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旨在从地质工程学科社会需求和专业的属性出发,着重强调重视学生工程素养、地质基础知识教育,设计能力的训练, 重视创新能力与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环节。特别针对我国西部地区地质环境和人才需求的特点,创造了"一中心、三层次、五训练"的新型教学体系,在实验教学内容上主张以科研成果为基础做新型实验项目,这很好地实现了经典与现代、基础与前沿的有机结合,建立了一套鼓励探索创新、适应学生能力培养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教学模式,为培养地质工程创新人才创造了非常优越的条件。
[关键词]实践教学 训练 地质工程 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 P62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6-333-1
地质学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地质工程则是属于土木工程学与地质学的交叉学科。因此在实践教学观念和教育理念上应始终坚持重视地质基础知识的传授,设计能力的训练、学生工程素养,同时还要重视实践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特别是针对工程建设的特点和西部地区地质环境,既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当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又着重强调培养学生在复杂地质环境条件下地质灾害防治与大型工程建设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1科技与教学结合,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创新性的实验项目
实践教学环节与科学研究的相互促进,有机结合,共同发展,不仅丰富了实践教学的内容,改善了实验的条件,还对提高实践教师教学水平、稳定实践教学队伍也起到了及其关键的作用。不仅要支持和鼓励实验教师参与科研,而且还要鼓励学生以各种形式参加科研能力的相关训练,让学生在实践当中增长知识,形成实践教学促进科学研究、科研带动实践教学的良性循环。此外,还将高层次人才培养和一般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采取导师一博士后一博士生一硕士生一本科生逐层指导与导师直接指导相结合的多种教学方式,使各层次的人才都得到有效的培养和锻炼。
2构建“一中心、三层次、五训练”的新型实践教学体系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是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我们应当始终坚持依托地质灾害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地质工程国家重点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根据我国西部地区地质环境和人才需求的特点,我们构建了“ 一中心、三层次、五训练” 的新型实践教学体系。
(1)“一中心”是指针对西部地区工程建设及地质环境的特点,对实验项目和单独开设的实验课程在“地质学+工程学”学科群层面上围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这一中心思想来进行统筹安排、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实验的内容着重强调“重视地质基础、强化工程素养和设计能力培养”的指示方针。而具体实验机构是根据面向的专业解决实际问题和实践教学定位的技术体系进行一体化设置的。这些教学定位和理念就是“一中心”思想的真正体现。
(2)“三层次”就是从个性化创新型实验、基础型实验、综合设计型实验三个层次上组织实践教学,来达到加强学生设计能力、工程素养以及创新能力培养的效果。这里所说的基础型实验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结合理论教学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来满足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综合设计型实验是给定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目标,让学生利用已有实验设备和理论知识进行单项或综合性的实验设计,或者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针对专业领域的科技问题开展创新性的实验探索,是结合科研对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培养的实验。个性化创新型实验主要是通过科学研究的成果转化为实验项目对学生进行创新性实验能力的培养,或者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开展个性化创新性的实验探索,是综合科研对学生进行创新性思维培养的教学模式。
(3)“五训练”具体包括:
①课程实践训练
这部分的实践训练是遵循人才培养方案和实践教学大纲来要求学生必须完成实验内容和室内实验课程,是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和工程实践中必须掌握的实验能力。
②开放性实践训练
这类实践环节不仅为学生提供实际课程要求和人才培养方案的教学内容,也能够全天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行做试验,给培养学生实验兴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③校外基地实践训练
为了能够加强实践环节,我们不仅要强调室内实践教学,还要针对专业特点组建了非常稳定的室外教學基地。通过这些校外实习基地的建立能让学生在校外基地得到个性化创新型和综合设计型的实践训练。
④现场实践训练
根据环境类、勘察类、土木类的学科特点,有计划地安排一些现场实践环节。如: 载荷实验、大剪实验、动力触探实验、静力触探实验、抽水实验、岩矿芯采取方法实验等,去引导学生根据不同专业和学业层次的要求来开展现场试验训练。
⑤实战性实践训练
建立导师制度,目的是依托导师的工程实践项目和科研项目,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习的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开展创新型实战训练和综合设计型,使学生得到综合性、全方位的实践锻炼,提高其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顺利进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通过上述五种途径的训练, 逐渐形成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工程地质基础类实验与工程设计类实验有机结合、室内实验与现场实验的“四结合” 实践教学模式,为人才培养构建了实战平台、实验平台和创新平台(“三平台”),达到对学生多层次、全方位实践训练的目的。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根据西部地区复杂的地质环境条件、大型工程建设地质灾害防治问题和重大关键技术问题反映出的特点,一直将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和创新摆在教学工作的重要位置,注重学生素质教育、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这二十年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已经探索出一套“一中心、三层次、五训练”的现代型实践教学体系。而在实践教学手段的建设和发展方面紧紧依托“地质工程”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级重点学科为我国的地质工程领域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目前已基本达到了综合性、互补性强、交叉性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许强.地质工程本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10,(4).
