生拼好后,让一名学生到白板上拖动正方形展示他的拼法,假如还有其他不同的也让他拼,交流后反馈,随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其长、宽、周长.4个怎样拼周长最短?总结自己的拼摆经验,出示例题:用16张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纸拼成长方形和正方形,怎样拼,才能使拼成的图形周长最短?孩子讨论交流该做什么,总结出:拼图形─求周长─比较周长。
3.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
在复习时,我们常将多种练习题编排在一起,让学生去解决,然后对比反思,发现它们其实是用的同一种方法,通过多题对比,提高学生解题技能技巧,达到强化训练目的。
1.户外活动中,A、B、C、D/E/F/G七人排成一个圆圈依次报数。A报1、B报2……G报7,然后A报8、B报9……请判断135是谁报的?2.用6、7、8、9这四个数字可以组成24个四位数,如果把这些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第15个数是几?这类题目全都先按规律分组,用除法算出要求的这个序数位置在第几组的第几个即可解题。
二、一题多变
一题多变以“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为基础进行问题探究,有助于拓展学生思维,培养探究意识,知识联系实践,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多在复习课中使用。
1.改变情境
(1)每件衣服需要4粒扣子,那么33粒扣子可以订几件衣服?
(2)33人去乘船,每条船可以容纳4人,需要几条船?
(3)每个盒子可以装4个杯子,33个杯子需要几个盒子?
(4)每个油桶可以装4升油,33升油能装满几个油桶?
以上都是用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情境,但有的就需要在商这里加1,有的则将余数舍掉不算,通过练习并分类归纳,调动学生生活经验,助于活跃学生思维。
2.条件不变,改变问题
如给定条件:我班男生20人,女生15人。可提出如下问题:
(1)男生比女生多几人?
(2)女生比男生少几人?
(3)男生和女生一共几人(或全班共多少人)?
(4)男生是女生的几倍?
通过改变问题,体会变化的数量关系,从不同角度思考,发散学生思维。
3.改变条件,问题不变
第一,学校里有24个皮球,平均分给3个班,每班分到几个?
这个解决起来比较简单,很快能列出算式:24÷3=8(个)
还可以这样改编:
(1)学校里原来有18个皮球,又买来了6个皮球,然后平均分给3个班,每班分到几个?
(2)学校里原来有18个皮球,送给别的学校6个皮球,再平均分给3个班,每班分到几个?
(3)学校里有红皮球6个,蓝皮球的个数是红皮球的3倍,把这些皮球平均分给3个班,每班分到几个?
问题不变,数量关系都是总数÷班级数=每班皮球个数,只不过总数需要先求出。
第二,有24盆花,每行摆8盆,可以摆满几行?
此题在一年级下册,还没有学习乘除法,因此用画箭头解决比较合适。改编如下:
(1)有24盆花,每行摆8盆,可以摆满几行?
(2)有25盆花,每行摆8盆,可以摆满几行?
(3)有26盆花,每行摆8盆,可以摆满几行?
总之,教学中要注意辨析异同,注意归纳,“多题一解”;尝试多角度思考问题,发散思维,即“一题多解”;注意题目间的变化和比较,即“一题多变”,“辨”中发展思维。但在“变”时,应注意有联系、有规律地变,不宜盲目改编题目;在比较完异同后,要说明白哪变了,哪没变。慢慢地学生就会尝试变题、编题,灵活运用知识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孙旭花.螺旋变式课程设计模型中“一题多变”设计理念对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设计之启示[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391期24-27
[2]丁惠祥,张芳英.小学数学作业的有效设计与评价[J].上海教育科研,2011,(6):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