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园本教研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手段,教师是课程的重要建设者和实施者。通过园本教研的方式提高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是促进幼儿良好发展,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我园于2015年10月创设了东府创意空间,并通过园本教研提高教师建构课程、实施课程的能力。
创意课程的内涵打下实施课程的认知基础
显而易见,教师课程实施的能力有赖于其对课程的理解。创意课程作为我园的园本课程,老师们能否很好地认识与界定创意课程,至关重要。那么创意课程到底是什么呢?创意课程是幼儿的创意课程,什么是创意课程也只有孩子最有发言权。因此,我们决定从儿童身上去寻找答案。通过系列的观察和对话,我们从儿童的行为上发现了创意课程的三个层面。
发展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即主体对自身的意识,其发展过程是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是个性特征形成的过程。良好的自我意识对人良好个性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创意空间中,幼儿自主选择空间,设计游戏玩法,表达自我喜好,彰显自信、专注、坚持等学习品质,我们发现每个幼儿都是独特的个体,都在按照自己的節奏生长着,他们的自我意识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案例一:我喜欢什么
骁骁已经连续几次来纸艺站玩了,他告诉我他最喜欢这个“太空站”,对火箭、飞机、机器人最有兴趣。每次开展活动他都会带着一群小伙伴来这里,他们围坐在一起一边讨论一边利用各种纸类材料制作可爱的作品,如飞机、大炮、火箭……骁骁对区域内的纸类材料了如指掌。
东府创意活动是幼儿自选空间、自选材料的活动,常常选择某一个空间、某一个游戏活动显示着幼儿在一段时期中的喜好。案例中骁骁表现出了对“太空站”的喜好,这是他对自己喜好的认识与确立,体现了自我意识的发展。
案例二:我能干什么
今天,童画廊迎来了中大班的部分孩子,他们在老师的引导下穿围裙,戴袖套,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开始自己的创作。小妮抬起小凳子走到小黑板前,拿起粉笔画起来,她还招呼朋友:“佳佳,你看,我画的小花。”
佳佳回应:“我也能画花。”
小妮:“那你能画出城堡吗?”
说完,小妮画起了城堡。
能做什么是幼儿对自身能力的理解与认识,是幼儿建立自信心的必然历程。在创意空间中幼儿常常会自信、自在地表现自己的能力,也会不断从同伴那里学到新的能力。
生成丰富意象
幼儿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只有在不受干预和限制的情况下才能得以发挥和呈现。在创意空间中,我们给予幼儿极大的自主空间,在这里他们能放飞想象,让自己的内心世界得到外显和丰富。
案例三:小椅子上的海洋
小A选择了蓝色的颜料在小椅上刷色,刷完了蓝色直接用沾满蓝色颜料的刷子去蘸白色的颜料,在刚刷好的蓝色背景上画着一条条波浪线,边画边笑嘻嘻地说:“大海浪、小海浪;小海浪、大海浪,浪来了……”
在这里,小椅子是支持和激发幼儿想象的载体,承载着幼儿天马行空的想象。创作的过程即是幼儿想象力的旅程,我们不知道它们会“旅行”到什么地方,会有怎样的“际遇”,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幼儿的内心世界是充实和满足的。
获得意义感
通过创意活动,幼儿将自己的想象转化为具体的作品,从而产生成就感、获得感和意义感。
案例四:立体的跳舞娃娃
本次纸艺站的活动是利用锡箔纸等材料进行人物造型和装饰。小颖要做一个站着的跳舞娃娃,不过由于锡箔纸不易粘贴的特性,小颖用双面胶试了好几次,可是手一放就掉了,娃娃怎么都站不起来。她向旁边的妙妙抱怨,妙妙说:“你再试试,看看其他胶能不能粘住。”听了妙妙的建议,小颖去工具盒里拿固体胶,发现也不行;又去拿胶水,发现胶水涂上去湿湿的更不行;最后选择了透明胶布,第一次选择的透明胶布似乎太大了,于是又去换了一个小的透明胶布。经过多次尝试,小颖终于把身体“接”成功了,很高兴地说,下次还要来做立体娃娃。
通过不断尝试与努力,本案例中的小颖最终完成了她的作品,这种历经挫折与试误后获得的成功给了小颖极大的满足感,我想这正是创意课程的重要价值。
通过观察孩子们在创意活动中的诸多行为,老师们较好地理解了我园的创意课程,即以幼儿的活动过程为导向,幼儿尽情投入地游戏、自由地表现表达,在过程中实现自我意识的发展、内心意象的丰富和意义感的获得。
疑难杂症形成执行课程的有益经验
自创意活动开展以来,我们梳理了创意活动的常见“疑难杂症”。主要表现为五个方面:第一,怎么解决新入园幼儿因为对环境、材料等不熟悉在游戏中处于游离状态?第二,材料是支持幼儿实现创意想法的关键,创意空间的材料应当如何投放,依据是什么?第三,如何面对幼儿的重复性操作,在什么时机下可以给幼儿创设新的挑战?第四,支持幼儿实现创意想法的有效策略有哪些?第五,如何看待幼儿选区专一与否?东府幼儿园拥有9个创意空间,有的幼儿一学期之中只选择在一个空间游戏,有的孩子一学期中玩遍了所有的空间,如何看待这种现象?是否有必要引导“专一”的幼儿去更多的空间游戏,引导“不专一”的幼儿加强在一些游戏区的深度体验?
