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万物皆有灵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f112303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万物”,即“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有灵”,指“皆有灵魂与精神,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当我们把目光伸向宇宙时,会发现:触目所及是一片无尽的荒凉;而当我们回首地球时,则会发现:一片生机盎然。对于生活在陆地上的人类来讲,我们的周围是一片绿色的世界,而构成这绿色世界的,便是生生不息的亿万种生灵——植物、动物、微生物,它们犹如一张美丽的网,装点着那荒凉的宇宙。1914年,苏格兰生物学家汤普逊率先提出“生命之网”的概念。在哲学家海德格尔看来,人和动物植物一样,都是从属于大地和自然的;人不是自然和大地的主宰,而是它们的维护者,人应当学会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我们强烈呼吁人类爱惜自然,而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从珍爱与敬畏生灵做起。
  一
  天塘山的咒语
  文/徐均生
  在我们老家有一座山,叫做天塘山。山上树木葱郁,云雾弥漫。飞禽走兽,遍及山岭。在天塘山下有一块石碑。石碑上雕刻着一句咒语——上山挖塘者断子绝孙!
  这条咒语何时雕刻,谁也说不清。
  小时候上山砍柴,我曾经看到过这条咒语,当时没有什么特别的想法。
  也就是我小的时候,有人上山挖塘,其实是去掏宝。相传天塘山上有七个塘,据说是身高三丈三尺的仙人留下的足印。如果哪个人挖到了这七个塘,那么,他会在最后一个塘里得到一副金锣金锤,就会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然而,那些上山挖塘的人,果真得病死了,果真断子绝孙了。有人不信这个邪,又上山去挖塘,结果,还是死于非命;或其子女也在一次车祸中丧命。这样,村里的人就相信了,除了上山采茶挖笋什么的,谁也不敢想挖塘的事了。
  前些年,从山外来了一位有钱的老板,听了这个传说后,非常好奇,决定找人偷偷去挖塘。结果,老板被山上滚下来的大石头压死了。老板没有儿子,只有一个女儿,按理说这也算是断子绝孙!
  这样一来,村民更害怕了,远远地避开天塘山,就是上山采茶挖笋也不敢了。
  天塘山的塘成了村民的一个痛。
  天塘山的咒语成了一个谜。
  多年以后,我读博士研究生,为完成博士论文,突然想到了天塘山的咒语。如果把它揭示出来,那我的论文肯定会引起轰动的。于是,我对导师说了想法。导师非常感兴趣,决定亲自带我去考察。
  就这样,导师和我来到天塘山考察,特别是对那石碑上的咒语,走访了所有八十岁以上的老人,查阅了所有相关资料,还拜访了有关医学专家、心理学专家、社会学专家、民俗专家、生物学家,就在要结束考察的最后一天,导师和我登上了天塘山绝顶。
  天塘山果然是山势巍峨,绵延数十里,奇峰巨壑,伟丽壮观!
  导师在山顶只说了一句话:“我倒情愿相信有这条咒语啊!”
  我却是感慨万端地说:“可考察结果却不是这样的啊!”
  回校不久,博士论文《揭开天塘山咒语之谜》写成了,交给导师后,导师很多天也没有答复。这让我非常奇怪,实在等不住了,就去问导师。导师的桌上放着我的论文,封面已经很陈旧,显然导师翻看过好多遍了。
  导师问我一个问题:“你喜欢你的家乡吗?”
  我非常肯定地回答:“当然喜欢!”
  导师严肃地要求我:“这论文通过答辩后,别拿去发表。”
  这让我非常意外:“这,怎么可能呢?”博士论文如果发表出来,对我而言,意味着能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还能在学术上打下很好的基石。
  表面上答应了导师的要求,等论文答辩通过后,我悄悄地投稿给一份地理杂志,论文很快发表出来了。导师看到后非常恼火,他拍着桌子训斥我:“你,你,这个不守信用的家伙……你,你这辈子也别想采摘到科学的桂冠!”
