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循守旧”还是“与时俱进”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anxia8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用电器降价刺激了市民消费欲的增长,原本趋于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
  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美轮美奂。
  这是1999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第4题中成语使用不当的两项。前一句把“炙手可热”与“滞销”对举,误解为“畅销”之意,而词典上对“炙手可热”的解释是讽刺“权势大气焰盛”的权贵之意;后一句误用“美轮美奂”来形容花鸟虫兽、人物形象,“美轮美奂”按书上注释是专指建筑物的高大华美。这里是把它们的使用范围扩大了。
  最近十几年,这两个成语也屡屡见诸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但却很少是按词典上的解释去用的。在网上“百度”搜一下“炙手可热”和“美轮美奂”就会发现,几乎所有的搜索结果都是“错例”,严格符合词典传统解释的不到1%,而且基本上是对词义的静止的解释(没有当代书证),或是中学语文网站上辗转互抄的试题。“罗大佑演唱会门票炙手可热”,“宋承宪是韩国影视圈炙手可热的小生”,“中国互联网概念再次炙手可热” ,“反扒热线炙手可热”,“奥运会商机炙手可热,大学生抢注‘福娃’商标。”,类似用法在报刊上数见不鲜, “炙手可热”的原义已经荡然无存,已经演变为热销、走红、受欢迎、人气旺、为大众所关注等含义,一般不再带贬义。它的使用范围很广泛,可以指那些热门的商品,可以指人才、明星一类“抢手”的人物,也可以指受欢迎的行业、单位、书报等各类事物,还可以指话题、概念、题材等抽象事物。“美轮美奂”这个成语的含义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已经不再专门形容建筑物,而是泛指事物的美丽和美好。“《牡丹亭》塑造了‘美轮美奂’的杜丽娘”,“美轮美奂的舞蹈场面”,“《千手观音》美轮美奂”,“美轮美奂的鉴湖”,“把她打扮得美轮美奂”,“ 这堂课王老师上得美轮美奂”,“美轮美奂的美景”,“美轮美奂的爱情”……这些从报刊网络上摘抄来的句子, 有的指人,有的指物,可以指具体事物,也可以指抽象事物,但都不是专指建筑物。
  无独有偶,像“对簿公堂”“曾几何时”“空穴来风”“侃侃而谈”“感同身受”等成语的使用,如果按辞典上的解释,十之八九是属于误用。最有戏剧性的是有关“七月流火”的争议,2005年7月12日,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在向台湾新党主席郁慕明一行致欢迎词时,一开头说了句:“七月流火,但充满热情的岂止是天气。”于是媒体爆发了一场大争论:“七月流火”用得对不对?其实,早在2000年7月22日,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的“生活空间”节目,就以《七月流火》为题目了。主播还留下一句旁白:“七月流火,昨天北京40度……”最近几年,一到盛夏季节,媒体用“七月流火”形容天气炎热的语例从未断过。“七月流火”语出《诗经·幽风·七月》,为每节开首反复吟唱之句,其意为农历七月,“火”(星名)将西流,暑热渐退,寒之将至。因此,许多人批评纪宝成望文生义、误用典故、寒暑不分、冷热颠倒。
  《文汇报》前段时间曾刊登了流沙河和周兴陆先生关于“七月流火”的妙文。流沙河从三千年前的太阴历说到古豳国的纬度,指出今人对“七月流火”的误解和误用;周先生则以词语的语义不断地引申演变的事实为理由,说明当今的将错就错并没错。两位先生在观点上呈现胶着状态,将错就错究竟对不对,问题比较复杂。
  吕叔湘先生在《语言的演变》一文中这样写到:“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永远在那儿运动、变化、发展,语言也是这样。语言的变化,短时间内不容易觉察,日子长了就显出来了。”“词汇联系人们的生活最为紧密,因而变化也最快,最显著。”“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的改变,许多字眼的意义也起了变化。”他在文中举例说明了词义的几种变化,有的是词义扩大,有的是词义缩小,有的是词义转移,有的是词义弱化。这几种变化在成语词义的演变中也能找到例证。
  很多成语在使用过程中被赋予新的含义,它的原意却很少有人再用了。这样的例子在成语辞典中可以找到很多,比如“暴殄天物”,原来指灭绝各种自然生物,后来泛指任意损害、糟蹋物品。这是很明显的词义扩大。“炙手可热”、“美轮美奂”现在的用法也是扩大了词义。