教研的过程就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能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是衡量教研成效的重要标准。在此,我们以“新入园幼儿的游离现象”为例来呈现我们教研的过程。
问题呈现 在教研会议上,小四班的曾潘老师分享了自己发现的一个问题——
乔乔拿着自己的东府游记本走出了教室,这是她第一次玩创意空间。她走到了纸艺站,看了看,摇了摇头,又走到了漂流屋,站了一会儿,又摇了摇头,嘴里说着:“没有意思!”又走回本班教室,从自己的书包里拿出了熊熊玩具。然后,带着她的熊熊重新开始了在幼儿园楼上楼下的游玩之旅。她走到一个创意空间,看了看,说:“没有意思!”又走到另一个空间,对着熊熊说:“不好玩!”我叫住了她,试图跟她沟通,引导她大胆去选择自己喜欢的创意空间。她看着我说:“曾老师,没有意思。”嘴巴一瘪,眼泪都快流出来了,“我只想和我的熊熊一起玩。” 集体思辨
针对乔乔的表现老师们展开了讨论,主要有以下意見。第一,接纳乔乔的表现。因为乔乔才刚入园,创意空间对她而言是陌生的,乔乔需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第二,发挥依恋物的作用。刚入园的乔乔还处于分离焦虑期,这个时期的幼儿若有熟悉的依恋物会获得一种安全感。案例中乔乔拿着自己的依恋物“熊熊”就是证明。第三,重视同伴的影响。刚入园的幼儿往往愿意和熟悉的同伴一起玩耍,老师可以引导乔乔和熟悉的同伴一起游戏。第四,游离可能是投入的前提。即使对于成年人,面对陌生的环境和事物也可能会“游离”。幼儿需要通过“游离”来熟悉环境、材料、游戏方式等,只有熟悉了创意活动幼儿才会发生投入的行为。第五,发现其兴趣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找到感兴趣的事物和游戏时,幼儿往往能够很快地投入其中。案例中乔乔总是说“没有意思”,这说明她没有发现自己感兴趣的游戏。可以和乔乔的班级老师沟通或者与其当面沟通,确认她的兴趣点,以提供相应的游戏和材料。
具体实践
根据教研会议的讨论,我们开始着手支持乔乔。
从焦虑游走到旁观
老师告诉乔乔,可以让熊熊陪伴她进行活动,乔乔带着熊熊参观了创意空间的所有区域,从最初的焦虑游走,慢慢地成为了漂流屋活动的旁观者,她对漂流屋活动产生了兴趣。
从旁观到参与
在漂流屋旁观的乔乔,被漂流屋中三个孩子的声音吸引了,乔乔一看都是自己班上的同学,激动地抱着熊熊介绍道:“这是我们班上的熠熠、玥玥、添添,他们都是我的好朋友!”乔乔看着他们拿着QQ泥正在手里揉着捏着,惊奇地说:“红色和黄色的QQ泥变成橙色的了。”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哇!哇!哇!”乔乔乐得笑呵呵。老师随即拿着不同颜色的胶泥上前道:“乔乔,你想玩吗?”乔乔接过了胶泥,玩了起来。
从参与到引领
接下来,乔乔连续好几次都选择在漂流屋创作,老师每次都对乔乔的到来及时表示欢迎,对于她的创作成果也及时地肯定和鼓励。慢慢地,乔乔成为了漂流屋中的创作高手。一天,琪琪问:“乔乔,我为什么画不出细细的线条出来,我一画就是黑乎乎的粗线,画不出细细的睫毛!你怎么画的?”乔乔回答说:“你把笔竖着用,就可以画出细细的线条了。”一旁的好好笑眯眯地说:“是不是哦?乔乔老师!”