  我低着头什么话都没有说。我知道这个时候说什么都没有用。
  过了没几天,报纸电视都来采访了,天塘山咒语之谜,就这样真正地向公众揭开了——那些因上山挖塘而死去的人,完全是意外,跟所谓的天塘山咒语无关!有关断子绝孙的说法,根本没有科学依据,完全是迷信!
  然而,老家的兄弟来电话说:“什么迷信不迷信的,我们就是相信!”
  我苦口婆心地说了老半天,兄弟不但不信,反而骂我是傻子!
  回家过年的途中,我和老婆却被老家的兄弟们远远地堵在了山外,他们不让我们进山。父亲还带给我一张纸条,上面只有一句话——我没有你这个儿子,你永远也别回来!
  我非常纳闷:“这到底是为什么啊?”
  我很委屈,只好带着老婆回她父母亲家过年。年过得很没意思。年后回学校,看到一条让我非常震惊的消息:
  天塘山的咒语失灵了!
  天塘山毁了!
  那些挖宝的人,把天塘山上的树木全给砍光了……
  [品鉴]
  这篇小说名曰“天塘山的咒语”,以此为题,使结构安排精巧有序:全文取“咒语”为线索,按照“交代咒语——应验咒语——考证咒语——揭秘咒语——咒语失灵”的情节,聚拢各类人物,揭示人物之间的矛盾,使情节缜密自然,前后照应,可谓平中见奇。作品以“天塘山的咒语”为题,又使主题思想更为鲜明、深刻。“咒语”虽是迷信,但它实际上起到了保护天塘山的作用;“咒语”一旦失灵,天塘山则被毁坏。其实,这“咒语”就是对人们的自私、无知和贪婪的诅咒,由此表现了作者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性审视。
  二
  稻子
  文/张佐香
  刘熙《释名》:“田就是填的意思,五谷填满其中。”故乡的田里填满了稻子。布谷催播,劳燕护耕,黄阡紫陌之上,农人把古老的土地犁开一条条垅沟,整理成平整如方砖的秧圃,撒下稻谷的种子。春雨陆陆续续来过几次之后,秧圃上可以见到苗儿破土而出。
  季节一抬脚迈进初夏的门槛,田埂上站满了插秧的人们,男女老少绾起裤腿捋起衣袖。天空跌进了水田里,打湿了几朵淘气的白云。父亲挑着码得像宝塔似的秧把走到田边,弓腰放下扁担,用衣袖抹了抹额上的汗滴,提起秧把在空中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秧把们“啪啪”地站到水田里。母亲顺手抓起秧把,把腰上的稻草扎儿拆开,一分为二,左手握住半把秧苗,然后用拇指、食指、中指敏捷地撵动,秧苗儿就一株株地分开,右手快速地夹住,再往水田里插去。母亲的左右手配合得极为默契,她插秧时手指撩起的水花从不间断。在母亲移动过的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竖了起来,整齐匀称,像一块绿色的地毯。母亲是一位高明的织工,织着绿锦。母亲用她的血汗染绿白晃晃的水田。   村庄不动水稻在动,生动的水稻用叶片、用色彩托起了家园。站在村头河堤上极目远眺,满天的绿像一场大火在田园里燃烧。故乡秧苗的绿是一种燃烧的色彩。诚然,除了绿之外还有红、黄、绿、白,或其他颜色,就像世事一般混乱繁杂,没有章法。但对于一场自天而降的燃烧的绿色,其他颜色都可以忽略。它们漫天遍野孕穗、灌浆、成熟,每一个步骤都轰轰烈烈。风一阵接一阵来,像一些清清凉凉的水从水稻的心上润过去,润过去……水稻把想说的话语轻轻地藏在心底,水稻把梦中的细节静静地藏在胸中。风吹翻了水稻的结构,吹动了水稻的情节。我一路踏着水稻的青春,在水稻的目光里缓缓行走。
  有了稻田,秋天才摇摆出各种姿态。稻子一天天走向成熟,空气里弥散着稻香。风拂动着农事,弯镰银光闪闪,割稻的人们身躯起伏着。父亲弯腰探身,先用有力的手臂把一铺稻子揽在怀里,再把脸伸进稻棵中深吸一口气,然后把镰刀插进了稻丛中。“唰唰唰”的镰刀声擦过我的耳际,父亲一路势如破竹。灿白的阳光从父亲的肩头滑过去,在刀刃上毕毕剥剥地碰撞出透明的火花。稻谷上洒满了阳光的碎片。