  成语词义发生转移的现象也比较普遍,比较有趣的就是“逃之夭夭”,此语是从“桃之夭夭”变化而来。《诗经·桃夭》诗云:“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室宜家。”这里是以桃树的茂盛、桃花的鲜艳,来形容美丽的新嫁娘。后来,不知是什么时候,也不知是哪个机灵鬼,由“桃”想到谐音的“逃”,把“桃之夭夭”调包为“逃之夭夭”(“逃跑”的诙谐语)。结果使“逃之夭夭”得到了公认,迄今至少已有数百年。还有“呆若木鸡”,字面上看是呆得像木头鸡一样,现在用来形容因恐惧或惊讶而发愣的样子,而最初的“呆若木鸡”出自《庄子·达生》,说周宣王特别爱看斗鸡,他请齐国驯鸡高手训练出一只常胜不败的斗鸡。这只鸡站在那里,心神安定,不骄不躁,看上去就像木鸡一样,别的鸡见到它这副样子,全都吓跑了,不敢与它斗。很显然,“呆若木鸡”在这里的意思是:训练斗鸡使其见敌不动,呆然若木鸡,则斗必胜。后来,这个成语却变褒为贬,意思成了比喻人蠢笨不能做事,或形容受惊不知所措而呆立的样子。又如“不修边幅”,原来形容为人不拘小节,后来大多用来形容不注意衣着和容貌的整洁。还有“出尔反尔”这个词,我们都知道它是用来形容一个人言行不一、反复无常。可没人知道它的原意是“你怎样对别人,别人也怎样对你”。现在人们对“对簿公堂”“曾几何时”“空穴来风”“七月流火”“首当其冲”“感同身受”等成语的使用就属于词义转移,甚至“空穴来风”的意思竟然来了个180度大转弯,按“字典”中的解释“空穴来风”比喻消息和谣言的传播不是完全没有根据;而现实的情况却是相反,很多人都将其当作消息和谣言没有根据来运用和理解。这种运用和理解几乎是铺天盖地。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考察这些成语使用的新变化,以及历史上一些成语意义的演变,可以看出在语言内部有一个普遍的规律:成语的意义往往较多地由雅入俗、由狭到宽、由重典源向重实用的趋势变化。历史上的那些释义过于艰深、复杂,义域过于偏僻、狭隘,来源过于古奥、儒雅的成语,人们在使用过程中,感到不便,影响交际,一部分逐渐消失,退出了实际使用;另一部分为了争取生存而逐渐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意义更加通俗、显豁,义域更加宽泛、平一,使用更加方便、灵活。“炙手可热”“美轮美奂”的使用就是很好的例子。和其他事物一样,新词新义得以流行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贴近群众,反过来,“曲高和寡”必然影响其流行。这些出现“变异”的成语往往利用它全部义素中最亮丽的某个字眼来拉动整个成语意义的变更,比如“炙手可热”中的“热”,“美轮美奂”中的“美”,“始作俑者”中的“始”等等,它们都是所有义素中最普遍、最重要、最易被人理解的成分,它们的光彩遮蔽了其他义素(特别是有生僻典源的义素),带动了整个成语意义的变化。
  望文生义是成语意义“变异”的最主要原因,由于使用时误解了原意,此后每每将错就错,沿袭成俗,积久竟忘了它们原有的意义。比如“一丝不挂”,其意为“身上什么都没穿”,这似乎是如今大家唯一的理解。可追本溯源,“一丝不挂”的本义并非如此之“俗”,它原是一句佛语,比喻“六根清净”的人没有一丝牵挂,同那句“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意思相近。又如 “无中生有”本来是道家的哲学思想,道家认为世间万物都是从“无”开始的,从“无”生出“有”,又从“有”发展成万物。《庄子·齐物论》指出,小到生命,大到宇宙,都有一个开始,在开始之前有一个未曾开始的开始,还有连未曾开始都未曾开始的开始。道家认为:“天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应用到《易经》就是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直至无穷。但是事物一开始,首先是“无中生有”。后来人们用它的字面意思,把“无中生有”形容为胡说八道。再如“寄人篱下”,语出《南史·张融传》:“丈夫当删诗书,制礼乐,何至因循寄人篱下。”原指著书立说,应独辟蹊径,不落窠臼。现在用来形容依附他人生活。这恐怕是很多人都没想到的吧。至于像“一落千丈”(原形容琴声突然降落,今义形容境况、地位急剧下降)、“朝三暮四” (原意是指实质不变,用改换名目的方法使人上当,现理解为没有原则,反复无常)、“光天化日之下”(原指太平盛世,现比喻大白天众目昭彰的场合)、“粗枝大叶”( 原形容文字古朴简略,现指做事粗心大意)等大都如此。
  再比如前面说到的 “空穴来风”这个成语,虽然语源上是指有了空穴才引来风,比喻给传言制造了借口,但真正按这本义来使用的,在今天却凤毛麟角,几乎难以找到。本来,“空穴来风”是动词性结构,原意是由于有了空穴,才招引来了风。但今天的用法却都把它作为名词性结构,像“并非空穴来风”、“实属空穴来风”,都是如此。这种名词性结构用法已约定俗成,为群众所习用。