长效机制为课程实践保驾护航
教研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要让园本教研始终基于真问题就必须建立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长效机制,否则园本教研就可能成为空中楼阁,务虚不务实。
发现问题——观察记录的制度化
将观察记录制度化是幼儿园的通常做法,撰写观察记录也是幼儿园教师的一项基本功。我园在此基础上,要求教师每周至少撰写一篇发现问题的观察记录,以此作为每周一次的年级组集体备课会议和每半个月一次的全园业务学习的讨论项目。
解决问题——互动式教研的常态化
对于教师发现的共性问题和典型问题的解决,我们形成了“五步教研法”。一独,即教师的个人方案。教研会议之前,我们会将本次教研会议的议题发送给参会老师,参会老师先自行寻找问题解决办法,拿出个人方案。二享,即教师分享各自的方案。教研会议上,各位老师分享自己的个人方案。三论,即教师之间的观点碰撞。四策,即形成解决问题的集体策略。五行,即将讨论出的集体策略应用于实践,教研组长、保教主任对实践过程进行跟踪指导。
总结反思——提炼固化教研经验
总结反思是固化教研成果的必要步骤。教研会议形成的集体策略应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中是否存在问题,是否有必要再次调整和完善都是此阶段需要完成的任务,只有经历了实践检验的集体策略,才能成为可以固化的成果应用于课程实践中。
近四年来,东府幼儿园以教研为手段逐步建构起了东府创意课程。然而,我们深知教研之路没有终点,未来的路上我们还会遇到很多问题,只有直面问题,用智慧去解决问题,幼儿教师的专业水平才会不断提升,幼儿园的教育质量才能不断提高。
创意课程的内涵打下实施课程的认知基础
显而易见,教师课程实施的能力有赖于其对课程的理解。创意课程作为我园的园本课程,老师们能否很好地认识与界定创意课程,至关重要。那么创意课程到底是什么呢?创意课程是幼儿的创意课程,什么是创意课程也只有孩子最有发言权。因此,我们决定从儿童身上去寻找答案。通过系列的观察和对话,我们从儿童的行为上发现了创意课程的三个层面。
发展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即主体对自身的意识,其发展过程是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是个性特征形成的过程。良好的自我意识对人良好个性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创意空间中,幼儿自主选择空间,设计游戏玩法,表达自我喜好,彰显自信、专注、坚持等学习品质,我们发现每个幼儿都是独特的个体,都在按照自己的節奏生长着,他们的自我意识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案例一:我喜欢什么
骁骁已经连续几次来纸艺站玩了,他告诉我他最喜欢这个“太空站”,对火箭、飞机、机器人最有兴趣。每次开展活动他都会带着一群小伙伴来这里,他们围坐在一起一边讨论一边利用各种纸类材料制作可爱的作品,如飞机、大炮、火箭……骁骁对区域内的纸类材料了如指掌。
东府创意活动是幼儿自选空间、自选材料的活动,常常选择某一个空间、某一个游戏活动显示着幼儿在一段时期中的喜好。案例中骁骁表现出了对“太空站”的喜好,这是他对自己喜好的认识与确立,体现了自我意识的发展。
案例二:我能干什么
今天,童画廊迎来了中大班的部分孩子,他们在老师的引导下穿围裙,戴袖套,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开始自己的创作。小妮抬起小凳子走到小黑板前,拿起粉笔画起来,她还招呼朋友:“佳佳,你看,我画的小花。”
佳佳回应:“我也能画花。”
小妮:“那你能画出城堡吗?”