  稻子以自己的倒下为人类的站立奠基。稻子骨肉分离,被分割成稻茬、稻草和稻谷。稻谷脱胎换骨变成一种称做米的物质,空气一般滋养着人类和人类源远流长的历史。一粒米置于手掌上,无论凸立于哪一条纹路,都可以温暖我的胃部。一粒米是稻子献给人类的庇荫;一粒米是一种温暖的光泽;一粒米营养着人类的肉身和灵魂。
  大片大片的稻茬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河床上做梦。齐刷刷的稻梗直挺挺地站立,被秋天捧在手里,在村前村后向最远的地方延伸。稻子由光秃秃而绿油油而金灿灿,这是所有生命沿袭的轨迹,人类也不例外。稻子的使命并非在于其生长的过程中妆扮自然,而在于滋养生命的新生。这一种死亡与新生的转换,数千年来不可或缺。缘此,稻子才叫稻子,一叫千百年。
  (选自《散文百家》)
  [品鉴]
  这篇散文开头引用刘熙《释名》中的话,引出写作对象;接着按时间顺序,从育秧、插秧,秧苗茁壮成长、成熟再至收割,依次写来,井然有序;最后赞美稻子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对人类的突出贡献,点明题旨,升华感情,全文首尾遥相呼应,结构严谨。文章语言表达富有诗意、委婉含蓄,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稻子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三
  葡萄月令
  文/汪曾祺
  一月,下大雪。
  雪静静地下着。果园一片白。听不到一点声音。
  葡萄睡在铺着白雪的窖里。
  二月里刮春风。
  立春后,要刮四十八天“摆条风”。风摆动树的枝条,树醒了,忙忙地把汁液送到全身。树枝软了。树绿了。
  雪化了,土地是黑的。
  黑色的土地里,长出了茵陈蒿。碧绿。
  葡萄出窖。
  把葡萄窖一锹一锹挖开。挖下的土,堆在四面。葡萄藤露出来了,乌黑的。有的梢头已经绽开了芽苞,吐出指甲大的苍白的小叶。它已经等不及了。
  把葡萄藤拉出来,放在松松的湿土上。
  不大一会儿,小叶就变了颜色,叶边发红;——又不大一会儿,绿了。
  三月,葡萄上架。
  先得备料。把立柱、横梁、小棍,槐木的、柳木的、杨木的、桦木的,按照树棵大小,分别堆放在旁边。立柱有汤碗口粗的、饭碗口粗的、茶杯口粗的。一棵大葡萄得用八根、十根,乃至十二根立柱。中等的,六根、四根。
  先刨坑,竖柱。然后搭横梁。用粗铁丝摽紧。然后搭小棍,用细铁丝缚住。
  然后,请葡萄上架。把在土里趴了一冬的老藤扛起来,得费一点劲。大的,得四五个人一起来。“起!——起!”哎,它起来了,把它放在葡萄架上,把枝条向三面伸开,像五个指头一样地伸开,扇面似的伸开。然后,用麻筋在小棍上固定住。葡萄藤舒舒展展,凉凉快快地在上面待着。
  上了架,就施肥。在葡萄根的后面,距主干一尺,挖一道半月形的沟,把大粪倒在里面。葡萄上大粪,不用稀释,就这样把原汁大粪倒下去。大棵的,得三四桶。小葡萄,一桶也就够了。
  四月,浇水。
  挖窖挖出的土,堆在四面,筑成垄,就成一个池子。池里放满了水。葡萄园里水气泱泱,沁人心肺。
  葡萄喝起水来是惊人的。它真是在喝哎!葡萄藤的组织跟别的果树不一样,它里面是一根一根细小的导管。这一点,中国的古人早就发现了。《图经》云:“根苗中空相通。圃人将货之,欲得厚利,暮溉其根,而晨朝水浸子中矣,故俗呼其苗为木通。”“暮溉其根,而晨朝水浸子中矣”,是不对的,葡萄成熟了,就不能再浇水了。再浇,果粒就会涨破。“中空相通”却是很准确的。浇了水,不大一会儿,它就从根直吸到梢,简直是小孩嘬奶似的拼命往上嘬。浇过了水,你再回来看看吧:梢头切断过的破口,就嗒嗒地往下滴水了。
  是一种什么力量使葡萄拼命地往上吸水呢?