  词汇语言的发展既是迅速的又是缓慢的,一种语言在创造和吸收新词新思想时的发展是迅速的,但在引申或者将错就错上的转变从历史上看是缓慢的。然而这种速度却因当今互联网的介入而被飞速提升了。举例来说,像“戛然而止”,本来将其写错读错的人也不少,但因为有书本、报刊和词典的“拨乱反正”,对错之间的消长互为抵消。如今这种均衡完全被打破了,如上海《证券报》前不久有“一场‘国退民进的盛宴’在宏观调控中戛然而止”的报道,此新闻被某门户网站转载,栏目编辑在转载的同时更换了标题,“国退民进盛宴嘎然而止”,把原文的正确用法反而用错了,此文后来又被其他网站原文照搬,如此,《证券报》用对了一次,大网站却用错了无数次,如此醒目的标题每天数千万次地被国人浏览,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那么,应当如何认识“炙手可热”“美轮美奂”这些成语的新用法呢?我们认为,考察词语使用是否正确,不能仅仅以辞典为标准,语言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辞典的解释再全面、周详,也不可能囊括、预测无限丰富和不断前进的语言现象。对语言正误的判断,最重要的依据是“词频”;对语言运用的规范,最根本的原则是“约定俗成”。吕叔湘先生指出:“语言的变化涉及语音、语法、语汇三方面。语汇联系人们的生活最为紧密,因而变化也最快,最显著。”词汇的变化包括旧词的消亡、新词的诞生、外来语的进入和词语的旧义发生变化等几种情况。这些演变在社会发生急剧变革的时代尤其显著。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的迅速发展,语言也发生了惊人的变化。除产生了不少新词新语之外,有些固有词语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例如,“对簿公堂”“空穴来风” “曾几何时”等的含义所发生的变化,已经到了语言学家无法扭转的地步。
  我们认为,既然词汇的意义是约定俗成的,就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即使成语也是这样。对待成语在人们实际使用中发生变异的现象,应该坚持“与时俱进”的态度。本来,在汉语成语演变史上,不乏今义与初始义面目全非的例子,如“钩心斗角”、“落花流水”、“出尔反尔”、“大放厥词”等等。这是一个“无情”的语言事实,这里存在一个尖锐的矛盾:一方面我们要规范词语的用法,维护祖国语言的纯洁和健康;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面对语言使用的实际变化,不可能对所有传媒违反现行辞书规定的“变异”用法采取一概“封杀”的立场。讨论这类成语的“变异”,不能不面对社会的变化。如果死守“炙手可热”“美轮美奂”这类成语的初始意义而拒绝变通扩大,无异于让一批有悠久历史的成语在新的历史时期因为难以发挥作用而自生自灭。
  词语新解的出现需要词典补充义项缺失。笔者很高兴地看到,新版《现代汉语词典》对成语“感同身受”的解释:原指感激的心情如同亲身受到对方的恩惠一样(多用来代替别人表示谢意),现多指虽未亲身经历,但感受就同亲身经历过一样。旧版只有“原指”,新版增补了“现多指”。可是,其他辞书,如《现规》和多部成语词典,都还停留在“代人向对方致谢”的时代。 “七月流火”“对簿公堂”“炙手可热”“空穴来风”“美轮美奂”等产生的新义或新用法,也需要辞书给个说法。
  笔者认为语文词典不能过于强调规范性而忽略了实用性,毕竟语言是存在于人民的使用中。辞书编纂者应把目光集中在语言的变化上,多关注现实词汇的演变,思维不能局限在过去,而应紧跟时代。一言以蔽之,辞书编纂者应进一步加强与时俱进意识。
  
  (张子石,山东临沂罗庄区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彭泽润教授是湖南师范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带头人。他于2004年5月进南开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做博士后研究,2006年11月出站。他在流动站的研究方向是语言规划。期间他除了整理出版《词和字研究》,主要写了博士后研究报告《词和词式书写研究》。这份研究报告2007年被评为湖南省优秀社会科学学术著作,获得出版资助。在即将正式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时候,作者让我写几句话,作为合作导师我
期刊