[2]李天斌.地质工程与土木工程的"一三五"实践教学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10).
[3]阎国华.工科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提升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2.
[4]陈国松.我国重点大学本科工程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
[5]徐斌.创新型工程人才本科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D].天津大学,2010.
[关键词]实践教学 训练 地质工程 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 P62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6-333-1
地质学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地质工程则是属于土木工程学与地质学的交叉学科。因此在实践教学观念和教育理念上应始终坚持重视地质基础知识的传授,设计能力的训练、学生工程素养,同时还要重视实践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特别是针对工程建设的特点和西部地区地质环境,既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当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又着重强调培养学生在复杂地质环境条件下地质灾害防治与大型工程建设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1科技与教学结合,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创新性的实验项目
实践教学环节与科学研究的相互促进,有机结合,共同发展,不仅丰富了实践教学的内容,改善了实验的条件,还对提高实践教师教学水平、稳定实践教学队伍也起到了及其关键的作用。不仅要支持和鼓励实验教师参与科研,而且还要鼓励学生以各种形式参加科研能力的相关训练,让学生在实践当中增长知识,形成实践教学促进科学研究、科研带动实践教学的良性循环。此外,还将高层次人才培养和一般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采取导师一博士后一博士生一硕士生一本科生逐层指导与导师直接指导相结合的多种教学方式,使各层次的人才都得到有效的培养和锻炼。
2构建“一中心、三层次、五训练”的新型实践教学体系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是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我们应当始终坚持依托地质灾害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地质工程国家重点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根据我国西部地区地质环境和人才需求的特点,我们构建了“ 一中心、三层次、五训练” 的新型实践教学体系。
(1)“一中心”是指针对西部地区工程建设及地质环境的特点,对实验项目和单独开设的实验课程在“地质学+工程学”学科群层面上围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这一中心思想来进行统筹安排、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实验的内容着重强调“重视地质基础、强化工程素养和设计能力培养”的指示方针。而具体实验机构是根据面向的专业解决实际问题和实践教学定位的技术体系进行一体化设置的。这些教学定位和理念就是“一中心”思想的真正体现。
(2)“三层次”就是从个性化创新型实验、基础型实验、综合设计型实验三个层次上组织实践教学,来达到加强学生设计能力、工程素养以及创新能力培养的效果。这里所说的基础型实验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结合理论教学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来满足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综合设计型实验是给定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目标,让学生利用已有实验设备和理论知识进行单项或综合性的实验设计,或者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针对专业领域的科技问题开展创新性的实验探索,是结合科研对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培养的实验。个性化创新型实验主要是通过科学研究的成果转化为实验项目对学生进行创新性实验能力的培养,或者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开展个性化创新性的实验探索,是综合科研对学生进行创新性思维培养的教学模式。
(3)“五训练”具体包括:
①课程实践训练
这部分的实践训练是遵循人才培养方案和实践教学大纲来要求学生必须完成实验内容和室内实验课程,是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和工程实践中必须掌握的实验能力。
②开放性实践训练
这类实践环节不仅为学生提供实际课程要求和人才培养方案的教学内容,也能够全天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行做试验,给培养学生实验兴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③校外基地实践训练
为了能够加强实践环节,我们不仅要强调室内实践教学,还要针对专业特点组建了非常稳定的室外教學基地。通过这些校外实习基地的建立能让学生在校外基地得到个性化创新型和综合设计型的实践训练。
④现场实践训练
根据环境类、勘察类、土木类的学科特点,有计划地安排一些现场实践环节。如: 载荷实验、大剪实验、动力触探实验、静力触探实验、抽水实验、岩矿芯采取方法实验等,去引导学生根据不同专业和学业层次的要求来开展现场试验训练。
⑤实战性实践训练
建立导师制度,目的是依托导师的工程实践项目和科研项目,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习的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开展创新型实战训练和综合设计型,使学生得到综合性、全方位的实践锻炼,提高其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顺利进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通过上述五种途径的训练, 逐渐形成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工程地质基础类实验与工程设计类实验有机结合、室内实验与现场实验的“四结合” 实践教学模式,为人才培养构建了实战平台、实验平台和创新平台(“三平台”),达到对学生多层次、全方位实践训练的目的。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根据西部地区复杂的地质环境条件、大型工程建设地质灾害防治问题和重大关键技术问题反映出的特点,一直将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和创新摆在教学工作的重要位置,注重学生素质教育、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这二十年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已经探索出一套“一中心、三层次、五训练”的现代型实践教学体系。而在实践教学手段的建设和发展方面紧紧依托“地质工程”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级重点学科为我国的地质工程领域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目前已基本达到了综合性、互补性强、交叉性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许强.地质工程本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10,(4).
[2]李天斌.地质工程与土木工程的"一三五"实践教学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10).
[3]阎国华.工科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提升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2.
[4]陈国松.我国重点大学本科工程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
[5]徐斌.创新型工程人才本科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D].天津大学,2010.