  施了肥,浇了水,葡萄就使劲抽条、长叶子。真快!原来是几根枯藤,几天工夫,就变成青枝绿叶的一大片。
  五月,浇水,喷药,打梢,掐须。
  葡萄一年不知道要喝多少水,别的果树都不这样。别的果树都是刨一个“树碗”,往里浇几担水就得了,没有像它这样的:“漫灌”,整池子地喝。
  喷波尔多液。从抽条长叶,一直到坐果成熟,不知道要喷多少次。喷了波尔多液,太阳一晒,葡萄叶子就都变成蓝的了。
  葡萄抽条,丝毫不知节制,它简直是瞎长!几天工夫,就抽出好长的一截的新条。这样长法还行呀,还结不结果呀?因此,过几天就得给它打一次条。葡萄打条,也用不着什么技巧,是个人就能干,拿起树剪,劈劈啪啪,把新抽出来的一截都给它铰了就得了。一铰,一地的长着新叶的条。
  葡萄的卷须,在它还是野生的时候是有用的,好攀附在别的什么树木上。现在,已经有人给它好好地固定在架上了,就一点用也没有了。卷须这东西最耗养分,——凡是作物,都是优先把养分输送到顶端,因此,长出来就给它掐了,长出来就给它掐了。   葡萄的卷须有一点淡淡的甜味。这东西如果腌成咸菜,大概不难吃。
  五月中下旬,果树开花了。果园,美极了。梨树开花了,苹果树开花了,葡萄也开花了。
  都说梨花像雪,其实苹果花才像雪。雪是厚重的,不是透明的。梨花像什么呢?——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
  有人说葡萄不开花,哪能呢,只是葡萄花很小,颜色淡黄微绿,不钻进葡萄架是看不出的,而且它开花期很短。很快,就结出了绿豆大的葡萄粒。
  六月,浇水,喷药,打条,掐须。
  葡萄粒长了一点了,一颗一颗,像绿玻璃料做的纽子。硬的。
  葡萄不招虫。葡萄会生病,所以要经常喷波尔多液。但是它不像桃,桃有桃食心虫;梨,梨有梨食心虫。葡萄不用疏虫果。——果园每年疏虫果是要费很多工的。虫果没有用,黑黑的一个半干的球,可是它耗养分呀!所以,要把它“疏”掉。
  七月,葡萄“膨大”了。
  掐须,打条,喷药,大大地浇一次水。
  追一次肥。追硫铵。在原来施粪肥的沟里撒上硫铵。然后,就把沟填平了,把硫铵封在里面。
  汉朝是不会有追这次肥的,汉朝没有硫铵。
  八月,葡萄“着色”。
  别以为我这里是把画家的术语借用来了。不是的。这是果农的语言,他们就叫“着色”。
  下过大雨,你来看看葡萄园吧,那叫好看!白的像白玛瑙,红的像红宝石,紫的像紫水晶,黑的像黑玉。一串一串,饱满、瓷棒、挺括,璀璨琳琅。你就把《说文解字》里的玉字偏旁的字都搬了来吧,那也不够用呀!