摘 要:陆游的《关山月》艺术构思十分精妙,最突出的一点就是通过多重套叠的对比示现修辞文本的构建,重现一幅幅沉郁悲壮的情景,连缀构成对比鲜明、蕴涵深广的意象群,展示社会生活的不同侧面,多角度反复刺激读者的视听感官,在心理上强化接受者的“不随意注意”,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具有感人肺腑的力量。  关键词:陆游 关山月 对比修辞 接受心理    陆游是南宋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其七言古体诗《关山月》借旧题写
期刊
摘 要:魏晋南北朝时期绝大多数“V1+О+V2”格式还是不能看作动结式,至少不能是是典型的动结式;此期也出现了少数可视为动结式的“V1+О+V2”结构,主要是考虑到这类用例中,后项动词直接且只与前项动词发生关系,而与施事主语没有“支配——被支配”关系。  关键词:汉语语法史 动结式 “V1+О+V2”格式    一、“V1+О+V2”格式先秦已出现(《国语》《左传》《战国策》已见用例),魏晋六朝时
期刊
当代作家杨朔的散文名篇《荔枝蜜》中几处用到“螫”字:“小时候有一次上树掐海棠花, 不想叫蜜蜂螫了一下,痛得我差点儿跌下来。大人告诉我,蜜蜂轻易不螫人,准是误以为你要伤害它,才螫。一螫,它自己就耗尽了生命,也活不久了。”这几处“螫”字,在后来的中学语文课本里都被改成了“蜇”。(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二版初中语文第二册)课本的编者为什么要改它,无由得知其详,不过前些时候读到一篇文章,从中约略看
期刊
摘 要:现代汉语数词不仅具有表数功能,有的还具有虚化意义。“一”的使用频率高居数词之首,与其在数词中的虚化程度最高形成对应。本文由此着手,分析了大量例句,并结合例句进行“一”的虚化考察,试图探寻数词“一”的虚化机制及特点。  关键词:数词 “一” 虚化 频率 机制    一、引言    根据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国家标准局公布的《最常用的汉字是哪些——三千高频度汉字字表》(由北京航空学院计算机科学与
期刊
[摘要] 本文从分析汉语中的“是”和英语中的“be”各自的功能和用法入手,通过比较得出“是”与“be”的相同之处及差异,并总结出若干“是”和“be”相互翻译的方法。  [关键词] 是 be  系词  可逆性  系表结构     一、系词“是”的来源、功能及用法    系词“是”产生的时代和来源一直是汉语语法学界争论的重要话题之一,前贤就此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产生了许多重要观点。王力先生认为:上古
期刊
【摘要】 年轻人口中常出现“好冷一个”这类“好+A+一个”语句,这是一种新起的语言。本文从意义、构造和功能三个方面探讨此类语句。  【关键词】 好  一个  好+A+一个     在安徽芜湖、六安等地区,我们会经常听到这些话:  今天好冷一个。 水好清一个。 花好美一个。  她好漂亮一个。 他好聪明一个。 杯子好干净一个。  狗跑得好快一个。 老师唱得好听一个。 公主跳得好棒一个。  这些句子有相
期刊
一、句子中间的停顿符号    选择疑问句是疑问句的一种,它“中间的停顿用逗号,句末用问号。”(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增订三版〉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3页)但是,“标点是书面上的,它的使用同语句的结构和意思有密切的关系。……语句中有的地方可以用这一种标点,也可以改用另一种标点。”(同上,204页)因而,选择疑问句中,如果要强调每个选项的独立性,每项之后则可以用问号。例如:  (1)其臣
期刊
法律是通过词语订立和公布的,法律在诞生之日便和语言产生了亲密的关系,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是这样描述法律和语言之间关系的:  “法与法律制度是一种纯粹的‘语言形式’。法的世界肇始于语言,法律是通过词语订立和公布的。法律行为和法律规定也都涉及言辞思考和公开的表述与辩论。  法律语言与概念的运用,法律文本与事相关系的描述与诠释,立法者与司法者基于法律文书的相互沟通,法律语境的判断等等,都离不开语言的分析
期刊
《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1978年正式出版,1983年和1996年出过两次修订本,2002年出版了增补本,2005年6月《现汉》第5版出版。这次修订从1999年开始,历时六年,是《现汉》编修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修订。这次修订的重点有两个方面:一是调整收词,增加新词新义,删减一些陈旧又较少使用的词语或词义;二是在区分词与非词的基础上给词标注词类。(见第5版说明)《现汉》是一部久享盛誉的规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