说完,小妮画起了城堡。
能做什么是幼儿对自身能力的理解与认识,是幼儿建立自信心的必然历程。在创意空间中幼儿常常会自信、自在地表现自己的能力,也会不断从同伴那里学到新的能力。
生成丰富意象
幼儿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只有在不受干预和限制的情况下才能得以发挥和呈现。在创意空间中,我们给予幼儿极大的自主空间,在这里他们能放飞想象,让自己的内心世界得到外显和丰富。
案例三:小椅子上的海洋
小A选择了蓝色的颜料在小椅上刷色,刷完了蓝色直接用沾满蓝色颜料的刷子去蘸白色的颜料,在刚刷好的蓝色背景上画着一条条波浪线,边画边笑嘻嘻地说:“大海浪、小海浪;小海浪、大海浪,浪来了……”
在这里,小椅子是支持和激发幼儿想象的载体,承载着幼儿天马行空的想象。创作的过程即是幼儿想象力的旅程,我们不知道它们会“旅行”到什么地方,会有怎样的“际遇”,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幼儿的内心世界是充实和满足的。
获得意义感
通过创意活动,幼儿将自己的想象转化为具体的作品,从而产生成就感、获得感和意义感。
案例四:立体的跳舞娃娃
本次纸艺站的活动是利用锡箔纸等材料进行人物造型和装饰。小颖要做一个站着的跳舞娃娃,不过由于锡箔纸不易粘贴的特性,小颖用双面胶试了好几次,可是手一放就掉了,娃娃怎么都站不起来。她向旁边的妙妙抱怨,妙妙说:“你再试试,看看其他胶能不能粘住。”听了妙妙的建议,小颖去工具盒里拿固体胶,发现也不行;又去拿胶水,发现胶水涂上去湿湿的更不行;最后选择了透明胶布,第一次选择的透明胶布似乎太大了,于是又去换了一个小的透明胶布。经过多次尝试,小颖终于把身体“接”成功了,很高兴地说,下次还要来做立体娃娃。
通过不断尝试与努力,本案例中的小颖最终完成了她的作品,这种历经挫折与试误后获得的成功给了小颖极大的满足感,我想这正是创意课程的重要价值。
通过观察孩子们在创意活动中的诸多行为,老师们较好地理解了我园的创意课程,即以幼儿的活动过程为导向,幼儿尽情投入地游戏、自由地表现表达,在过程中实现自我意识的发展、内心意象的丰富和意义感的获得。
疑难杂症形成执行课程的有益经验
自创意活动开展以来,我们梳理了创意活动的常见“疑难杂症”。主要表现为五个方面:第一,怎么解决新入园幼儿因为对环境、材料等不熟悉在游戏中处于游离状态?第二,材料是支持幼儿实现创意想法的关键,创意空间的材料应当如何投放,依据是什么?第三,如何面对幼儿的重复性操作,在什么时机下可以给幼儿创设新的挑战?第四,支持幼儿实现创意想法的有效策略有哪些?第五,如何看待幼儿选区专一与否?东府幼儿园拥有9个创意空间,有的幼儿一学期之中只选择在一个空间游戏,有的孩子一学期中玩遍了所有的空间,如何看待这种现象?是否有必要引导“专一”的幼儿去更多的空间游戏,引导“不专一”的幼儿加强在一些游戏区的深度体验?