  可是你得快来!明天,对不起,你全看不到了。我们要喷波尔多液了。一喷波尔多液,它们的晶莹鲜艳全都没有了,它们蒙上一层蓝兮兮、白糊糊的东西,成了磨砂玻璃。我们不得不这样干。葡萄是吃的,不是看的。我们得保护它。
  过不两天,就下葡萄了。
  一串一串剪下来,把病果、瘪果去掉,妥妥地放在果筐里。果筐满了,盖上盖,要一个棒小伙子跳上去蹦两下用麻筋缝的筐盖。——新下的果子,不怕压,它很结实,压不坏。倒怕是装不紧,咣里咣当的。那,来回一晃悠,全得烂!
  葡萄装上车,走了。
  去吧,葡萄,让人们吃去吧!
  九月的果园像一个生过孩子的少妇,宁静、幸福,而慵懒。
  我们还给葡萄喷一次波尔多液。哦,下了果子,就不管了?人,总不能这样无情无义吧。
  十月,我们有别的农活。我们要去割稻子。葡萄,你愿意怎么长,就怎么长着吧。
  十一月,葡萄下架。
  把葡萄架拆下来。检查一下,还能再用的,搁在一边。糟朽了的,只好烧火。立柱、横梁、小棍,分别堆垛起来。
  剪葡葡条。干脆得很,除了老条,一概剪光。葡萄又成了一个秃子。
  剪下的葡萄条,挑有三个芽眼的,剪成二尺多长的一截,捆起来,放在屋里,准备明春插条。
  其余的,连枝带叶,都用竹笤帚扫成一堆,装走了。
  葡萄园光秃秃。
  十一月下旬,十二月上旬,葡萄入窖。
  这是个重活。把老本放倒,挖土把它埋起来。要埋得很厚实。外面要用铁锹拍平。这个活不能马虎。都要经过验收,才给记工。
  葡萄窖,一个一个长方形的土墩墩。一行一行,整整齐齐地排列着。风一吹,土色发了白。
  这真是一年的冬景了。热热闹闹的果园,现在什么颜色都没有了。眼界空阔,一览无余,只剩下发白的黄土。
  下雪了。我们踏着碎玻璃碴似的雪,检查葡萄窖,扛着铁锹。
  一到冬天,要检查几次。不是怕别的,怕老鼠打了洞。葡萄窖里很暖和,老鼠爱往这里面钻。它倒是暖和了,咱们的葡萄可就受了冷啦!
  [品鉴]
  从表面上看,这是一篇地地道道的说明文,介绍一年之中与葡萄的种植、培育、采摘、贮藏等有关的“知识”,从一月到十二月,像记流水账一般。其实,反复阅读就会发现,这是一篇相当别致的抒情文,其重心不在那些如同法则(“令”)的“知识”,而在渗透于字里行间的情趣与情调。
  文章最大的特点就是:看似把葡萄看成人,实则又明明把它当植物在写;看似写成植物,却又明明是当一个孩子一样地侍养着,一会儿人一会儿果子的,让人不得不跟着爱起来,特别是那些写葡萄喝水、给葡萄剪叶剪须的文字,不是一个痴爱着自己孩子的人,怎能写得如此细致?本文的用语,特点也很鲜明。“葡萄睡在铺着白雪的窖里”“葡萄藤露出来了,乌黑的。有的梢头已经绽开了芽苞,吐出指甲大的苍白的小叶。它已经等不及了”“葡萄喝起水来是惊人的。它真是在喝哎”“葡萄抽条,丝毫不知节制,它简直是瞎长”“九月的果园像一个生过孩子的少妇,宁静、幸福,而慵懒”……读了这样的文字,怎不令人联想翩翩?干净、清新的语言,使人像尝了一颗水分饱满的葡萄一样,甘甜之味悠长不绝。
  如果没有对农家、对葡萄真实的情感,如果不是对生活抱以恒久的热爱,是断难写出这样“别人眼里全有,别人笔下全无”的文章的。汪老用他的文字向我们证明,没有声嘶力竭的叫喊,没有对大人物大事件的反思,没有为文的刻意雕琢,一样可以带领读者走向广阔的社会人生。
  (作者:林逾静,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高考英语复习时决不能只做题不阅读,因为阅读是英语学习的源头活水。谁放弃了英语阅读谁就放弃了英语,谁阅读得越多谁的写作也会越好。  首先我们要来分析一下为什么在阅读上失分多呢?  一是心理上,就是阅读动力与兴趣不足。看到阅读就会产生畏惧心理,使阅读成为消极应付和被动阅读,这就制约了我们的阅读速度和阅读能力;特别是在阅读文章时,有些句子结构复杂,从句较多,如果对语法知识缺乏系统的理解,就会造成一种望而
期刊
阅读理解这一题型在试卷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且考生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其他题型的发挥。面临高考,不少考生压力很大,感到十分苦恼,认为提分无望,极度悲观,有的甚至打算放弃英语了,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可以说,“得阅读者得天下”。那么,怎样提高阅读理解的成绩呢?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希望同学们通过练习把这些“诀窍”融会贯通。  一、回归文本,养成习惯  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有赖于好的阅读习惯的培养。要读