教研的过程就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能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是衡量教研成效的重要标准。在此,我们以“新入园幼儿的游离现象”为例来呈现我们教研的过程。
问题呈现 在教研会议上,小四班的曾潘老师分享了自己发现的一个问题——
乔乔拿着自己的东府游记本走出了教室,这是她第一次玩创意空间。她走到了纸艺站,看了看,摇了摇头,又走到了漂流屋,站了一会儿,又摇了摇头,嘴里说着:“没有意思!”又走回本班教室,从自己的书包里拿出了熊熊玩具。然后,带着她的熊熊重新开始了在幼儿园楼上楼下的游玩之旅。她走到一个创意空间,看了看,说:“没有意思!”又走到另一个空间,对着熊熊说:“不好玩!”我叫住了她,试图跟她沟通,引导她大胆去选择自己喜欢的创意空间。她看着我说:“曾老师,没有意思。”嘴巴一瘪,眼泪都快流出来了,“我只想和我的熊熊一起玩。” 集体思辨
针对乔乔的表现老师们展开了讨论,主要有以下意見。第一,接纳乔乔的表现。因为乔乔才刚入园,创意空间对她而言是陌生的,乔乔需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第二,发挥依恋物的作用。刚入园的乔乔还处于分离焦虑期,这个时期的幼儿若有熟悉的依恋物会获得一种安全感。案例中乔乔拿着自己的依恋物“熊熊”就是证明。第三,重视同伴的影响。刚入园的幼儿往往愿意和熟悉的同伴一起玩耍,老师可以引导乔乔和熟悉的同伴一起游戏。第四,游离可能是投入的前提。即使对于成年人,面对陌生的环境和事物也可能会“游离”。幼儿需要通过“游离”来熟悉环境、材料、游戏方式等,只有熟悉了创意活动幼儿才会发生投入的行为。第五,发现其兴趣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找到感兴趣的事物和游戏时,幼儿往往能够很快地投入其中。案例中乔乔总是说“没有意思”,这说明她没有发现自己感兴趣的游戏。可以和乔乔的班级老师沟通或者与其当面沟通,确认她的兴趣点,以提供相应的游戏和材料。
具体实践
根据教研会议的讨论,我们开始着手支持乔乔。
从焦虑游走到旁观
老师告诉乔乔,可以让熊熊陪伴她进行活动,乔乔带着熊熊参观了创意空间的所有区域,从最初的焦虑游走,慢慢地成为了漂流屋活动的旁观者,她对漂流屋活动产生了兴趣。
从旁观到参与
在漂流屋旁观的乔乔,被漂流屋中三个孩子的声音吸引了,乔乔一看都是自己班上的同学,激动地抱着熊熊介绍道:“这是我们班上的熠熠、玥玥、添添,他们都是我的好朋友!”乔乔看着他们拿着QQ泥正在手里揉着捏着,惊奇地说:“红色和黄色的QQ泥变成橙色的了。”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哇!哇!哇!”乔乔乐得笑呵呵。老师随即拿着不同颜色的胶泥上前道:“乔乔,你想玩吗?”乔乔接过了胶泥,玩了起来。
从参与到引领
接下来,乔乔连续好几次都选择在漂流屋创作,老师每次都对乔乔的到来及时表示欢迎,对于她的创作成果也及时地肯定和鼓励。慢慢地,乔乔成为了漂流屋中的创作高手。一天,琪琪问:“乔乔,我为什么画不出细细的线条出来,我一画就是黑乎乎的粗线,画不出细细的睫毛!你怎么画的?”乔乔回答说:“你把笔竖着用,就可以画出细细的线条了。”一旁的好好笑眯眯地说:“是不是哦?乔乔老师!”
长效机制为课程实践保驾护航
教研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要让园本教研始终基于真问题就必须建立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长效机制,否则园本教研就可能成为空中楼阁,务虚不务实。
发现问题——观察记录的制度化
将观察记录制度化是幼儿园的通常做法,撰写观察记录也是幼儿园教师的一项基本功。我园在此基础上,要求教师每周至少撰写一篇发现问题的观察记录,以此作为每周一次的年级组集体备课会议和每半个月一次的全园业务学习的讨论项目。
解决问题——互动式教研的常态化
对于教师发现的共性问题和典型问题的解决,我们形成了“五步教研法”。一独,即教师的个人方案。教研会议之前,我们会将本次教研会议的议题发送给参会老师,参会老师先自行寻找问题解决办法,拿出个人方案。二享,即教师分享各自的方案。教研会议上,各位老师分享自己的个人方案。三论,即教师之间的观点碰撞。四策,即形成解决问题的集体策略。五行,即将讨论出的集体策略应用于实践,教研组长、保教主任对实践过程进行跟踪指导。
总结反思——提炼固化教研经验
总结反思是固化教研成果的必要步骤。教研会议形成的集体策略应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中是否存在问题,是否有必要再次调整和完善都是此阶段需要完成的任务,只有经历了实践检验的集体策略,才能成为可以固化的成果应用于课程实践中。
近四年来,东府幼儿园以教研为手段逐步建构起了东府创意课程。然而,我们深知教研之路没有终点,未来的路上我们还会遇到很多问题,只有直面问题,用智慧去解决问题,幼儿教师的专业水平才会不断提升,幼儿园的教育质量才能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