期刊
A  Modern American universities  总词数:399words  限时:6.5分钟  阅读速度 (words per minute):  实际阅读耗时 (finishing time minus starting time):  Question:What is your dream college like?  现代美国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是八所
期刊
纵观近几年高考试题可知,高考数学命题的思路是“稳中求进,注重能力考查”.所谓“稳”,就是高考试题大多是“常规题”,复习时同学们应研究“样题”,不要偏离“应知应会”和“通性通法”的轨道;所谓“进”,就是高考试题有一定“新题型”,主要是创新型问题和探索性问题,这类“新题型”具有覆盖知识广、求解方法新和综合性强等特点,具有较大的“杀伤力”.那么,这类问题同学们该如何沉着应答呢?  一、在“创新”中求“高
期刊
一、选词填空  cure... of; on the contrary; bid for; have access to; for the first time; get addicted to; be referred to as; range from... to; in that; pass... on to  1. It is reported that 80% of patients c
期刊
在高考中,对数列的综合应用的考查主要体现在交汇题中,涉及两类问题:一类是以小题形式出现的是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交汇,难度中等;另一类通常结合函数、不等式、方程、几何等知识,综合考查数列和式的相关性质,如和式的最值、单调性、不等关系式的证明等,多以解答题的形式出现,难度较大.那么,在高考中数列交汇题主要有哪些?让我们从2015年的高考真题中看分明.  一、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交汇  例1(2015·浙
期刊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家是个美好的地方,有时候,路是个更美好的地方。  对我们来说,人生永远既是道路,又是家。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思路点拨]  “材料”涉及两个关键词:家和路。明乎此,我们就知道这其实是一道关系型作文题,即探讨“家”和“路”的关系。需要注意的是,文题其实已经暗示了这两者的关系:“路”比“家”更美好。  家是个美好的地方
期刊
一  屠呦呦:从“三无”教授到诺奖得主  北京时间2015年10月5日晚间,电视台播出了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屠呦呦荣获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的消息。到了19点多,诺奖委员会通过官方电话向屠呦呦告知了这一消息。屠呦呦经过191次实验,终于成功提取了被称为“中国神药”的青蒿素,解决了世界难题,对抗击疟疾显示了神奇疗效。得知获奖的消息,屠呦呦这个没有博士学位、没有留洋背景、没有院士头衔的“三无
期刊
一、单项填空(共15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15分)  1. With a lot of difficult problems , the newlyelected president is having a hard time.  A. settledB. settling  C. to settleD. being settled  2. The research is so designed
期刊
在高考中,对二项式定理考查往往既着眼于小处,又注重二项式定理的应用.基于此复习二项式定理,我们必须抓住其基本题型,并领会解题过程中体现的思想方法.  一、基本题型  基本题型1求二项展开式中指定项或指定项的系数  例1已知在(3x-123x)n的展开式中,第6项为常数项.  (1)求n;  (2)求含x2的项的系数;  (3)求展开式中所有的有理项.  解析:(1)通项公式为  Tr+1=Crnx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